内容简介 · · · · · ·
威廉・莎士比亚,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人的天才之一”,然而有几个中国读者仔细读过他的剧作?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早就意识到“让公众理解大帅”的意义,他们从莎士比亚的37出戏剧中,选了20出世人所熟悉的改写为故事。本书译者萧乾于1956年将之译成中文后,销售过百万册,此固因原著的声望,但已故的萧乾先生是我国名记者兼作家,留学英国剑桥,中英文造诣高,译出的文章,当可媲美原著。此次的修订版系一种“双重阅读”,特约请了电影研究专家,将历史上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主要影片配合起来阅读,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更重要的是演绎了一幕幕“戏中戏,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
目录 · · · · · ·
出版前言
原序
暴风雨
仲夏夜之梦
冬天的故事
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维洛那二绅士
威尼斯商人
辛白林
李尔王
麦克白
终成眷属
训悍记
错误的喜剧
一报还一报
第十二夜(或名:各遂所愿)
雅典的太门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
奥瑟罗
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电影索引表
人物索引表
· · · · · · (收起)
原序
暴风雨
仲夏夜之梦
冬天的故事
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维洛那二绅士
威尼斯商人
辛白林
李尔王
麦克白
终成眷属
训悍记
错误的喜剧
一报还一报
第十二夜(或名:各遂所愿)
雅典的太门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
奥瑟罗
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电影索引表
人物索引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此时倭鲁忽作声:“趣祷上帝。尔身虽玷,吾愿尔灵魂莹洁,去其滓也。”德地母那曰:“是何故?必令吾死,果语吾以状者,吾死甘耳。”倭德鲁遂语加雪倭赠巾事。德地母那方欲自剖,倭德鲁急以锦被壅其口,遂逝。逝时,有人扶加雪倭入帐,遍体淋漓均腥血,盖亚古令客刺之,幸不殊。然亚古患客吐实,遂杀客以灭口。刺客死时,囊中有书数函,均伪为倭德鲁手迹,令毙加雪倭者。加雪倭告倭德鲁曰:“我何罪,将军乃遣客遮我。”倭德鲁见状,知加雪倭及其妻枉也。四顾无他术,乃出刃自裁于帐中。旁人大骇。既而详审此狱,方觉亚古为梗,禽而置之法。微臬司自是殒大将矣。 (查看原文) -
《辛白林》 我要去采苍白的樱草花,它很象你的脸;还有风信子,它就象是你洁净的血管;还有野蔷薇的花瓣,它还没有你的呼吸那样芬芳;我要把所有这些鲜花撒在你身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阅读莎士比亚"的人也喜欢 · · · · · ·
阅读莎士比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林纾与“娱乐化”的莎士比亚
林译的《吟边燕语》只是根据兰姆姐弟(Charles Lamb,1775——1834;Mary Lamb,1764——1847)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译出,但当时与他合作的口译者魏易也未细加分别,他们只是在译本原作者那里写上了“莎士比”。 查尔斯•兰姆算是忠实...
(展开)

我爱Charles lamb
到现在还记得买这本书时的情景,初一的时候刚开始学英文,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本英文读本,虽说是中英文对照的。现在这本还在我的书柜里,到现在读也还有趣。庆幸自己的选书眼光不赖,Charles lamb的文笔是我现在的最爱,文洁若萧乾夫妇的翻译也深得原文要旨,而这本书也如lamb...
(展开)


很多细节读起来细思极恐
重温莎翁作品,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之所以被认为是其最伟大的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对人性刻画之深刻,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写明显比其他作品要细腻。莎士比亚有他的局限性,比如反犹,小时候读威尼斯商人觉得大快人心,现在一点都不这么觉得。...
(展开)

路上读书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戏剧里最不缺乏的是一见钟情的爱情和奋不顾身。 不知道是不是没有读太懂,虽然这是在那个旧时代冲破桎梏的呐喊,以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打碎旧时代对人性的枷锁,但是这些附加而来的价值观,放在现在的社会里总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一见钟情且坚定不渝的爱情故事在现在看来...
(展开)


简化版的莎翁戏剧故事集 读书笔记---舞台戏剧色彩 冲突人性挖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莎士比亚,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莎翁的成就并不单纯在于其作品的角色刻画生动、内容丰富,还在于其对现代英语... (展开)
西方艺术套路大全-《莎士比亚故事集》
一说到莎士比亚,首先想到莎士比亚戏剧。他的文学性主要是体现在戏剧方面。是可作为初期启蒙的书籍,但此书有个异于大家设想的论述。 前言:查尔斯认为悲剧,不适合演出。也强调莎翁戏剧一样不适合真人扮演,要证明也不是很困难。 这种认为只有心灵剧场mental center,才是欣赏...
(展开)
> 更多书评 1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7 )
-
Penguin Classics (2007)9.3分 48人读过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6年9月北京第一版 1978年10月北京第3次印刷)8.7分 453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0分 126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04)7.8分 4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陆智昌设计的几本书 (casawood)
- 浙江大学新生推荐书 (Oscar)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莎士比亚这四个字 (月夕)
- 青少年的必读好书--散文随笔类 (张三疯)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阅读莎士比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卅二廿五 2011-10-22 09:51:34
外国史 入门啊啊啊
0 有用 回归天空之少女 2017-04-14 12:03:26
剧本突出行为的迅疾与性格的塑造,小说强调情节的冷静与情感的克制。查尔斯-兰姆之所以会想到把莎剧改写成这些短篇小说,还是和他站在“适读”派的立场有关。舞台演出是否会毁掉读者阅读剧本时的留白与想象,这在当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如今莎剧早已通过各种媒介成为一个复数而多元的产业。但在当时作为书斋经典的形成过程,是否“忠于”原剧本的问题其实也很类似翻译研究,确实有过“原著党”(适读)VS“改编党”(适演... 剧本突出行为的迅疾与性格的塑造,小说强调情节的冷静与情感的克制。查尔斯-兰姆之所以会想到把莎剧改写成这些短篇小说,还是和他站在“适读”派的立场有关。舞台演出是否会毁掉读者阅读剧本时的留白与想象,这在当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如今莎剧早已通过各种媒介成为一个复数而多元的产业。但在当时作为书斋经典的形成过程,是否“忠于”原剧本的问题其实也很类似翻译研究,确实有过“原著党”(适读)VS“改编党”(适演)之争。这个过程反而把莎剧进一步推向世界,形成永不落幕的经典。 (展开)
0 有用 桃花石上书生 2006-07-13 13:52:48
这本的设计不算很“陆智昌”^ ^b
0 有用 上行的黑色 2009-04-09 15:52:26
名不虚传
0 有用 凌乱 2007-12-15 14:59:39
还行
0 有用 rmy 2022-04-26 20:07:13
极好的入门读物。
0 有用 纯路人 2021-11-25 10:26:06
永不落幕
0 有用 野营小猪 2021-03-04 15:54:44
很细致的故事梗概,而且某些对白也保留了莎翁的风格。
0 有用 狄更斯的砖头房 2020-01-06 11:36:47
Charles Lamb
0 有用 回归天空之少女 2017-04-14 12:03:26
剧本突出行为的迅疾与性格的塑造,小说强调情节的冷静与情感的克制。查尔斯-兰姆之所以会想到把莎剧改写成这些短篇小说,还是和他站在“适读”派的立场有关。舞台演出是否会毁掉读者阅读剧本时的留白与想象,这在当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如今莎剧早已通过各种媒介成为一个复数而多元的产业。但在当时作为书斋经典的形成过程,是否“忠于”原剧本的问题其实也很类似翻译研究,确实有过“原著党”(适读)VS“改编党”(适演... 剧本突出行为的迅疾与性格的塑造,小说强调情节的冷静与情感的克制。查尔斯-兰姆之所以会想到把莎剧改写成这些短篇小说,还是和他站在“适读”派的立场有关。舞台演出是否会毁掉读者阅读剧本时的留白与想象,这在当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如今莎剧早已通过各种媒介成为一个复数而多元的产业。但在当时作为书斋经典的形成过程,是否“忠于”原剧本的问题其实也很类似翻译研究,确实有过“原著党”(适读)VS“改编党”(适演)之争。这个过程反而把莎剧进一步推向世界,形成永不落幕的经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