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的其中一册,阐述了我国魏晋文学的基本面貌,材料比较丰富翔实,叙述比较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本书可作为文学研究工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以及其他文化工作中的参考用书。
目录 · · · · · ·
编写说明
第一编 三国文学
第一章 三国文学概说
第一节 三国前期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建安风骨
第三节 三国后期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曹操
第一节 曹操与文学
第二节 曹操的诗歌
第三节 曹操的文
第三章 曹丕
第一节 曹丕与文学
第二节 曹丕的诗赋
第三节《典论》
第四章 曹植
第一节 曹植的生平与性格
第二节 曹植的前期创作
第三节 曹植的后期创作
第四节 曹植的成就及文学史地位
第五章 曹魏前期诸文士(上)
第一节“建安七子”和建安文学
第二节 王粲
第三节 刘桢
第四节 陈琳 阮� 徐干 应�
第六章 曹魏前期诸文士(下)
第一节 孔融 祢衡 杨修
第二节 其他曹魏前期文士
第三节 蔡琰
第七章 曹魏后期诸文士
第一节 曹睿
第二节 应璩
第三节 向秀 刘伶
第四节 何晏等其他曹魏后期文士
第八章 阮籍
第一节 思想性格和处世态度
第二节《咏怀诗》
第三节 阮籍的文与赋
第九章 嵇康
第一节 人格魅力与文学
第二节 嵇康的文
第三节 嵇康的诗
第十章 吴蜀文学
第一节 吴蜀文学概况
第二节 吴国文学
第三节 蜀国文学
第二编 西晋文学
第一章 西晋文学概说
第一节 西晋社会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西晋文学精神特色
第三节 西晋各体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 西晋前期诸文士
第一节 傅玄 傅咸
第二节 张华
第三节 成公绥
第四节 夏侯湛
第五节 陈寿及其《三国志》
第六节 其他西晋前期文士
第三章“二十四友”与潘岳
第一节 石崇与“二十四友”
第二节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
第三节 潘岳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潘尼 欧阳建 挚虞
第四章 陆机与陆云
第一节 陆机的功名追求与文学道路
第二节 陆机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文赋》
第四节 陆云
第五章 左思
第一节 左思及其《三都赋》
第二节《咏史诗》
第三节 左�及其他西晋女作者
第六章 张协等西晋后期诸文士
第一节 张翰 曹摅
第二节 张协
第三节 张载等其他西晋后期文士
第七章 刘琨
第一节 刘琨的传奇式经历与文学创作
第二节 刘琨的诗
第三节 卢谌
第三编 东晋文学
第一章 东晋文学概说
第一节 东晋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时代社会与东晋文学
第三节 玄学与东晋文学
第二章 东晋前期文学
第一节 庾亮、温峤等过江文士
第二节 庾阐
第三节 李充父子的创作和理论
第四节 干宝及其(搜神记》
第三章 郭璞与葛洪
第一节 郭璞与文学
第二节(游仙诗》
第三节 葛洪及其(抱朴子》
第四节《西京杂记)《汉武帝故事》
第四章 东晋中期文学
第一节 孙绰 许询
第二节 王羲之和《兰亭诗》
第三节 袁宏
第四节 曹毗等东晋中期文士
第五章 东晋后期文学
第一节 谢混 殷仲文
第二节 顾恺之等东晋后期文士
第三节 湛方生
第四节 释道诗文作者
第六章 陶渊明(上)
第一节 生平经历与任真性格
第二节(归去来兮辞》与“质性自然
第三节 田园诗(上)
第四节 田园诗(下)
第七章 陶渊明(下)
第一节 咏史类诗创作
第二节《桃花源诗》并《记》
第三节 陶渊明的赋、文
第四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建安风骨(或日“汉魏风骨”)在文学内容和感情取向上,为后世树立了范式。此后凡当浮华靡弱文风盛行之时,有识之士起而纠正积弊,补救既溺,常引建安风骨为高标,以为济时良方。上述陈子昂即是最显著一例。又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丹阳集》等著述中,也对风骨极为推重,并予提倡,以取疗救“声病”之效。此外李白在诗中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皮日休在文中亦说及“建安风格”(《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等等。至宋代,对于建安诗风的学习继承虽不似唐代声势宏壮,但随着诗论的日趋精微,对“建安风骨”的论述更加缜密细致,如范温《潜溪诗眼》: 建安诗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道壮。其言直致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唯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如老杜“崆峒小麦熟”“人生不相见”,《新安》、《石壕》、《潼关吏》,《新婚》、《垂老》、《无家别》,《夏日》、 《夏夜叹》,皆全体作建安语,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颇多。韩退之“孤臣共放逐”,《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归彭城》、《醉赠张秘书》、《送灵师》、《惠师》,并亦皆此体,但颇自加新奇。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 文中对“建安风骨”的实质及在唐代的影响,作了切实分析,而所说建安诗的特点,“风调高雅,格力遒壮”云云,亦颇中肯。至明清间风骨受到各派诗论家的重视。“竟陵派”锺惺、谭元春反对前后七子步趋古调,主张抒述性情,然对建安诗人的“犹然气骨”、“高古之骨”、“宛笃有《十九首》风骨"(皆见所撰《诗归》)都持肯定态度;“神韵说”的提出者王士祯对风骨也很看重,他认为“当涂之世,思王为宗,应、刘以下,群附和之,唯阮公别为一派。司马氏之初,茂先、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建安风骨 -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现自然精神。而由于作者气质高洁清朗,诗歌境界超凡拔俗,加之有玄理虚胜氛围渲染衬托,放自然之外,又形成飘逸诗。王夫之日:“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古诗评选》)其说极是,道出《咏怀诗》自然逸风格要谛。 形成蕴藉含与自然飘逸诗风,决定因素在于诗人性格气质。而《咏怀诗)中所运用手法亦助长了此种诗风的形成。在者多艺术手法中,比兴的运用最为突出。《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完全不涉比兴者极少。有些诗几乎全皆比兴,如: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七十九) 此篇几乎就是一首寓言诗。诗人自比奇鸟风凰,又以饮泉、栖冈喻志尚高洁,以高鸣、延颈喻情趣邈远,再以商风(秋风)摧羽翼喻现实处境危难,更以一去昆仑不回喻高蹈隐遁之志。在一连串比喻之后,遂托出主旨:“但恨处非位”,原是说现实感受。《咏怀诗》比兴运用方式也很具特色,如: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迄,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美少年,夕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四) 此诗主旨似甚简单,咏叹光阴荏苒,青春不驻。诗中“春秋”一韵及“朝为”一韵,点出主旨,文字简洁明快。然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咏怀诗》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魏晋文学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魏晋文学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示出西晋门阀政治的重大弊端。因出身高下不同面政治机会不均等,导致庸碌无能之得志而众多贤士怀才不遇,这种贤愚错位现象,当时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说,此亦整个封建时代普现象,自孔子子、董仲舒、司马迁以来,皆有士不之感喟,所以左思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之意义。不过就左思本人的情形,此二句只是说出了他不得志的部分原因,实际上造成他一生坎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仅“地势”所致。左思...
2021-03-17 21:45:28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示出西晋门阀政治的重大弊端。因出身高下不同面政治机会不均等,导致庸碌无能之得志而众多贤士怀才不遇,这种贤愚错位现象,当时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说,此亦整个封建时代普现象,自孔子子、董仲舒、司马迁以来,皆有士不之感喟,所以左思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之意义。不过就左思本人的情形,此二句只是说出了他不得志的部分原因,实际上造成他一生坎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仅“地势”所致。左思的家世阅阀,与汉魏以来世代显赫的士族如颖川荀氏、清河崔氏、汝南应氏、琅邪王氏、山阳王氏等相比,当然只能算寒素一类,因此他在朝廷叙用中不如某些世家子弟“地势”有利,这是肯定的。从此点看,他的上述诗句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但是必须指出,左思的出身“寒门”,只是相对而言,他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并非一无凭藉。就左思的少时家境说,绝不能算清贫,其父为治书侍御史,虽官位不高,第六品,相当于汉六百石,但在朝廷供职于皇帝左右,颇见亲待。其妹能够入备宫闱椒房,虽说主要是才名起作用,但能够闻于朝廷,表明还是有相当凭籍,真正社会底层贫家女子焉能有此福分! 客观地说,西晋门阀政治是明显的,土族与庶族间的界线是存在的,但不宜将此点作绝对化理解。事实上当时朝廷要员中虽多出身士族,但庶族人士也不鲜见。这有例证可举。如张华,少时既贫且孤,还当过牧羊童;石苞,少时为“御隶”(赶车夫),还曾贩铁邺市;山涛,父为县令,早孤,居贫;乐广,少孤贫,“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晋书》本传);郑冲,“起自寒微”(《晋书》本传);此数人皆出身庶族,张、石等生活环境还弗如左思远甚,而位至公卿,颇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仅凭士族出身,当时也未必能够稳获显职。即以“二十四友”中人为例,崔基(清河崔氏)陈眕(颖用陈氏)皆为著名士族出身,而当时也只是以掾属或吏职与左思同游于洛阳。此原因不难理解,首先从一般道理说,统治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对某些既忠诚又有才干的非士族分子一概加以排斥,也不可能不情由对士族子弟一概予以擢用。如果那样了,大批干才必将被排斥,朝廷及州郡各级政必将充斥贪鄙无能官员,对政权本身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为任何明智统治者所不取。即使是历史上一些代表狭隘利益团性质极强的政权,如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如北朝诸政权、元朝、清朝等),也颇注意吸收非本族人才,为我所用,更毋论士族庶族了。第二,所谓士族,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政治暴发户绝不可能属于士族之列。士族多经数个朝代绵延承祧而形成,所以多是传统政治势力的代表。而传统势力并非总是站在当时政权利益一边的,尤其在朝代更替情况下,他们同新政权利益往往不相一致,甚至会发生某种冲突。曹魏政权同汉代士族势力就存在许多矛盾,因此曹操坚决要推行“唯才是举”方针,对士族势力予以抑制;司马氏政权也是在对某些士族势力的鎮压中建立起来的,司马氏本身为河内士族,而在“高平陵事变”中,被司马懿杀灭的“凡九族”中,就有邓飏(东汉大将军邓禹之后)、桓范(“世为冠族”一《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等士族人物。第三,所谓“士族",乃是由众多家族组成,不同家族的历史、地域、人事关系、传统政治立场等等方而,皆存在差别,所以彼此家族利益及现实政治态度亦往往不同,甚至相对立者亦有之,任何政权都不可能实行不问现实政治态度的“唯士族是用”政策。所以严格地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只是部分符合事实,即在西晋时期,“蹑高位”者未必是“世胄”,而“俊亦未必“沉下”,尽管“沉下僚”者颇多。 引自 第二节《咏史诗》 至于左思本人的“沉下僚",原因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出身背景题。而与他的内在性格作风和外在人事连结有很大关系。如前所述,左思性格内向,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然而不善表现自我,这就不易受人了解识拔。另据《世说新语》注引《左思别传):“思为人无吏干,而有文オ,又颇以椒房自矜,故齐人不重也。”他既无“史干",就更减少了受重用的可能性;再以椒房自矜,又只能使一些清流士大夫更加轻蔑他。至于他与贾證的连结,列名“二十四友之中,此事无论其动机如何,其效果实不利于他的仕进前程。因贾谧毕竟仅恃贾后淫威少年得志;诸侯王及朝中公卿大臣,除少数人与之委蛇周旋外,多视贾谧为宵小之徒,其党羽更被目为浮华奔竟子弟,且贾谧并未全面控制朝政,吏部尚书王戎、尚书仆射何劭、裴等还执掌着人事大权,所以左思的仕途不达,也就在意料之中。由此看来,左思的“沉下僚”,他自己也要负相当的责任。《咏史诗)中所表述的对于当时朝政的抨击及对于自身仕途不达原因的看法,并不十分准确。 引自 第二节《咏史诗》 回应 2021-03-17 21:45:28 -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
2021-03-14 23:20:19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现自然精神。而由于作者气质高洁清朗,诗歌境界超凡拔俗,加之有玄理虚胜氛围渲染衬托,放自然之外,又形成飘逸诗。王夫之日:“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古诗评选》)其说极是,道出《咏怀诗》自然逸风格要谛。 形成蕴藉含与自然飘逸诗风,决定因素在于诗人性格气质。而《咏怀诗)中所运用手法亦助长了此种诗风的形成。在者多艺术手法中,比兴的运用最为突出。《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完全不涉比兴者极少。有些诗几乎全皆比兴,如: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七十九) 此篇几乎就是一首寓言诗。诗人自比奇鸟风凰,又以饮泉、栖冈喻志尚高洁,以高鸣、延颈喻情趣邈远,再以商风(秋风)摧羽翼喻现实处境危难,更以一去昆仑不回喻高蹈隐遁之志。在一连串比喻之后,遂托出主旨:“但恨处非位”,原是说现实感受。《咏怀诗》比兴运用方式也很具特色,如: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迄,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美少年,夕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四) 此诗主旨似甚简单,咏叹光阴荏苒,青春不驻。诗中“春秋”一韵及“朝为”一韵,点出主旨,文字简洁明快。然而诗中精彩之处,却在“天马”一韵及“清露”一韵。此二韵与“春秋、“朝为”二韵先后紧相连属,但在意念上则不存在任何直接类比关系,因此它们并非“比”,而是属于《诗经》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语)的“兴”。“天马”一韵,兴象高远,有奔驰飞动飘逸之势;又因隐含汉代典故,所以除空间外尚有时间上的辽远气氛,由此营造出水恒的壮美境界;在此背景下再写“春秋”、“富贵”等人事,就显得既短暂又渺小,“焉常保”的结论下得自然。“清露”一韵,字面表层含义,亦与时间无关,但露兰与霜草,暗含一荣一枯意念,遂为以下二句“朝”、“夕”感叹作了出色铺垫。此类比兴,表面逻辑关系不很紧密,若明若暗,若即若离,但其兴象生动峻逸,兴义高邈清远,实为比兴运用大手笔,堪为诗篇增色。刘勰谓: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文心雕龙・体性》)此种倜傥风调特色,当与比兴运用有相当内在联系。 引自 第二节《咏怀诗》 回应 2021-03-14 23:20:19 -
建安风骨(或日“汉魏风骨”)在文学内容和感情取向上,为后世树立了范式。此后凡当浮华靡弱文风盛行之时,有识之士起而纠正积弊,补救既溺,常引建安风骨为高标,以为济时良方。上述陈子昂即是最显著一例。又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丹阳集》等著述中,也对风骨极为推重,并予提倡,以取疗救“声病”之效。此外李白在诗中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皮日休在文中亦说及“建安风格”(《论白...
2021-03-12 15:56:17
建安风骨(或日“汉魏风骨”)在文学内容和感情取向上,为后世树立了范式。此后凡当浮华靡弱文风盛行之时,有识之士起而纠正积弊,补救既溺,常引建安风骨为高标,以为济时良方。上述陈子昂即是最显著一例。又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丹阳集》等著述中,也对风骨极为推重,并予提倡,以取疗救“声病”之效。此外李白在诗中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皮日休在文中亦说及“建安风格”(《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等等。至宋代,对于建安诗风的学习继承虽不似唐代声势宏壮,但随着诗论的日趋精微,对“建安风骨”的论述更加缜密细致,如范温《潜溪诗眼》: 建安诗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道壮。其言直致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唯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如老杜“崆峒小麦熟”“人生不相见”,《新安》、《石壕》、《潼关吏》,《新婚》、《垂老》、《无家别》,《夏日》、 《夏夜叹》,皆全体作建安语,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颇多。韩退之“孤臣共放逐”,《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归彭城》、《醉赠张秘书》、《送灵师》、《惠师》,并亦皆此体,但颇自加新奇。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 文中对“建安风骨”的实质及在唐代的影响,作了切实分析,而所说建安诗的特点,“风调高雅,格力遒壮”云云,亦颇中肯。至明清间风骨受到各派诗论家的重视。“竟陵派”锺惺、谭元春反对前后七子步趋古调,主张抒述性情,然对建安诗人的“犹然气骨”、“高古之骨”、“宛笃有《十九首》风骨"(皆见所撰《诗归》)都持肯定态度;“神韵说”的提出者王士祯对风骨也很看重,他认为“当涂之世,思王为宗,应、刘以下,群附和之,唯阮公别为一派。司马氏之初,茂先、休奕、二陆、三张之属,概乏风骨”,又称道杜甫“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带经堂诗话》);“格调派”朱彝尊、沈德潜更重风骨,《古诗源》中对建安作品极为推尊,三曹、七子代表名篇几无遗漏;“肌理说的倡议者翁方纲亦以风骨重于采丽,他在所著《石洲诗话》中对“风骨峻”“气骨高”者倍加赞扬。由此可知,“风骨”论及其核心内含和依据“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创作史和文论史上,影响都十分深远。建安风骨,是三国前期文学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的结晶。 引自 第二节 建安风骨 回应 2021-03-12 15:56:17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示出西晋门阀政治的重大弊端。因出身高下不同面政治机会不均等,导致庸碌无能之得志而众多贤士怀才不遇,这种贤愚错位现象,当时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说,此亦整个封建时代普现象,自孔子子、董仲舒、司马迁以来,皆有士不之感喟,所以左思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之意义。不过就左思本人的情形,此二句只是说出了他不得志的部分原因,实际上造成他一生坎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仅“地势”所致。左思...
2021-03-17 21:45:28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示出西晋门阀政治的重大弊端。因出身高下不同面政治机会不均等,导致庸碌无能之得志而众多贤士怀才不遇,这种贤愚错位现象,当时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说,此亦整个封建时代普现象,自孔子子、董仲舒、司马迁以来,皆有士不之感喟,所以左思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之意义。不过就左思本人的情形,此二句只是说出了他不得志的部分原因,实际上造成他一生坎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仅“地势”所致。左思的家世阅阀,与汉魏以来世代显赫的士族如颖川荀氏、清河崔氏、汝南应氏、琅邪王氏、山阳王氏等相比,当然只能算寒素一类,因此他在朝廷叙用中不如某些世家子弟“地势”有利,这是肯定的。从此点看,他的上述诗句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但是必须指出,左思的出身“寒门”,只是相对而言,他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并非一无凭藉。就左思的少时家境说,绝不能算清贫,其父为治书侍御史,虽官位不高,第六品,相当于汉六百石,但在朝廷供职于皇帝左右,颇见亲待。其妹能够入备宫闱椒房,虽说主要是才名起作用,但能够闻于朝廷,表明还是有相当凭籍,真正社会底层贫家女子焉能有此福分! 客观地说,西晋门阀政治是明显的,土族与庶族间的界线是存在的,但不宜将此点作绝对化理解。事实上当时朝廷要员中虽多出身士族,但庶族人士也不鲜见。这有例证可举。如张华,少时既贫且孤,还当过牧羊童;石苞,少时为“御隶”(赶车夫),还曾贩铁邺市;山涛,父为县令,早孤,居贫;乐广,少孤贫,“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晋书》本传);郑冲,“起自寒微”(《晋书》本传);此数人皆出身庶族,张、石等生活环境还弗如左思远甚,而位至公卿,颇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仅凭士族出身,当时也未必能够稳获显职。即以“二十四友”中人为例,崔基(清河崔氏)陈眕(颖用陈氏)皆为著名士族出身,而当时也只是以掾属或吏职与左思同游于洛阳。此原因不难理解,首先从一般道理说,统治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对某些既忠诚又有才干的非士族分子一概加以排斥,也不可能不情由对士族子弟一概予以擢用。如果那样了,大批干才必将被排斥,朝廷及州郡各级政必将充斥贪鄙无能官员,对政权本身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为任何明智统治者所不取。即使是历史上一些代表狭隘利益团性质极强的政权,如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如北朝诸政权、元朝、清朝等),也颇注意吸收非本族人才,为我所用,更毋论士族庶族了。第二,所谓士族,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政治暴发户绝不可能属于士族之列。士族多经数个朝代绵延承祧而形成,所以多是传统政治势力的代表。而传统势力并非总是站在当时政权利益一边的,尤其在朝代更替情况下,他们同新政权利益往往不相一致,甚至会发生某种冲突。曹魏政权同汉代士族势力就存在许多矛盾,因此曹操坚决要推行“唯才是举”方针,对士族势力予以抑制;司马氏政权也是在对某些士族势力的鎮压中建立起来的,司马氏本身为河内士族,而在“高平陵事变”中,被司马懿杀灭的“凡九族”中,就有邓飏(东汉大将军邓禹之后)、桓范(“世为冠族”一《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等士族人物。第三,所谓“士族",乃是由众多家族组成,不同家族的历史、地域、人事关系、传统政治立场等等方而,皆存在差别,所以彼此家族利益及现实政治态度亦往往不同,甚至相对立者亦有之,任何政权都不可能实行不问现实政治态度的“唯士族是用”政策。所以严格地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只是部分符合事实,即在西晋时期,“蹑高位”者未必是“世胄”,而“俊亦未必“沉下”,尽管“沉下僚”者颇多。 引自 第二节《咏史诗》 至于左思本人的“沉下僚",原因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出身背景题。而与他的内在性格作风和外在人事连结有很大关系。如前所述,左思性格内向,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然而不善表现自我,这就不易受人了解识拔。另据《世说新语》注引《左思别传):“思为人无吏干,而有文オ,又颇以椒房自矜,故齐人不重也。”他既无“史干",就更减少了受重用的可能性;再以椒房自矜,又只能使一些清流士大夫更加轻蔑他。至于他与贾證的连结,列名“二十四友之中,此事无论其动机如何,其效果实不利于他的仕进前程。因贾谧毕竟仅恃贾后淫威少年得志;诸侯王及朝中公卿大臣,除少数人与之委蛇周旋外,多视贾谧为宵小之徒,其党羽更被目为浮华奔竟子弟,且贾谧并未全面控制朝政,吏部尚书王戎、尚书仆射何劭、裴等还执掌着人事大权,所以左思的仕途不达,也就在意料之中。由此看来,左思的“沉下僚”,他自己也要负相当的责任。《咏史诗)中所表述的对于当时朝政的抨击及对于自身仕途不达原因的看法,并不十分准确。 引自 第二节《咏史诗》 回应 2021-03-17 21:45:28 -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
2021-03-14 23:20:19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现自然精神。而由于作者气质高洁清朗,诗歌境界超凡拔俗,加之有玄理虚胜氛围渲染衬托,放自然之外,又形成飘逸诗。王夫之日:“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古诗评选》)其说极是,道出《咏怀诗》自然逸风格要谛。 形成蕴藉含与自然飘逸诗风,决定因素在于诗人性格气质。而《咏怀诗)中所运用手法亦助长了此种诗风的形成。在者多艺术手法中,比兴的运用最为突出。《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完全不涉比兴者极少。有些诗几乎全皆比兴,如: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七十九) 此篇几乎就是一首寓言诗。诗人自比奇鸟风凰,又以饮泉、栖冈喻志尚高洁,以高鸣、延颈喻情趣邈远,再以商风(秋风)摧羽翼喻现实处境危难,更以一去昆仑不回喻高蹈隐遁之志。在一连串比喻之后,遂托出主旨:“但恨处非位”,原是说现实感受。《咏怀诗》比兴运用方式也很具特色,如: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迄,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美少年,夕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四) 此诗主旨似甚简单,咏叹光阴荏苒,青春不驻。诗中“春秋”一韵及“朝为”一韵,点出主旨,文字简洁明快。然而诗中精彩之处,却在“天马”一韵及“清露”一韵。此二韵与“春秋、“朝为”二韵先后紧相连属,但在意念上则不存在任何直接类比关系,因此它们并非“比”,而是属于《诗经》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语)的“兴”。“天马”一韵,兴象高远,有奔驰飞动飘逸之势;又因隐含汉代典故,所以除空间外尚有时间上的辽远气氛,由此营造出水恒的壮美境界;在此背景下再写“春秋”、“富贵”等人事,就显得既短暂又渺小,“焉常保”的结论下得自然。“清露”一韵,字面表层含义,亦与时间无关,但露兰与霜草,暗含一荣一枯意念,遂为以下二句“朝”、“夕”感叹作了出色铺垫。此类比兴,表面逻辑关系不很紧密,若明若暗,若即若离,但其兴象生动峻逸,兴义高邈清远,实为比兴运用大手笔,堪为诗篇增色。刘勰谓: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文心雕龙・体性》)此种倜傥风调特色,当与比兴运用有相当内在联系。 引自 第二节《咏怀诗》 回应 2021-03-14 23:20:19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示出西晋门阀政治的重大弊端。因出身高下不同面政治机会不均等,导致庸碌无能之得志而众多贤士怀才不遇,这种贤愚错位现象,当时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说,此亦整个封建时代普现象,自孔子子、董仲舒、司马迁以来,皆有士不之感喟,所以左思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之意义。不过就左思本人的情形,此二句只是说出了他不得志的部分原因,实际上造成他一生坎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仅“地势”所致。左思...
2021-03-17 21:45:28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里示出西晋门阀政治的重大弊端。因出身高下不同面政治机会不均等,导致庸碌无能之得志而众多贤士怀才不遇,这种贤愚错位现象,当时比比皆是。从根本上说,此亦整个封建时代普现象,自孔子子、董仲舒、司马迁以来,皆有士不之感喟,所以左思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之意义。不过就左思本人的情形,此二句只是说出了他不得志的部分原因,实际上造成他一生坎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仅“地势”所致。左思的家世阅阀,与汉魏以来世代显赫的士族如颖川荀氏、清河崔氏、汝南应氏、琅邪王氏、山阳王氏等相比,当然只能算寒素一类,因此他在朝廷叙用中不如某些世家子弟“地势”有利,这是肯定的。从此点看,他的上述诗句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但是必须指出,左思的出身“寒门”,只是相对而言,他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并非一无凭藉。就左思的少时家境说,绝不能算清贫,其父为治书侍御史,虽官位不高,第六品,相当于汉六百石,但在朝廷供职于皇帝左右,颇见亲待。其妹能够入备宫闱椒房,虽说主要是才名起作用,但能够闻于朝廷,表明还是有相当凭籍,真正社会底层贫家女子焉能有此福分! 客观地说,西晋门阀政治是明显的,土族与庶族间的界线是存在的,但不宜将此点作绝对化理解。事实上当时朝廷要员中虽多出身士族,但庶族人士也不鲜见。这有例证可举。如张华,少时既贫且孤,还当过牧羊童;石苞,少时为“御隶”(赶车夫),还曾贩铁邺市;山涛,父为县令,早孤,居贫;乐广,少孤贫,“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晋书》本传);郑冲,“起自寒微”(《晋书》本传);此数人皆出身庶族,张、石等生活环境还弗如左思远甚,而位至公卿,颇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仅凭士族出身,当时也未必能够稳获显职。即以“二十四友”中人为例,崔基(清河崔氏)陈眕(颖用陈氏)皆为著名士族出身,而当时也只是以掾属或吏职与左思同游于洛阳。此原因不难理解,首先从一般道理说,统治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对某些既忠诚又有才干的非士族分子一概加以排斥,也不可能不情由对士族子弟一概予以擢用。如果那样了,大批干才必将被排斥,朝廷及州郡各级政必将充斥贪鄙无能官员,对政权本身必将带来严重后果,为任何明智统治者所不取。即使是历史上一些代表狭隘利益团性质极强的政权,如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如北朝诸政权、元朝、清朝等),也颇注意吸收非本族人才,为我所用,更毋论士族庶族了。第二,所谓士族,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政治暴发户绝不可能属于士族之列。士族多经数个朝代绵延承祧而形成,所以多是传统政治势力的代表。而传统势力并非总是站在当时政权利益一边的,尤其在朝代更替情况下,他们同新政权利益往往不相一致,甚至会发生某种冲突。曹魏政权同汉代士族势力就存在许多矛盾,因此曹操坚决要推行“唯才是举”方针,对士族势力予以抑制;司马氏政权也是在对某些士族势力的鎮压中建立起来的,司马氏本身为河内士族,而在“高平陵事变”中,被司马懿杀灭的“凡九族”中,就有邓飏(东汉大将军邓禹之后)、桓范(“世为冠族”一《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等士族人物。第三,所谓“士族",乃是由众多家族组成,不同家族的历史、地域、人事关系、传统政治立场等等方而,皆存在差别,所以彼此家族利益及现实政治态度亦往往不同,甚至相对立者亦有之,任何政权都不可能实行不问现实政治态度的“唯士族是用”政策。所以严格地说,“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只是部分符合事实,即在西晋时期,“蹑高位”者未必是“世胄”,而“俊亦未必“沉下”,尽管“沉下僚”者颇多。 引自 第二节《咏史诗》 至于左思本人的“沉下僚",原因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出身背景题。而与他的内在性格作风和外在人事连结有很大关系。如前所述,左思性格内向,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然而不善表现自我,这就不易受人了解识拔。另据《世说新语》注引《左思别传):“思为人无吏干,而有文オ,又颇以椒房自矜,故齐人不重也。”他既无“史干",就更减少了受重用的可能性;再以椒房自矜,又只能使一些清流士大夫更加轻蔑他。至于他与贾證的连结,列名“二十四友之中,此事无论其动机如何,其效果实不利于他的仕进前程。因贾谧毕竟仅恃贾后淫威少年得志;诸侯王及朝中公卿大臣,除少数人与之委蛇周旋外,多视贾谧为宵小之徒,其党羽更被目为浮华奔竟子弟,且贾谧并未全面控制朝政,吏部尚书王戎、尚书仆射何劭、裴等还执掌着人事大权,所以左思的仕途不达,也就在意料之中。由此看来,左思的“沉下僚”,他自己也要负相当的责任。《咏史诗)中所表述的对于当时朝政的抨击及对于自身仕途不达原因的看法,并不十分准确。 引自 第二节《咏史诗》 回应 2021-03-17 21:45:28 -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
2021-03-14 23:20:19
自然飘逸,亦诗歌品格。司图释“自然”之品为“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又释“飘逸”之品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咏怀诗》取材随意,往往偶然意念,信手拈来,便成篇章;其命意旷远萧散,多在若即若离之间,不执着凿实;其结构亦不紧密,张弛适度;其章句如行云流水,宛转无方,而委顺畅达;其文字既含采润,又颇浑朴,不作刻意雕琢。要之《咏怀诗》在表现风格方面亦任情适性,体现自然精神。而由于作者气质高洁清朗,诗歌境界超凡拔俗,加之有玄理虚胜氛围渲染衬托,放自然之外,又形成飘逸诗。王夫之日:“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远绍《国风》,近出入于《十九首》,而以高朗之怀,脱颖之气,取神似于离合之间,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古诗评选》)其说极是,道出《咏怀诗》自然逸风格要谛。 形成蕴藉含与自然飘逸诗风,决定因素在于诗人性格气质。而《咏怀诗)中所运用手法亦助长了此种诗风的形成。在者多艺术手法中,比兴的运用最为突出。《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完全不涉比兴者极少。有些诗几乎全皆比兴,如: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七十九) 此篇几乎就是一首寓言诗。诗人自比奇鸟风凰,又以饮泉、栖冈喻志尚高洁,以高鸣、延颈喻情趣邈远,再以商风(秋风)摧羽翼喻现实处境危难,更以一去昆仑不回喻高蹈隐遁之志。在一连串比喻之后,遂托出主旨:“但恨处非位”,原是说现实感受。《咏怀诗》比兴运用方式也很具特色,如: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春秋非有迄,富贵焉常保?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朝为美少年,夕成丑老。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四) 此诗主旨似甚简单,咏叹光阴荏苒,青春不驻。诗中“春秋”一韵及“朝为”一韵,点出主旨,文字简洁明快。然而诗中精彩之处,却在“天马”一韵及“清露”一韵。此二韵与“春秋、“朝为”二韵先后紧相连属,但在意念上则不存在任何直接类比关系,因此它们并非“比”,而是属于《诗经》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语)的“兴”。“天马”一韵,兴象高远,有奔驰飞动飘逸之势;又因隐含汉代典故,所以除空间外尚有时间上的辽远气氛,由此营造出水恒的壮美境界;在此背景下再写“春秋”、“富贵”等人事,就显得既短暂又渺小,“焉常保”的结论下得自然。“清露”一韵,字面表层含义,亦与时间无关,但露兰与霜草,暗含一荣一枯意念,遂为以下二句“朝”、“夕”感叹作了出色铺垫。此类比兴,表面逻辑关系不很紧密,若明若暗,若即若离,但其兴象生动峻逸,兴义高邈清远,实为比兴运用大手笔,堪为诗篇增色。刘勰谓: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文心雕龙・体性》)此种倜傥风调特色,当与比兴运用有相当内在联系。 引自 第二节《咏怀诗》 回应 2021-03-14 23:20:19 -
建安风骨(或日“汉魏风骨”)在文学内容和感情取向上,为后世树立了范式。此后凡当浮华靡弱文风盛行之时,有识之士起而纠正积弊,补救既溺,常引建安风骨为高标,以为济时良方。上述陈子昂即是最显著一例。又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丹阳集》等著述中,也对风骨极为推重,并予提倡,以取疗救“声病”之效。此外李白在诗中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皮日休在文中亦说及“建安风格”(《论白...
2021-03-12 15:56:17
建安风骨(或日“汉魏风骨”)在文学内容和感情取向上,为后世树立了范式。此后凡当浮华靡弱文风盛行之时,有识之士起而纠正积弊,补救既溺,常引建安风骨为高标,以为济时良方。上述陈子昂即是最显著一例。又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丹阳集》等著述中,也对风骨极为推重,并予提倡,以取疗救“声病”之效。此外李白在诗中亦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皮日休在文中亦说及“建安风格”(《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等等。至宋代,对于建安诗风的学习继承虽不似唐代声势宏壮,但随着诗论的日趋精微,对“建安风骨”的论述更加缜密细致,如范温《潜溪诗眼》: 建安诗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道壮。其言直致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唯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如老杜“崆峒小麦熟”“人生不相见”,《新安》、《石壕》、《潼关吏》,《新婚》、《垂老》、《无家别》,《夏日》、 《夏夜叹》,皆全体作建安语,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颇多。韩退之“孤臣共放逐”,《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归彭城》、《醉赠张秘书》、《送灵师》、《惠师》,并亦皆此体,但颇自加新奇。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 文中对“建安风骨”的实质及在唐代的影响,作了切实分析,而所说建安诗的特点,“风调高雅,格力遒壮”云云,亦颇中肯。至明清间风骨受到各派诗论家的重视。“竟陵派”锺惺、谭元春反对前后七子步趋古调,主张抒述性情,然对建安诗人的“犹然气骨”、“高古之骨”、“宛笃有《十九首》风骨"(皆见所撰《诗归》)都持肯定态度;“神韵说”的提出者王士祯对风骨也很看重,他认为“当涂之世,思王为宗,应、刘以下,群附和之,唯阮公别为一派。司马氏之初,茂先、休奕、二陆、三张之属,概乏风骨”,又称道杜甫“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带经堂诗话》);“格调派”朱彝尊、沈德潜更重风骨,《古诗源》中对建安作品极为推尊,三曹、七子代表名篇几无遗漏;“肌理说的倡议者翁方纲亦以风骨重于采丽,他在所著《石洲诗话》中对“风骨峻”“气骨高”者倍加赞扬。由此可知,“风骨”论及其核心内含和依据“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创作史和文论史上,影响都十分深远。建安风骨,是三国前期文学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的结晶。 引自 第二节 建安风骨 回应 2021-03-12 15:56:1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雅吟斋。 (若雪)
- 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学 (夏言)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我的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必备 (三畏斋·缥缈峰)
- 兩漢至中世文史研究書目 (折馨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魏晋文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越客 2020-04-03 08:55:17
对于魏晋时期的三个文学高潮(建安、正始、太康)描述得较为清晰,也十分注重“史”的脉络,如在叙述玄言诗时,将山水诗的发展脉络也一同叙述了出来。
0 有用 非文 2018-08-22 12:17:09
四星半,终于不算魏晋文盲了。时有分析总结让人击节叫好。其可贵之处在于,目光并非只聚焦在作品上,更对整个时代历史有所关注:观察文风审美演变时,可感脉络分明;再看时人和作品,愈发有同情同理之心。另外,大致解开了放假前的疑惑,实在满足高兴。
0 有用 终归大海 2022-02-22 20:39:45
看完《世说新语》再看《魏晋文学史》,魏晋文学风貌脉络,哪个人是哪个人,属于哪个时期,就比较清晰了。诗的部分甚至比《八代诗史》详实。 出于一人写成,深感了不起。
0 有用 默默。 2012-11-08 11:45:14
以前上课的时候帮教授在这套书上抄过一些语句 当时就想着有机会呀借来看一看 等书到手的时候才发现果然是教授看的书!!!
2 有用 四通居士 2015-12-19 21:19:45
资料翔实,评论稍偏颇
0 有用 紫袖麻霞踏啸虎 2022-08-07 14:16:38
总体不错,是治学楷模,但不够客观,有的分析如清人之小脚仕女图,瑕瑜互见吧,作者论各诗人的性格与作品之表里关系,正可以用于他本人
0 有用 方盒子 2022-05-30 02:05:49
当教科书看的
0 有用 爱廉说 2022-04-29 22:13:06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开学拿起来的时候都没想过真的能看完hhhhh 开始还做了点笔记,后面就单纯看了,不过多多少少留了点印象。挺好。也算是通史而已吧,算是对这段文学历史有点整体了解了吧
0 有用 T12-06 2022-03-12 16:33:22
看完只想大喊三声“厉害啊!”(咳咳,老师很多论述都显得十分客观,甚至犀利,条理自然是很清楚的,前半的曹操和曹植写得实在让人触动💦)
0 有用 终归大海 2022-02-22 20:39:45
看完《世说新语》再看《魏晋文学史》,魏晋文学风貌脉络,哪个人是哪个人,属于哪个时期,就比较清晰了。诗的部分甚至比《八代诗史》详实。 出于一人写成,深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