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韩良忆
出版年: 2003-07
页数: 309
定价: 19.80
装帧: 平装
丛书: 电影馆丛书
ISBN: 9787563340088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四十年来对电影艺术、电影创作的总结与感想,其中包括他在拍《沉默》、《野草莓》、《处女之泉》、《芬妮与亚历山大》等影片时的感怀。
作者简介 · · · · · ·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本世纪最知名的导演之一。其生涯横跨电影、剧场、写作等各个领域。曾以《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芬妮与亚历山大》等享誉国际影坛。1987年出版《伯格曼自传》,又曾出版小说 Sunday's Children,已由其子拍成电影。
目录 · · · · · ·
前言
梦/梦想者
野草每
狼的时刻
假面
面对面
哭泣与耳语
沉默
初期的电影
折磨――爱欲之港
牢狱
饥渴
插科打诨州/ 丑
面孔
仪式
裸夜
蛇蛋
婚姻情景
排演之后
无赖行为/信任
第七封印
犹在镜中
冬日之光
其他的电影
喜悦――莫妮卡
耻辱
安娜的热情
生命的门槛
秋光奏鸣曲
闹剧/嬉闲
夏夜的微笑
魔笛
芬妮与亚历山大
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后,我不再搭理同伴,把梦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寻求和人接触、充满幻想的孩子,很快地变成受过伤害,爱做白日梦而且狡猾的人。 然而,除了在梦中,爱做白日梦的人并不是艺术家。 很显然的,拍电影会成为我的表达方法。这种语言超越文字,文字技巧是我所缺乏的。这也超越我很不擅长的音乐,还有令我无动于衷的绘画,我突然有机会能和周遭的世界沟通,这种语言在灵魂之间传递,在感觉上几可逃脱知性的限制。 怀着幼年时期狂热的饥渴,我投身于自己选定的媒介,二十年来昏乱地供应梦想、感官经验、幻想、神智不清的妄念、神经衰弱、受约束的信念和纯粹的谎言,始终不厌倦。饥渴从未恢足,一再重现,金钱、名气和成功源源不绝而来,但基本上都是我狂乱作为下的无意义产品。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我可能已完成的事。 因此容我直言无讳,艺术(并不仅限于电影艺术)让我感觉其意义微不足道。 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和戏剧,都会自顾自地孕育生长。新的变化、新的组合自生自灭,从外表看来,动作急促紧张。艺术家急于对自己,也对日渐冷漠的观众,投射这个世界的图像;而世界已不再询问自己在想什么,又有什么感觉。在若干孤立的领域,艺术家受到惩罚,人们认为艺术是危险的,应该压抑或导正。不过,大体说来,艺术是自由、厚颜无耻又不负责任的。诚如我所说:艺术永远在紧凑甚至狂热地行动。我个人认为,它就像一张爬满蚂蚁的蛇皮。蛇死亡已久矣,肉被啃食一空,毒液早被吸干,但是它的躯壳仍可移动,充斥喧嚣的生命。 我希望也相信别人会有比较持平且客观的看法,我不厌其烦唠叨这么久,而且还坚称希望持续创作艺术,原因十分简单(找根本不想提纯粹物质上的动机)。 原因就是:好奇。一股永无止境、永不恨足、一再复苏、令人难以按捺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从不给我宁日,一直保持强烈的饥渴。 我觉得自己像囚禁已久的犯人,突然摇摇晃晃地闯入绝对的、喧闹的生活中,带着满腔猛烈失控的好奇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我所未曾预料到的是,回顾以往有时会成为一件很有杀伤力又残酷血腥的事。杀伤力与残酷血腥给人暴力的印象但却最足以形容这真是件很有杀伤力又残酷血腥的事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伯格曼论电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伯格曼论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伯格曼论电影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伯格曼论电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镜子碎了,碎片映照出什么?(摘抄笔记)

打开伯格曼艺术的门隙
> 更多书评 7篇
-
Rondo (Don't be afraid)
最后,我不再搭理同伴,把梦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寻求和人接触、充满幻想的孩子,很快地变成受过伤害,爱做白日梦而且狡猾的人。 然而,除了在梦中,爱做白日梦的人并不是艺术家。 很显然的,拍电影会成为我的表达方法。这种语言超越文字,文字技巧是我所缺乏的。这也超越我很不擅长的音乐,还有令我无动于衷的绘画,我突然有机会能和周遭的世界沟通,这种语言在灵魂之间传递,在感觉上几可逃脱知性的限制。 怀着幼年时期狂热...2016-01-30 15:57:16 7人喜欢
最后,我不再搭理同伴,把梦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寻求和人接触、充满幻想的孩子,很快地变成受过伤害,爱做白日梦而且狡猾的人。 然而,除了在梦中,爱做白日梦的人并不是艺术家。 很显然的,拍电影会成为我的表达方法。这种语言超越文字,文字技巧是我所缺乏的。这也超越我很不擅长的音乐,还有令我无动于衷的绘画,我突然有机会能和周遭的世界沟通,这种语言在灵魂之间传递,在感觉上几可逃脱知性的限制。 怀着幼年时期狂热的饥渴,我投身于自己选定的媒介,二十年来昏乱地供应梦想、感官经验、幻想、神智不清的妄念、神经衰弱、受约束的信念和纯粹的谎言,始终不厌倦。饥渴从未恢足,一再重现,金钱、名气和成功源源不绝而来,但基本上都是我狂乱作为下的无意义产品。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我可能已完成的事。 因此容我直言无讳,艺术(并不仅限于电影艺术)让我感觉其意义微不足道。 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和戏剧,都会自顾自地孕育生长。新的变化、新的组合自生自灭,从外表看来,动作急促紧张。艺术家急于对自己,也对日渐冷漠的观众,投射这个世界的图像;而世界已不再询问自己在想什么,又有什么感觉。在若干孤立的领域,艺术家受到惩罚,人们认为艺术是危险的,应该压抑或导正。不过,大体说来,艺术是自由、厚颜无耻又不负责任的。诚如我所说:艺术永远在紧凑甚至狂热地行动。我个人认为,它就像一张爬满蚂蚁的蛇皮。蛇死亡已久矣,肉被啃食一空,毒液早被吸干,但是它的躯壳仍可移动,充斥喧嚣的生命。 我希望也相信别人会有比较持平且客观的看法,我不厌其烦唠叨这么久,而且还坚称希望持续创作艺术,原因十分简单(找根本不想提纯粹物质上的动机)。 原因就是:好奇。一股永无止境、永不恨足、一再复苏、令人难以按捺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从不给我宁日,一直保持强烈的饥渴。 我觉得自己像囚禁已久的犯人,突然摇摇晃晃地闯入绝对的、喧闹的生活中,带着满腔猛烈失控的好奇心。我留神观察、四下注意,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奇幻、骇人而荒诞。我捕捉到飘扬的尘埃,或许是部电影,这又有何意义呢?这一点也不重要,但我却觉得有意思,我不断坚持那是部电影: 我开始独自应付我捕捉到的物体,或开心、或失意地忙碌着。我和蚁群互相推挤,我们正忙于一件浩大的工程,蛇皮在移动了。只有这个才是我的真理。我不求别人认同这一点,而 且如果把它当成永恒,也未免太贫弱了。把它当成艺术行动的基础,再持续个几年也就够了,起码对我而言是如此。 为了自己的缘故而当艺术家,有时并不见得愉快,不过有个很大的好处:艺术家和其他为了自己而活、孤独存在的人一样,有同样的处境。我们合在一起,可能可以组成一个同盟,在清冷虚空的苍弯下、温暖污秽的大地上,各自自私地存在着。 引自第31页 回应 2016-01-30 15:57:16 -
drunkenstain (保持神秘是我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我如何心血来潮到特拉嘉德加丹的外婆家,站在厨房门外,在那神奇的一刻,觉得自己可以走进我的童年。实情是,我一直停驻在我的童年,在逐渐暗淡的房子内流连;在乌帕沙拉寂静的街上漫步;站在夏日小屋前,倾听风吹拂大桦树枝桠的婆娑声。我在零散的时光中漫游,事实上我一直住在梦里,偶尔探访现实世界。2016-04-06 23:31:52 2人喜欢
-
表面上,它在探讨宗教的难题,事实上却不只这些。牧师在感情上行将就木,他的存在远离爱、远离一切人类的关系。 他的炼狱,就是他深切体认到自己这种可怕的存在状态。 本来他和他的妻子还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的标题就是:“神即是爱,爱即是神。” 后来她得了癌症,她的痛苦加深了他们俩共存的联系。经由她的痛苦,他终于感受到自己的柔情,和他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在面对妻子的痛苦时,他所感受到的悲哀与...
2021-09-17 15:05:19 1人喜欢
表面上,它在探讨宗教的难题,事实上却不只这些。牧师在感情上行将就木,他的存在远离爱、远离一切人类的关系。 他的炼狱,就是他深切体认到自己这种可怕的存在状态。 本来他和他的妻子还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的标题就是:“神即是爱,爱即是神。” 后来她得了癌症,她的痛苦加深了他们俩共存的联系。经由她的痛苦,他终于感受到自己的柔情,和他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在面对妻子的痛苦时,他所感受到的悲哀与无力感,使他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妻子和他是同一类的人一两个受过伤害的小孩,找到对方,彼此为对方的世界增添色彩,使存在变得可堪忍受。 引自 冬日之光 回应 2021-09-17 15:05:19
-
法兰西特派员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 人的孤独与痛苦 2. 有没有上帝 3. 生与死,善与恶 4. 不直接反映社会现实 5. 伯格曼 6. 完全伯格曼 7. 冬日之光 8. 沉默 9. 伯格曼是最为悲观的 10. 环境决定了很大的东西。 11. 安东尼奥尼 心理现实主义,不同于早起外部的现实主义 用表面上无关联的事件来代替冲突,大量运用长镜头。 人类情感三部曲:《奇遇》《夜》《蚀》 不适合环境的人,怎么存活下去。寻求的出路通过情欲来解决,但不会完全解决。2013-12-23 17:35:46
-
《面对面》:感觉不到被人所爱的危险;察觉没人爱的恐惧和痛苦;企图遗忘没有人在爱你。 《呐喊与细语》 我偏离具体流动的梦境,走进某种枯燥的心理分析,只在巨细靡遗地描绘;既缺实质,也不灵动。 《面孔》 “我一直想要把刀,一把可以暴露我五脏六腑的刀。切除我的脑、我的心,让我和我的内脏分离。割掉我的舌、我的性器。用一把锋利的刀来斩除所有不纯的东西,这样所谓的气,才能从这副无意义的皮囊脱壳而出。”这听来或许...
2019-06-07 22:05:59
《面对面》:感觉不到被人所爱的危险;察觉没人爱的恐惧和痛苦;企图遗忘没有人在爱你。
《呐喊与细语》
我偏离具体流动的梦境,走进某种枯燥的心理分析,只在巨细靡遗地描绘;既缺实质,也不灵动。
《面孔》
“我一直想要把刀,一把可以暴露我五脏六腑的刀。切除我的脑、我的心,让我和我的内脏分离。割掉我的舌、我的性器。用一把锋利的刀来斩除所有不纯的东西,这样所谓的气,才能从这副无意义的皮囊脱壳而出。”这听来或许暧昧,但的确有其中心意义。这些话反映对“纯粹艺术”的渴望。我想,有朝一日,我会有勇气让自己不会受到腐化,甚至或可把我的意图与预谋抛诸脑后。我会对《面孔》有这样的反应,是相当自然的事,且让我举卖淫为例。我常常觉得自己在操持持续不断但相当愉快的卖淫业。我的工作是要期满观众,从早到晚都是娱乐事业。
《第七封印》:最后一部关于宗教,纯真而浪漫的虔诚信仰
《处女泉》对上帝的观念早已破灭,宗教只能算是个装饰品,真正感兴趣额部分其实是故事本身——讲一个女孩和强暴她的人,还有复仇过程的恐怖故事。至于自己的宗教和疑问,早就不占任何重要的地位了。
维果:这三部电影在处理一个缩减的过程。《犹在镜中》——征服确信;《冬日之光》——透视确信;《沉默》——上帝的沉默——负面的残留印象。因此这三部电影共同组成一出三部曲。
充满着虚矫的《犹在镜中》,具有浪漫而且爱卖弄风骚的调性。没有人敢说《冬日之光》也有同样的缺点。两部电影之间唯一的关联,就是前者是后者的起点。那个时候我已强烈地想摈弃《犹在镜中》,只是尚未对外宣布而已。
《夏日恋曲》
对于工商业挟巨资进军文化事业,我一向很难产生反感。我自己的整个电影事业不一致都由私人企业出资赞助吗?我总不能靠自己的“美色”谋生吧。资本主义是一位非常现实的老板,不过它若认为你有用,也会对你非常慷慨,而且你也绝不需费心猜自己此时此地的价值——这样的工作关系其实也是有用的自我锻炼。可是导《不能在此发生》的时候,我从头到尾都苦不堪言。
《羞耻》
当外在的暴力停止、内在的暴力开始时,《羞耻》也开始变成一部好电影了。当社会功能完全崩溃时,主角跟着丧失一切凭借,他们的社会关系断绝,从此一蹶不振。本来懦弱的男人变得蛮横;本来坚强的女人精神崩溃。一切都变得不真实,像个梦幻剧。他们最后登上难民船,故事完全在影像中进行,就像是一场恶梦。在属于恶梦的现实里,我感到熟稔;一旦走入战争的现实中,我就完全迷失了。
《安娜的热情》: “警告一致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
《秋光奏鸣曲》
我崇拜塔可夫斯基,并 认为他是世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我对费里尼的景仰永无止境。但我也觉得,塔可夫斯基开始拍塔可夫斯基式的电影了;而近期的费里尼也偶尔会拍出费里尼式的电影。但黑泽明却从不曾重复黑泽明式的电影。
我从未真正喜欢过布纽尔。他在早年便发现了一些可能足以令其独树一帜的才艺技巧,之后碧娜不断以不同的表象重复同样的把戏。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演出,竟总是博得喝彩。布纽尔几乎只拍布纽尔式的电影。
所以,该揽镜自问的时刻来了:到底怎么回事?伯格曼开始重复伯格曼式的作品了?我真觉得《秋光奏鸣曲》是个令人伤感的例子。
《芬妮与亚历山大》
儿时所拥有的特权就是:能够在魔术与燕麦粥间、恐惧与欢乐间,畅行无阻,来回跃动。除了深不可测的禁区之外,孩童的世界并无界限。譬如说,我小的时候无法领略“时间”这个概念,大人总是在说:你真的必须学习守时;你得带表;你得学会看时间。然而,时间真实并不存在啊。我上课迟到;吃饭迟到。
回应 2019-06-07 22:05:59 -
drunkenstain (保持神秘是我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让我更进一步思索并进入《野草莓》这昏暗不明的房间。虽然工作伙伴团结一致,一同努力,我发觉我的人际关系一片混乱。我已和第三任妻子分手,仍觉得锥心痛苦,去爱一个绝对无法与之相处的人,真是奇异的经验。我和碧比安德森热情又有创造力的沟通开始瓦解,我已记不得原因何在,我和双亲痛苦争执,我既不愿意也无法和父亲交谈,母亲和我多次设法暂时修好但是宿怨已久,误会已深;我们一直在努力,因为我们希望和平共处,但结果...2016-04-06 22:43:12
-
表面上,它在探讨宗教的难题,事实上却不只这些。牧师在感情上行将就木,他的存在远离爱、远离一切人类的关系。 他的炼狱,就是他深切体认到自己这种可怕的存在状态。 本来他和他的妻子还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的标题就是:“神即是爱,爱即是神。” 后来她得了癌症,她的痛苦加深了他们俩共存的联系。经由她的痛苦,他终于感受到自己的柔情,和他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在面对妻子的痛苦时,他所感受到的悲哀与...
2021-09-17 15:05:19 1人喜欢
表面上,它在探讨宗教的难题,事实上却不只这些。牧师在感情上行将就木,他的存在远离爱、远离一切人类的关系。 他的炼狱,就是他深切体认到自己这种可怕的存在状态。 本来他和他的妻子还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的标题就是:“神即是爱,爱即是神。” 后来她得了癌症,她的痛苦加深了他们俩共存的联系。经由她的痛苦,他终于感受到自己的柔情,和他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在面对妻子的痛苦时,他所感受到的悲哀与无力感,使他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妻子和他是同一类的人一两个受过伤害的小孩,找到对方,彼此为对方的世界增添色彩,使存在变得可堪忍受。 引自 冬日之光 回应 2021-09-17 15:05:19 -
《面对面》:感觉不到被人所爱的危险;察觉没人爱的恐惧和痛苦;企图遗忘没有人在爱你。 《呐喊与细语》 我偏离具体流动的梦境,走进某种枯燥的心理分析,只在巨细靡遗地描绘;既缺实质,也不灵动。 《面孔》 “我一直想要把刀,一把可以暴露我五脏六腑的刀。切除我的脑、我的心,让我和我的内脏分离。割掉我的舌、我的性器。用一把锋利的刀来斩除所有不纯的东西,这样所谓的气,才能从这副无意义的皮囊脱壳而出。”这听来或许...
2019-06-07 22:05:59
《面对面》:感觉不到被人所爱的危险;察觉没人爱的恐惧和痛苦;企图遗忘没有人在爱你。
《呐喊与细语》
我偏离具体流动的梦境,走进某种枯燥的心理分析,只在巨细靡遗地描绘;既缺实质,也不灵动。
《面孔》
“我一直想要把刀,一把可以暴露我五脏六腑的刀。切除我的脑、我的心,让我和我的内脏分离。割掉我的舌、我的性器。用一把锋利的刀来斩除所有不纯的东西,这样所谓的气,才能从这副无意义的皮囊脱壳而出。”这听来或许暧昧,但的确有其中心意义。这些话反映对“纯粹艺术”的渴望。我想,有朝一日,我会有勇气让自己不会受到腐化,甚至或可把我的意图与预谋抛诸脑后。我会对《面孔》有这样的反应,是相当自然的事,且让我举卖淫为例。我常常觉得自己在操持持续不断但相当愉快的卖淫业。我的工作是要期满观众,从早到晚都是娱乐事业。
《第七封印》:最后一部关于宗教,纯真而浪漫的虔诚信仰
《处女泉》对上帝的观念早已破灭,宗教只能算是个装饰品,真正感兴趣额部分其实是故事本身——讲一个女孩和强暴她的人,还有复仇过程的恐怖故事。至于自己的宗教和疑问,早就不占任何重要的地位了。
维果:这三部电影在处理一个缩减的过程。《犹在镜中》——征服确信;《冬日之光》——透视确信;《沉默》——上帝的沉默——负面的残留印象。因此这三部电影共同组成一出三部曲。
充满着虚矫的《犹在镜中》,具有浪漫而且爱卖弄风骚的调性。没有人敢说《冬日之光》也有同样的缺点。两部电影之间唯一的关联,就是前者是后者的起点。那个时候我已强烈地想摈弃《犹在镜中》,只是尚未对外宣布而已。
《夏日恋曲》
对于工商业挟巨资进军文化事业,我一向很难产生反感。我自己的整个电影事业不一致都由私人企业出资赞助吗?我总不能靠自己的“美色”谋生吧。资本主义是一位非常现实的老板,不过它若认为你有用,也会对你非常慷慨,而且你也绝不需费心猜自己此时此地的价值——这样的工作关系其实也是有用的自我锻炼。可是导《不能在此发生》的时候,我从头到尾都苦不堪言。
《羞耻》
当外在的暴力停止、内在的暴力开始时,《羞耻》也开始变成一部好电影了。当社会功能完全崩溃时,主角跟着丧失一切凭借,他们的社会关系断绝,从此一蹶不振。本来懦弱的男人变得蛮横;本来坚强的女人精神崩溃。一切都变得不真实,像个梦幻剧。他们最后登上难民船,故事完全在影像中进行,就像是一场恶梦。在属于恶梦的现实里,我感到熟稔;一旦走入战争的现实中,我就完全迷失了。
《安娜的热情》: “警告一致隐藏在事物表面之下。”
《秋光奏鸣曲》
我崇拜塔可夫斯基,并 认为他是世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我对费里尼的景仰永无止境。但我也觉得,塔可夫斯基开始拍塔可夫斯基式的电影了;而近期的费里尼也偶尔会拍出费里尼式的电影。但黑泽明却从不曾重复黑泽明式的电影。
我从未真正喜欢过布纽尔。他在早年便发现了一些可能足以令其独树一帜的才艺技巧,之后碧娜不断以不同的表象重复同样的把戏。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演出,竟总是博得喝彩。布纽尔几乎只拍布纽尔式的电影。
所以,该揽镜自问的时刻来了:到底怎么回事?伯格曼开始重复伯格曼式的作品了?我真觉得《秋光奏鸣曲》是个令人伤感的例子。
《芬妮与亚历山大》
儿时所拥有的特权就是:能够在魔术与燕麦粥间、恐惧与欢乐间,畅行无阻,来回跃动。除了深不可测的禁区之外,孩童的世界并无界限。譬如说,我小的时候无法领略“时间”这个概念,大人总是在说:你真的必须学习守时;你得带表;你得学会看时间。然而,时间真实并不存在啊。我上课迟到;吃饭迟到。
回应 2019-06-07 22:05:59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影迷的自我修养 (与电影有关的电子版图书) (易老邪)
- 电影馆系列 (诺曼底客)
- 盛夏的电影馆 (空手)
- 电影研究类(理论流与技术流)-1 (IVAN)
- 影事杂陈 (疯行)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伯格曼论电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擅长 2014-07-15 23:14:50
大师亦凡人
1 有用 Blanc 2019-09-29 00:13:08
【近年来习惯过于克制的中性理智的去面对周遭,愈发觉得思想中欠缺着丰富的感性表达,文学性的小说散文搁置许久提不起耐心去主动阅读。】 刚好遇见这本书,欣然而往。 每读到一段曾看过的电影有关的文字,都觉得内心的空洞不断被填充而踏实,伯格曼的细腻率性的艺术之笔如清泉流淌至我心窝,那因为缺乏感染力的精神沙漠终于不再那么干涸。【谢谢送书之人✨】
22 有用 Ex 2006-08-29 22:23:48
爱上一个绝对无法与之相处的人,真是奇妙的体验。
0 有用 蕾蕾 2011-04-27 00:44:42
伯格曼
2 有用 smile 2018-04-07 08:58:46
一切都要迂回地暗示出来,不要直截了当,也不要娓娓道来。所有元素要节制,像剧场那样,不要写实主义。一切都要干净利落,灯光柔和,18世纪风味,虚幻而不真实,色彩完全不写实。 耐心点,耐心点,耐心点,耐心点,耐心点,别慌张,放轻松,别害怕,别太疲倦,别骤下结论说一切都不顺利。 原因就是:好奇。一股永无止境、永不恹足、一再复苏、令人难以按捺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从不给我宁日,一直保持强烈的饥渴。 为了自己... 一切都要迂回地暗示出来,不要直截了当,也不要娓娓道来。所有元素要节制,像剧场那样,不要写实主义。一切都要干净利落,灯光柔和,18世纪风味,虚幻而不真实,色彩完全不写实。 耐心点,耐心点,耐心点,耐心点,耐心点,别慌张,放轻松,别害怕,别太疲倦,别骤下结论说一切都不顺利。 原因就是:好奇。一股永无止境、永不恹足、一再复苏、令人难以按捺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从不给我宁日,一直保持强烈的饥渴。 为了自己的缘故而当艺术家,有时并不见得愉快,不过有个很大的好处:艺术家和其他为了自己而活、孤独存在的人一样,有同样的处境。我们合在一起,可能可以组成一个同盟,有清冷虚空的苍穹下、温暖污秽的大地上,各自自私地存在着。 不要狂热,也不要吹毛求疵,让自己归零,看东西时不要混杂情绪,这样才能把一切事物收罗眼底。 (展开)
0 有用 逃亡的野马 2022-04-26 03:08:05
感觉拍电影是伯格曼痛苦的来源之一,但也是他疗愈自己的方式,这本书在很坦诚地审视自我和他的电影,坦诚到他觉得专业影评人评价他的新片“拒绝以肉眼检阅伯格曼先生最新的吐泄物”是有理由的,坦诚到他觉得在某个公司就职写剧本或排剧是在当奴隶,拍不得已的片子是酷刑,也时常陷入创作瘫痪症。这也像一本回忆录,很克制,我看《冬日之光》时候的疑惑从这本书里似乎是找到了答案,尤其喜欢《冬日之光》、《犹在镜中》、《沉默》、... 感觉拍电影是伯格曼痛苦的来源之一,但也是他疗愈自己的方式,这本书在很坦诚地审视自我和他的电影,坦诚到他觉得专业影评人评价他的新片“拒绝以肉眼检阅伯格曼先生最新的吐泄物”是有理由的,坦诚到他觉得在某个公司就职写剧本或排剧是在当奴隶,拍不得已的片子是酷刑,也时常陷入创作瘫痪症。这也像一本回忆录,很克制,我看《冬日之光》时候的疑惑从这本书里似乎是找到了答案,尤其喜欢《冬日之光》、《犹在镜中》、《沉默》、《安娜的情欲》、《羞耻》那几篇。另外感叹大师面对生活也很痛苦啊,对自己的痛苦有了些许安慰。 (展开)
0 有用 一个小妖怪 2022-02-10 15:14:20
看不太懂的一本书。很伯格曼。
0 有用 BÖC 2022-01-30 00:24:23
“结果我上了艘奴隶船。”社畜倒苦水部分笑死了
0 有用 哎璐子 2021-11-23 11:26:41
买纸质版,熟读
0 有用 凯瑟琳奇异KC 2021-10-06 22:50:23
伯格曼根据旧工作手记重看、评价自己的电影,回忆往事,非常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