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
译者: 吴华
出版年: 1997-07
页数: 254
定价: 1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学人丛书
ISBN: 9787108003423
内容简介 · · · · · ·
常有论者说起,中国本无宗教,对中国而言,宗教都是外来货。又有论者更说,中国人天生只有道德感,而无宗教感。精深博大如德哲黑格尔,亦有此说。事实真是如此吗?本书即给出我们一个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的有关此问题的答案。本书的出版对于宗教研究者和广大宗教爱好者来说,实属是一大幸事。
作者简介 · · · · · ·
秦家懿(1934一 )
女,生于中国上海,曾在澳洲
国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
鲁大学执教,现任加拿大多伦多
大学宗教学与东亚学教授。著作
包括:《王阳明》、《儒与耶》,以及
英文选译《明儒学案》等书。
孔汉思(1928― )
神学家,一译“汉斯・昆”。生于瑞士
,现任德国杜宾根大
学神学教授,并是基督教研究所
所长。著作包括:(基督教和世界
宗教》、《神存在吗?》、《当基督徒》
等。
目录 · · · · · ·
小引
序:世界第三大宗教――中国宗教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宗教的介绍
导沦:中国有没有宗教? 民间宗教的“神人合一” 甲骨文字
的启示 古圣人是谁? 占卜 祭祀 神� 人祭
“祝”是何许人? “巫术宗教” 身兼太卜、太祝、太巫
的君王 古日本的巫王 古代宗教的“神人合一” 结
语:巫与灵媒
(二)基督教神学的答复
民间宗教,古代宗教的陈迹 中国人的敬祖 祭祀:内在化
和精神化的过程 占卜及人生的超越 民间宗教的内幕
基督教的困境 巫与先知的不同 信仰还是迷信?
“人本”问题
第二章 儒学:“宗教”还是道德哲学?
(一)中国宗教的介绍
导论 人本主义的兴起 孔丘是谁? 仁指什么? 孔
子以后的“儒学”:孟与荀 敬祖与“民众的宗教” 新儒学
中国的“经院哲学” 朱熹的理学 儒学在朝鲜与日本
儒学与现代化 儒学与自由 儒学与未来 结语
(二)基督教神学的答复
儒学的遗产 儒学的超越性 神的名字的双重性:古中国
及古以色列 历史上的孔丘是谁? 论孔与耶:同 论
孔与耶:异 第三种宗教性 “仁”与“人本”:世界宗教的基
本准则? 人性的善恶 爱他人/爱邻人/爱敌人 为
什么? 儒学的未来?
第三章 道:哲学与宗教
(一)中国宗教的介绍
导论:“道”是什么? “道”的哲学 “道”的宗教 天
师道 长生的追求 静坐 道藏 全真道
道教:救世宗教 神仙、神人、真人 道法与道士 道
教是不是民间宗教? 朝鲜与日本 道教的今日与未来
(二)基督教神学的答复
多层次的救世宗教 “拯救”与“治疗” 体验与智慧:古
中国与古以色列 反智运动:古中国与古以色列 道指
什么? 道是不是神? 神的两极性:光与暗? 道的
两极性:阴与阳? 古传统的综合:汉代的思想与教父思想
中世纪的比较:新儒学与经院哲学 现代思想:消极因
素的挑战 殊死的对抗 划去的智慧
第四章 佛与耶:外来的宗教
(一)中国宗教的介绍
导论:民族性的宗教与传教性的宗教 佛教在中国 冲
突与融合 佛经的翻译 两位重要的翻译家:鸠摩罗什
和玄奘 佛教的支派 禅与净土 弥勒佛与民间佛
教 佛教在东亚 基督教的传入 “中国宗教”:单数
还是多数?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 结语:第三大宗教系
统?
(二)基督教神学的答复
失去的机会和新的可能 模式一:外表的同化 模式二:
信仰的混合 模式三:不同层次的互补 模式四:传教士
间的冲突 模式五:“文化帝国主义” 模式六:反传教
模式七: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后现代”的中国神学
亚洲神学问题种种 中国神学的要点:神/基督/圣灵
西方能从东方学到什么?
跋:双重“教籍”――向西方挑战
问题所在 文化上的双重身份? 伦理上的双重身份?
信仰上的双重身份?
参考书目
书后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威廉姆·维希德尔(Wilhelm Weischedel)认为“哲学家的神”除开“质疑的根源”以外别无它物。然而,人们能以此生活吗?很难。“人不能向这位神祈祷,也不能向他献祭,……不能满怀敬畏地俯拜在这位神前,也不能在他面前奏乐起舞。”(Martin Heidegger)概而言之,即使道家(和神秘主义)思想从未能够规范基督教神学,无论如何它应当能起中和作用。但是,现实的消极性问题仍未得到答复。2013-03-04 09:46:21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大约公元前两千年,中国上古的宗教已经有两个不同的名字用以称呼神,这是源自两个民族(商和周)的两种文化传统。 ——一边用“帝”或者“上帝”来称凌驾于所有自然神祉神灵的至高无上的主宰,他具有人形,和王室有特殊关联。 ——另一边用“天”。最初这个词有人的含义,但渐渐地失去了人的形象而成了一种宇宙的道德的力量(秩序,存在),它有智力有意志,不偏不倚地安排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周朝时,这两个名字合并起来,用以...2012-12-27 18:13:22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祭天的礼仪很早就已经形成,在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依然是中国宗教的特点之一。位于今天北京内城外的天坛,便是祭天礼仪的明证。天坛于明代(公元1368-1661)建成,是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重要古迹。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祭天的仪式告一段落。但祭天的回忆却能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一神的信仰,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和历代哲学家们不同的解释而消失。2012-12-15 11:47:51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大约公元前两千年,中国上古的宗教已经有两个不同的名字用以称呼神,这是源自两个民族(商和周)的两种文化传统。 ——一边用“帝”或者“上帝”来称凌驾于所有自然神祉神灵的至高无上的主宰,他具有人形,和王室有特殊关联。 ——另一边用“天”。最初这个词有人的含义,但渐渐地失去了人的形象而成了一种宇宙的道德的力量(秩序,存在),它有智力有意志,不偏不倚地安排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周朝时,这两个名字合并起来,用以...2012-12-27 18:13:22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威廉姆·维希德尔(Wilhelm Weischedel)认为“哲学家的神”除开“质疑的根源”以外别无它物。然而,人们能以此生活吗?很难。“人不能向这位神祈祷,也不能向他献祭,……不能满怀敬畏地俯拜在这位神前,也不能在他面前奏乐起舞。”(Martin Heidegger)概而言之,即使道家(和神秘主义)思想从未能够规范基督教神学,无论如何它应当能起中和作用。但是,现实的消极性问题仍未得到答复。2013-03-04 09:46:21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威廉姆·维希德尔(Wilhelm Weischedel)认为“哲学家的神”除开“质疑的根源”以外别无它物。然而,人们能以此生活吗?很难。“人不能向这位神祈祷,也不能向他献祭,……不能满怀敬畏地俯拜在这位神前,也不能在他面前奏乐起舞。”(Martin Heidegger)概而言之,即使道家(和神秘主义)思想从未能够规范基督教神学,无论如何它应当能起中和作用。但是,现实的消极性问题仍未得到答复。2013-03-04 09:46:21
-
波吕许尼亚 (being as a blessing)
大约公元前两千年,中国上古的宗教已经有两个不同的名字用以称呼神,这是源自两个民族(商和周)的两种文化传统。 ——一边用“帝”或者“上帝”来称凌驾于所有自然神祉神灵的至高无上的主宰,他具有人形,和王室有特殊关联。 ——另一边用“天”。最初这个词有人的含义,但渐渐地失去了人的形象而成了一种宇宙的道德的力量(秩序,存在),它有智力有意志,不偏不倚地安排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周朝时,这两个名字合并起来,用以...2012-12-27 18:13:22
论坛 · · · · · ·
求购此书的二手版 | 来自sharonthebrave | 3 回应 | 2009-12-02 16:26:5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iper (1999)暂无评分
-
聯經出版公司 (198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Seuil (1991)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宗教人类学 (heaven)
- 中国宗教史研究【1】 (南池子)
- 佛耶研究 (静升)
- 海外学人丛书 (RMR)
- 宗教社会学相关研究 (yoyo)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礅 2014-05-23 23:30:20
汉斯昆作为一位宗教学教授还是很好的
0 有用 孤山老树 2016-06-10 08:18:26
读
0 有用 蝉 2015-06-27 17:40:24
: B928.2/5934-01
0 有用 北海白樱 2020-11-29 23:04:53
就写作条理逻辑而言,更偏爱孔汉思一些,虽然他作为神学家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立场,但也力求在他的角度客观。阅读外国视角的汉学、中国宗教书籍,的确可以收获不同角度的体悟。但毕竟仍不能把它当作全然的知识性书籍去阅读,一些宗教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仍显得有些生硬。
0 有用 江**子 2012-06-25 22:53:04
基督教对话
0 有用 尹咩君羊 2022-02-26 18:19:18
“隐藏在这些古老而流布在今天的宗教现象后面的是人的基本需求:需要保护和帮助,慰抚和鼓励,对人的存在及其世界的解释……这些宗教现象建立在人的存在的深层,其深度不论是法律还是政治,就连美学都难以触及。” “只有耶稣的这种冲突呈现激烈的殊死的形式。耶稣成了庄子竭力避免做的那种人:牺牲品!以色列的伟大先知耶利米早就讲到这种牺牲品:柔顺的羔羊被带到宰杀之地(《耶利米书》第十一章)。” “真正的中国人必须... “隐藏在这些古老而流布在今天的宗教现象后面的是人的基本需求:需要保护和帮助,慰抚和鼓励,对人的存在及其世界的解释……这些宗教现象建立在人的存在的深层,其深度不论是法律还是政治,就连美学都难以触及。” “只有耶稣的这种冲突呈现激烈的殊死的形式。耶稣成了庄子竭力避免做的那种人:牺牲品!以色列的伟大先知耶利米早就讲到这种牺牲品:柔顺的羔羊被带到宰杀之地(《耶利米书》第十一章)。” “真正的中国人必须深深地敬重精神问题,他必须敬天法祖,他必须遵循儒家的道德准则,他必须修养仁慈、公正、节制、忠诚、谨慎五种美德,为齐家他必须孝顺。真正的基督徒必须爱上帝胜过爱一切,爱他人如同爱自己。……它们并不自相矛盾,而是互补互益。” (展开)
0 有用 有椒 2021-08-25 10:25:55
主要读了关于儒学与基督教的论述。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儒学是不同于犹太先知型传统和印度神秘型传统的第三种宗教系统:中国哲人型传统。两位作者均认为,该传统与犹太先知型传统更为接近,具有非神秘化和历史化的倾向。作者明确指出,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被认识,是孔子颇具价值的近代意义;不过对于这种历史化倾向在传统时期的表现论述得不多,也让我好奇这种历史化倾向在历代塑造孔子形象时的具体表现究竟如何。后面又比较论... 主要读了关于儒学与基督教的论述。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儒学是不同于犹太先知型传统和印度神秘型传统的第三种宗教系统:中国哲人型传统。两位作者均认为,该传统与犹太先知型传统更为接近,具有非神秘化和历史化的倾向。作者明确指出,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被认识,是孔子颇具价值的近代意义;不过对于这种历史化倾向在传统时期的表现论述得不多,也让我好奇这种历史化倾向在历代塑造孔子形象时的具体表现究竟如何。后面又比较论述三种宗教系统。它们对“神”的认识不同、态度不同。 (展开)
0 有用 北海白樱 2020-11-29 23:04:53
就写作条理逻辑而言,更偏爱孔汉思一些,虽然他作为神学家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立场,但也力求在他的角度客观。阅读外国视角的汉学、中国宗教书籍,的确可以收获不同角度的体悟。但毕竟仍不能把它当作全然的知识性书籍去阅读,一些宗教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仍显得有些生硬。
0 有用 以勒 2017-01-18 11:53:06
对话的形式,精炼的表达,学者得关怀。
0 有用 孤山老树 2016-06-10 08:18:26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