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目录 · · · · · ·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3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4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的壮大 新的
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
· · · · · · (更多)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3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4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的壮大 新的
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
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8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
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
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2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
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18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文
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4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24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三
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26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
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们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31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
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34
历史演义的繁荣 列国系统的小说 隋唐系统的
小说 明末的时事小说 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
泛影响《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45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45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问题《水浒传》的
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48
一曲“忠义”的悲歌 “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丰富的思想内涵《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52
白话语作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
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55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水浒传》的文学地位《杨
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水浒传》在国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62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62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杨基、袁凯诗
中的乱世悲音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70
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本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人股制义文…………………………………………74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八股文的体制与特征 八
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79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79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
识 民间生活的显现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83
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 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
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86
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文学主
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88
宗法态度的变化与差异 文以明道说的延续 创
作中的文学意味 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94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95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说的杂剧创作 御前侍从贾仲
明、杨讷的杂剧创作 刘东生的《娇红记》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97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一
文钱》等讽刺杂剧 爱国题材杂剧与爱情题材杂剧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100
“ 狂人”徐渭 《四声猿》与《歌代啸》 徐渭在剧坛
上的影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106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106
传奇的渊源及体制 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
第二书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109
李开先的《宝剑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梁
辰鱼的个《浣纱记》 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113
明后期传奇概述 高濂的《王簪记》 孙仁孺的
《东郭记》 周朝俊的《红海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117
沈王景的昆腔创作 “沈汤之争” 吴江派戏剧家群
体 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孟称舜的《娇红记》
第七章 汤显祖………………………………………………………127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127
坎坷的仕途 徘徊于儒、道、释之间 人生的“至
情”论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131
《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人物性格冲突 浪漫主义
风格 文化警示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137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四梦”之比
较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143
汤显祖影响下的剧作家 汤剧的社会影响 “临
川四梦”的演出与传播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149
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149
玄奘取经题材的神化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
题 吴承恩 《西游记》的版本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152
戏笔中存至理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
定 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整
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第三节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157
极幻与极真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多角度、
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戏言寓诸幻笔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160
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
神魔小说的影响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68
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168
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
谜 《金瓶梅》的版本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170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
视扭曲的人性 《金瓶梅》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
的问题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174
寄意于时俗 从歌颂到暴露 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网状结构 妙在家常回头语
第四节 《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178
《续金瓶梅》等续书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发展
的基础《金瓶梅》在国外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82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182
《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冯梦龙
与“三言”凌像初与“二拍”《型世言》以明末其
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186
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情”与“理”
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191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194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不同类别的文言笔记
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明代文言小说的地位
和影响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203
第一节 李贽…………………………………………………204
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 “童心说” 犀利坦直的
文风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206
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直写胸臆的抒情特
征 清新经逸的艺术风格 浅率化的流弊
第三节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209
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幽深奇僻的艺术境
界 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211
小品文的兴盛 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小品文的
影响
第五节 明末文坛………………………………………………214
复社与几社 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219
第一节 明代散曲………………………………………………219
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
盛 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明代民歌………………………………………………225
明代民歌创作的繁荣《山歌》与《挂枝儿》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 论……………………………………………………………………233
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233
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禁书 日益严
苛的文字狱 汉学的兴盛 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
文学的滞化现象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237
清初的学术转向 理欲之辨的深化 文学社会功
用的强调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文学中的人文
意识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242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新兴文体的飞跃 演变的趋势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同学的复兴……………………248
第一节 遗民诗人……………………………………………………248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屈大均和吴嘉纪 其
他遗民待人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253
清初散文 侯方域 魏格 汪琬 其他古
文家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256
钱谦益心的迹与心态 前期的诗作 宏伟沉郁典
丽的《后秋兴》 虞山诗派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259
吴伟业的身世 观照历史兴亡 痛失名节 梅
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262
词的中兴 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朱彝尊和浙西词
派 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第六节 王士滇与康熙诗坛…………………………………………268
“钱王代兴” 王士滇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 入蜀
使粤诗的变化 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276
第一节 清初戏曲………………………………………………………276
吴伟业和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李玉等苏州剧作
家的新编历史剧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283
洪升生平 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 《长生殿》的重
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 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艺
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288
孔尚任的际遇与《桃花扇》的创作 历史反思与征实
精神 下层人物形象 国家至上的思想 戏剧
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295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295
清初的小说续书 两种续法:仿造和假借 陈忱
的行迹 假“水浒”人物以写心小说的抒情性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298
作者与成书年代 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荒唐的
因果报应模式 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宿命外壳中
的真实内蕴 叙事的幽默与喜剧风格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302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的小说创作 演绎个人
经验和情趣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的机巧 讽谕和
娱乐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306
一种小说类型 作家的创作底蕴 才子佳人的婚
姻梦想 顺乎情而不悖科礼 故事的模式化及其
演变
第四章 《聊斋志异》………………………………………………312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312
大半生在科学中挣扎 塾师生涯 徘徊于雅俗文
化之间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315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以志怪 神怪、梦幻的
艺术 形式化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320
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科举失意的心态 落寞生活
中的梦幻 刺贪刺虐 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崇高与庸俗并存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325
多种小说模式 情节的丰美 小说诗化倾向
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人物语言多样
第五节 《聊斋志异》的馀响……………………………………331
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顺随与抗衡 《子不语》等
《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在国外
第五章 《儒林外史》…………………………………………………336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336
科第兴盛的家族 科举失意与觉醒 取材于现实
士林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339
命意在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
派生的“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土的探求…………………………………………345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
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349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讽刺艺
术的新成就
第六章 《红楼梦》……………………………………………………356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356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红楼梦》的版本
高鹗和程伟元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358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
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365
人各一面 性格内涵的丰富性 展示出心灵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368
写实与诗化融合 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叙事视
角的变换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377
续书蜂出 反复改编 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红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381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381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盛世中的哀
唱:郑燮、黄景仁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388
桐城派的出现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方
刘、姚三祖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393
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骈文八家与汪中 李兆
洛《骈体文钞》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395
浙派词的嬗变 常州调派兴起的背景 《词选》和
张惠言 比兴寄托的词风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402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402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汝珍的《镜花缘》 寄寓理
想、讽刺现实、炫鬻才艺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406
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蒋士铨等剧作家
《雷峰塔传奇》等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409
“花部”与“雅部”之争 皮簧腔与京剧 地方戏的
优秀剧目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412
源流、演变和发展 弹词与《再生缘》鼓词和子
弟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421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狂飙…………………………………………422
“欧风美雨”的时代潮 新式学堂的涌现 踏出国
门 翻译事业的发达 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 作家主体的转型…………………………………………424
新旧作家的分野 作家知识结构的渐次变化 进
步与落伍的交替错综
第三节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428
翻译文学的发展 文学观念的变化 作品形态的
新变 吸收西方文学技法与民族形式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430
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 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
革与白话文运动 近代文体革命的实质及其复杂性
文体变革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434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近代文学的分期 近代前
期文学的变化及其特征 近代后期文学的发展及其
与新文学的接轨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439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440
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 以“史官”自处
的社会批判精神 睥睨“乡愿”的‘怪魁”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 441
清代散文的转折 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抗争 危机
与变革意识 个性解放的呼喊 “横霸”之气与震
撼力 诡异奇崛的风格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 443
封建本世的镜子 呼唤风雷与人才 压抑与解脱
童心的复归 龚自珍的新词风
第四节 反帝爱国诗潮………………………………………………448
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 魏源与林则徐
第五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450
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郑珍诗的艺术开拓
桐城派的新趋向 姚伯门弟子梅曾亮的散文 曾国
藩的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 新体散文的萌
芽 周济与常州词派 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
邓廷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461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461
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 《儿女
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467
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品花宝鉴》 《花月
痕》 《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471
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地方戏
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 京剧的代表剧目及其成就
弹词宝卷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477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477
“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新派诗 厚重的历史现实内
容 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外天”
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481
思想界的陈涉 资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提倡者、鼓吹
者 别具魅力的新文体散文 新体散文的历史意
义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483
近代后期散文概观 康有为的政论文 谭嗣同冲
决罗网的笔锋 严复与林纾 章炳麟的革命檄文
第四节 近代后期诗歌………………………………………………486
康有为的浪漫主义歌唱 丘逢甲的爱国歌声 女
侠秋瑾 南社诗人柳亚子与苏曼殊 同光体的诗
歌主张与创作 湖湘派与晚唐派
第五节 近代后阅词…………………………………………………493
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 “清季四大词” 异军
突起的文廷式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502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502
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新小说的澎湃浪潮
构拟理想世界的蓝图 求新声于异邦 历史疮痍
的反思 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 翻译小说的繁荣
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505
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场解剖:《官场现形记》 光
怪陆离的社会诸相的写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与《孽海花》…………………………………509
小说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老残游记》 深含
三重意蕴的《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513
从开启民智到徇世媚俗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与
流变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516
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 “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
曲之丰碑”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中国早期话剧
的诞生
文学史年表………………………………………………………………524
研修书目…………………………………………………………… 562
后 记……………………………………………………………………582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明清 —— 以史为镜,看看今天的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学文学课,能与极喜欢的当代文学课比肩的,便是这古代文学最后一编的明清文学了。 课的精彩与否,内容当然占下了很大比重,但怎样把精彩的内容很好的表达,便需要融入老师个人的思考,而非一味照读ppt。操着一口河南腔的明清文学老师,成功吸引我几乎认真听好每节课,能通过...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首先是那被称为很爱国的三老,他们的诗其实非常滥俗。钱锺书《谈艺录》第368页“当时三遗老篇什,亭林诗乃唐体之佳者,船山诗乃唐体之下劣者,梨洲诗则宋体之下劣者。然顾王不过延袭明人风格,独梨洲欲另辟途径,舒为豪杰之士也。” 钱谦益的诗很好。源于他转益多师,p224 “所作诗歌叙事抒情,各体兼善,尤工近体……入杜堂奥,学得深邃。” 吴伟业,《圆圆曲》“同情之了解”。
2021-06-17 10:59:07
-
近代是新与旧的过渡时期,充满“新学”与“旧学”的撞击,所谓“新学”乃是与中国传统学术截然不同的“西学”。近代作家的新旧分野也比较分明,呈现新旧错综并峙的复杂状况。 作家新旧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作家的思想倾向上。相当一部分作家仍然基本笼罩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新学”浪潮的鼓荡,又促成一部分人觉醒,承接近代进步思想,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打破传统文坛的沉闷,从旧作家群中分立出来。他们往往不是以作家而是以...
2013-05-09 10:49:22
近代是新与旧的过渡时期,充满“新学”与“旧学”的撞击,所谓“新学”乃是与中国传统学术截然不同的“西学”。近代作家的新旧分野也比较分明,呈现新旧错综并峙的复杂状况。 作家新旧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作家的思想倾向上。相当一部分作家仍然基本笼罩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新学”浪潮的鼓荡,又促成一部分人觉醒,承接近代进步思想,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打破传统文坛的沉闷,从旧作家群中分立出来。他们往往不是以作家而是以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活动于近代历史舞台上,却以内容新颖的创作,为文坛带来新气息。 作家思想上的分野落实到流派上又复杂的多。近代文坛上仍然存在许多学古的文学流派,如散文领域的桐城派,诗歌领域的宋诗派、同光体、汉魏六朝派,小说戏曲领域的侠义、狭邪小说和传奇杂剧旧曲的作者等。一般来说,属于这些流派的作家,文艺思想比较陈旧。文学体式、风格上的崇古往往是受审美趣味支配的一种艺术宗尚,不能与政治、思想分野完全等同起来。近代诗评论家陈衍将魏源归为宋诗派,然而魏源却是近代思想的先行者。但面对新的句式,龚自珍、魏源都有冲破正统学术牢笼的表现,他们转向以“通经致用”为宗旨的经今文学,打破经血局限于治经的格局,而用之于议政。龚自珍继承发扬明中叶以来张扬个性的思潮,表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却与后来大量传入的西学有其精神相迎之处。而经历了鸦片战争的魏源进一步放眼世界,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喊,则已明显表现出欲求新声于异邦的倾向了。 龚自珍魏源之后的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只采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为富强之术,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冲突,西方的科技似乎仍是传统文化的补充。而到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的变革由器物层面进入政治制度层面,触及“体”的时候,便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与封建纲纪、传统文化发生冲突的态势。儒家思想面对比它前进一个历史阶段的西方文化,却成为被重新审视的对象了。在这一历史流程中,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式学堂的创立、译书的发达,出使与留学的发展,都在促进这一知识转型过程。如果说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近代第一代作家还基本未拓传统的士大夫类型,那么,一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为代表的近代第二代作家、便已是新旧学的混合型了。虽然还把中学视为本,然而不与西学结合便成无用。所以西学的新知己实际上引导着他们的行动,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了。到了以柳亚子、秋瑾等为代表的近代第三代作家,不少已经是洋学堂或留学生出身,具有现代气息的知识分子了。另外,由于近代报刊和出版事业的发达、稿酬制度的出现,促使作品商业化,逐渐出现半专业化的作家,主要是小说家和小说翻译家,如林纾、李伯元、吴趼人等。他们成为过去未曾有过的新型作家群体。这厮近代文学内容日益出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近代进步作家在转型变化过程中,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使他们成为近代文学的主干,为近代文学开了新生面,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历史局限。他们往往属于不同的政治分野,几乎每经一二十年,就有一个思想层次的转换。这就使得各时期的进步作家的创作往往前后期有别。后期作品的意义呈现复杂状态,政治上虽然已经落伍,但在艺术与社会的领域中仍然发挥着某些有益的作用。如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产生以后,作品所追逐的政治理想已经、处于历史任务的对立面,但他们的文化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扔发挥着启蒙作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也给革命派作家以启发。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危急形式,也是左右进步文学的根本力量。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略加改变后高度地发扬起来。进步文学总是和爱国反帝、变革图强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几乎没有一点可以冷静安闲思索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这给艺术创作带来不良影响。 相反,真正能够安恬地埋头于艺术创造的作家,往往是离现实斗争较远而属于守旧文学流派中的人物。鸦片战争时期宋诗派的代表作家郑珍是典型例子。
回应 2013-05-09 10:49:22 -
进入19世纪,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未及,中国近代先进分子无不走上从西学中寻求救 国药方的道路。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为把中国变为他们的附庸,改善进行经济掠夺的环境,也需要传播西学,为其开辟更为顺畅的道路。因此,欧风美雨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西学来势加猛,而且采纳西学与变革图强、抗敌救国直接相关,成为先进人物的自觉行动,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为了抗英搜集西方资料编辑《四洲志》。紧接其后,魏源编纂《海国图...
2013-04-19 20:31:34
进入19世纪,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未及,中国近代先进分子无不走上从西学中寻求救 国药方的道路。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为把中国变为他们的附庸,改善进行经济掠夺的环境,也需要传播西学,为其开辟更为顺畅的道路。因此,欧风美雨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西学来势加猛,而且采纳西学与变革图强、抗敌救国直接相关,成为先进人物的自觉行动,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为了抗英搜集西方资料编辑《四洲志》。紧接其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提出“师夷长技”的方针,发出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此后,大体经历了如梁启超所说的层层深入的三个阶段:第一期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第二期开始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第三期进一步从文化上感觉不足,体悟到不可能以旧心里运用新制度,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对西学内容的引进也逐步提高层次,由自然科学进入人文科学。引起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形成思想革命的领域。 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陆续办起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语和自然科学,兼及政法。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更全是西方近代学校的模式。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全面改变了教育体制。对西学的需求,刺激了留学事业的发展。随着与各国的交往,中国也开始排遣驻外使臣及随行人员,他们也都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传播与吸收西学的主要渠道是翻译,因而,翻译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近代技术的输入带来文学传媒的进步,制版、印刷采用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艺性报刊的涌现。
回应 2013-04-19 20:31:34 -
清代中葉,彈詞、鼓詞和子弟書等蓬勃發展起來。 彈詞之名,最早見於明代。今所傳彈詞多為清中葉以來的作品,數量甚多,以胡士瑩《彈詞寶卷書目》一書所收最為詳備。 體制由說、表、唱、彈四部份組成,以三弦、琵琶為主來伴奏。其中四部份俱全稱“唱詞”,沒有說者稱“文詞”,宜於案頭閱讀,“唱詞”可供演唱。開篇今有唱、彈,少則四句兩韻,多則十幾韻、幾十韻不等,本用以定場,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 彈詞流行...
2013-04-18 15:47:38
清代中葉,彈詞、鼓詞和子弟書等蓬勃發展起來。 彈詞之名,最早見於明代。今所傳彈詞多為清中葉以來的作品,數量甚多,以胡士瑩《彈詞寶卷書目》一書所收最為詳備。 體制由說、表、唱、彈四部份組成,以三弦、琵琶為主來伴奏。其中四部份俱全稱“唱詞”,沒有說者稱“文詞”,宜於案頭閱讀,“唱詞”可供演唱。開篇今有唱、彈,少則四句兩韻,多則十幾韻、幾十韻不等,本用以定場,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 彈詞流行於南方,在語言上有國土音之分。後者用方言或雑以方言寫成,以蘇杭、上海一帶吳語地區流行的吳音彈詞最為常見。其它福建“平話”。廣東“木魚書”,浙江的“南詞”、四川的“竹琴”、紹興的“平湖調”,均屬於“土音”彈詞的別支。 作為一種偏於娛樂的曲藝樣式,彈詞的演唱較為簡便,其文本作為一種文學讀物,實際上是一種韻文體長篇通俗小說。創作對象基本上是針對“閨中人”和市民階層的,作者也以女性居多,在情節上常常熱衷于敘寫才子家人的悲歡離合,人物命運大起大伏,且最終都有個“大團圓”結局,帶有較多的傳奇色彩和女性特有的那種浪漫情調。首推《再生緣》,全書20卷。前17卷為陳端生作,后三卷為梁德繩續,道光年間侯芝修改為80回本印行,三人均為女性。 鼓詞主要流行於北方,以古板擊節,配以三弦伴奏。說用散體,唱為韻文。其唱詞一般為七言和十言句,這是有說又唱的成套大書,篇幅較大。后又有與“彈詞開篇”相近、只唱不說的小段,稱“大鼓書”或“大鼓”。內容比彈詞更加豐富。現存最早的鼓詞是明代天啟年間刊行的《大唐秦王詞話》,傳為諸圣鄰所作,八卷六十四回,尚未用鼓詞標明。明末清初賈鳧西作《木皮散人鼓詞》,是首次以鼓詞命名的文人創作,有唱無說,不扮演故事。揭露殘暴,宣洩不平。剪裁精當,筆鋒犀利,語言詼諧活潑。 流行於北方的另一種曲藝形式為子弟書,舊說創始於滿族八旗子弟,故名。子弟書屬於鼓詞的一個分支,只唱不說,演出時用八角鼓擊節,佐以弦樂。分東西兩派:東調近弋陽腔,以激昂慷慨見長,西調近昆曲,以婉轉纏綿見長。其體質以七言句式為主,可添加襯字,形勢在當時的講唱文學中最為自由靈活。篇幅相對短小,一般一二回至三四回不等,最長者如《全彩樓》敘呂蒙正故事,也不過34回。每回限用一韻,隔句葉韻,多以一首七言詩開篇,可長可短。盛行於乾隆光緒年間,長達一個半世紀左右。傳世作品很多,付惜華編《子弟書總目》,共錄公私所藏四百餘種,一千多部。取材範圍也極廣泛。著名作者東派羅松窗《百花亭》、《莊氏降香》,韓式代表作有《黛玉悲秋》、《下河南》等。子弟書多選取一段富於戲劇性衝突的小故事或典型性場景,不注重人物命運的大起大落,而側重于情緒的抒發。
回应 2013-04-18 15:47:38
-
Howey (已乎行之矣)
-
十七 (将堆垛化为云烟。)
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愈积愈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她终于在昏然梦幻中,经由花神的引点,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爱。那种怜玉惜香的爱惜与温存,那些半推半就的腼腆与主动,那般刻骨铭心的极乐体验与无限回味,都成为杜丽娘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 看到这里时笑了。黄霖老先生……原来老一辈的先生是这样谈爱说情的。2011-08-29 19:50:54
-
首先是那被称为很爱国的三老,他们的诗其实非常滥俗。钱锺书《谈艺录》第368页“当时三遗老篇什,亭林诗乃唐体之佳者,船山诗乃唐体之下劣者,梨洲诗则宋体之下劣者。然顾王不过延袭明人风格,独梨洲欲另辟途径,舒为豪杰之士也。” 钱谦益的诗很好。源于他转益多师,p224 “所作诗歌叙事抒情,各体兼善,尤工近体……入杜堂奥,学得深邃。” 吴伟业,《圆圆曲》“同情之了解”。
2021-06-17 10:59:07
-
近代是新与旧的过渡时期,充满“新学”与“旧学”的撞击,所谓“新学”乃是与中国传统学术截然不同的“西学”。近代作家的新旧分野也比较分明,呈现新旧错综并峙的复杂状况。 作家新旧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作家的思想倾向上。相当一部分作家仍然基本笼罩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新学”浪潮的鼓荡,又促成一部分人觉醒,承接近代进步思想,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打破传统文坛的沉闷,从旧作家群中分立出来。他们往往不是以作家而是以...
2013-05-09 10:49:22
近代是新与旧的过渡时期,充满“新学”与“旧学”的撞击,所谓“新学”乃是与中国传统学术截然不同的“西学”。近代作家的新旧分野也比较分明,呈现新旧错综并峙的复杂状况。 作家新旧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作家的思想倾向上。相当一部分作家仍然基本笼罩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新学”浪潮的鼓荡,又促成一部分人觉醒,承接近代进步思想,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打破传统文坛的沉闷,从旧作家群中分立出来。他们往往不是以作家而是以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活动于近代历史舞台上,却以内容新颖的创作,为文坛带来新气息。 作家思想上的分野落实到流派上又复杂的多。近代文坛上仍然存在许多学古的文学流派,如散文领域的桐城派,诗歌领域的宋诗派、同光体、汉魏六朝派,小说戏曲领域的侠义、狭邪小说和传奇杂剧旧曲的作者等。一般来说,属于这些流派的作家,文艺思想比较陈旧。文学体式、风格上的崇古往往是受审美趣味支配的一种艺术宗尚,不能与政治、思想分野完全等同起来。近代诗评论家陈衍将魏源归为宋诗派,然而魏源却是近代思想的先行者。但面对新的句式,龚自珍、魏源都有冲破正统学术牢笼的表现,他们转向以“通经致用”为宗旨的经今文学,打破经血局限于治经的格局,而用之于议政。龚自珍继承发扬明中叶以来张扬个性的思潮,表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却与后来大量传入的西学有其精神相迎之处。而经历了鸦片战争的魏源进一步放眼世界,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喊,则已明显表现出欲求新声于异邦的倾向了。 龚自珍魏源之后的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只采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为富强之术,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冲突,西方的科技似乎仍是传统文化的补充。而到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的变革由器物层面进入政治制度层面,触及“体”的时候,便有了质的飞跃,进入与封建纲纪、传统文化发生冲突的态势。儒家思想面对比它前进一个历史阶段的西方文化,却成为被重新审视的对象了。在这一历史流程中,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式学堂的创立、译书的发达,出使与留学的发展,都在促进这一知识转型过程。如果说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近代第一代作家还基本未拓传统的士大夫类型,那么,一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为代表的近代第二代作家、便已是新旧学的混合型了。虽然还把中学视为本,然而不与西学结合便成无用。所以西学的新知己实际上引导着他们的行动,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了。到了以柳亚子、秋瑾等为代表的近代第三代作家,不少已经是洋学堂或留学生出身,具有现代气息的知识分子了。另外,由于近代报刊和出版事业的发达、稿酬制度的出现,促使作品商业化,逐渐出现半专业化的作家,主要是小说家和小说翻译家,如林纾、李伯元、吴趼人等。他们成为过去未曾有过的新型作家群体。这厮近代文学内容日益出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近代进步作家在转型变化过程中,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使他们成为近代文学的主干,为近代文学开了新生面,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历史局限。他们往往属于不同的政治分野,几乎每经一二十年,就有一个思想层次的转换。这就使得各时期的进步作家的创作往往前后期有别。后期作品的意义呈现复杂状态,政治上虽然已经落伍,但在艺术与社会的领域中仍然发挥着某些有益的作用。如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产生以后,作品所追逐的政治理想已经、处于历史任务的对立面,但他们的文化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扔发挥着启蒙作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也给革命派作家以启发。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危急形式,也是左右进步文学的根本力量。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略加改变后高度地发扬起来。进步文学总是和爱国反帝、变革图强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几乎没有一点可以冷静安闲思索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这给艺术创作带来不良影响。 相反,真正能够安恬地埋头于艺术创造的作家,往往是离现实斗争较远而属于守旧文学流派中的人物。鸦片战争时期宋诗派的代表作家郑珍是典型例子。
回应 2013-05-09 10:49:22 -
进入19世纪,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未及,中国近代先进分子无不走上从西学中寻求救 国药方的道路。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为把中国变为他们的附庸,改善进行经济掠夺的环境,也需要传播西学,为其开辟更为顺畅的道路。因此,欧风美雨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西学来势加猛,而且采纳西学与变革图强、抗敌救国直接相关,成为先进人物的自觉行动,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为了抗英搜集西方资料编辑《四洲志》。紧接其后,魏源编纂《海国图...
2013-04-19 20:31:34
进入19世纪,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未及,中国近代先进分子无不走上从西学中寻求救 国药方的道路。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为把中国变为他们的附庸,改善进行经济掠夺的环境,也需要传播西学,为其开辟更为顺畅的道路。因此,欧风美雨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西学来势加猛,而且采纳西学与变革图强、抗敌救国直接相关,成为先进人物的自觉行动,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为了抗英搜集西方资料编辑《四洲志》。紧接其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提出“师夷长技”的方针,发出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此后,大体经历了如梁启超所说的层层深入的三个阶段:第一期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第二期开始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第三期进一步从文化上感觉不足,体悟到不可能以旧心里运用新制度,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对西学内容的引进也逐步提高层次,由自然科学进入人文科学。引起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形成思想革命的领域。 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陆续办起新式学堂。这些学堂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语和自然科学,兼及政法。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更全是西方近代学校的模式。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全面改变了教育体制。对西学的需求,刺激了留学事业的发展。随着与各国的交往,中国也开始排遣驻外使臣及随行人员,他们也都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传播与吸收西学的主要渠道是翻译,因而,翻译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近代技术的输入带来文学传媒的进步,制版、印刷采用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艺性报刊的涌现。
回应 2013-04-19 20:31:34 -
清代中葉,彈詞、鼓詞和子弟書等蓬勃發展起來。 彈詞之名,最早見於明代。今所傳彈詞多為清中葉以來的作品,數量甚多,以胡士瑩《彈詞寶卷書目》一書所收最為詳備。 體制由說、表、唱、彈四部份組成,以三弦、琵琶為主來伴奏。其中四部份俱全稱“唱詞”,沒有說者稱“文詞”,宜於案頭閱讀,“唱詞”可供演唱。開篇今有唱、彈,少則四句兩韻,多則十幾韻、幾十韻不等,本用以定場,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 彈詞流行...
2013-04-18 15:47:38
清代中葉,彈詞、鼓詞和子弟書等蓬勃發展起來。 彈詞之名,最早見於明代。今所傳彈詞多為清中葉以來的作品,數量甚多,以胡士瑩《彈詞寶卷書目》一書所收最為詳備。 體制由說、表、唱、彈四部份組成,以三弦、琵琶為主來伴奏。其中四部份俱全稱“唱詞”,沒有說者稱“文詞”,宜於案頭閱讀,“唱詞”可供演唱。開篇今有唱、彈,少則四句兩韻,多則十幾韻、幾十韻不等,本用以定場,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 彈詞流行於南方,在語言上有國土音之分。後者用方言或雑以方言寫成,以蘇杭、上海一帶吳語地區流行的吳音彈詞最為常見。其它福建“平話”。廣東“木魚書”,浙江的“南詞”、四川的“竹琴”、紹興的“平湖調”,均屬於“土音”彈詞的別支。 作為一種偏於娛樂的曲藝樣式,彈詞的演唱較為簡便,其文本作為一種文學讀物,實際上是一種韻文體長篇通俗小說。創作對象基本上是針對“閨中人”和市民階層的,作者也以女性居多,在情節上常常熱衷于敘寫才子家人的悲歡離合,人物命運大起大伏,且最終都有個“大團圓”結局,帶有較多的傳奇色彩和女性特有的那種浪漫情調。首推《再生緣》,全書20卷。前17卷為陳端生作,后三卷為梁德繩續,道光年間侯芝修改為80回本印行,三人均為女性。 鼓詞主要流行於北方,以古板擊節,配以三弦伴奏。說用散體,唱為韻文。其唱詞一般為七言和十言句,這是有說又唱的成套大書,篇幅較大。后又有與“彈詞開篇”相近、只唱不說的小段,稱“大鼓書”或“大鼓”。內容比彈詞更加豐富。現存最早的鼓詞是明代天啟年間刊行的《大唐秦王詞話》,傳為諸圣鄰所作,八卷六十四回,尚未用鼓詞標明。明末清初賈鳧西作《木皮散人鼓詞》,是首次以鼓詞命名的文人創作,有唱無說,不扮演故事。揭露殘暴,宣洩不平。剪裁精當,筆鋒犀利,語言詼諧活潑。 流行於北方的另一種曲藝形式為子弟書,舊說創始於滿族八旗子弟,故名。子弟書屬於鼓詞的一個分支,只唱不說,演出時用八角鼓擊節,佐以弦樂。分東西兩派:東調近弋陽腔,以激昂慷慨見長,西調近昆曲,以婉轉纏綿見長。其體質以七言句式為主,可添加襯字,形勢在當時的講唱文學中最為自由靈活。篇幅相對短小,一般一二回至三四回不等,最長者如《全彩樓》敘呂蒙正故事,也不過34回。每回限用一韻,隔句葉韻,多以一首七言詩開篇,可長可短。盛行於乾隆光緒年間,長達一個半世紀左右。傳世作品很多,付惜華編《子弟書總目》,共錄公私所藏四百餘種,一千多部。取材範圍也極廣泛。著名作者東派羅松窗《百花亭》、《莊氏降香》,韓式代表作有《黛玉悲秋》、《下河南》等。子弟書多選取一段富於戲劇性衝突的小故事或典型性場景,不注重人物命運的大起大落,而側重于情緒的抒發。
回应 2013-04-18 15:47:38
论坛 · · · · · ·
这卷我今天刚卖给收废品的老爷爷,3块5毛钱... | 来自大蛇 | 4 回应 | 2010-08-01 14:22:2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阅读书目(戏剧)。 (Sue)
- 【学术】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1 (茶茶)
- 付出都值得回报 花开都值得结果(书) (惊散楼头飞雪)
- 中文系文学类考研书目 (bingjiantianya)
- 北大中文系书单——最低限度书目 (Fantasia)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阿宝 2015-05-15 11:00:15
作为教材,做到知识和趣味相结合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如果能不那么在意知识点的传播,把历史的深度再挖掘一点更好。看第四卷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意识到整部书更像是一部包罗中国几千年名著的文学评论集子。期待有角度更新鲜的文学史版本问世。
1 有用 ……啐!!! 2016-10-18 01:02:29
那年头,买这么些考研指定阅读材料,需要跟家长打报告,才能毫不脸红拿到钱……~~
2 有用 钟螺 2016-07-03 03:18:35
这本简直就是把第三册最烂的地方又拼起来写了一本更烂且更厚的书。希望文学史界早日分清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之间的距离。而且小说评论都非常地傻。
0 有用 東寫西讀 2006-09-07 20:41:44
毕竟得过国家图书奖,读第二遍也不为过
62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5-08-28 17:07:17
“(《品花宝鉴》)赞美他们柏拉图式的爱。其中虽也有寓有对于优伶的人格与艺术的尊重,但所描写的毕竟是同性恋,实乃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与变态的性爱心理。”高校教材如此,奇葩说被封,不亦宜乎?
0 有用 Reble. 2022-07-04 11:26:06
收回不想读近代文学的话,还是好看的! 虽然明清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百花齐放,但作家们还是渴求着复古“宗秦汉”、“宗魏晋”、“宗唐宋”。文学到此还是有着颓败之势啊。
0 有用 荒诞人 2022-07-04 09:39:54
教材在纠结算不算在年度已读里面,还是不能算罢
0 有用 宣宁铁骑 2022-06-28 13:06:58
明代归有光、汤显祖、金瓶梅三章不错。总体上和前三本差不多,没有文人风骨,解读作品往往落入下乘。编书的诸位当代学者,俗务缠身啊! 最后补充一句,对同性恋的评价属于标准生理学解释,没毛病。缺点是在分析文人及作品时缺乏一种超脱于世的独立情怀,甚至有些理解得很鄙俗。
0 有用 拙言 2022-06-22 15:55:35
考前打卡again
0 有用 Incertus 2022-06-10 22:13:10
架不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