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這本胡說八道的書豆瓣評分居然如此之高。如果僅僅是觀點問題也就算了,前幾篇報紙訪談,連語句都不通,信口開河。「性別、種族、同性戀、還有什麼酷兒問題,這些問題對中國並不是最重要問題...不要讓雞毛蒜皮的問題來模糊自己的基本方向和主導性問題」...
西方的古典在现代以后,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不断被激活的状态。几乎西方的每一次思想转变,都会看到这些思想家的主要的方向是在重新介绍他们的古典,西方所有比较有原创力的思想家的一个运行方式是不断地返回原处,他们始终认为这是他们在去获取新的思想和学术灵感,去重新看待他们自己的文明。看罗尔斯搞的哲学史,他首先把西方的古代和西方的现代做一个截然的区分,认为古代和我们没有关系,他直接从西方的现代讲。这是他的一个取向,他对西方的古代和现代做出一个截然的了断,也就是西方的古代和我们基本上没有关系,也就是西方的古代和现代是一个断裂的关系,这是他背后隐含的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去看后果,整个美国八十年代政治学界的基本讨论是所谓群体和社会主义的变更,那么,整个返回到哪里呢?就是又返回到古希腊,整个一个回顾点是回到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比较文学是个鸡肋学科?因为到头它也没搞明白比较何为。所谓“贯通中西”、“东海西海、心理悠同”、“文明对话”云云都是痴人说梦。《文明·国家·大学》对搞西学的人未尝不是一个提醒:我们怎样研究西方?我们的立场是什么?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么?以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姿态,甘阳大言炎炎,使我确信研究之基,不妨视为所谓“文化主题性”,心怀着中国问题,才是研究西学的目的所在,因而要反思的是,怎样在西方的范畴、言辞、理论、构架中突围而出,反诸自身。收录的文章大多都极为感兴趣,对《文化与社会》的细读真功夫确凿,受益良多。
甘阳对问题看得很准,说得也很在理。中国今天的大学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就是这种胡拼八凑集,还是少出一点为好。
真的有种成王败寇的口气,土耳其就是失败国家的典型了,香港、台湾也自我撕裂了,没救了。澳大利亚也自我撕裂了,想要脱欧如亚了。人家不过得挺好的么?
在思维上载、智能奇点和盖娅面前,什么国家主义都是渣……(我好喜欢自己的偏见!)
在美国因为英语不好拿不到博士学位的人怀恨美国,呵呵
这部书中提出的文明自觉问题,仍旧是整部书的重心所在,他提出的都是大问题,但是整部书看不出细节,也就是他只负责立法者的角色,至于执行,还要等待后王。
非常认可甘阳中国的学者应该研究中国挖掘传统 中国的大学不应该成为留美预科学校 跑到美国研究中国又跑回来重复美国的理论是没用的 研究要接地气
细读Raymond Williams那篇是整个通三统的具体和深化。
若论文本本身,则谈不上严密的论述,大部分是访谈和非严肃写作。若论意义,这本书里所有能让人产生好的联想的内容都被作者或作者的党徒或作者想要追求的对象所否定了,剩下的自然只能呵呵以对。
不能说赞同观点,但近来读书确实是有种“不知天命在此还是在彼”的感觉,觉得中国的这两千年似乎更像一个常数。而如果要让它成为一个常数,甘所说的通三统就太过重要。但这是一种基于民族的行动?还是历史的深层?不过有一点我是同意的,没有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我们即将面对的这个一百年会遭遇很大的不幸。全书就一个论点读完前三篇就可以了。
整天琢磨你要怎样才能让他们满意,殊不知人家要你自杀了他们才能满意!
最精彩的是对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的”通三统“读法:面对工业化导致的社会瓦解的局面,”文化“及其依托的历史共同体成为19世纪英国左派、保守派和自由派共同捍卫的价值。
第三部分没看; 甘阳的东西有时候觉得很好 有时候觉得和现实距离又太远;甘阳对西方的理解比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深刻 擅长是通过“西方反对西方”的形式来凸现中国的脉络 比如浪漫主义背后的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个人天才的孤芳自赏 比如乡村工业 从这里说来 想要有“书生气”也是要水平的
我之所以给这本书打五星,并非想表达我对甘先生的敬仰之意。我只是在这书里充分地找到了我长期以来心结的缘由,并终于可以从他人的理论上来验证我曾有过的思考,并为我高考英语不及格作一个充满力量的辩护。并且,以此书向各种不以为中国人为荣者,翻一个白眼。
甘大师其实在概括梳理陈述上是和不错的,故而本书第三部分谈大学的文章,能将常识说清楚,最有价值。但一旦涉及到“政治哲学”或“现实政治”,就基本上脑子不清爽了,但又不大会说玄妙的话,于是相比起丰饶而含混(abundant and ambguious)的汪大师,或精微而高远(esoteric and ambitious)的刘子,这些大白话就太容易让人看破了。甘大师本可以做一个好的教授老儒,但志在做国师,实在是可惜可叹啊!
主要读完了前两编,其实很多讲演会议文章之前都读过,如今看觉得甘阳还是敏锐。细读威廉斯尤其棒。通三统基本上顾及到了政治自由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个面向。即便是关于所谓的中国道路,甘阳仍不忘强调其价值上的规范含义,也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西方文明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主体性。也是对胡温时代意识形态的脆弱和正当性上的不自信起到一个补足的作用。第一编里的文章中少有的几点批评政府的地方虽是点到为止但却十分尖锐。对中国学术界的鞭策是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跟着西方屁股后面跑。即便92年的文章也不完全过时,仍有着难得的敏锐和远见。对汪晖的评议见其视野宏阔。对西方左派学界内部的梳理和批评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一个教育家,落脚点在文化和通识教育上
热评第一显然不学无术之人...
以往访谈和演讲所汇成的一本集子——新瓶旧酒,但是读起来还是格外痛快。尤其喜欢些唠叨话 “现在很多对中国和西方都一知半解的学人说出来的东西都是狗屁!”、“在发什么神经!”。
> 文明·国家·大学
23 有用 不发奋子 2013-06-29 01:05:05
這本胡說八道的書豆瓣評分居然如此之高。如果僅僅是觀點問題也就算了,前幾篇報紙訪談,連語句都不通,信口開河。「性別、種族、同性戀、還有什麼酷兒問題,這些問題對中國並不是最重要問題...不要讓雞毛蒜皮的問題來模糊自己的基本方向和主導性問題」...
16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8-11-02 01:58:38
西方的古典在现代以后,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不断被激活的状态。几乎西方的每一次思想转变,都会看到这些思想家的主要的方向是在重新介绍他们的古典,西方所有比较有原创力的思想家的一个运行方式是不断地返回原处,他们始终认为这是他们在去获取新的思想和学术灵感,去重新看待他们自己的文明。看罗尔斯搞的哲学史,他首先把西方的古代和西方的现代做一个截然的区分,认为古代和我们没有关系,他直接从西方的现代讲。这是他的一个取向,他对西方的古代和现代做出一个截然的了断,也就是西方的古代和我们基本上没有关系,也就是西方的古代和现代是一个断裂的关系,这是他背后隐含的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去看后果,整个美国八十年代政治学界的基本讨论是所谓群体和社会主义的变更,那么,整个返回到哪里呢?就是又返回到古希腊,整个一个回顾点是回到亚里士多德
13 有用 安提戈涅 2012-05-09 22:54:00
为什么比较文学是个鸡肋学科?因为到头它也没搞明白比较何为。所谓“贯通中西”、“东海西海、心理悠同”、“文明对话”云云都是痴人说梦。《文明·国家·大学》对搞西学的人未尝不是一个提醒:我们怎样研究西方?我们的立场是什么?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么?以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姿态,甘阳大言炎炎,使我确信研究之基,不妨视为所谓“文化主题性”,心怀着中国问题,才是研究西学的目的所在,因而要反思的是,怎样在西方的范畴、言辞、理论、构架中突围而出,反诸自身。收录的文章大多都极为感兴趣,对《文化与社会》的细读真功夫确凿,受益良多。
9 有用 大甜甜~~ 2013-09-26 22:58:02
甘阳对问题看得很准,说得也很在理。中国今天的大学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就是这种胡拼八凑集,还是少出一点为好。
6 有用 Manchild 2014-12-06 01:46:13
真的有种成王败寇的口气,土耳其就是失败国家的典型了,香港、台湾也自我撕裂了,没救了。澳大利亚也自我撕裂了,想要脱欧如亚了。人家不过得挺好的么?
3 有用 withinbeyond 2013-11-25 06:23:28
在思维上载、智能奇点和盖娅面前,什么国家主义都是渣……(我好喜欢自己的偏见!)
4 有用 邝海炎 2013-09-24 20:53:18
在美国因为英语不好拿不到博士学位的人怀恨美国,呵呵
3 有用 愚公∞ 2012-05-03 07:29:47
这部书中提出的文明自觉问题,仍旧是整部书的重心所在,他提出的都是大问题,但是整部书看不出细节,也就是他只负责立法者的角色,至于执行,还要等待后王。
2 有用 陈小憨˙Ꙫ˙ 2012-03-29 21:38:19
非常认可甘阳中国的学者应该研究中国挖掘传统 中国的大学不应该成为留美预科学校 跑到美国研究中国又跑回来重复美国的理论是没用的 研究要接地气
2 有用 Alfie 2012-02-15 14:10:54
细读Raymond Williams那篇是整个通三统的具体和深化。
1 有用 莽躁扰不能无为 2018-08-08 08:52:21
若论文本本身,则谈不上严密的论述,大部分是访谈和非严肃写作。若论意义,这本书里所有能让人产生好的联想的内容都被作者或作者的党徒或作者想要追求的对象所否定了,剩下的自然只能呵呵以对。
2 有用 琴酒 2015-05-06 18:53:45
不能说赞同观点,但近来读书确实是有种“不知天命在此还是在彼”的感觉,觉得中国的这两千年似乎更像一个常数。而如果要让它成为一个常数,甘所说的通三统就太过重要。但这是一种基于民族的行动?还是历史的深层?不过有一点我是同意的,没有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我们即将面对的这个一百年会遭遇很大的不幸。全书就一个论点读完前三篇就可以了。
1 有用 纪恩同学 2012-03-03 22:05:58
整天琢磨你要怎样才能让他们满意,殊不知人家要你自杀了他们才能满意!
1 有用 Nausicaa 2015-12-11 20:41:53
最精彩的是对威廉斯《文化与社会》的”通三统“读法:面对工业化导致的社会瓦解的局面,”文化“及其依托的历史共同体成为19世纪英国左派、保守派和自由派共同捍卫的价值。
1 有用 RainyLane 2012-08-01 00:23:59
第三部分没看; 甘阳的东西有时候觉得很好 有时候觉得和现实距离又太远;甘阳对西方的理解比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深刻 擅长是通过“西方反对西方”的形式来凸现中国的脉络 比如浪漫主义背后的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个人天才的孤芳自赏 比如乡村工业 从这里说来 想要有“书生气”也是要水平的
2 有用 懒风 2012-10-11 13:45:18
我之所以给这本书打五星,并非想表达我对甘先生的敬仰之意。我只是在这书里充分地找到了我长期以来心结的缘由,并终于可以从他人的理论上来验证我曾有过的思考,并为我高考英语不及格作一个充满力量的辩护。并且,以此书向各种不以为中国人为荣者,翻一个白眼。
1 有用 金剛怒目 2013-05-13 19:17:23
甘大师其实在概括梳理陈述上是和不错的,故而本书第三部分谈大学的文章,能将常识说清楚,最有价值。但一旦涉及到“政治哲学”或“现实政治”,就基本上脑子不清爽了,但又不大会说玄妙的话,于是相比起丰饶而含混(abundant and ambguious)的汪大师,或精微而高远(esoteric and ambitious)的刘子,这些大白话就太容易让人看破了。甘大师本可以做一个好的教授老儒,但志在做国师,实在是可惜可叹啊!
1 有用 佐为 2020-05-03 17:08:40
主要读完了前两编,其实很多讲演会议文章之前都读过,如今看觉得甘阳还是敏锐。细读威廉斯尤其棒。通三统基本上顾及到了政治自由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个面向。即便是关于所谓的中国道路,甘阳仍不忘强调其价值上的规范含义,也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西方文明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主体性。也是对胡温时代意识形态的脆弱和正当性上的不自信起到一个补足的作用。第一编里的文章中少有的几点批评政府的地方虽是点到为止但却十分尖锐。对中国学术界的鞭策是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跟着西方屁股后面跑。即便92年的文章也不完全过时,仍有着难得的敏锐和远见。对汪晖的评议见其视野宏阔。对西方左派学界内部的梳理和批评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一个教育家,落脚点在文化和通识教育上
2 有用 Wittgel 2022-08-21 19:29:25 广东
热评第一显然不学无术之人...
1 有用 肖肖 2012-02-24 06:41:46
以往访谈和演讲所汇成的一本集子——新瓶旧酒,但是读起来还是格外痛快。尤其喜欢些唠叨话 “现在很多对中国和西方都一知半解的学人说出来的东西都是狗屁!”、“在发什么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