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孙周兴
出版年: 2003-10
页数: 206
定价: 15.90
装帧: 平装
丛书: 历代基督教思想经典文库
ISBN: 9787300049595
内容简介 · · · · · ·
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永生,不再相信一种永生对死的克服。但无论在何处,只要死本身没有以一种直接形式而被给予,只要死之邻近仅仅是作为一种偶尔浮现出来的、合乎判断的知识而被给予,那么,在那里,关于在永生中克服死的理念必然会渐趋淡薄。现代人不看重永生,这主要是因为,它根本上否定死之核心和本质。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是德国著名基督教思想家,现象学泰斗,是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创立者,知识社会学的先驱,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奠基人。舍勒的思想博杂多方,研究遍及伦理学、宗教哲学、现象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形而上学和哲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舍勒的许多重要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目录 · · · · · ·
死与永生
引言:位格永生信仰的跌落
一、死的本质和认识论
二、永生
附论:位格延续的哲学信仰之类型
补遗
绝对域与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
一、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的可能性和自我传达的理念
二、绝对域、“形而上学癖”、绝对者之形而上学,及对上帝之自行传达的信仰
三、上帝之自行传达的形式
补遗
对手稿的说明
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死·永生·上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有關現代人的死之觀念】 ......這種空前的忙碌(Geschaftigkeit)並不產生某種意義和目標;相反,事情倒好像是,在他的精神運動學上裝置了的焦躁不安——作為對這一人之類型的無存在價值狀態和形而上學的絕望的一種深刻意識的結果——事後才使自己產生出一種無限制的工作和營利的衝動,以之作為自己生存的一個表面意義,並且產生出一種道德上的價值相關物,以之作為永恆生命的“代用品”:即所謂“進步”,無目標、無意義的進步...2014-05-13 16:07:41
【有關現代人的死之觀念】 ......這種空前的忙碌(Geschaftigkeit)並不產生某種意義和目標;相反,事情倒好像是,在他的精神運動學上裝置了的焦躁不安——作為對這一人之類型的無存在價值狀態和形而上學的絕望的一種深刻意識的結果——事後才使自己產生出一種無限制的工作和營利的衝動,以之作為自己生存的一個表面意義,並且產生出一種道德上的價值相關物,以之作為永恆生命的“代用品”:即所謂“進步”,無目標、無意義的進步——正如桑巴特(Sombart)所顯明的,在這種進步中,進展本身成了進步的意義! ......死之非此在(Nichtdasein)在這裡實際上是現代人之類型的一種消極的意識幻覺。死本身不再是懼怕對象,因為死之觀念已經逸離了懼怕,已經被同一種導致生命之實行的可計算狀態的生之畏懼(Lebensangst)消除。對這個新類型來說,死既不是降下火種的少年,也不是命運女神(Parze),也不是骸骨。唯它找不到自己的符號,因為它對體驗來說並不在場。
回应 2014-05-13 16:07:41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唯基于此,死亡本身才从来不可能作为某种偶然经验挡住我们的去路,才不可能是我们仿佛仅只偶尔碰到的东西,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之际撞着的一堵墙。所以,如果对某些历史时期来说,死亡实际上显现为以类似方式被给予的,那么,就此情形而言,这一事实并不是某种包含在意识之本性中的东西。相反,它植根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排除了那种对注意力和判断而言的自然死亡之确定性。但倘若死本来就无非是作为这样一堵“墙...2014-05-12 14:40:58
......唯基于此,死亡本身才从来不可能作为某种偶然经验挡住我们的去路,才不可能是我们仿佛仅只偶尔碰到的东西,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之际撞着的一堵墙。所以,如果对某些历史时期来说,死亡实际上显现为以类似方式被给予的,那么,就此情形而言,这一事实并不是某种包含在意识之本性中的东西。相反,它植根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排除了那种对注意力和判断而言的自然死亡之确定性。但倘若死本来就无非是作为这样一堵“墙”被给予的,倘若死仅仅在于外部的、有害于生命的刺激及其后续作用对生命体的摧毁,那么,我们就根本不能说:死对每个人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倘若那样的话,普罗迪科和伊壁鸠鲁那个机智的、辩证的说法就是真实的了——“我何以要怕死呢?当我活着时,死尚未到来;当死到来时,我已不在。”这个著名的说法之所以是辩证的,恰恰因为,死绝非仅仅根据我们在其他生物那里取得的经验以归纳方式或然地被预见到,不如说,死乃是在生命程序每一种可能的内在经验中一个必然和自明的重要成分。
回应 2014-05-12 14:40:58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死之现象学角度】可见,死并不是我们经验的一个纯粹经验性的成分,不如说,每一种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经验的本质都包含着这样一点,即:这种经验具有指向死的方向。死属于那种形式和结构,在其中被给予我们的只是每一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以及其他各种生命,以及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命。死不是一个偶尔添加到个别心理或生理程序的形象上的构架,而是一个属于形象本身的架构,没有它,就没有生命的形象了。2014-05-12 14:14:14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死之现象学角度】可见,死并不是我们经验的一个纯粹经验性的成分,不如说,每一种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经验的本质都包含着这样一点,即:这种经验具有指向死的方向。死属于那种形式和结构,在其中被给予我们的只是每一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以及其他各种生命,以及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命。死不是一个偶尔添加到个别心理或生理程序的形象上的构架,而是一个属于形象本身的架构,没有它,就没有生命的形象了。2014-05-12 14:14:14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唯基于此,死亡本身才从来不可能作为某种偶然经验挡住我们的去路,才不可能是我们仿佛仅只偶尔碰到的东西,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之际撞着的一堵墙。所以,如果对某些历史时期来说,死亡实际上显现为以类似方式被给予的,那么,就此情形而言,这一事实并不是某种包含在意识之本性中的东西。相反,它植根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排除了那种对注意力和判断而言的自然死亡之确定性。但倘若死本来就无非是作为这样一堵“墙...2014-05-12 14:40:58
......唯基于此,死亡本身才从来不可能作为某种偶然经验挡住我们的去路,才不可能是我们仿佛仅只偶尔碰到的东西,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之际撞着的一堵墙。所以,如果对某些历史时期来说,死亡实际上显现为以类似方式被给予的,那么,就此情形而言,这一事实并不是某种包含在意识之本性中的东西。相反,它植根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排除了那种对注意力和判断而言的自然死亡之确定性。但倘若死本来就无非是作为这样一堵“墙”被给予的,倘若死仅仅在于外部的、有害于生命的刺激及其后续作用对生命体的摧毁,那么,我们就根本不能说:死对每个人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倘若那样的话,普罗迪科和伊壁鸠鲁那个机智的、辩证的说法就是真实的了——“我何以要怕死呢?当我活着时,死尚未到来;当死到来时,我已不在。”这个著名的说法之所以是辩证的,恰恰因为,死绝非仅仅根据我们在其他生物那里取得的经验以归纳方式或然地被预见到,不如说,死乃是在生命程序每一种可能的内在经验中一个必然和自明的重要成分。
回应 2014-05-12 14:40:58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有關現代人的死之觀念】 ......這種空前的忙碌(Geschaftigkeit)並不產生某種意義和目標;相反,事情倒好像是,在他的精神運動學上裝置了的焦躁不安——作為對這一人之類型的無存在價值狀態和形而上學的絕望的一種深刻意識的結果——事後才使自己產生出一種無限制的工作和營利的衝動,以之作為自己生存的一個表面意義,並且產生出一種道德上的價值相關物,以之作為永恆生命的“代用品”:即所謂“進步”,無目標、無意義的進步...2014-05-13 16:07:41
【有關現代人的死之觀念】 ......這種空前的忙碌(Geschaftigkeit)並不產生某種意義和目標;相反,事情倒好像是,在他的精神運動學上裝置了的焦躁不安——作為對這一人之類型的無存在價值狀態和形而上學的絕望的一種深刻意識的結果——事後才使自己產生出一種無限制的工作和營利的衝動,以之作為自己生存的一個表面意義,並且產生出一種道德上的價值相關物,以之作為永恆生命的“代用品”:即所謂“進步”,無目標、無意義的進步——正如桑巴特(Sombart)所顯明的,在這種進步中,進展本身成了進步的意義! ......死之非此在(Nichtdasein)在這裡實際上是現代人之類型的一種消極的意識幻覺。死本身不再是懼怕對象,因為死之觀念已經逸離了懼怕,已經被同一種導致生命之實行的可計算狀態的生之畏懼(Lebensangst)消除。對這個新類型來說,死既不是降下火種的少年,也不是命運女神(Parze),也不是骸骨。唯它找不到自己的符號,因為它對體驗來說並不在場。
回应 2014-05-13 16:07:41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有關現代人的死之觀念】 ......這種空前的忙碌(Geschaftigkeit)並不產生某種意義和目標;相反,事情倒好像是,在他的精神運動學上裝置了的焦躁不安——作為對這一人之類型的無存在價值狀態和形而上學的絕望的一種深刻意識的結果——事後才使自己產生出一種無限制的工作和營利的衝動,以之作為自己生存的一個表面意義,並且產生出一種道德上的價值相關物,以之作為永恆生命的“代用品”:即所謂“進步”,無目標、無意義的進步...2014-05-13 16:07:41
【有關現代人的死之觀念】 ......這種空前的忙碌(Geschaftigkeit)並不產生某種意義和目標;相反,事情倒好像是,在他的精神運動學上裝置了的焦躁不安——作為對這一人之類型的無存在價值狀態和形而上學的絕望的一種深刻意識的結果——事後才使自己產生出一種無限制的工作和營利的衝動,以之作為自己生存的一個表面意義,並且產生出一種道德上的價值相關物,以之作為永恆生命的“代用品”:即所謂“進步”,無目標、無意義的進步——正如桑巴特(Sombart)所顯明的,在這種進步中,進展本身成了進步的意義! ......死之非此在(Nichtdasein)在這裡實際上是現代人之類型的一種消極的意識幻覺。死本身不再是懼怕對象,因為死之觀念已經逸離了懼怕,已經被同一種導致生命之實行的可計算狀態的生之畏懼(Lebensangst)消除。對這個新類型來說,死既不是降下火種的少年,也不是命運女神(Parze),也不是骸骨。唯它找不到自己的符號,因為它對體驗來說並不在場。
回应 2014-05-13 16:07:41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唯基于此,死亡本身才从来不可能作为某种偶然经验挡住我们的去路,才不可能是我们仿佛仅只偶尔碰到的东西,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之际撞着的一堵墙。所以,如果对某些历史时期来说,死亡实际上显现为以类似方式被给予的,那么,就此情形而言,这一事实并不是某种包含在意识之本性中的东西。相反,它植根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排除了那种对注意力和判断而言的自然死亡之确定性。但倘若死本来就无非是作为这样一堵“墙...2014-05-12 14:40:58
......唯基于此,死亡本身才从来不可能作为某种偶然经验挡住我们的去路,才不可能是我们仿佛仅只偶尔碰到的东西,犹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之际撞着的一堵墙。所以,如果对某些历史时期来说,死亡实际上显现为以类似方式被给予的,那么,就此情形而言,这一事实并不是某种包含在意识之本性中的东西。相反,它植根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原因排除了那种对注意力和判断而言的自然死亡之确定性。但倘若死本来就无非是作为这样一堵“墙”被给予的,倘若死仅仅在于外部的、有害于生命的刺激及其后续作用对生命体的摧毁,那么,我们就根本不能说:死对每个人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倘若那样的话,普罗迪科和伊壁鸠鲁那个机智的、辩证的说法就是真实的了——“我何以要怕死呢?当我活着时,死尚未到来;当死到来时,我已不在。”这个著名的说法之所以是辩证的,恰恰因为,死绝非仅仅根据我们在其他生物那里取得的经验以归纳方式或然地被预见到,不如说,死乃是在生命程序每一种可能的内在经验中一个必然和自明的重要成分。
回应 2014-05-12 14:40:58 -
弗洛儿 (这里就是罗德岛。)
【死之现象学角度】可见,死并不是我们经验的一个纯粹经验性的成分,不如说,每一种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经验的本质都包含着这样一点,即:这种经验具有指向死的方向。死属于那种形式和结构,在其中被给予我们的只是每一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以及其他各种生命,以及内在的和外在的生命。死不是一个偶尔添加到个别心理或生理程序的形象上的构架,而是一个属于形象本身的架构,没有它,就没有生命的形象了。2014-05-12 14:14:14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现象学资料辑集(ing) (歧木零)
- 向死而生 (四先生)
- 存在主义延伸阅读 (林小熏)
- 现象学资料辑集 (形而上学)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死·永生·上帝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Slothrop🌈 2012-03-05 08:20:43
不懂。
0 有用 弗洛儿 2014-06-06 10:45:41
AWESOME
1 有用 米木 2011-10-18 16:22:32
有两篇文章组成,第一篇《死与永生》写得很直达我心。第二篇《绝对域与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我就完全酱油了……看不进去或是说看不明白……默
0 有用 豆友46369297 2011-01-21 14:58:05
翻译还可以。
0 有用 Sant 2019-07-29 16:53:33
初代现象学的神学探索
0 有用 智术师 2021-06-01 16:54:06
舍勒信仰现象学研究必读书目。本书不管内容或译文,都堪称精彩。
0 有用 Sant 2019-07-29 16:53:33
初代现象学的神学探索
0 有用 逻格斯歌 2018-08-23 18:11:42
这是舍勒对现代科学人对死的回避和否定的观察,根基还是在他的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有科学家,哲学家和圣人三种人格,对死亡的看法也就有三种。
0 有用 PiedPiper 2017-07-24 23:33:42
杀过书头
0 有用 弗洛儿 2014-06-06 10:45:41
AWE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