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是近代杰出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成就卓越,他提出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集大成的理论思想。
《人间词话》自1908年付印以来,版本繁多、屡经删定。为此,新版底本我们选用了最完备的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另外还整理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以外的零星评论诗词的散章以及王国维著写的《文学小言》和《屈子文学之精神》作为本书附录。
《人间词话》注释者吴洋出身世家、师承名校,所写注释内容翔实、严谨,对原文所提所指的词句全部列出原文,对所提所指的词人均列传评述,并且有针对性地讲解了词牌名,这点是在同类书中绝无仅有的。另外,吴洋除了对原文做了贴切的翻译外,还撰写了赏析。赏析中有肯定也有否定,完全是从内心出发的真切感悟,读来如金石凿凿,掷地有声。
《人间词话》双色印刷,排版华美、雅致。也正是因为这些精彩互映,使得《人间词话》深受读者欢迎,屡创销售佳绩。
《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自1908年付印以来,版本繁多,屡经删订。由于《人间词话》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系断章零语,灵机闪现之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之时。因此手稿本将最大程度地保有这种写作的真实,与相对自成体系的众多校订本相比,自有其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然而可惜的是,王国维手稿常年尘埋于金匮石渠,众多读者无从得见。因此,我们根据腾咸惠先生的《人间词话新注》和佛雏先生的《新订〈人间词话〉》,经过重新整理校注,出版了这本《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力图将王国维手稿的原貌真实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国维小传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更名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出身于书香门弟,从小受到传统的教育。然而他不喜欢科举时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
王国维在苦闷和忧愤中度过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学术不能使他得到解说,而诗人般的灵魂终于使他对所生存的世界失去了信心。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一纸遗书,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邃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能许也。】 第一境界说的是入门之前,心中茫然苦楚,不知从何开始。王国维最得意的学问在于史学、古文字学和美学。这几门学问,千头万绪,典籍浩瀚如海,那种想要入门之前的彷徨、痛苦与渴求,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实在是再贴切不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不经历过此阶段。不执著,无以成。既已入门,注定将为心中的“伊人”把此生消磨。老王在乱世之中,一心治学,那种执着、悲愤、孤苦的心境,恐怕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唯有这种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面两句,也许是很多人的感触。但这第三句里的境界,恐怕能领会者,就只有寥寥数人了。以勤为径,很多人都如此,但是要攀上高峰,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了。那种灵犀一点,参透真谛的大智慧、大喜悦,也只有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的天才们能感悟的到了。这种顿悟就好比是掉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释迦牟尼眼前的那棵菩提,一切的一切忽然间都豁然开朗,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这一瞬间都得到了完美的补偿。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人生三境界论) -
1.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426-427 2014-02-10 18:46:33 2. 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415-415 2014-02-10 18:44:44 3.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408-410 2014-02-10 18:43:51 4.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种气象耶?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403-405 2014-02-10 18:43:01 5. 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怀古等作,当与寿词同为词家所禁也。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381-382 2014-02-10 07:37:40 6.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320-321 2014-02-09 15:32:56 8. 郁伊惝怳,令人不能为怀。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293-294 2013-10-04 11:22:24 10. 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兴化刘氏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 《人间词话》(王国维) 我的标注 位置242-243 2013-09-27 13:18:29 11. 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甘作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3 条 )
-
123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正英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李白实乃千古一人,后无来者。这大概无可争议,除了感慨没多的可说了。 看到范仲淹,想到今天才看到有人评价范仲淹乃一完人,因其心中但公无私。几条论证中一条就是他长期抗击西夏,西夏人却对其绝无贬词。他的《渔家傲》便是写于驻守边塞抗击西夏时。王国维说其气象不逮李白,诚然。至...2014-10-08 12:10:02 1人喜欢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正英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引自 太白纯以气象胜 李白实乃千古一人,后无来者。这大概无可争议,除了感慨没多的可说了。 看到范仲淹,想到今天才看到有人评价范仲淹乃一完人,因其心中但公无私。几条论证中一条就是他长期抗击西夏,西夏人却对其绝无贬词。他的《渔家傲》便是写于驻守边塞抗击西夏时。王国维说其气象不逮李白,诚然。至于他是不是完人,我也不知,古语云”人无完人“,那么他大概也不是吧。但其赤子之心,我认为是一个人所能够具备的品格中最为珍贵而美好的。一个文人,千里戍边,词中悲苦而无怨尤。“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两句无论何时读来,都让人呼吸一滞。 其实我实在不明王国维为什么并提范文正之《渔家傲》与夏正英之《喜迁莺》,在我看来,范氏之词纯粹,夏竦之《喜迁莺》略做作。
回应 2014-10-08 12:10:02 -
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向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終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见,那人正在灯火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2.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3.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2021-08-30 14:47:11
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向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終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见,那人正在灯火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2.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3.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其志清峻则有之,其旨遥深而未也。
4.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5.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6.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
7.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8.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9.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0.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才人。
11.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12. 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
13.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14.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5. 北宋风流,过江遂绝。
16. 甚矣,人之贵耳贱目也。
17.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为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18. 唐五代北宋之词家,倡优也。南宋后之词家,俗子也。二者其失相等。但词人之词,宁失之倡优,而不失之俗子。以俗子之可厌,较倡优为甚故也。
19. 艳词可作,惟万不可做儇薄语。
20. 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21.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22.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3.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
24.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25.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由东施之效捧心也。
26.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27. 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回应 2021-08-30 14:47:11
-
由王国维《人间词话》概览南北宋词学 所谓“词”者,乃是指隋唐间所兴起的一种伴随着当时流行之乐曲以供歌唱的歌辞,据《花间集•序》的记载,这些所谓“诗客曲子词”,原本只是一些“绮筵公子”在“叶叶花笺”上写下来,交给那些“秀幌佳人”们“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去演唱的歌词而已,几乎完全不同于传统诗歌言志抒情之韵味(《尚书•尧典》中,就曾有“诗言志”之说。《毛诗•大序》中亦曾有“诗者,志之所之”及...
2011-06-15 01:36:32
由王国维《人间词话》概览南北宋词学 所谓“词”者,乃是指隋唐间所兴起的一种伴随着当时流行之乐曲以供歌唱的歌辞,据《花间集•序》的记载,这些所谓“诗客曲子词”,原本只是一些“绮筵公子”在“叶叶花笺”上写下来,交给那些“秀幌佳人”们“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去演唱的歌词而已,几乎完全不同于传统诗歌言志抒情之韵味(《尚书•尧典》中,就曾有“诗言志”之说。《毛诗•大序》中亦曾有“诗者,志之所之”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之说。)。到后来陆游写过的几篇谈到词的文章时,却说自己的词是“郑卫之音”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余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及历代大文豪和大文学家共同的琢磨创造,词至南北宋之际时达到鼎盛,成为堪比隋唐诗学的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以极具开创性和建设性的标识。 本文试图通过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一文中的一些思路和角度,去适当揣摩和诠释王国维眼中的南北宋词学之概况。 首先,本人对《人间词话》(《国粹学报》64则刊稿)中,直指或暗指关于南北宋词学的内容分别做了统计:第一则(北宋,赞,一次。),第三则(北宋秦观,一次),第七则(北宋宋祁,赞,一次。北宋张先,赞,一次。),第八则(北宋秦观,一次。),第九则(北宋严沧浪,一次。),第十则(北宋范仲淹,贬,一次。北宋夏竦,贬,一次),第十八则(北宋赵佶,贬,一次),第二十一则(北宋欧阳修,赞,一次。北宋晁补之,一次),第二十二则(北宋梅尧臣,一次。北宋欧阳修,一次。)第二十三则(北宋林逋,贬,一次。北宋梅尧臣,贬,一次。北宋欧阳修,贬,一次),第二十四则(北宋晏殊,赞,一次),第二十六则(北宋晏殊,一次。北宋柳永,一次。南宋辛弃疾,一次。)第二十七则(北宋欧阳修,赞,一次。),第二十八则(北宋秦观,贬,一次。北宋晏畿道,贬,一次。北宋张先,赞,贬,一次。北宋贺铸,贬,一次。),第二十九则(北宋秦观,赞,一次。北宋苏东坡,一次。),第三十则(北宋秦观,一次。),第三十二则(北宋欧阳修,赞,一次。北宋秦观,赞,一次。北宋周邦彦,贬,一次。),第三十三则(北宋周邦彦,贬,一次。北宋欧阳修,赞,一次。北宋,秦观,赞,一次。),第三十四则(北宋周邦彦,贬,一次。南宋吴文英,贬,一次。北宋秦观,一次。北宋苏东坡,一次。),第三十五则(南宋沈伯时,一次),第三十六则(北宋周邦彦,赞,一次。南宋姜夔,贬,一次。),第三十七则(北宋苏东坡,赞,一次。章质夫,一次。),第三十八则(北宋苏东坡,赞,一次。南宋史达祖,一次。南宋姜夔,贬,一次。),第三十九则(南宋姜夔,贬,一次。北宋梅尧臣,贬,一次。南宋吴文英,贬,一次。),第四十则(北宋苏东坡,赞,一次。北宋黄庭坚,贬,一次。北宋欧阳修,赞,一次。南宋姜夔,一次。),第四十三则(南宋姜夔,贬,一次。南宋陆游,贬,一次。南宋辛弃疾,赞,一次。南宋),第四十四则(北宋苏东坡,赞,一次。南宋辛弃疾,赞,一次。),第四十五则(北宋苏东坡,赞,一次。南宋辛弃疾,赞,一次。),第四十七则(南宋辛弃疾,赞,一次。),第四十八则(南宋史达祖,贬,一次。北宋周邦彦,贬,一次。),第四十九则(南宋吴文英,吴文英,贬,一次。),第五十则(南宋吴文英,贬,一次。南宋张先,贬,一次。),第五十二则(北宋,一次。),第五十三则(北宋,一次。),第六十则(北宋周邦彦,贬,一次。南宋姜夔,一次。),第六十四则(南宋辛弃疾,赞,一次。北宋欧阳修,一次。南宋北宋秦观,一次。) 由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王静安发表于国粹学报的64则《人间词话》中,涉及到“北宋”这一概念的共 39次,而涉及到“南宋”这一概念的仅 19次。提及北宋时期的词人共19位,而提及的南宋词人仅6位。而王国维或是直接称赞或是表达出相对喜欢之意的次数共16次,其中北宋词人占12次,分别是秦观三次,宋祁一次,张先二次,欧阳修二次,晏殊一次,苏东坡四次。而南宋仅有的四次称赞均集中在辛弃疾一人身上。其中王国维批评最多的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和南宋词人姜夔共均四次。 或许由此宏观的数字描述可以直观的看出,王国维对北宋词学的推崇和喜爱,以及对南宋词学的诟病和反感(除辛弃疾一人外)。 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王国维并非单纯的对北宋词学进行全盘的称赞,对南宋词学进行彻底的贬低和否定。而是根据自己诗学词学上的造诣以及理解,有选择的进行品评。既不完全肯定一方也不彻底否定一方。王国维的评词着眼点其实是生存在某个时代当中的词人,而并非是词人所生存的时代。 《人间词话》(《国粹学报》64则刊稿)中第一则开宗明义的道出了王国维对南北两宋词学在其自身心里上的“地位”: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无论是况周颐之《词选》,张惠言之《惠风词话》,抑或是历代大家对词学稍有研究者大都在基本上认为南北两宋之词学无有“高下”“等级”之分,而是有着各自之“特色”“千秋”。然,王国维将其独创的审美评价最重要的标尺“境界”,以及“高格”,“名句”等字眼用来形容五代,北宋词的词,可见这两个时代大词人在其心中的着重地位。然而,作为中国词学史上最重要的时代—南宋,王国维却只字未提,也没有说“五代,宋朝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是将南北宋分割,单赞北宋之词有境界,有名句,有高格,看似是忽略了南宋词学的成就。其实并不然。 如第三十二则: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中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此则是说欧阳修,秦观虽然也创作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词,但是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终究是一种好的向上的品格。但是周美成所做的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词相对以上二位的作品就像“娼妓”和“淑女”的区别一样。认为周美成之词“艳”,“俗”之人并非仅有王国维一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云:“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能入丽字,不能入雅字,以故价微劣于柳”。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于品。美成词信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周邦彦和歌伎舞女交往过密,过着偎绿倚红,眠花宿柳的生活,于是就出现了寄情风月的词风。他的许多艳词,只是把他所过的娱情于色的生活,用华丽的辞藻装潢起来加以美化,并不给人以美感(周溶泉语)。当然,王国维后来所撰写的《清真先生遗事》,颇欲对周邦彦的“不贞”予以澄清。实际上,“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问题在于如何写“艳词”,他主张在本质上判断“雅郑”,即使“淫鄙之尤”如《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也可以成不朽之作,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但是,“真”离不开善与美。王国维对周邦彦其实是很看重的,评价远远高于姜夔,誉之为“第一流之作者”(《人间词话》(《国粹学报》)之三十三则),后来还将他比作“词中老杜”。但对于其“艳词”之“不贞”轻薄,则加以否定。这表明他对周邦彦是好处说好处,坏处说坏处。既不全盘肯定,亦非全盘否定。 由此可见,王国维对周邦彦这位“北宋”词人亦是有所“贬低”的。 再看第三十三则: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多,创意之才少耳。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在宋神宗元丰初年因献《汴都赋》而被招为“太学正”。《四库全书》说:“邦彦妙解音律,为词家之冠。”但其词题材狭隘,虽“缜密典丽”(《片玉集》注),而内容显得空泛,虽“措辞精粹”,“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魄,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惜乎意趣却不高远。”(张炎《词源》卷下),少有新意。当然,张焕在《清真词集序》中也对周美成有所称赞“描写物态,曲尽其妙。” 再看第三十四则: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花”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胡云翼《宋词选》也认为“桂华”二字在这里却有“陈滥”之感。 王国维用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连续三则品评北宋周邦彦之词,虽有所称赞,但其着重之手笔在于对周邦彦之不足进行评说。主要集中在没有“品格”,缺乏“创意”,滥用“代字”。可见,北宋词人并非全都具有王国维所说的“境界”,“自然”,“不隔”,“真”等品质,亦有不足者。 第四十三则: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比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学可学,北宋之词学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第四十四则: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第四十五则: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第四十六则: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狂,狷语出《论语》--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为者”,世俗浊物之行。” “乡愿”语出《孟子》:“德之贼也”。“非之无举,刺之无刺;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性质似廉洁;中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第四十七则: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本人认为“境界”是王国维理论的奠基概念。诗词之美首先在于有境界。“境界”之有无,首先在于其是否能够呈现气象(如李白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自然之气色,世事之物象,山川日月草鸟兽人情世故,如氛围,景观。气象之所以生动,之所以今人感慨,激动,忧伤,悲哀是因为气象有灵魂。而词中的灵魂又是通过情致意绪来呈现。 在此王国维连用五则对辛弃疾之人格,词风,性格,思维进行评说,可见王国维对这位南宋词人之重视。更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将其审美评价最重要的标尺“境界”用之于辛弃疾,将曾经用来评说中国最伟大诗人李白的“气象”一词,用以描述稼轩词之“佳处”。可见其对幼安的赞许与敬仰。 清代词人“祖南宋而祧北宋”,流弊悠远。清初朱彝尊,厉鄂开创浙西派,以淳雅为宗,崇尚姜夔,张炎的清虚骚雅之风。中期张惠言另立常州词派,推崇王沂孙为”南宋之首“,调度声容,精于啄句。晚清王鹏运,朱孝臧,有推崇梦窗为“极则”。而王国维所以推崇五代,北宋,即主要是针对清代词人尊南宋而轻北宋,填词重音律,字句而次境界的弊端。 但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并非单纯的攻击南宋之词,赞赏北宋之词。而是根据他所标榜的“境界”,“气象”,“自然”,“灵魂”,“不隔”,“情致”等审美标准对南北宋词人精心的进行归类。虽然在大体的宏观上看似对南宋有所贬低。但从深层次上来看却并非如此。 笔者依旧认为,王国维的评词着眼点其实是生存在某个时代当中的词人,而并非是词人所生存的时代。
回应 2011-06-15 01:36:32 -
123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八年前读的书,一直很喜欢。最近心中事多,偶然在书架上看到,就再慢慢读一遍吧。 这个版本的《人间词话》,注释实在出彩。 相思不受羁绊,求偶无须讳言。 注释者想起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想起了”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求之不得,即可甜蜜也可无望,实在难测。2014-09-26 12:26:44
-
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向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終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见,那人正在灯火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2.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3.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2021-08-30 14:47:11
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向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終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见,那人正在灯火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2.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3.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其志清峻则有之,其旨遥深而未也。
4.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5.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6.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
7.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8.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9.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0.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才人。
11.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12. 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
13. 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14.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5. 北宋风流,过江遂绝。
16. 甚矣,人之贵耳贱目也。
17.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为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18. 唐五代北宋之词家,倡优也。南宋后之词家,俗子也。二者其失相等。但词人之词,宁失之倡优,而不失之俗子。以俗子之可厌,较倡优为甚故也。
19. 艳词可作,惟万不可做儇薄语。
20. 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21.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22.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3.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
24.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25.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由东施之效捧心也。
26.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27. 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回应 2021-08-30 14:47:11 -
123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幼时无知,因总看到些文天祥如何痛哭流涕视死如归的文章,又觉他只谈君主不言百姓便不喜他,认为他可称愚忠,自己心里落了个安稳。 当时确是不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痛苦与坚持。 朝堂之上据理力争,江湖之远募军勤王,当逢乱世,为国为家,尽其所能却眼看国之将倾力不可挽。除了悲歌泣血慷慨赴死他还有何路可走? 文天祥身当乱世,悲歌泣血,长歌当哭,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无力回天的悲壮情怀,发言为声,自是金石激越,别有...2014-12-14 00:43:1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7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9.0分 99288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9.2分 426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9.2分 2044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9.0分 191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买书,做个优雅的读书姑娘 (44)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大学前可以读下的书——成长的印记(更新中) (想不到昵称)
- 在忧郁与飘雨的秋天,我们无法停止读书 (olive)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Epony 2010-03-27 22:54:19
书送到捧在手上,我就激动了。
1 有用 元 滚 滚 2013-02-12 18:27:17
过年的时候在乡下读的。鉴于我终究不是爱文学爱诗词的人觉得读起来趣味不大。不过王在评论中把自己的美学观点表达得非常明确,而即便是讲诗词,对于一个喜欢画画的人而言也在不断地从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中汲取营养。
0 有用 MHO 2010-03-23 15:01:00
可含删节稿?
4 有用 小意达的花 2012-06-12 19:44:44
#整理书架# 03年的老书,却格外喜欢这个版本。封面美极了。里面夹了一张非常喜爱的书签,刚刚拿出来,依旧香气袭人。真美好。
2 有用 空山 2016-08-27 14:14:43
王国维确系有才气,但难免给人一种恃才傲物之感,言论有些激愤,对于不喜欢的人贬低太多,有些偏,既然要评论,就不要以个人好恶去做评价,这样过于苛求古人。他贬低的人中,虽确有无高才者,但这些人仍有可学之处。书确实算得上不错,有些理论也相当妙哉,但被推崇的太高,多多少少有些名不符实。2016-08-27。
0 有用 小女棱 2022-06-10 18:22:59
实在有些看不下去诶
0 有用 Мī灼眼laη 2022-04-26 15:01:53
装帧很精美,内容的词很美,王国维的点评更美!
0 有用 泉来读书 2022-04-06 10:19:29
前清遗老的批评解析文学,有很深的功底,五星,五星
0 有用 June 2022-03-30 23:32:18
外行看热闹。绘图好评~
0 有用 青蘋之末 2022-01-12 22:54:50
“目验胜于耳闻,参悟胜于学语,文学之事尤其如此。”所以还是多读一些词,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