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
1905年10月出生于山东诸城。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胶东半岛的农村。1923年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秋,考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9年第一次发表新诗《默静在晚林中》。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诗集。1934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有《从军行》等诗集。1943年夏出版《泥土的歌》等诗集。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出版了政治讽刺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
全国解放后,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出版有诗集《李大钊》、《凯旋》等,以及《学诗断想》等理论、随笔集。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了散文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 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写作学会会长。
200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0 有用 采采 2013-05-05 22:20:01
可能由于诗歌精炼、短小的缘故,火车上无聊、闲散、甚至有些吵闹的环境反而能促进美感的产生,即使被打断也不会影响阅读。而今,当我拿出来,想摘抄一下当时觉得好的诗时,读起来竟然没什么感觉了?由此可见,文学作品还真的适合在火车、汽车上读?
0 有用 采采 2013-05-05 22:20:01
可能由于诗歌精炼、短小的缘故,火车上无聊、闲散、甚至有些吵闹的环境反而能促进美感的产生,即使被打断也不会影响阅读。而今,当我拿出来,想摘抄一下当时觉得好的诗时,读起来竟然没什么感觉了?由此可见,文学作品还真的适合在火车、汽车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