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玉米的创作者
· · · · · ·
-
毕飞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毕飞宇,男,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现供职于《南京日报》。 近年来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 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毕飞宇说:《玉米》是他的最爱,是他为年青一代人写的,他希望他们喜欢。
目录 · · · · · ·
1.施桂芳生了小八子
2.玉米长大了
3.玉米的心事
4.长女持家
5.玉米的无声通告
6.丫头该有婆家了
7.书记王连方的斗争史
8.彭国梁回信了
9.示范性的恋爱
玉米 第二部分�
10.恋爱被公开了
11.有庆家的柳粉香
12.有庆家的和王连方
13.玉米最恨之入骨的女人
14.彭国梁要来相亲
15.家里来了解放军
16.万事开头难
17.终于手拉手了
18.有庆家的怀上了
玉米 第三部分�
19.出了大事
20.王连方家倒了
21.玉米成了家长
22.妹妹被糟蹋了
23.最后的支柱
24.了断自己
25.过日子要有权
26.秘密相亲
27.紧张初夜
玉秀 第一部分�
1.玉米出嫁
2.玉秀这个骚狐狸
3.春天那个寒夜
4.玉秀没了靠山
5.小镇生活
6.玉米的计划
7.遮不住的羞耻
8.在王家庄呆不下去了
9.玉秀的心思
10.后妈难当玉秀 第二部分�
11.还是前世冤家
12.隐秘的志向
13.师徒关系
14.小唐的算盘
15.无法抗拒的恐惧
16.家庭矛盾
17.马屁的方向
18.郭左回家
19.催人遐想的缠绵
20.情窦初开
玉秀 第三部分�
21.解决床上问题
22.为了脸面
23.不能自制
24.玉秀的白日梦
25.严守秘密
26.小唐没帮上忙
27.爱恨交织
28.比死绝望的却是生
29.玉米生了
30.别拿自己当人
31.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玉秧 第一部分�
1.为了集体荣誉
2.不值钱的幺妹子
3.扬眉吐气的夏天
4.宿舍失窃案
5.利用机会整顿作风
6.一触即发的紧张
7.问题解决了
8.校卫队成立
9.校卫队负责人魏向东
玉秧 第二部分�
10.成了地下工作者
11.宿舍里的阵营
12.莘莘学子的节日
13.秘密排练
14.玉秧被“枪毙”了
15.遇到诗人楚天
16.陶醉是别样的苦
17.恋爱了、失恋了
18.八二(3)班大胜
19.诗人疯了
玉秧 第三部分�
20.做了一回贼
21.标准的第“三种人”
22.魏向东的痴迷
23.“呆丫头”出大事了
24.究竟谁是告密者
25.窗户纸给捅开了
26.玉秧的成就感
27.有人巴结玉秧了
2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9.掉进了人民的汪洋大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权利就是在别人听话的时候产生的,又通过要求别人听话而显示出来。 玉米恍惚得很,脸上也脱了色。她行走在桥面上,像墙上的影子,一点重量都没有。玉米也真是好本事,她那样过桥居然没有飘到河里去。 玉米望着有庆家的,目光像烟那样,风一吹都能拐弯。 玉米发现这一刻自己只是一张纸,飘飞在空中,无论风把她抛到哪儿,结果都是一样的,不是被撕毁,就是被踩满了脚印。哪一只脚能放过地上的一张纸呢。脚的好奇心决定了纸的命运。 不幸的女人都有一个标志,她们的婚姻都是突如其来的。 秘密都是感人的,带有鼓舞人心的动力,同时也染上了催人泪下的温馨。秘密都是渴望朝着秘密的深处缓缓渗透、缓缓延伸的。而延伸到一定的时候,秘密就会悄悄地开岔,朝着覆水难收的方向发展,难以规整了。 玉秀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玉秀却不知道别人知道。所谓的隐私,大抵上也就是这样的一回事。隔着一张纸罢了。纸是最脆弱的,一捅就破;纸又是最坚固的,谁也不会去碰它。 铁是没有表情的,不言不语,不声不响。但是,铁很重,很硬,有一种霸蛮的力量。同学们对“铁”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恐惧。因为铁的静止永远都是暂时的,它一旦行动起来,没有人知道后事如何。同学们发现,任何东西发展到一定的火候,它都有可能变成铁。比方说,事件,比方说,时间,比方说,心情。它们现在都是铁。很重,很硬,横在八二(3)每一个同学的面前,的心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摘记 -
到了阴历的三月,一过了清明,也就是阳历的4月5号,农民们又要向土地讨生活了。别的事情再重要、再复杂,但农民的日子终究在泥底下,开了春你得把它翻过来,这样才过得下去。 女孩子的心里一旦有了心上人,眼睛就成了卷尺,目光一拉出去就能量,量完了呼啦一下又能自动收进来。 灶台的背后真是一个好地方,是乡村爱情的圣地。 八点钟之前,断桥镇的街道其实是一个菜市场,从头到尾都是气味。八点一过,街道的另一面立即显现出来了,变得干净了,规整了。没有命令。但日常的生活自己形成了命令,几乎是铁律,雷打不动。中学里的高音喇叭开始报时了,“嘀”的一声,那是一个无比庄严的时刻,“北京时间八点整。”北京时间,它遥远,亲切,神圣,蕴含了统一意志,蕴含了全国人民有计划、有纪律的生活。它不仅是北京人民的,同样是全国人民的。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经在天安门城楼上日理万机了。小镇上婆婆妈妈鸡零狗碎讨价还价的时间到此结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玉米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玉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玉米"的人也喜欢 · · · · · ·
玉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9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0)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8.0分 202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8.1分 850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7.9分 65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最美的书(2003-2013) (吴慢慢)
- 我的乡土中国 (羊的门)
- 有兴趣读的书9 (乡愁)
- 补课 (赵大宝)
- 我家书柜 (東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玉米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SWX 2010-09-03 12:31:18
作者很神奇,准确地一语命中了我宿舍的门牌号。
26 有用 醺 2015-12-09 13:08:00
玉米惊艳 玉秀还行 玉秧差评
264 有用 Cone 2020-04-21 15:48:54
我一个铁打的女性主义者都看得出通篇展示的令人反感的“憋”、“物化”、“器具化” 其实是为女性鸣不平。怎么短评里还一色的不理解? 反感,看不下去,就对了。乡村女性的身心灵状况就是这么“惨”。剥开来写出来,有什么不好?无法面对的难道就不存在? 玉米,玉秀,玉秧,加上她们的妈,营役一辈子把自己物化,把男人物化,在工具性关系里毫无反思地扼杀自我的存在,这能怪她们吗?能怪作者?作者不揭示这种事实,难道要编造... 我一个铁打的女性主义者都看得出通篇展示的令人反感的“憋”、“物化”、“器具化” 其实是为女性鸣不平。怎么短评里还一色的不理解? 反感,看不下去,就对了。乡村女性的身心灵状况就是这么“惨”。剥开来写出来,有什么不好?无法面对的难道就不存在? 玉米,玉秀,玉秧,加上她们的妈,营役一辈子把自己物化,把男人物化,在工具性关系里毫无反思地扼杀自我的存在,这能怪她们吗?能怪作者?作者不揭示这种事实,难道要编造她们痛定思痛无师自通突然反对小农意识争取女性自主自由? 作者要真是想物化女性,强奸的戏码完全可以多写写,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只要说 “写得越具体真实越能体现玉秀和玉叶的悲剧”,保管读者一边痛心疾首一边淫笑买单。但是作者没有这么做。 在这部小说(或集子)里,没有一个人活得像现代意义上的人,这就对了。 (展开)
59 有用 滚雪人 2018-08-20 16:57:34
“不知道,很多。” 这是我见过这五个习以为常的字眼最有力量的时候。
31 有用 Charon 2021-01-15 20:50:51
一些评论说作者把女性写得下贱肮脏,物化贬低女性,作者恶毒所以打低分。。。这二极管思维也只能看看天线宝宝了,作者明明写的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歌,讽刺的是社会上对女性的种种歧视和不公。这些情节曾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
0 有用 - 2023-09-18 21:38:46 河北
劲道老辣。如若物化是内核,也是一种悲哀的纪实,如若凝视下蕴藏着悯人的关怀,憋闷至少能让我切身体会到她们万分之一的困苦
0 有用 肖明 2023-09-05 16:51:50 河北
不明白毕飞宇这本书为何有这么高评价。
0 有用 大悲可乐 2023-09-03 08:05:37 法国
不适又不舍,难以说清作者到底是透彻的男凝还是用叹惋针砭的态度写男凝。模糊之间,先保留个不上不下的态度吧。
0 有用 伍蕴空 2023-09-02 16:31:46 西藏
作者喜欢使用第三者的口吻对人物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评价,它既非小说人物,又不是作者自己,而是社会准则,是大他者,恐怖如斯
0 有用 豆友212849072 2023-09-01 12:18:29 广东
只能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