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蒋寅老师给研究生开的必读书目 (ariosto)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文学戏剧理论及创作 (Lightsage)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文学史大坑1号 (小布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茄子🍆 2020-12-17 08:33:08
补标,啊本科学位论文可以写到这种程度吗?膜拜。
0 有用 Mnemosyne 2013-12-12 21:10:42
上上上周亲睹作者风采。上上周和徐老师谈及,都是偶像。
0 有用 ⚓️ 2015-01-11 22:45:08
治学者所需的一以贯之与渗透突围在此书中均已呈现。就其内容拈出以意逆志、推源溯流和意象批评三点,因其形式概括为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类。每一部分既有源头上的发掘考辨、演进过程的断点描述,亦有基于日韩等海外汉学的辐射互动,以及“推源溯流法与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式的突围与深化。文献支撑下的文学研究与文化视域下的理论推演凝聚为以意逆志的人性论基础、庄禅对意象批评法的影响,以及孔子删诗之于选... 治学者所需的一以贯之与渗透突围在此书中均已呈现。就其内容拈出以意逆志、推源溯流和意象批评三点,因其形式概括为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类。每一部分既有源头上的发掘考辨、演进过程的断点描述,亦有基于日韩等海外汉学的辐射互动,以及“推源溯流法与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式的突围与深化。文献支撑下的文学研究与文化视域下的理论推演凝聚为以意逆志的人性论基础、庄禅对意象批评法的影响,以及孔子删诗之于选本、春秋赋诗之于摘句、章句义疏之于评点等迭出的新见。在宏大且新颖的理论框架构建中,精雕细琢的建材是最牢靠的支撑。于研究者而言,“放眼量”与“细思量”兼美,方为“横看成岭侧成峰”“淡妆浓抹总相宜”之佳作 (展开)
0 有用 茫茫 2016-06-12 22:23:32
其实我都不好意思说我读完了,尤其是内篇,但是即使是身为学渣的我也能感到这本书的学术含量,都是纯干货呀,下次再翻起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3 有用 妙泉荪 2023-05-27 01:22:41 江苏
尽管莠多良少,但意象批评仍是中国文论最重要的成就(“意象”好像不太能概括,关键在于用简单的话明心见性,目击道存)。看作家谈艺文就是一种享受,当然还有“灵异”的少数批评家,历史学家谈文学最糟糕(一种不太公平但很高效的判断)。意象批评说到底是以体验逼近体验(以般若谈般若),而非以思理逼近体验,这更合乎文学的生理天性。伯公课上说现今完全丧失了意象批评的条件,的确,意象批评实为实践者言说,言说目的是为了写... 尽管莠多良少,但意象批评仍是中国文论最重要的成就(“意象”好像不太能概括,关键在于用简单的话明心见性,目击道存)。看作家谈艺文就是一种享受,当然还有“灵异”的少数批评家,历史学家谈文学最糟糕(一种不太公平但很高效的判断)。意象批评说到底是以体验逼近体验(以般若谈般若),而非以思理逼近体验,这更合乎文学的生理天性。伯公课上说现今完全丧失了意象批评的条件,的确,意象批评实为实践者言说,言说目的是为了写作,写作的人会因“见异”的意象批评“欣然独笑”,也自觉暗用这种“玄通”,“思之不已”最后“邻于神化”——茅坤评柳文“偏裨锐师骁勇突击囊沙背水刁斗仍自森严”,欧阳修评梅尧臣诗“石齿漱寒濑”,张炎评白石“清空”,评梦窗“如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叶嘉莹评陶渊明“如日光七彩之融为一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