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西美尔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曹卫东 等
出版年: 2003-10-1
页数: 161
定价: 13.90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代基督教思想经典文库
ISBN: 9787300049557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曹卫东 等
出版年: 2003-10-1
页数: 161
定价: 13.90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代基督教思想经典文库
ISBN: 978730004955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宗教与哲学】刘小枫推荐书目120本 (蛋蛋姐)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我的书目-人文社科部分 (忆未名)
- 韦伯、齐美尔与雷蒙.阿隆研究 (王荣欣)
- 神学 (达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现代人与宗教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Turin Horse 2022-08-24 18:45:20 北京
对于齐美尔来说,“宗教性”而非“宗教”才是一切宗教问题的核心。这几部论文都反映出他将宗教与社会同构化,试图在现代社会构建出一种通达个体心灵的“后宗教”的尝试。在宗教视域下要把握齐美尔本人的宏旨并不困难,这也延续了齐美尔一以贯之的生命形而上学的传统。 有趣的一个断片是:齐美尔对于宗教的定义似乎与传统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等)存在迥然不同的地方。齐美尔仅仅将“佛教”当作一种“获救的学说”而非“... 对于齐美尔来说,“宗教性”而非“宗教”才是一切宗教问题的核心。这几部论文都反映出他将宗教与社会同构化,试图在现代社会构建出一种通达个体心灵的“后宗教”的尝试。在宗教视域下要把握齐美尔本人的宏旨并不困难,这也延续了齐美尔一以贯之的生命形而上学的传统。 有趣的一个断片是:齐美尔对于宗教的定义似乎与传统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等)存在迥然不同的地方。齐美尔仅仅将“佛教”当作一种“获救的学说”而非“宗教”,因为佛教作为纯粹知识主义的宗教是不存在人格化的上帝的,因此实际上它关注是完全个体性的“救赎”而并不存在社会整合的效力。全文有很多此般细微的论点有待深入阅读以发掘。 另外,全文多次出现“此在”一词:从中也似乎可以发现译者试图将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狄尔泰、齐美尔等人的生命哲学勾连起来的印迹。 (展开)
0 有用 输入昵称 2010-08-13 19:02:12
三星是因为我水平太次了。没有太多共鸣。不太喜欢西美尔这种写作方式,《上帝的位格》一节完全就晕了。看得有些快,他对于现代化文化危机的观点学习下,对形式和形式原则的反抗......= =....“谁内心没有上帝,就必然从身外去拥有它”.....
0 有用 普通大mer🐱 2022-05-09 16:21:25
读了,没读懂,就是无法复述作者说了啥的意思。以后再看
1 有用 杳斐 2011-11-27 21:56:58
排版真要命
0 有用 🐧是นก 2015-01-18 01:16:17
我…最后一章完全不知所云…
1 有用 非虛構 2023-09-29 09:50:39 福建
傳統的宗教涉及共同體,現代的宗教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多的人絕望地試圖找到某種 比自己偉大的東西,但這種東西也要便於使用。 因為他們要負責為社會問題尋找個體的解決方案,所以,他們也覺得要負責創造自己的神。他們不期待有人把神放到銀盤子上提供給他們。問題不再是每周去一次教堂了。就像美國人會說的那樣,它完全不同於以往,完全是另一個同題。不一定非得有宗教,但如果有,它就一定是一種個體的神的宗教。一種非制度化... 傳統的宗教涉及共同體,現代的宗教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多的人絕望地試圖找到某種 比自己偉大的東西,但這種東西也要便於使用。 因為他們要負責為社會問題尋找個體的解決方案,所以,他們也覺得要負責創造自己的神。他們不期待有人把神放到銀盤子上提供給他們。問題不再是每周去一次教堂了。就像美國人會說的那樣,它完全不同於以往,完全是另一個同題。不一定非得有宗教,但如果有,它就一定是一種個體的神的宗教。一種非制度化宗教的復興,這種宗教不是以教會為基礎,會眾共同信仰一神的宗教。在這種宗教中,人們尋找的是個體的神,也就是說,他們自己的神。他們從各種元素中建構出這個神:這個元素來自猶太教的卡巴拉,那個元素來自佛教,還有的來自基督教,來自一切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哪怕是虛幻的,能夠帶來安慰的「避風港」感覺的地方。 (展开)
0 有用 ici Delphi 2023-06-05 23:28:58 北京
为国社贡献一次可能并不社会学的阅读|一个从小被以唯物观训诫的人该如何建立对超验的认识呢,这种尝试痛苦而让人茫然。我们好像就这样无根基地、直接跳过信仰动摇的阶段而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投射到纷杂的社会中了,“人将互为上帝”,勒内这样说。读罢两周反复品味Simmel所谓的“宗教主体性”,它遥远地呼应康德的道德律承载的原始敬畏,和天空中的群星一道恒久闪烁,人之摆脱动物性的可能,栖居于最朴素的思辨里。(思想史... 为国社贡献一次可能并不社会学的阅读|一个从小被以唯物观训诫的人该如何建立对超验的认识呢,这种尝试痛苦而让人茫然。我们好像就这样无根基地、直接跳过信仰动摇的阶段而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投射到纷杂的社会中了,“人将互为上帝”,勒内这样说。读罢两周反复品味Simmel所谓的“宗教主体性”,它遥远地呼应康德的道德律承载的原始敬畏,和天空中的群星一道恒久闪烁,人之摆脱动物性的可能,栖居于最朴素的思辨里。(思想史考试后突然明白了Simmel何以是Kantsch的。)|排版确实不正经,译者虽显吃力,洋洋洒洒的注解也足见诚恳了(单对Religiösität一词的翻译就能看出来)。但不好意思考试时我真没想起来译者和出版社…… (展开)
0 有用 13 2022-11-14 08:50:48 广东
我爱你,但略啰嗦了…
0 有用 Turin Horse 2022-08-24 18:45:20 北京
对于齐美尔来说,“宗教性”而非“宗教”才是一切宗教问题的核心。这几部论文都反映出他将宗教与社会同构化,试图在现代社会构建出一种通达个体心灵的“后宗教”的尝试。在宗教视域下要把握齐美尔本人的宏旨并不困难,这也延续了齐美尔一以贯之的生命形而上学的传统。 有趣的一个断片是:齐美尔对于宗教的定义似乎与传统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等)存在迥然不同的地方。齐美尔仅仅将“佛教”当作一种“获救的学说”而非“... 对于齐美尔来说,“宗教性”而非“宗教”才是一切宗教问题的核心。这几部论文都反映出他将宗教与社会同构化,试图在现代社会构建出一种通达个体心灵的“后宗教”的尝试。在宗教视域下要把握齐美尔本人的宏旨并不困难,这也延续了齐美尔一以贯之的生命形而上学的传统。 有趣的一个断片是:齐美尔对于宗教的定义似乎与传统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等)存在迥然不同的地方。齐美尔仅仅将“佛教”当作一种“获救的学说”而非“宗教”,因为佛教作为纯粹知识主义的宗教是不存在人格化的上帝的,因此实际上它关注是完全个体性的“救赎”而并不存在社会整合的效力。全文有很多此般细微的论点有待深入阅读以发掘。 另外,全文多次出现“此在”一词:从中也似乎可以发现译者试图将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狄尔泰、齐美尔等人的生命哲学勾连起来的印迹。 (展开)
0 有用 普通大mer🐱 2022-05-09 16:21:25
读了,没读懂,就是无法复述作者说了啥的意思。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