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 · · · · · ·
前言/1
第一讲 汉代
一 汉代政府组织/6
二 汉代选举制度/17
三 汉代经济制度/21
四 汉代兵役制度/27
五 汉制得失检讨/31
第二讲 唐代
一 唐代政府组织/40
二 唐代考试制度/53
三 唐代经济制度/60
四 唐代兵役制度/69
五 唐代制度综述/74
第三讲 宋代
一 宋代政府组织/76
二 宋代考试制度/88
三 宋代赋税制度/91
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94
第四讲 明代
一 明代政府组织/102
二 明代考试制度/125
三 明代赋税制度/129
四 明代兵制/133
第五讲 清代
一 制度与法术/138
二 清代的部族政权/139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143
四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154
五 清代的统制政策/157
六 民众的反抗运动/160
七 变法与革命/162
总论/167
[附录]答徐君书/17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总论 上面讲了五次,我想再对中国历代政治,说一点简单的看法: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年,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很可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以前曾不断地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地修改不可。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在此我只想专举我们认为一些不好的趋势,再一陈述。至于好的地方,我们且暂略不讲了: 第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直到今天,成为中国政治上极大一问题。这问题孙中山先生也提到,对于新的县政,我们该如何建设,旧的省区制度,又该如何改进,实在值得我们再细来研究。当知中国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地方没落,已经有它显著的历史趋势,而且为期已不短。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有起色,全部政治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好现象。固然民国以来数十年的中央始终没有能达成圆满稳固的统一,国家统一是我们政治上应该绝对正取得。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地方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之第一事。 第二: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于平等。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著。其他关于废除一切特权的措施,除却如元清两代的部族政权是例外,也可说是始终一贯看重的。因此封建社会很早就推翻了。东汉以下的大门第,也在晚唐时期没落了。中国社会自宋以下,就造成了一个平铺的社会。封建贵族公爵伯爵之类早就废去,官吏不能世袭,政权普遍公开,考试合条件的,谁也可以入仕途。这种平...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总论 -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革命前后,人人言变法,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转变。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枯燥乏味,无可讲。而且已经明日黄花,也不必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87 条 )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体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体会 成书的背景 钱穆先生这本书,总体说来四个字可以概括——“短小精悍”,名为分析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更是一部中国传统政治的“翻案史”。书成之时,正是中国政治面貌翻天覆地的五十年代初,从清末以来的“批判传统”的传续影响不断。这种否定传... (展开)-
菜根 (今年我们大干一场吧!)
第一讲 汉代 1.1. 政治组织 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阁。 三公:后期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地方长官:太守和九卿地位平等,享二千石,不给过九卿称为“中两千石”。郡太守可以到中央做九卿,再进一级任三公。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每郡每年九十月向中央上计薄,称“上计”。地方分十三个调查区,中央派刺史核查,... (3回应)2021-03-19 14:18:13 30人喜欢
第一讲 汉代
1.1. 政治组织
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阁。
三公:后期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地方长官:太守和九卿地位平等,享二千石,不给过九卿称为“中两千石”。郡太守可以到中央做九卿,再进一级任三公。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每郡每年九十月向中央上计薄,称“上计”。地方分十三个调查区,中央派刺史核查,平均每个刺史核查不超过九个郡,根据六条考察,六条之外,不做核查。刺史六百石小官。
1.2. 选举/考试制度
官职任命:地方长官(太守、县令)由中央派,郡县掾属必须由本地人担任。三公、九卿、太守、县令由皇帝任命,十三曹由宰相任命。各衙门首长以下吏由各衙门任用。
人才选举:
①无定期。无选举机关,都可以举荐。称“贤良”。问讯,对策。
②特殊选举。比如通外国语言,治水能人等。
③汉武帝后一年一次定期“举孝廉”。逐渐有了考试制度(不能为商人或工人),自此形成“士人政府”。
1.3. 经济/赋税制度
田租税点:三十税一。汉文帝时层全部免田租。佃农普遍卖地与地主,再租田种地,租金高于税点。地主得利。
土地所有权:废除井田制,耕者有其田,可以自由买卖。政府按地收税。
关税和商税:汉代逐渐商税大于田赋。汉武帝把山泽收为国家,最早的国家社会主义,推行“盐铁政策”。
1.4. 兵役制度
中央卫兵:期一年。费用中央承担。
边郡戍卒:期三天。费用自理。可以交钱,国家雇人长期戍边。
地方服役:都尉管理。20岁开始。每年秋天操练一次。
第二讲 唐代
2.1. 政治组织
议事堂:中书省和门下省。除三省长官外,其他低级官员如“参知机务“或”同三品平章事“等职也可以参政事堂会议。不经风阁鸾台,何命为敕。
中书省:行定旨出名权。
门下省:行附属名权。
尚书省:行执行权。所有各级官员都由尚书省吏部任命。
诏书下发流程:
唐监察制度:
2.2. 选举/考试制度
考试资格:无限制。
考试部门:尚书省礼部。
考试结果:进士及第。吏部任命。
2.3. 经济/赋税制度
田赋制度:国家均田制。租庸调。租者,土地由政府租给农民,年老归还政府,中间负担租额。庸者,役也。要求每人每年服役20天,较汉代30天要少。调者,土产供输,一般征收丝麻织物。后期改为两税制。
账籍制度:地方造册“籍”,自生至死,户口分九等,一本送县,一本送州,一本送户部,租调根据;壮丁造册“账”,庸的根据。每岁一账,三岁一籍。一次称“一比”。
两税制: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杨炎策划。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要求货币。一直推行至清末。
2.4. 兵役制度
兵:独立于地方,计600-800各府,平均1000人。“寓农于兵”。
将:折冲府。计16个卫。折冲都尉负责练兵。
第三讲 宋代
3.1. 政治组织
诏书决定权:相权旁落,不再由丞相熟拟,而由皇帝定旨。面取进止。
监察权:谏垣独立,不属于丞相,由皇帝任命,反对丞相。
宋地方监察制度:
3.2. 选举/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缺点:
①门第没落,平民及第,缺乏政治经验。
②糊名。反而得不到真才。
③及第即得美仕,缺乏历练之风。
科举制度改革:
④学校教育代替考试。
⑤不考诗赋,考经义。
3.3. 经济/赋税制度
差役法:两税制已包含了租庸调,但是宋代依旧要求地方出力役、供调。王安石的出钱“免役法”则取消了力役。直到清末,中国无单独力役。
3.4. 兵役制度
国防状态:养兵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又不能不养兵。“保甲制”试行。连环调兵,耗精力。不敢攻,只能收。
国防边境:建都开封,门户洞开。
国防资源:军马基地河西走廊被西夏占领,蓟北之野被辽占领。地方“保马”收效甚微。
宋太祖遗训:不杀士大夫。重文轻武。
第四讲 明代
4.1. 政治组织
4.2. 选举/考试制度
4.3. 经济/赋税制度
黄册:登记户口。十年一订。户部、布政司、府、县各一册。
鱼鳞册:登记田亩。嘉靖以前,已名存实亡。
一条鞭法:将差役杂项并入田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简便。北方比较排斥。
4.4. 兵役制度
卫所制度:府中为所,两府一卫。遇兵事,朝廷派将。战毕,兵归府,将归朝。卫所兵给田自养。
第五讲 清代
5.1. 政治组织
部族政权:清代表了满族人的政治。各部门都由满族人把持。满族>蒙古人>汉人。
清代禁区:关东三省、台湾、察哈尔和绥远、新疆。
5.2. 选举/考试制度
只让汉人尝到甜头,开放政权之一角落,作为一种妥协之条件而止。
5.3. 经济/赋税制度
地丁摊粮:康熙制定。只收田租,不收人口税。但两税制本身已将丁税并入田税。
5.4. 兵役制度
不表。
3回应 2021-03-19 14:18:13 -
Komorebi (持久糊涂,难得清醒)
一、序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革命前后,人人言变法,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转变。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枯燥乏味,无可讲。而且已经明日黄花,也不必讲。 ——人事与制度的二分,让我想到关于“学法律太枯燥了,不就是背法条吗”此类问题的应对。法条的内涵很重要,但是法条的展开更重要。法条的内涵是制度,法条... (3回应)2016-11-06 23:08:54 25人喜欢
一、序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革命前后,人人言变法,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转变。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枯燥乏味,无可讲。而且已经明日黄花,也不必讲。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人事与制度的二分,让我想到关于“学法律太枯燥了,不就是背法条吗”此类问题的应对。法条的内涵很重要,但是法条的展开更重要。法条的内涵是制度,法条的展开就是人事相关:立法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司法者是怎样适用的?执法者是如何执行的?普罗大众又是如何理解的?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
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客观要求与主观意图,对于制度之创立而言,必然存在,缺一不可;对于自然人之行为而言,二者齐全之肯定性却无有这么强烈。由此看,对于事实的产出,客观要求与主观意图的权重似乎与事实覆盖的群体面是呈正相关的。一个人的际遇常有造化操弄之嫌,一个社会的发展却有迹可循。对于三观来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世界观要基于你是群体中的成员,人生观要基于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世界是有序的,人生是要敬畏的。 二、汉代
当时做奴隶,并不是出卖自由,只是出卖他对国家法规上一份应尽的职责(本人按:服兵役、服力役、交人口税)…...汉代的奴隶制度…...和西方罗马帝国的农奴完全不同,罗马的农奴多半是战争得来的俘虏,汉代的奴隶是农民自己游离耕土,来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集合。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无他,只是想起王学典教授的讲座“从西方话语中拯救中国历史”,中国以春秋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分割点,是生硬的将中国历史套在了西方的历史体系之中,其实,中国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奴隶制社会的,中国从商朝开始(夏朝史料过少),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一直都是农民,而非奴隶。
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变。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三、唐代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之传统,则常求取决于闲人。春秋时即有‘闲均从众’之说。(见《左传》。)那一人贤,就采纳那一人的意见,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想起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言论,大意儒教以及伊斯兰教下的社会都不适合民主的生存。暂且不深论其正确性,中国有“贤均从众”,亦有“兼听则明”,不过似乎前者形态更上位些。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现在再说的每项制度之变,也该有一可变的限度,总不能惟心所欲的变。所贵的是要在变动中寻出它不变的本源,这便是所谓‘历史传统’。传统俞久,应该此大本原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书读至此,钱穆先生一直传达的一个思想:制度的更迭应当是人事的变化所推动,而人事的变化又受限于“历史传统”。这个“历史传统”似乎与我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所重合,又不全然一样。前者似乎涵盖后者,却又留有可靠性之出口:历史唯物主义中不变的本源即客观规律,生命力可是持久的;又或许二者的视角不同,唯物历史观宏观,历史传统论中观。此处存疑,总之此一点感受到钱穆先生的文化保守观。
当知近代西方所谓的民主革命,乃由政权不开放而起。而中国则自唐以下,便已犯了政权开放之流毒。以水救火,以火救火,不仅是药不对病,而且会症上加症。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然结果又很易变成资本主义。在西方是先有了中产社会,先有了新兴工商资本,然后再来打开仕途,预闻政治。而中国则不然。可说自两汉以来,早已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同时又压抑了工商资本。只鼓励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大体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政策措施,存心在引导民间聪明才智,不许其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制的发展。于是知识分子竞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吏,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之臃肿病。读书人成为政治脂肪。若再奖励他们来革命,来争夺政权,那岂得了?可见任何制度有利亦有弊,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政治只是专制黑暗,无理性,无法度;却是一切合理性有法度的制度全都该不断改进,不断成长。 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 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 ......总认为张居正是一大政治家,他能主张讲法治,其实他本身就已经违法了,而且违反了当时国家的大本大法呀!该皇帝管的事,他来管,那岂非非法之至吗?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个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经典的两难问题:正当性与合法性之冲突。形式的合法与实质的正当,对抗之下如何选择,似乎无有结论。但是肯定的是,择其一必大乱,就如只重视实质正当而极端演变的十年浩劫。正确的做法是,兼重二者,适时倾斜。难在这个“适时”上。
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 制度指政治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政治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所谓方法与权术,二者之间,当然又不能仔细细分。而且一个制度之成立,也当然有许多复杂关系,总不免夹带有当时一些私意的.......不过公私之间该有分量的轻重。 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要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是建立在主权观念上。所以西方有神权、王权、民权的分法,到现在便是国家主权在民众。中国讲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譬如说明代的政治主权在哪里?这种思想,中国很少见。中国人讲政治,一向看重在’职责’。只论政府该做什么事?它的责任该是些什么?它尽了职没有?而不讲主权在哪里。’主权’背后,则是一种’自由意志’。譬如这一只茶杯,若说主权属于我,便是我可自由使用此茶杯。这是权利,非道义。若不论主权而论职责,职责所在,应有尽力践行之道义,便无所谓自由。这是双方政治思想上一绝大对歧异。 引自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摘录及漫想 ——政治上的“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之差异。以人为单位,无疑问是以权利为本位;政治呢?日后填坑。
3回应 2016-11-06 23:08:54
-
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种制度,决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决不能历史而不变。。。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2012-09-23 21:06:21
-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的学问。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
2012-09-23 21:17:43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的学问。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这些,在当时也未必尽为人所知,一到后世则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因此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我将称之曰“历史意见"。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第七,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引自 前言 回应 2012-09-23 21:17:43
-
而中国则不然。可说自两汉以来,早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人仕途,而同时又压抑工商资本。只鼓舞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大体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政治措施,存心在引导民间聪明才智,不许其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制的发展。于是知识分子竞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吏,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之臃肿病。 但唐代的科举制度,实在亦有毛病。姑举一端言之。当时科举录...
2022-08-11 16:21:09
而中国则不然。可说自两汉以来,早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人仕途,而同时又压抑工商资本。只鼓舞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大体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政治措施,存心在引导民间聪明才智,不许其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制的发展。于是知识分子竞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吏,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之臃肿病。 引自 二 唐代考试制度/53 但唐代的科举制度,实在亦有毛病。姑举一端言之。当时科举录取虽有名额,而报名投考则确无限制。于是因报考人之无限增加,而录取名额亦不得不逐步放宽。全国知迟分子,悠于求官者多,一得宜者少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中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厅遺“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这是政权开放年的大流弊。此项流弊,直到今日仍然存在 引自 二 唐代考试制度/53 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从前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就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要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法度就不取。标准较易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的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所以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违反了这个格式就不取。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八股文犹如是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 引自 二 明代考试制度/125 因为政权是开放的,社会上聪明才智之士都想去走做官这条路,工商业就被人看不起。中国很早就奖励读书人,所谓“学而优则仕”,聪明人读书,读了书就想做官去,所以使中国政治表现出一种臃肿的毛病。好像一个人身上无用的脂肪太多了,变肥胖了。这不是件好事。但这现象,直到今天,还是扭转不过来。 引自 总论/167 原来中国知识分子早有内卷的传统,看来至今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依然无法从这个周期律里跳脱出来。
回应 2022-08-11 16:21:09 -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至少我们讲人文科学方面的一切,是不该不懂历史的。政治也是人文科学中一门,我们回头把以前历史经过,再看一道,总还不是要不得。
2022-08-06 18:21:19
-
因为清代以后,考试制度在中国人精神上的共尊共信的心念也早已打破了。我们今天要重建考试制度,已经不是单讲制度的问题,而还得要从心理上先从头建设起。换言之,要施行此制度,即先要对此制度有信心。即如在清代两百几十年,哪一天乡试,哪一天会试,从来也没有变更过一天。这就因全国人对此制度,有一个共尊共信心,所以几百年来连一天的日期也都不摇动。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也不是政治上其他力量所压迫,而是社会上有一...
2022-08-06 18:17:09
因为清代以后,考试制度在中国人精神上的共尊共信的心念也早已打破了。我们今天要重建考试制度,已经不是单讲制度的问题,而还得要从心理上先从头建设起。换言之,要施行此制度,即先要对此制度有信心。即如在清代两百几十年,哪一天乡试,哪一天会试,从来也没有变更过一天。这就因全国人对此制度,有一个共尊共信心,所以几百年来连一天的日期也都不摇动。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力量,也不是政治上其他力量所压迫,而是社会上有一种共尊共信的心理力量在支持。当知一切政治,一切制度都如此。现在我们则对于政治上的一切制度,好像拿一种试验的态度来应付,而对此制度并没有进入共尊共信之境,空凭一个理论来且试一下。这问题就大了。 引自 总论/167 回应 2022-08-06 18:17:0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9.2分 7825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9.4分 8785人读过
-
限时抢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9.5分 1478人读过
-
限时抢
-
九州出版社 (2011)9.2分 83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千评9分书 (Sheryl)
- 对世间万物的一点好奇心 (柏林遇见北海道)
- 那些牛叉闪闪的五星好书之一 (Susir_KO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论:
feed: rss 2.0
193 有用 Rio不姓ma 2015-11-16 09:49:29
钱穆被毛泽东批判,不冤
98 有用 冰冻橘子瓣婴宁 2017-06-11 23:28:04
说到清朝,明显感觉纸面已被气得冒烟。还是喜欢更理性的前半部分。
130 有用 风间隼 2015-11-22 17:39:20
果然是对国史满怀温情和敬意,一再替古人开脱、说明,对清代则贬为“有人事、无制度”。好处是对政府组织形式的演变说得很清楚,中国社会“无阶级,有流品”,而且渐趋平等的论断很值得社会学者借鉴。缺点是忽视了社会力量,脱离社会规模和复杂化的压力谈制度演变,难免不得要旨。
9 有用 吉吉范特西 2015-01-29 14:21:15
首先要学习的是讲理的艺术,钱穆每抛出一个观点,后面就能接上充足的论据来进行论证,让你信服他的观点,观看文章的行文即可知;其次要学习的是抽象概括,如何在繁杂的事物中找出最关键的因素,钱穆给了4个方向进行描述,这样讲起来让人感觉很清晰;最后还要学习的是思维开放包容,很多事物并不是外界舆论宣传的那样,很可能是由于某种政治原因矫枉过正了,而发现事物的原理则从研究其历史开始,此番必然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钱... 首先要学习的是讲理的艺术,钱穆每抛出一个观点,后面就能接上充足的论据来进行论证,让你信服他的观点,观看文章的行文即可知;其次要学习的是抽象概括,如何在繁杂的事物中找出最关键的因素,钱穆给了4个方向进行描述,这样讲起来让人感觉很清晰;最后还要学习的是思维开放包容,很多事物并不是外界舆论宣传的那样,很可能是由于某种政治原因矫枉过正了,而发现事物的原理则从研究其历史开始,此番必然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钱穆这汉唐宋明清的历史追溯讲演,就能帮我们理清中国政治制度的真实一面。另:很想看到一本续貂之作,讲述现在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得失的,这样古今对比,我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历代政治的差异性,不至于陷入一股脑追捧或棒杀的怪圈,不知道有没有,先在这里记下了,如果有,请务必告诉我,谢谢。 (展开)
21 有用 安提戈涅 2016-12-11 18:38:21
个人年度十佳,醍醐灌顶之作。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既公允,又精深。老先生胸中自有畛域,所以视野宏阔,论及西方政治制度、当下政治制度,从容不迫,同时又力扣“历史材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做空谈论断,纳须弥于芥子。谈制度便只谈制度,不论功业或者居心,谈法术便谈法术,不讲人情与事故。检阅考察过往政治得失,用意与立足点还是当下,用心良苦。中国政治制度从宋代起,已是马鸣哀嘶一片,到了太平天国,竟然... 个人年度十佳,醍醐灌顶之作。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分析,既公允,又精深。老先生胸中自有畛域,所以视野宏阔,论及西方政治制度、当下政治制度,从容不迫,同时又力扣“历史材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做空谈论断,纳须弥于芥子。谈制度便只谈制度,不论功业或者居心,谈法术便谈法术,不讲人情与事故。检阅考察过往政治得失,用意与立足点还是当下,用心良苦。中国政治制度从宋代起,已是马鸣哀嘶一片,到了太平天国,竟然笔触一转,充满了戏谑的滑稽意味。两日读毕,真有豁然开朗之感。 (展开)
0 有用 故事 2022-08-11 22:09:36
有流品而无阶级。
0 有用 马德里是两面派 2022-08-11 18:48:58
很好读的一本小书,但正因为小,你会觉得有些地方老先生讲得不够明白,比如井田制、均田制的差异(至少以我愚见)等。另外,综述似乎只停留在综述层面,脑洞大开地想,如果这综述能上升到guideline层级,为中国之政治制度拟一个前进道路似的纲领以示后人,岂不美哉?(尽管这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1 有用 刘包子呐 2022-08-11 14:46:16
①确实主观性严重 推崇汉唐,贬低宋清(但也是事实) ②精华!!读了此书明白的朝代的政府运行 ③不再以“封建”“专治”这样的空话去概括历史
0 有用 浦世航 2022-08-11 04:24:43
非常好的结语:“但若我只讲中国的历史,共产党将认为我守旧,民主主义者将认为我反民主,现代主义者将认为我反现代.......但我总觉得真要讲历史,实该如此讲。不然受冤枉的,还是在历史本身”
1 有用 稻草范儿 2022-08-10 20:05:16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新的制度,心门紧锁拒不接受。若先生仍在世,不知先生看今日世界今日中国是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