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译者: 渠敬东
出版年: 2000-4
页数: 388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ISBN: 9787108014054
内容简介 · · · · · ·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作者简介 · · · · · ·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目录 · · · · · ·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导言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第三章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证据
第五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第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续)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第二章 原因
第三章 次要因素--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及其原因
第四章 次要因素(续)--遗传性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结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涂尔干基本著作
附录四 涂尔干生平著作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倘若我们把另一种道德反复灌输给他们,不管这种道德高尚搞什么地步,这个民族都会土崩瓦解,所有个人也会痛苦地感受到这种混乱的状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5页 -
与艺术相应的需要就是我们漫无目的、只图享乐地扩大活动范围的需要,道德却迫使我们沿着一条道路走下去,最终达到一个确定的目的。所以,一说到义务,也就说到了限制。因此,尽管艺术可以受到道德观念的感染,或者融入到纯粹的道德现象的变化之中,但它不是道德本身。审美力过度的发展在道德看来却是一种严重的病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社会分工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社会分工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迪尔凯姆 /涂尔干/杜尔克姆


迷失的国家角色:《社会分工论》中的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
> 更多书评 5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Free Press (1997)8.8分 12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9.2分 41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9.0分 39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0)9.5分 3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自我通识教育 (锟斤拷)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shaochen)
- 我的书目-人文社科部分 (忆未名)
- 好玩的书 (xxx)
- 存在之思 (雾中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社会分工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62 有用 fany 2011-08-08 19:32:01
这还只是他的博士论文。
19 有用 Sarcophagus 2017-03-05 10:47:39
大气磅礴的博士论文,却有着课堂讲稿一般的絮叨夹缠。但是,经典就是哈欠连天也不得不读的啊……这还不是初版的封面,初版颇有错漏,此后不断再版换包装,或许都改过来了。
2 有用 hmugu 2013-09-07 11:45:10
读了有3遍了。往前还得追溯到道德哲学的讨论,才能回头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26 有用 CRAIGJOJO 2014-04-06 00:37:56
坚持和走火入魔就隔了一层纸
5 有用 流星飞绊 2011-11-07 20:12:30
伴随人口增加 社会密度与社会容量不断扩大 人口异质程度提高 最终导致了如亚当·斯密所言的分工的出现 分工使得人在社会中不再具有同样的功能 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组织 人与人的同质性降低但依赖性增强 关系由曾经的血缘地缘关系慢慢演变为业缘群体关系 社会由板块式机械团结转向原子式有机团结 社会分工有时也会反常 造成劳动者异化与强制分工不平等冲突 但是总体上 社会分... 伴随人口增加 社会密度与社会容量不断扩大 人口异质程度提高 最终导致了如亚当·斯密所言的分工的出现 分工使得人在社会中不再具有同样的功能 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组织 人与人的同质性降低但依赖性增强 关系由曾经的血缘地缘关系慢慢演变为业缘群体关系 社会由板块式机械团结转向原子式有机团结 社会分工有时也会反常 造成劳动者异化与强制分工不平等冲突 但是总体上 社会分工使社会趋于整合与完善 使社会各功能体有秩序有组织的运作 涂尔干的理论构建思路与许多年之后的帕森斯有些神似 (展开)
0 有用 Duet 2023-01-20 13:27:02 湖北
论证松散,感觉到涂尔干思想力度不够啊,一两百页就能说清楚的内容,又增加很多不相干的论述 看到一个07年的友友说作为一个法国人,涂尔干无趣了点,哈哈哈哈精辟
0 有用 a greater fool 2022-12-31 20:36:42 湖南
补记
0 有用 洋咩咩 2022-12-17 19:38:36 北京
社会分工不见得是为了提升生产力,获得更多财富,而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导致人的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分工的本质是使人可以心平气和应对这种局面,它开辟新的工种,带来新的生存条件,物竞天择所淘汰下来的人也有了生存之地,而不必将其置于死地。前现代信仰集体意志的机械团结,在更强调平等独立的现代社会,逐渐走向只靠功能依存的有机团结,此时过去共同相信的社会规范失去作用,也就是失范,而解决失范问题涂尔干给... 社会分工不见得是为了提升生产力,获得更多财富,而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导致人的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分工的本质是使人可以心平气和应对这种局面,它开辟新的工种,带来新的生存条件,物竞天择所淘汰下来的人也有了生存之地,而不必将其置于死地。前现代信仰集体意志的机械团结,在更强调平等独立的现代社会,逐渐走向只靠功能依存的有机团结,此时过去共同相信的社会规范失去作用,也就是失范,而解决失范问题涂尔干给出的方案是重建法人团体,通过职业伦理来恢复普遍的集体意识。因此,在职场上试图让他人的各个问题上价值观和自己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机械团结已经不存在了,但在职业伦理的约束下共同完成自己的分工,却是必要的,也是唯一可以要求的。 (展开)
0 有用 luminary clock 2022-11-16 16:43:43 四川
笔记写麻了。0.内核:实证、有机体(稳定与进化)、社会本体论。1.问题:分工可以作为道德规范吗?何以可能?2.假设:分工具有整合社会肌体和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因此具有道德性质。3.方法:将法律规范视为社会团结类型的外在表征,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实证研究,考察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以及分工社会的地位。4.类型与描述:区分压制性制裁和恢复性制裁,相应于以相似性(“集体意识”)为基础的机械团结和以分工为基础的有... 笔记写麻了。0.内核:实证、有机体(稳定与进化)、社会本体论。1.问题:分工可以作为道德规范吗?何以可能?2.假设:分工具有整合社会肌体和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因此具有道德性质。3.方法:将法律规范视为社会团结类型的外在表征,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实证研究,考察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以及分工社会的地位。4.类型与描述:区分压制性制裁和恢复性制裁,相应于以相似性(“集体意识”)为基础的机械团结和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相应的社会类型则是环节社会和职业社会,从原始到发达的社会发展史总体就是从前者到后者的过程。5.原因:衰落的环节社会提供了整合基础和越界的可能,社会密度(交换关系)与社会容量的扩增(及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是主因,集体意识和职业遗传性的衰落是次因。6.反常:失范、外部的不平等、不协调。 (展开)
0 有用 熙清 2022-11-15 14:50:30 广东
对不起翻译就是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