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本书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创作者
· · · · · ·
-
葛兆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葛兆光:清华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也是席殊好书俱乐部导读专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等。
目录 · · · · · ·
1、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2、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3、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4、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5、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6、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 · · · · · (更多)
2、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3、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4、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5、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6、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 · · · · · (更多)
1、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2、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3、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4、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5、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6、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7、第一编
8、 引言 遥远的古代
9、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办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10、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11、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12、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3、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14、第二编
15、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16、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17、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18、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儒
19、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墨
20、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道
· · · · · · (收起)
2、 引言 思想史的写作
3、 第一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
4、 第二节 知识史与思想史
5、 第三节 “道”或“终极依据”
6、 第四节 连续性:思路、章节及其他
7、第一编
8、 引言 遥远的古代
9、 第一节 重构上古思想世办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
10、 第二节 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
11、 第三节 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12、 第四节 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3、 第五节 后世思想史的背景: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
14、第二编
15、 引言 所谓“轴心时代”
16、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
17、 第二节 “士”的崛起与思想变异
18、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儒
19、 第四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墨
20、 第五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 道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不知道思想史对知识的无端骄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思想史把自己的视野与各种知识史剥离开来的习惯是怎么来的,有时候人会对一些似乎超越的抽象的哲理或思想十分迷恋甚至迷信,"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这样的想法,其实常常被人不自觉地当作真理,觉得思想史只有说到这分田地才算纲举目张、一针见血,有时候人会对那些具体的经验知识嗤之以鼻,觉得这些形而下的东西对于思想史都是隔靴搔痒,在相当长的时间中,这种傲慢与偏见成了一些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懒惰借口,也成了思想史陈陈相因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铜镜之所以铸有如此的铭文,用镜作镜的人之所以相信这铭文有如谶文的应验,是因为铜镜的铜被认为是金精,而镜子的明澈又有特别的深秘意味,据学者的研究,古代中国人对铜镜怀有神秘感,从先秦以来就有,看把镜子当做这个世界的支配者,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而神秘化、神灵化,则从西汉末年谶纬大盛时就已经十分普遍,特别是铜镜是仿照天象而作的,因此它仿佛是天的象征,它的周边所常有的天干、地支名称以及四神、八卦、二十八宿,就仿佛天圆如笠,而“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又使人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它的“形”与“质”都是以“天”为依据的,因此它具有“天”的神圣意味,也有着“天”一样的不言而喻的神秘力量,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心中的所有理想和信念都写在了上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背景与一般思想水平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8.8
-
- To Become a God 8.4
-
- 当代中国史学 8.2
-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8.4
-
-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9.1
-
- 古代宗教与伦理 8.2
-
-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 7.9
-
-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7.5
-
-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8.5
-
- 国家与学术 8.4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思想依附于权力即成为教条
思想依附于权力即成为教条 ——蠹鱼笔记(3) □/徐强 历史似乎有这样的惯例,大凡主流知识与思想已经在权力的支持下成了垄断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考试的内容、升迁的依据,并与个人的利益直接发生关系时,这种知识与思想会很快成为一些教条,并很快地简约化成为一种供人...
(展开)

《中国思想史·导论》读后感
翻开扉页,初读葛兆光先生生平简介,先生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将我折服:知名大学历史系教授,受邀到多所大学当客座教授,研究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学史等。所著的《中国思想史》到底有何独特之处,让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经典之作?为什么要写中国的思想史,究竟应如何写...
(展开)

璀璨群星背后的黑夜:思想史的写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精英的思想史 以往的思想史基本上是按照思想家的顺序一一罗列出思想的谱系。大的思想家占的篇幅多点,小的思想家撑不起一章的,就拿几个凑在一起。把他们的著作与思想串成一堆,也就成了中国思想史。他们如同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群星,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有的甚至还成了夜空... (展开)> 更多书评 50篇
论坛 · · · · · ·
为何不注明是第一卷? | 来自陶北 | 1 回应 | 2020-03-24 17:53:1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Brill (201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8.7分 1729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9.3分 773人读过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9.1分 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范美忠的读书单 (山东民间智库)
-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进路 (南池子)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葛兆光 (静升)
- 南池子的诅咒 (水果山大王表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永和九年 2023-01-25 17:19:36 山东
上古思想史讲得明白透彻,颇有收获。中国文化中初始的巫觋文化由社会上层人士所掌握,唐以前的经典作品基本出自上层社会,世家大族把持着话语权。流动着的治国、修身理念,至汉代被统一成阴阳五行学说,不能忽略此理念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力。
0 有用 ëlle 2022-05-10 22:14:11
13年三卷本第一卷马克
0 有用 啊呜 2011-09-24 20:09:17
仔细探寻,万事万物皆有脉络。
1 有用 怀山鹿 2011-12-26 14:59:37
葛兆光写的中国思想史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这本书主要是说上古春秋时期的,相当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第一卷,里面关于儒墨道的阐述值得一看。(不过这书必须得静下来看,现在我很可能砍不动了,毕竟不同大二,(望天)那还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还没有微博,,
0 有用 zoe 2011-03-25 13:19:39
我表示没有力气读了,虽然真的写的很细致很好呃。。
0 有用 永和九年 2023-01-25 17:19:36 山东
上古思想史讲得明白透彻,颇有收获。中国文化中初始的巫觋文化由社会上层人士所掌握,唐以前的经典作品基本出自上层社会,世家大族把持着话语权。流动着的治国、修身理念,至汉代被统一成阴阳五行学说,不能忽略此理念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力。
0 有用 ëlle 2022-05-10 22:14:11
13年三卷本第一卷马克
0 有用 青年哪吒 2022-04-28 09:14:56
2000年7月在anu文学院老楼资料室住的时候读的
0 有用 狄火 2022-03-14 11:51:14
棒棒
0 有用 闰土 2022-02-16 16:44:28
葛兆光想一反前人的精英视角而想要发掘精英背后的思想背景,不过又承认精英和背景之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这么一部思想史给我的感觉大致就是精英的思想与思想背景、人与物相互交替。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并没有太多令我感到惊奇的地方,特别是具体介绍诸子的那些篇章,反而像是“百家争鸣的话题”这类笼统的话题有些新意。题外话,之前读《孟子》时发现一种模式:故事里的主人公同其他人讨论时总是前者是正确的。从写法上来说是为了... 葛兆光想一反前人的精英视角而想要发掘精英背后的思想背景,不过又承认精英和背景之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所以这么一部思想史给我的感觉大致就是精英的思想与思想背景、人与物相互交替。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并没有太多令我感到惊奇的地方,特别是具体介绍诸子的那些篇章,反而像是“百家争鸣的话题”这类笼统的话题有些新意。题外话,之前读《孟子》时发现一种模式:故事里的主人公同其他人讨论时总是前者是正确的。从写法上来说是为了突出前者思想的正确和深刻,但后者提出的观点未必就是错的,没准反而就是葛兆光所说的一般思想。孔丘识坟羊、防风氏骨节也可以做思想史的解读——在现有的知识网络中“找到/(发明)”了陌生事物的位置,于是陌生的变为了可认识的、不确定的变成了能把握的,认识危机得到了解除,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