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棒,不论是收获还是对自己的论文帮助都很大,分享一个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华侨卷》上扒下来的版本,很清晰。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SgzqonsHcJ6q4MR4cDK7Q 密码: vk95
来自一个研究样本的后代:快看完书时从奶奶那里知道,太太爷就是当年下南洋并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少年中的一个。 看书过程中,算是把书中的闽粤地区观察了一遍。起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去厦门出差;碰上假期,顺路把厦门漳州潮州走了遍;在泉州过年时看完了书。 最精彩的是观念和习俗部分,数据详实又克制。读这本书的过程,逐渐从好奇民俗,到了追问「我为什么是今天的我,童年环境里影响我的观念是什么,长辈的观念来自哪里,为什么有那些共性」。丝丝入扣地得到了解答。 另外,研究里讨论的新式观念对 1938 年传统的影响,对比 80 年后还存在的(就泉州地区而言吧),加上现在这一代青年(在家和出外的)对延续传统的想法,简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了。太精彩,敬意献给战火中出书的这位清华教授。
南安、晋江、安海、同安、安溪、厦门、梅州、揭阳、汕头、琼海,那么多的南洋人,那么多的少年郎,真是拳拳报国心,殷殷赤子心情。
严谨的社会考察,非通俗读本。浏览ED
这才像研究型的书。字里行间都透着客观的气息。
第一次看三十年代的原版学术著作
史料价值
时而无聊,时而有点意思。趣味和意义主要在于华侨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能一窥民国研究的风貌。
是一份调查报告而非一本学术著作
论文参考书
其实意外好读,语言平实流畅。如果多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会更有收获。
“侨民”与“迁民”之分
华南社会能有如今的成就,华侨实有一等一的功劳。孙中山是华侨,抗日救国的资金支持来自华侨,战乱年代华侨的海外汇款是华南地区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投资资金也来自华侨。本书是三十年代社会学的一份调查报告,可读性差一点,但却是带着敬意来读的。
很详细的一本社会学调查,粤只是社交潮汕地区(是因为广府地区的华侨都去南洋以外的地方吗)。 另,读此书有另一种感动。此书与今年读的王庚武自传,鲁迅的两地书以及古巴华侨皆有互相呼应之处,体会到了看书可以织成网的快乐。
大量翔实的数据,从各个角度展开说明,不得不说,1935年的学术书还是要比现在的书更具参考价值。
#无聊文献中的有聊瞬间# 考试打杂间隙刷了刷这本放了好久的书 作者关注南洋华侨对闽南粤东社会变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近代“欧风美雨”对中国的塑造,一批穷山恶水挤压下的国人向外开拓,在南洋与旧殖民文化短兵相接 这样一批人往往不会信奉民族虚无主义,恰恰相反,他们不愿堕落为殖民土著,不愿同化于欧美白人,抱守民族性成为他们在乱世中的不二出路 这样一批人又适时成为了彼岸文明的过滤器,手握侨资的他们主动承担着家乡建设的责任,将近代西方优秀的社会风气吹过大海,开化闽粤边民,成为了睁眼看世界的一类慧眼 相较于暴力敲开国门,这种“开化”是温和可持续的 看了看最后的学术年表,担惊受怕地看到最后一页,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过于标准的结局了😞
先驱研究
20180330读过,补记
华侨及侨乡研究不可绕开的经典之作。多数据而少分析,好奇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的边界在哪里,侧重点有何不同?
有点抽象的,主要是说他们很早就肉身挂靠自由市场,虽然没工业,但是很多混得好的,家族的公司性质比内陆展露得更为鲜明透彻,并且因为自由市场/海的不确定性,似乎民众有更刚性的综教需求。
>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11 有用 了无痕 2018-04-23 14:30:13
棒,不论是收获还是对自己的论文帮助都很大,分享一个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华侨卷》上扒下来的版本,很清晰。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SgzqonsHcJ6q4MR4cDK7Q 密码: vk95
12 有用 安妮塔 2018-02-20 13:25:39
来自一个研究样本的后代:快看完书时从奶奶那里知道,太太爷就是当年下南洋并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少年中的一个。 看书过程中,算是把书中的闽粤地区观察了一遍。起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去厦门出差;碰上假期,顺路把厦门漳州潮州走了遍;在泉州过年时看完了书。 最精彩的是观念和习俗部分,数据详实又克制。读这本书的过程,逐渐从好奇民俗,到了追问「我为什么是今天的我,童年环境里影响我的观念是什么,长辈的观念来自哪里,为什么有那些共性」。丝丝入扣地得到了解答。 另外,研究里讨论的新式观念对 1938 年传统的影响,对比 80 年后还存在的(就泉州地区而言吧),加上现在这一代青年(在家和出外的)对延续传统的想法,简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了。太精彩,敬意献给战火中出书的这位清华教授。
8 有用 蓝 田 2016-05-22 21:11:32
南安、晋江、安海、同安、安溪、厦门、梅州、揭阳、汕头、琼海,那么多的南洋人,那么多的少年郎,真是拳拳报国心,殷殷赤子心情。
2 有用 妙哉斲轮手 2015-04-20 16:41:19
严谨的社会考察,非通俗读本。浏览ED
2 有用 也咯 2013-03-19 16:18:41
这才像研究型的书。字里行间都透着客观的气息。
2 有用 酸吗 2014-08-24 18:58:49
第一次看三十年代的原版学术著作
1 有用 shenhao19 2012-09-26 22:09:12
史料价值
2 有用 你有猫病吗 2020-12-23 18:53:31
时而无聊,时而有点意思。趣味和意义主要在于华侨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也能一窥民国研究的风貌。
2 有用 小强RUC 2017-04-08 20:32:10
是一份调查报告而非一本学术著作
0 有用 一只饭团 2013-05-23 23:59:38
论文参考书
1 有用 wenny乐乐 2020-07-20 00:53:57
其实意外好读,语言平实流畅。如果多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可能会更有收获。
1 有用 霓生。 2022-03-13 00:01:28
“侨民”与“迁民”之分
1 有用 石上泉8788 2021-12-27 23:03:45
华南社会能有如今的成就,华侨实有一等一的功劳。孙中山是华侨,抗日救国的资金支持来自华侨,战乱年代华侨的海外汇款是华南地区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投资资金也来自华侨。本书是三十年代社会学的一份调查报告,可读性差一点,但却是带着敬意来读的。
1 有用 尕桥 2021-12-29 16:10:10
很详细的一本社会学调查,粤只是社交潮汕地区(是因为广府地区的华侨都去南洋以外的地方吗)。 另,读此书有另一种感动。此书与今年读的王庚武自传,鲁迅的两地书以及古巴华侨皆有互相呼应之处,体会到了看书可以织成网的快乐。
2 有用 拔萝卜的鼹鼠 2023-02-24 22:36:32 河南
大量翔实的数据,从各个角度展开说明,不得不说,1935年的学术书还是要比现在的书更具参考价值。
1 有用 水水水 2022-12-24 16:19:51 北京
#无聊文献中的有聊瞬间# 考试打杂间隙刷了刷这本放了好久的书 作者关注南洋华侨对闽南粤东社会变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近代“欧风美雨”对中国的塑造,一批穷山恶水挤压下的国人向外开拓,在南洋与旧殖民文化短兵相接 这样一批人往往不会信奉民族虚无主义,恰恰相反,他们不愿堕落为殖民土著,不愿同化于欧美白人,抱守民族性成为他们在乱世中的不二出路 这样一批人又适时成为了彼岸文明的过滤器,手握侨资的他们主动承担着家乡建设的责任,将近代西方优秀的社会风气吹过大海,开化闽粤边民,成为了睁眼看世界的一类慧眼 相较于暴力敲开国门,这种“开化”是温和可持续的 看了看最后的学术年表,担惊受怕地看到最后一页,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过于标准的结局了😞
0 有用 雍州兵 2023-06-05 10:05:37 中国香港
先驱研究
0 有用 R.Peng 2023-08-12 00:42:25 广东
20180330读过,补记
1 有用 诗写云上 2023-10-19 13:38:32 福建
华侨及侨乡研究不可绕开的经典之作。多数据而少分析,好奇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的边界在哪里,侧重点有何不同?
0 有用 王黄 2023-12-03 23:36:15 北京
有点抽象的,主要是说他们很早就肉身挂靠自由市场,虽然没工业,但是很多混得好的,家族的公司性质比内陆展露得更为鲜明透彻,并且因为自由市场/海的不确定性,似乎民众有更刚性的综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