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本书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也是席殊好书俱乐部导读专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目录 · · · · · ·
2、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3、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4、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5、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6、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 · · · · · (更多)
2、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3、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4、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5、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6、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7、第一编
8、 引言 遥远的古代
9、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办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10、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11、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12、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3、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14、第二编
15、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16、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17、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18、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儒
19、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墨
20、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道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不知道思想史对知识的无端骄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思想史把自己的视野与各种知识史剥离开来的习惯是怎么来的,有时候人会对一些似乎超越的抽象的哲理或思想十分迷恋甚至迷信,"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这样的想法,其实常常被人不自觉地当作真理,觉得思想史只有说到这分田地才算纲举目张、一针见血,有时候人会对那些具体的经验知识嗤之以鼻,觉得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对于思想史都是隔靴搔痒,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这种傲慢与偏见成了一些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懒惰借口,也成了思想史陈陈相因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从皇权所象征的国家(state)、士绅所代表的社会(society)以及民众(demos)这三者的关系上来看,唐宋之间的历史似乎同时呈现出两种趋向。一方面,是国家通过经济政策比如税法的变化、政治策略比如区域行政长官的控制,在促进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国家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向,国家以及它所象征的法律制度、道德伦理、文明观念在迅速扩张,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另一方面,是由于士绅阶层人数的增多以及它们在社会中权力的膨胀。在世袭贵族时代结束后,重新构建和形成的宗族聚落,使士绅作为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由于考试、仕宦、荫封等等途径,在地方上成为领袖,在与国家协调中,他们也促进着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伦理、文明观念的扩张,不过同时也在抵抗着国家对于民众个人的直接统治,有时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对抗着国家无限膨胀的权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树大招风不否其新意——《中国思想史》阅后杂想


思想依附于权力即成为教条

从方法论回到文本 ---就《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一篇《上古思想世界的重构》来谈
> 更多书评 49篇
-
猴子 (soft life)
考察古人有“思想”之初……这里需要有三个起码的条件:第一,当古人真正有了“思想”。不是说古人意识中的任何活动都是思想,只有当古人的意识活动已经有了某种“非实用性”,即超越了实际生活与生产的具体意味时,它才可能是“思想”。第二,这种思想中形成了某些共识,即被共同认可的观念。……第三,“思想”必须有符号记载或图像显示,……只有古人把他们的思绪与心情留在了他们的文字、图饰、器物等等之中,传达给他人,...2011-10-09 08:37:45
考察古人有“思想”之初……这里需要有三个起码的条件:第一,当古人真正有了“思想”。不是说古人意识中的任何活动都是思想,只有当古人的意识活动已经有了某种“非实用性”,即超越了实际生活与生产的具体意味时,它才可能是“思想”。第二,这种思想中形成了某些共识,即被共同认可的观念。……第三,“思想”必须有符号记载或图像显示,……只有古人把他们的思绪与心情留在了他们的文字、图饰、器物等等之中,传达给他人,留传给后人,思想才真正进入了历史。也就是说,对于今人,只有当文献资料、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考古发现足以复原古代的一些观念,思想才真正有了历史。 引自第71页 回应 2011-10-09 08:37:45 -
猴子 (soft life)
“对于祖先的重视和对于子嗣的关注,是传统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甚至成为中国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来源,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看见自己的祖先、自己、自己的子孙的血脉在流动,就有生命之流永恒不息之感,他一想到自己就是这生命之流中的一环,他就不再是孤独的,而是有家的,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展,生命的意义在扩展,扩展为整个宇宙。而墓葬、宗庙、祠堂、祭祀,就是肯定并强化这种生命意义的庄严场合,这使得中国人把...2011-07-27 16:01:27
“对于祖先的重视和对于子嗣的关注,是传统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甚至成为中国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来源,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看见自己的祖先、自己、自己的子孙的血脉在流动,就有生命之流永恒不息之感,他一想到自己就是这生命之流中的一环,他就不再是孤独的,而是有家的,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展,生命的意义在扩展,扩展为整个宇宙。而墓葬、宗庙、祠堂、祭祀,就是肯定并强化这种生命意义的庄严场合,这使得中国人把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化传承式的延续合二为一,只有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血脉的一致,才能作为‘认同’的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在这一链条中生存,才算是中国人。” 引自第95页 回应 2011-07-27 16:01:27
论坛 · · · · · ·
为何不注明是第一卷? | 来自陶北 | 1 回应 | 2020-03-24 17:53:1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9.2分 620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8.7分 1691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9.0分 68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8.2分 9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范美忠的读书单 (山东民间智库)
-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进路 (南池子)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葛兆光 (静升)
- 南池子的诅咒 (水果山大王表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Gillian 2011-12-28 19:57:49
作為思想史通史確實不錯,即注意外部的歷史環境變遷,又著眼思想史內在理路的發展引起思想上的變遷。讓我重新認識了儒釋道。
0 有用 Rebecca 2009-11-03 20:32:13
电子科大图书馆藏
0 有用 byki 2021-10-24 16:23:22
导论的想法没有实现
0 有用 猴子 2011-10-22 08:47:58
知识与思想结合的视角给人以启发。
1 有用 怀山鹿 2011-12-26 14:59:37
葛兆光写的中国思想史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这本书主要是说上古春秋时期的,相当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第一卷,里面关于儒墨道的阐述值得一看。(不过这书必须得静下来看,现在我很可能砍不动了,毕竟不同大二,(望天)那还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还没有微博,,
0 有用 ëlle 2022-05-10 22:14:11
13年三卷本第一卷马克
0 有用 青年哪吒 2022-04-28 09:14:56
2000年7月在anu文学院老楼资料室住的时候读的
0 有用 狄火 2022-03-14 11:51:14
棒棒
0 有用 闰土 2022-02-16 16:44:28
葛兆光想一反前人的精英视角而想要发掘精英背后的思想背景,不过又承认精英和背景之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这么一部思想史给我的感觉大致就是精英的思想与思想背景、人与物相互交替。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并没有太多令我感到惊奇的地方,特别是具体介绍诸子的那些篇章,反而像是“百家争鸣的话题”这类笼统的话题有些新意。题外话,之前读《孟子》时发现一种模式:故事里的主人公同其他人讨论时总是前者是正确的。从写法上来说是为了... 葛兆光想一反前人的精英视角而想要发掘精英背后的思想背景,不过又承认精英和背景之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这么一部思想史给我的感觉大致就是精英的思想与思想背景、人与物相互交替。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并没有太多令我感到惊奇的地方,特别是具体介绍诸子的那些篇章,反而像是“百家争鸣的话题”这类笼统的话题有些新意。题外话,之前读《孟子》时发现一种模式:故事里的主人公同其他人讨论时总是前者是正确的。从写法上来说是为了突出前者思想的正确和深刻,但后者提出的观点未必就是错的,没准反而就是葛兆光所说的一般思想。孔丘识坟羊、防风氏骨节也可以做思想史的解读——在现有的知识网络中“找到/(发明)”了陌生事物的位置,于是陌生的变为了可认识的、不确定的变成了能把握的,认识危机得到了解除,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展开)
0 有用 byki 2021-10-24 16:23:22
导论的想法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