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北宋前期的著名词人柳永,改革唐五代词风,自创新声三百余首,促成了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转变,在词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日本学者宇野直人的柳永研究,则是对一个作家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以新颖的视角,扎实的文献检索和统计功夫,深广的历史、文化视野作比较研究,对前代、前辈人研究成果加以吸收和辨识,善于选取新的研究角度,富于新见,其立意之独特,眼界之开阔,材料之丰实,思考之深细,颇具研究力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对中国词学研究的有益之作,亦可供诗词爱好者重新品味柳词不达意的文学性。
目录 · · · · · ·
中译本自序 宇野直人
例言
第一章 柳永词研究序说 1
一、问题所在 1
二、柳词构筑法之一 4
三、词话中的用典论 12
四、柳词构筑法之二 15
一、初期词话及其中的柳词评 23
第二章 柳永词的基本姿势——以“对……”句型为主 23
二、初期词话的词论概要 24
三、关于柳词多用“对……”句的问题 27
四、“对”字的附带观念 28
五、前代作品中所见的“对……”句型 29
六、唐五代词中的“对……”句型与柳词 34
七、结语 35
第三章 柳永的“狂”——中国诗歌中所见的“狂”的伦理性传统 40
一、序言 40
二、柳永对杜甫的尊崇 41
三、柳词和杜诗中“狂”字的重要性 42
四、“狂”的基本意味 45
五、诗歌史中“狂”的系谱 48
六、结语 57
第四章 柳永对宋玉的受容——走向慢词的道路之一(赋的性格) 67
一、序言 67
二、唐末以前对宋玉文学的受容 68
三、柳永词中所见宋玉文学的影响及其特殊性 70
四、赋的表现特性与柳永的词 73
五、柳永在文学活动中的选择 76
六、柳永与赋家立场的比较 79
七、柳永风格中的宋玉侧面 86
二、慢词的对句与乐曲之关系——以《白石道人歌曲》为资料 97
第五章 柳永的对句法——走向慢词的道路之二(对偶表现) 97
一、序言 97
三、柳永对于对句表现的执着 99
四、柳词对句的特色 104
五、从词的总体构成看柳词的对句 106
六、词话中的对句理论和柳词对句的问题 109
七、虚实之理与对句表现——以《三体诗》等为参考 112
八、结语 117
第六章 柳永的词风与北宋都市生活——走向慢词的道路之三(故事性) 123
一、问题所在 123
二、柳永词中的女性 125
三、柳永词中的“夜” 133
四、结语 139
第七章 关于柳永的假设手法——诗与小说之间 145
一、《长相思》词的内容及其背景 145
二、柳永离别词中所见的重层倾向及其意义 150
第八章 柳永词中的词牌与题材 159
一、柳永所用词牌的两个系列 159
二、僻调词及其内容 160
三、使用唐五代以来词牌的词及其内容 164
四、北宋都市与唐五代的词牌——作为资料的宋元话本 168
五、僻调词制作的背景——问题与展望 175
[附表]柳永所用词牌一览 182
第九章 柳永羁旅词的创作姿势——关于其启蒙式的特性 249
一、序言 249
二、“羁旅穷愁”传统与柳永的羁旅词 249
三、前人之说及其问题 251
四、柳永羁旅词中所见的语汇或意象 255
五、柳永在羁旅词中回归传统的要因 262
第十章 柳永怀古词的构成意识 269
一、序言 269
二、柳永《双声子》词的内容和构成 269
三、同时代的怀古词及其特色 271
四、古典诗歌中的怀古手法——以吴越争霸题材之作为主 272
五、《双声子》词的律诗构成法及其意义 275
六、《双声子》词对后世的影响 276
七、展望 280
第十一章 柳永《二郎神》词与历代七夕诗的嬗变 285
一、序言 285
二、《二郎神》词的启示 285
三、古诗中的七夕 286
四、另一种七夕观——类书中的七夕 288
五、小说史中的七夕——神婚谭 289
六、宋代小说中的七夕 290
七、作为符号的“庭户”、“回廊” 292
八、结语 294
第十二章 从柳永的咏物词看其创作态势 300
一、序言 300
二、柳永《望远行》的特色 300
三、与后世的咏雪词比较 303
四、历代咏雪诗概观——《望远行》成立的历史条件 305
五、柳永咏物词的拟古性和独创 309
后记 宇野直人 316
译后记 张海鸥 32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他的词作的姿势,本文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他具有这样的文学精神,无论在任何场景中,他都不会淹没在周围的事物中因而失去主体意识,他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一边凝神地注视着与自己的言行相“对”的场景,一边执笔创作词章。或者说,他是以极端内省的姿势面对词的创作,因而其作品是通过对自己和周围场景加倍凝视并将其对象化的过程创作出来的。这就超出了单纯写风流韵事的范畴,甚至可以说类似于个人内心独白。反过来说,他的词对于鉴赏者没有游戏、娱乐的气氛,而要求的是更为内在的理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柳永词的基本姿势——以“对……”句型为主 23 -
我还检索了柳永之前及其大体同时代的一些词人使用这个句型的情况,结果如下(分子表示“对……”句型出现次数,分母表示作品总数。据《唐五代词》和《全宋词》): 唐词7/377(其中温庭筠词5/70),五代词36/773,柳永32/213,张先9/165,晏殊9/137,欧阳修13/241,晏几道11/270,苏轼28/362,黄庭坚16/190,秦观4/90(若包括全宋词》附录所收作品,则为14/176),周邦彦14/186,姜夔6/87。(在《全宋词》中排在柳永之前的十七位词人的四十五首词中,无一“对……”句型。) 可见柳永使用“对……”句型的频率最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关于柳词多用“对……”句的问题 27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柳永论稿"的人也喜欢 · · · · · ·
柳永论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Juvenalis (敝而无憾)
A 关于柳词的“俗”:“当时的批评者以一种对词的字句非常敏感的审美意识,去感受柳词俗的一面,以讽刺的态度反复地说;同时,又不能不感受到柳词本身的个性魅力,即,柳词与流行歌谣有所不同的文学品质。” 关于柳词的“雅”:“如果仔细品味柳永的词句,就会发现他频繁引用前代作品,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主义的文学(雅文学)。但古来自今,几乎看到对柳词语汇的来历及其效果的恳切说明。因此对柳词的估价自来就有偏颇。”...2022-02-08 10:22:33 1人喜欢
A
关于柳词的“俗”:“当时的批评者以一种对词的字句非常敏感的审美意识,去感受柳词俗的一面,以讽刺的态度反复地说;同时,又不能不感受到柳词本身的个性魅力,即,柳词与流行歌谣有所不同的文学品质。”
关于柳词的“雅”:“如果仔细品味柳永的词句,就会发现他频繁引用前代作品,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主义的文学(雅文学)。但古来自今,几乎看到对柳词语汇的来历及其效果的恳切说明。因此对柳词的估价自来就有偏颇。”
按:宇野直人这里似乎矫枉过正。以《望远行》咏雪一阕为例,昔人已指出词中直接使用郑谷诗,谢惠连《雪赋》的成句。也说它的效果是“清雅不俗,但少独得之妙”。
而且雅俗之别不仅在于字面引用前人作品与否,《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的著名评价“人皆言柳永词俗,非也,此语于诗不减唐人”。这是从气格而非用典着眼称许它不俗的。
当然宇野用的是现代的分析手法,这几句词也可以说是一一有其古典作品的渊源才能被辨认为有气格。然而直接照抄《雪赋》成句不加变化的手法,我认为很难被评价为“雅”,那就像是一个读了《文选》准备科举的士子随便写写的东西。倘若更差,从古典作品中寻来字面,毫无理解地乱用,那就如同今天的古风歌曲,认为它雅的人是真恶俗。单纯地、字面地引用古典作品不是柳词“不俗”的证据,深入理解、有所变化地引用才是。仍以《八声甘州》为例,“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虽然是直接使用谢朓的诗句,但冠以“误几回”,便被前人评价为“倍添兴味”。
的确,“前人的见解”中有不少是偏颇的,没有遍读柳词,就矮人看戏地说它俗,但并不全都是偏颇的,等着现在的学者纠正——现在的学者也往往没有遍读前人的评论。假如宇野先生是今天写《论稿》,有了陶然、姚逸群《乐章集校笺》这样的资料,恐怕也就不会下这样的结论了。前人说柳词“俗”,是因为《乐章集》里确实有很多词作从头到尾就是口语写就,是真俗……而有些词固然是化用了前人作品,也达不到“雅”的水平。用“雅”这个继承自古典汉语的词来指称品质上的直觉,用“知识主义”这个现代汉语的新造词指称分析手法呈现的字面状态,会更方便些。
——那么《望远行》中的直接引用,如何与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欧阳修“山色有无中”这类直接引用区分?——
但宇野的大处是对的,启发人的。一方面,从现代分析出发,那些“知识主义”的柳词,是“纯俗语”的柳词、收在《醉翁琴趣外编》里俗语词、敦煌《云谣集杂曲子》向《八声甘州》这种柳词、周邦彦词雅化过程中的路标。不必时时想着《八声甘州》《望远行》和“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这种词都是由“柳永”写的,它们是不同类型的词要比它们由同一个作者写出来更重要。另一方面,从当时人的看法出发,为什么那些文人,已经接触过温韦李冯晏欧词的文人会对柳永词着迷呢?为什么是柳永词的雅化,如同今天听到某首精雅绝伦的流行歌词而微微一震,被他们注目?可能正源于雅俗之间的混融、对比,需要以同一作者为前提。照王国维的样儿,摘一句柳词形容柳词,那就是“雅俗熙熙”。
B、
关于使用成句的功能:“当词的地位提高、文学性开始增强时,词沿着感觉先于理论的基本方向,避开生僻、新奇、艰涩的词语,全然从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中得到语汇而形成作品,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援用前人作品的做法也渐渐被重视了。”
指,文学性增强但不能像诗歌那样,走使用复杂新奇的用词的路径,所以借用成句的做法就流行起来了。
回应 2022-02-08 10:22:33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症晚期)
舟旅之词中所见的第二个倾向,是描写从舟中眺望所见时,多用“渔人”及其同类语“渔灯”、“钓舟”、“渔笛”、“渔樵”等,通过这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124《夜半乐》)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125《祭天神》)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127《安公子》)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130《轮台子》)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144《满江红》) 波声渔...2022-01-11 23:38:24
舟旅之词中所见的第二个倾向,是描写从舟中眺望所见时,多用“渔人”及其同类语“渔灯”、“钓舟”、“渔笛”、“渔樵”等,通过这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124《夜半乐》)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125《祭天神》)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127《安公子》)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130《轮台子》)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144《满江红》) 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158《六么令》)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188《安公子》) 自楚辞《渔父》以来,渔师一词中叠映着隐者的影子,从而成了咏物诗中重要的意象。但在柳词中,没有专门题咏渔师之作,而将渔师仅仅作为眼前一景来写的例子却频繁可见。作为最典型的先例,可举杜甫之作。在杜诗中,作者也是将自已投影于渔师形象中,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慨。下举一例: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其三) [演义]贱而渔人,微而燕子,其自适且如此。宜公之有感而自叹也。 [钱注]渔人燕子,即所见以自伤也。亦以自况也。 [仇注]渔人燕子,即所见以自况己之淹留。 [心解]渔人燕子,日日所见,…其所以触绪依违者何哉?功名其遂己矣,心事其难副矣。 [诗通]因即所见而感渔人燕子得其适,……而我之功名则薄矣。 如果仔细品味这些注解,则可理解到,杜甫从眼前渔者的身姿,一方面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如渔者一样安于环境以求自适,另一方面又引发了淹留于地方的叹息,唤起了未能了断的功名之念。当这两种矛盾的心情被渔者形象唤醒时,作者就将其寄托于诗句中。 引自 四、柳永羁旅词中所见的语汇或意象 255 回应 2022-01-11 23:38:24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症晚期)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2022-01-11 22:21:18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他的词作的姿势,本文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他具有这样的文学精神,无论在任何场景中,他都不会淹没在周围的事物中因而失去主体意识,他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一边凝神地注视着与自己的言行相“对”的场景,一边执笔创作词章。或者说,他是以极端内省的姿势面对词的创作,因而其作品是通过对自己和周围场景加倍凝视并将其对象化的过程创作出来的。这就超出了单纯写风流韵事的范畴,甚至可以说类似于个人内心独白。反过来说,他的词对于鉴赏者没有游戏、娱乐的气氛,而要求的是更为内在的理解。 引自 第二章 柳永词的基本姿势——以“对……”句型为主 23 我还检索了柳永之前及其大体同时代的一些词人使用这个句型的情况,结果如下(分子表示“对……”句型出现次数,分母表示作品总数。据《唐五代词》和《全宋词》): 唐词7/377(其中温庭筠词5/70),五代词36/773,柳永32/213,张先9/165,晏殊9/137,欧阳修13/241,晏几道11/270,苏轼28/362,黄庭坚16/190,秦观4/90(若包括全宋词》附录所收作品,则为14/176),周邦彦14/186,姜夔6/87。(在《全宋词》中排在柳永之前的十七位词人的四十五首词中,无一“对……”句型。) 可见柳永使用“对……”句型的频率最高。 引自 三、关于柳词多用“对……”句的问题 27 回应 2022-01-11 22:21:18
-
Juvenalis (敝而无憾)
A 关于柳词的“俗”:“当时的批评者以一种对词的字句非常敏感的审美意识,去感受柳词俗的一面,以讽刺的态度反复地说;同时,又不能不感受到柳词本身的个性魅力,即,柳词与流行歌谣有所不同的文学品质。” 关于柳词的“雅”:“如果仔细品味柳永的词句,就会发现他频繁引用前代作品,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主义的文学(雅文学)。但古来自今,几乎看到对柳词语汇的来历及其效果的恳切说明。因此对柳词的估价自来就有偏颇。”...2022-02-08 10:22:33 1人喜欢
A
关于柳词的“俗”:“当时的批评者以一种对词的字句非常敏感的审美意识,去感受柳词俗的一面,以讽刺的态度反复地说;同时,又不能不感受到柳词本身的个性魅力,即,柳词与流行歌谣有所不同的文学品质。”
关于柳词的“雅”:“如果仔细品味柳永的词句,就会发现他频繁引用前代作品,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主义的文学(雅文学)。但古来自今,几乎看到对柳词语汇的来历及其效果的恳切说明。因此对柳词的估价自来就有偏颇。”
按:宇野直人这里似乎矫枉过正。以《望远行》咏雪一阕为例,昔人已指出词中直接使用郑谷诗,谢惠连《雪赋》的成句。也说它的效果是“清雅不俗,但少独得之妙”。
而且雅俗之别不仅在于字面引用前人作品与否,《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的著名评价“人皆言柳永词俗,非也,此语于诗不减唐人”。这是从气格而非用典着眼称许它不俗的。
当然宇野用的是现代的分析手法,这几句词也可以说是一一有其古典作品的渊源才能被辨认为有气格。然而直接照抄《雪赋》成句不加变化的手法,我认为很难被评价为“雅”,那就像是一个读了《文选》准备科举的士子随便写写的东西。倘若更差,从古典作品中寻来字面,毫无理解地乱用,那就如同今天的古风歌曲,认为它雅的人是真恶俗。单纯地、字面地引用古典作品不是柳词“不俗”的证据,深入理解、有所变化地引用才是。仍以《八声甘州》为例,“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虽然是直接使用谢朓的诗句,但冠以“误几回”,便被前人评价为“倍添兴味”。
的确,“前人的见解”中有不少是偏颇的,没有遍读柳词,就矮人看戏地说它俗,但并不全都是偏颇的,等着现在的学者纠正——现在的学者也往往没有遍读前人的评论。假如宇野先生是今天写《论稿》,有了陶然、姚逸群《乐章集校笺》这样的资料,恐怕也就不会下这样的结论了。前人说柳词“俗”,是因为《乐章集》里确实有很多词作从头到尾就是口语写就,是真俗……而有些词固然是化用了前人作品,也达不到“雅”的水平。用“雅”这个继承自古典汉语的词来指称品质上的直觉,用“知识主义”这个现代汉语的新造词指称分析手法呈现的字面状态,会更方便些。
——那么《望远行》中的直接引用,如何与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欧阳修“山色有无中”这类直接引用区分?——
但宇野的大处是对的,启发人的。一方面,从现代分析出发,那些“知识主义”的柳词,是“纯俗语”的柳词、收在《醉翁琴趣外编》里俗语词、敦煌《云谣集杂曲子》向《八声甘州》这种柳词、周邦彦词雅化过程中的路标。不必时时想着《八声甘州》《望远行》和“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这种词都是由“柳永”写的,它们是不同类型的词要比它们由同一个作者写出来更重要。另一方面,从当时人的看法出发,为什么那些文人,已经接触过温韦李冯晏欧词的文人会对柳永词着迷呢?为什么是柳永词的雅化,如同今天听到某首精雅绝伦的流行歌词而微微一震,被他们注目?可能正源于雅俗之间的混融、对比,需要以同一作者为前提。照王国维的样儿,摘一句柳词形容柳词,那就是“雅俗熙熙”。
B、
关于使用成句的功能:“当词的地位提高、文学性开始增强时,词沿着感觉先于理论的基本方向,避开生僻、新奇、艰涩的词语,全然从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中得到语汇而形成作品,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援用前人作品的做法也渐渐被重视了。”
指,文学性增强但不能像诗歌那样,走使用复杂新奇的用词的路径,所以借用成句的做法就流行起来了。
回应 2022-02-08 10:22:33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症晚期)
舟旅之词中所见的第二个倾向,是描写从舟中眺望所见时,多用“渔人”及其同类语“渔灯”、“钓舟”、“渔笛”、“渔樵”等,通过这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124《夜半乐》)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125《祭天神》)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127《安公子》)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130《轮台子》)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144《满江红》) 波声渔...2022-01-11 23:38:24
舟旅之词中所见的第二个倾向,是描写从舟中眺望所见时,多用“渔人”及其同类语“渔灯”、“钓舟”、“渔笛”、“渔樵”等,通过这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124《夜半乐》)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125《祭天神》)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127《安公子》)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130《轮台子》)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144《满江红》) 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158《六么令》)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188《安公子》) 自楚辞《渔父》以来,渔师一词中叠映着隐者的影子,从而成了咏物诗中重要的意象。但在柳词中,没有专门题咏渔师之作,而将渔师仅仅作为眼前一景来写的例子却频繁可见。作为最典型的先例,可举杜甫之作。在杜诗中,作者也是将自已投影于渔师形象中,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慨。下举一例: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其三) [演义]贱而渔人,微而燕子,其自适且如此。宜公之有感而自叹也。 [钱注]渔人燕子,即所见以自伤也。亦以自况也。 [仇注]渔人燕子,即所见以自况己之淹留。 [心解]渔人燕子,日日所见,…其所以触绪依违者何哉?功名其遂己矣,心事其难副矣。 [诗通]因即所见而感渔人燕子得其适,……而我之功名则薄矣。 如果仔细品味这些注解,则可理解到,杜甫从眼前渔者的身姿,一方面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如渔者一样安于环境以求自适,另一方面又引发了淹留于地方的叹息,唤起了未能了断的功名之念。当这两种矛盾的心情被渔者形象唤醒时,作者就将其寄托于诗句中。 引自 四、柳永羁旅词中所见的语汇或意象 255 回应 2022-01-11 23:38:24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症晚期)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2022-01-11 22:21:18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他的词作的姿势,本文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他具有这样的文学精神,无论在任何场景中,他都不会淹没在周围的事物中因而失去主体意识,他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一边凝神地注视着与自己的言行相“对”的场景,一边执笔创作词章。或者说,他是以极端内省的姿势面对词的创作,因而其作品是通过对自己和周围场景加倍凝视并将其对象化的过程创作出来的。这就超出了单纯写风流韵事的范畴,甚至可以说类似于个人内心独白。反过来说,他的词对于鉴赏者没有游戏、娱乐的气氛,而要求的是更为内在的理解。 引自 第二章 柳永词的基本姿势——以“对……”句型为主 23 我还检索了柳永之前及其大体同时代的一些词人使用这个句型的情况,结果如下(分子表示“对……”句型出现次数,分母表示作品总数。据《唐五代词》和《全宋词》): 唐词7/377(其中温庭筠词5/70),五代词36/773,柳永32/213,张先9/165,晏殊9/137,欧阳修13/241,晏几道11/270,苏轼28/362,黄庭坚16/190,秦观4/90(若包括全宋词》附录所收作品,则为14/176),周邦彦14/186,姜夔6/87。(在《全宋词》中排在柳永之前的十七位词人的四十五首词中,无一“对……”句型。) 可见柳永使用“对……”句型的频率最高。 引自 三、关于柳词多用“对……”句的问题 27 回应 2022-01-11 22:21:18
-
Juvenalis (敝而无憾)
A 关于柳词的“俗”:“当时的批评者以一种对词的字句非常敏感的审美意识,去感受柳词俗的一面,以讽刺的态度反复地说;同时,又不能不感受到柳词本身的个性魅力,即,柳词与流行歌谣有所不同的文学品质。” 关于柳词的“雅”:“如果仔细品味柳永的词句,就会发现他频繁引用前代作品,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主义的文学(雅文学)。但古来自今,几乎看到对柳词语汇的来历及其效果的恳切说明。因此对柳词的估价自来就有偏颇。”...2022-02-08 10:22:33 1人喜欢
A
关于柳词的“俗”:“当时的批评者以一种对词的字句非常敏感的审美意识,去感受柳词俗的一面,以讽刺的态度反复地说;同时,又不能不感受到柳词本身的个性魅力,即,柳词与流行歌谣有所不同的文学品质。”
关于柳词的“雅”:“如果仔细品味柳永的词句,就会发现他频繁引用前代作品,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知识主义的文学(雅文学)。但古来自今,几乎看到对柳词语汇的来历及其效果的恳切说明。因此对柳词的估价自来就有偏颇。”
按:宇野直人这里似乎矫枉过正。以《望远行》咏雪一阕为例,昔人已指出词中直接使用郑谷诗,谢惠连《雪赋》的成句。也说它的效果是“清雅不俗,但少独得之妙”。
而且雅俗之别不仅在于字面引用前人作品与否,《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的著名评价“人皆言柳永词俗,非也,此语于诗不减唐人”。这是从气格而非用典着眼称许它不俗的。
当然宇野用的是现代的分析手法,这几句词也可以说是一一有其古典作品的渊源才能被辨认为有气格。然而直接照抄《雪赋》成句不加变化的手法,我认为很难被评价为“雅”,那就像是一个读了《文选》准备科举的士子随便写写的东西。倘若更差,从古典作品中寻来字面,毫无理解地乱用,那就如同今天的古风歌曲,认为它雅的人是真恶俗。单纯地、字面地引用古典作品不是柳词“不俗”的证据,深入理解、有所变化地引用才是。仍以《八声甘州》为例,“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虽然是直接使用谢朓的诗句,但冠以“误几回”,便被前人评价为“倍添兴味”。
的确,“前人的见解”中有不少是偏颇的,没有遍读柳词,就矮人看戏地说它俗,但并不全都是偏颇的,等着现在的学者纠正——现在的学者也往往没有遍读前人的评论。假如宇野先生是今天写《论稿》,有了陶然、姚逸群《乐章集校笺》这样的资料,恐怕也就不会下这样的结论了。前人说柳词“俗”,是因为《乐章集》里确实有很多词作从头到尾就是口语写就,是真俗……而有些词固然是化用了前人作品,也达不到“雅”的水平。用“雅”这个继承自古典汉语的词来指称品质上的直觉,用“知识主义”这个现代汉语的新造词指称分析手法呈现的字面状态,会更方便些。
——那么《望远行》中的直接引用,如何与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欧阳修“山色有无中”这类直接引用区分?——
但宇野的大处是对的,启发人的。一方面,从现代分析出发,那些“知识主义”的柳词,是“纯俗语”的柳词、收在《醉翁琴趣外编》里俗语词、敦煌《云谣集杂曲子》向《八声甘州》这种柳词、周邦彦词雅化过程中的路标。不必时时想着《八声甘州》《望远行》和“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这种词都是由“柳永”写的,它们是不同类型的词要比它们由同一个作者写出来更重要。另一方面,从当时人的看法出发,为什么那些文人,已经接触过温韦李冯晏欧词的文人会对柳永词着迷呢?为什么是柳永词的雅化,如同今天听到某首精雅绝伦的流行歌词而微微一震,被他们注目?可能正源于雅俗之间的混融、对比,需要以同一作者为前提。照王国维的样儿,摘一句柳词形容柳词,那就是“雅俗熙熙”。
B、
关于使用成句的功能:“当词的地位提高、文学性开始增强时,词沿着感觉先于理论的基本方向,避开生僻、新奇、艰涩的词语,全然从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中得到语汇而形成作品,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援用前人作品的做法也渐渐被重视了。”
指,文学性增强但不能像诗歌那样,走使用复杂新奇的用词的路径,所以借用成句的做法就流行起来了。
回应 2022-02-08 10:22:33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症晚期)
舟旅之词中所见的第二个倾向,是描写从舟中眺望所见时,多用“渔人”及其同类语“渔灯”、“钓舟”、“渔笛”、“渔樵”等,通过这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124《夜半乐》)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125《祭天神》)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127《安公子》)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130《轮台子》)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144《满江红》) 波声渔...2022-01-11 23:38:24
舟旅之词中所见的第二个倾向,是描写从舟中眺望所见时,多用“渔人”及其同类语“渔灯”、“钓舟”、“渔笛”、“渔樵”等,通过这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124《夜半乐》) 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125《祭天神》) 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127《安公子》) 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130《轮台子》)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144《满江红》) 波声渔笛,惊回好梦,梦里欲归归不得。(158《六么令》)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188《安公子》) 自楚辞《渔父》以来,渔师一词中叠映着隐者的影子,从而成了咏物诗中重要的意象。但在柳词中,没有专门题咏渔师之作,而将渔师仅仅作为眼前一景来写的例子却频繁可见。作为最典型的先例,可举杜甫之作。在杜诗中,作者也是将自已投影于渔师形象中,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慨。下举一例: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其三) [演义]贱而渔人,微而燕子,其自适且如此。宜公之有感而自叹也。 [钱注]渔人燕子,即所见以自伤也。亦以自况也。 [仇注]渔人燕子,即所见以自况己之淹留。 [心解]渔人燕子,日日所见,…其所以触绪依违者何哉?功名其遂己矣,心事其难副矣。 [诗通]因即所见而感渔人燕子得其适,……而我之功名则薄矣。 如果仔细品味这些注解,则可理解到,杜甫从眼前渔者的身姿,一方面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如渔者一样安于环境以求自适,另一方面又引发了淹留于地方的叹息,唤起了未能了断的功名之念。当这两种矛盾的心情被渔者形象唤醒时,作者就将其寄托于诗句中。 引自 四、柳永羁旅词中所见的语汇或意象 255 回应 2022-01-11 23:38:24 -
三周華不注 (仓鼠症、拖延症晚期)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2022-01-11 22:21:18
在抒写自身深刻的情怀时使用“对……”句型,这是诗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作法。柳永最早将这一手法真正用于词作,并大量使用之。他使用这个句型抒写情怀,有时是面对明媚的春色,有时面对月夜的天空,有时面对热闹的宴席(参前第三节及第六节所举诸例)。 他是如此喜欢使用“对……”这个本来潜涵着精神紧张因素的、适用于描写深刻的内心活动的传统句型,无论面对自然风景还是歌舞声乐酒宴,他都执着地偏爱着这一句型。据此,对于他的词作的姿势,本文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他具有这样的文学精神,无论在任何场景中,他都不会淹没在周围的事物中因而失去主体意识,他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一边凝神地注视着与自己的言行相“对”的场景,一边执笔创作词章。或者说,他是以极端内省的姿势面对词的创作,因而其作品是通过对自己和周围场景加倍凝视并将其对象化的过程创作出来的。这就超出了单纯写风流韵事的范畴,甚至可以说类似于个人内心独白。反过来说,他的词对于鉴赏者没有游戏、娱乐的气氛,而要求的是更为内在的理解。 引自 第二章 柳永词的基本姿势——以“对……”句型为主 23 我还检索了柳永之前及其大体同时代的一些词人使用这个句型的情况,结果如下(分子表示“对……”句型出现次数,分母表示作品总数。据《唐五代词》和《全宋词》): 唐词7/377(其中温庭筠词5/70),五代词36/773,柳永32/213,张先9/165,晏殊9/137,欧阳修13/241,晏几道11/270,苏轼28/362,黄庭坚16/190,秦观4/90(若包括全宋词》附录所收作品,则为14/176),周邦彦14/186,姜夔6/87。(在《全宋词》中排在柳永之前的十七位词人的四十五首词中,无一“对……”句型。) 可见柳永使用“对……”句型的频率最高。 引自 三、关于柳词多用“对……”句的问题 27 回应 2022-01-11 22:21:18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Ⅱ (東寫西讀)
- 日本中国学丛书 (ttuitzoe)
-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海外汉学丛书》 (fanneyfly)
- 让阅读成为习惯(存档) (无心恋战)
- 淘旧书 (R·Mutt)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柳永论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漱石斋主 2011-04-09 22:23:46
内容没话说,翻译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啊,“初学日语”,不知道该说无知者无畏还是什么,后记里倒是很洋洋自得,注释也是混乱的可以。
0 有用 不须嗟 2012-12-12 19:04:42
不錯
0 有用 归江北 2022-06-03 01:18:33
深远宏阔,举重若轻; 耳目一新,别开生面!
0 有用 冷香飞句 2020-06-12 23:51:47
本书注重内部分析研究,作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汇总和统计工作,对比周全,注释详尽,可见其文献功底之扎实。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北宋词人柳永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则是结合柳词对历代古典诗的主题、用语等问题进行分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柳永是如何汲取前代文学成果的?又有何创新?并以此为主线,对其作品从各个角度加以观察,试图明了其特点,作者自己概括为《柳永与传统及其创意》。本书有意对通行的说法提出质疑... 本书注重内部分析研究,作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汇总和统计工作,对比周全,注释详尽,可见其文献功底之扎实。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北宋词人柳永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则是结合柳词对历代古典诗的主题、用语等问题进行分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柳永是如何汲取前代文学成果的?又有何创新?并以此为主线,对其作品从各个角度加以观察,试图明了其特点,作者自己概括为《柳永与传统及其创意》。本书有意对通行的说法提出质疑,研究视角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关于柳永走向慢词的道路分析,着重从对宋玉的受容(赋的性格)、对句法(对偶表现)、词风与北宋都市生活的关系(故事性)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结合诗、赋、小说等文体分析其章法句式,论述了柳永与众不同之处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以及他的修辞特色如何影响他的词作的总体风貌。 (展开)
1 有用 明日香 2019-12-26 18:42:51
图书馆文学阅览室剩下的一本,背后被不知道什么东西腐蚀了一个大洞,用手轻轻拨弄便有风化了的纸屑落下,正如此刻我的心:)
0 有用 归江北 2022-06-03 01:18:33
深远宏阔,举重若轻; 耳目一新,别开生面!
0 有用 小叶榄仁 2020-08-22 17:15:17
诗词研究范例
0 有用 冷香飞句 2020-06-12 23:51:47
本书注重内部分析研究,作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汇总和统计工作,对比周全,注释详尽,可见其文献功底之扎实。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北宋词人柳永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则是结合柳词对历代古典诗的主题、用语等问题进行分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柳永是如何汲取前代文学成果的?又有何创新?并以此为主线,对其作品从各个角度加以观察,试图明了其特点,作者自己概括为《柳永与传统及其创意》。本书有意对通行的说法提出质疑... 本书注重内部分析研究,作者做了大量的资料汇总和统计工作,对比周全,注释详尽,可见其文献功底之扎实。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北宋词人柳永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则是结合柳词对历代古典诗的主题、用语等问题进行分析。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柳永是如何汲取前代文学成果的?又有何创新?并以此为主线,对其作品从各个角度加以观察,试图明了其特点,作者自己概括为《柳永与传统及其创意》。本书有意对通行的说法提出质疑,研究视角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关于柳永走向慢词的道路分析,着重从对宋玉的受容(赋的性格)、对句法(对偶表现)、词风与北宋都市生活的关系(故事性)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结合诗、赋、小说等文体分析其章法句式,论述了柳永与众不同之处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以及他的修辞特色如何影响他的词作的总体风貌。 (展开)
1 有用 明日香 2019-12-26 18:42:51
图书馆文学阅览室剩下的一本,背后被不知道什么东西腐蚀了一个大洞,用手轻轻拨弄便有风化了的纸屑落下,正如此刻我的心:)
0 有用 淇奥 2014-11-29 10:35:40
宇野直人的这部书倒有些西方学者汉学研究的感觉,也是从字词入手,注重内部分析研究,略显琐碎,但文献统计很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