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都是回荡于海风中的诗意哀绝感,和亚洲女人特有的细腻愁苦。整部书就好像一个浩荡的合唱,许多声音柔和在一起,时不时地却有单独的声音凸现出来,又被下一个声音接上了,此起彼伏,回荡不绝。诗一样、曲一样的流畅写作,充满大量细节,三言两语间平行讲述几千人、几万人的故事,还都是有根有底,有声有色的,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第一人称复数的叙述视角,仿佛有千万个人在你的眼前耳边,向你诉说着她们的故事。简单的排比句文字,却充满了美感和力量。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如此云淡风轻地讲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奇妙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讲述了20十级初,日本女性移民远嫁美国后的生活。奇怪的是,为什么我就是想把书名翻成阁楼上的新娘....><
千万个命运相同又不尽相同的日本女性通过"we"作为主语用一句句极为平静简练的陈述句描述了20世纪初被骗到美国嫁人又遭遇二战的悲惨一生。读完后首先想到八个字“轻如鸿毛重于泰山”。。。
并没有太被这本书打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爱国情操或是民族主义作祟——基本上来说我对二十世纪前半段的日本人缺乏同情,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这本书的形式所决定的,我不反对非传统的叙事方式,但是我不太喜欢这本书所运用的方式,感觉火候未到。
the "we" voice
语言非常美
不长,两天之内可以读完。通篇的we到偶尔的I,focalization的选择还蛮值得探讨的
Really good read. Short, intimate, and anecdotal
很奇妙的叙述,感觉既intimate又有距离感,一层一层的拍浪似的娓娓道来那段很心酸的时代故事。在大浪潮中,每个人是那么的弱小。若干次提到chinese的时候心里有些不太舒服,因为一方面在stereotyping chinese和别的民族,一方又在anti stereotyping japanese american…
本来是跳出自己的archive看闲书,但阅读过半突然意识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复数使用而制造的阅读感受也是一种critical fabulation。相应地我为她的prose poetry中tediously, meticulously, almost mechanically只有细微变幻的细节所着迷。最后一章之前的所有章节里面胀满了大大小小的folds,包裹着在archive里只有superficial existence的人,和只在一些inventory records中闪现再无迹可寻的、只有通过collective叙事才能留下的名字。也许是觉得作者本身已经通过书写群体声音来acknowledge了archival absence,才感到最后一章叙述主体的转变有些突兀。
这本书很特别,是用we作为主角,用群体的视角描述了第一代日本邮购新娘的故事。从开始坐船到最后消失。看到里面说到we和enemy的时候,不仅有些跳脱,倒是他们说的we是把自己当成了美国人,还是觉得自己还是日本人。阁楼上的佛,名字取得很有深意。
算不上是故事算不上是纪实 但是差不多可以算是不太常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的一段mail-order brides妇女历史 通篇都是we they作主语 从一开始轮船底层对异国充满甜蜜幻想的纤细女孩们 到一步步幻想破灭接受现实 感觉每一步的前进都是要用那双扁平足深深踏进黄土里 就像冯内古特讽刺的那样 男人们制造出来的战争仿佛就是为了更廉价地获取更多女人 虽然只有144页但是读着读着会有一种不太可信的感觉 可能是作者的年纪并不是那个年代经历过来的 可能是罗列了太多各式各样生活的可能性 喜欢小说题目阁楼上的佛祖 佛祖无论何时都笑眯眯 俯视着人间的苦难 最后逃离的那个港口完全没有分段写了一整章 给我一种中世纪油画里末日下的众生相的感觉
所以最后日本人们离开后的we是谁呢?好神奇的感受。这种collective we的写法读得太少了。
看题目以为是本讲佛陀的书,所以借来读。结果内容是美国的日本女性移民的故事。不个人视角,而是集体的,千百个人的经历凝结成的“我们的故事”。我们通过照片和信件相亲,坐船去美国的国度,寻找自己的丈夫。漫长的海上路程,我们怀着忐忑和憧憬完成。等待我们的丈夫,多多少少都说了谎,关于职业,财产,长相,我们也是。新国度的生活并不是享福,我们要劳作,家里,地里,果园。我们生子,家里,地里,果园。我们勤劳的名声传出去,进入白人的家里做仆妇。仍是劳作。我们经营农场,果园,餐馆,洗衣店……孩子们长大,喝牛奶吃培根,长得比父辈粗壮,说的一口好英语。然后,战争爆发,先是有的日本人被当作间谍。然后,所有的日本人,都消失。小说最后一节,叙述日本人一夜消失后,另一个集体性的“我们”的感受。而佛,静静地看着一切吗?
Smart conceit. More like a prose poem.
Many women’s life just reflect on each others. We are different, we are also all in one.
前几天说到小说写作如果能结合时代的宏大背景会更有可读性,这本书就是上个世纪初移民美国潮加上世界大战的洪流里日本女性群像。又一次搬来加州,住在山景城,当地的书店有一个架子专门摆了和加州当地有关的书。看到这本就出于好奇买了。整本书并没有一条主线或主人公,全程都是群像,更多是了解一段历史和一个平时没有关注过的群体而不是从文学性角度欣赏它。有空补一下书里没有讲明的结尾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群日本人去了哪儿。
WE, WOMEN.
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尤其是看到后面,感觉很重复的描写。
> The Buddha in the Attic
2 有用 阿依达 2014-02-11 03:09:26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都是回荡于海风中的诗意哀绝感,和亚洲女人特有的细腻愁苦。整部书就好像一个浩荡的合唱,许多声音柔和在一起,时不时地却有单独的声音凸现出来,又被下一个声音接上了,此起彼伏,回荡不绝。诗一样、曲一样的流畅写作,充满大量细节,三言两语间平行讲述几千人、几万人的故事,还都是有根有底,有声有色的,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0 有用 冰糖木耳 2019-07-26 14:05:33
第一人称复数的叙述视角,仿佛有千万个人在你的眼前耳边,向你诉说着她们的故事。简单的排比句文字,却充满了美感和力量。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如此云淡风轻地讲了一个沉重的故事。
0 有用 过水忘川 2014-03-30 10:33:36
奇妙的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讲述了20十级初,日本女性移民远嫁美国后的生活。奇怪的是,为什么我就是想把书名翻成阁楼上的新娘....><
0 有用 伊比利亚活🌋 2015-11-28 12:14:59
千万个命运相同又不尽相同的日本女性通过"we"作为主语用一句句极为平静简练的陈述句描述了20世纪初被骗到美国嫁人又遭遇二战的悲惨一生。读完后首先想到八个字“轻如鸿毛重于泰山”。。。
0 有用 潜入深水的鬼魂 2013-12-17 14:01:38
并没有太被这本书打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爱国情操或是民族主义作祟——基本上来说我对二十世纪前半段的日本人缺乏同情,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这本书的形式所决定的,我不反对非传统的叙事方式,但是我不太喜欢这本书所运用的方式,感觉火候未到。
0 有用 雨山 2013-04-24 10:19:42
the "we" voice
0 有用 Al. 2014-03-23 08:46:18
语言非常美
0 有用 asoholic 2015-02-11 11:21:26
不长,两天之内可以读完。通篇的we到偶尔的I,focalization的选择还蛮值得探讨的
0 有用 Riyao 2018-11-09 12:28:02
Really good read. Short, intimate, and anecdotal
0 有用 王小柔 2021-11-29 07:31:57
很奇妙的叙述,感觉既intimate又有距离感,一层一层的拍浪似的娓娓道来那段很心酸的时代故事。在大浪潮中,每个人是那么的弱小。若干次提到chinese的时候心里有些不太舒服,因为一方面在stereotyping chinese和别的民族,一方又在anti stereotyping japanese american…
0 有用 Barroquería 2023-07-07 11:41:47 美国
本来是跳出自己的archive看闲书,但阅读过半突然意识到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复数使用而制造的阅读感受也是一种critical fabulation。相应地我为她的prose poetry中tediously, meticulously, almost mechanically只有细微变幻的细节所着迷。最后一章之前的所有章节里面胀满了大大小小的folds,包裹着在archive里只有superficial existence的人,和只在一些inventory records中闪现再无迹可寻的、只有通过collective叙事才能留下的名字。也许是觉得作者本身已经通过书写群体声音来acknowledge了archival absence,才感到最后一章叙述主体的转变有些突兀。
0 有用 火山灰 2022-09-29 17:08:43 北京
这本书很特别,是用we作为主角,用群体的视角描述了第一代日本邮购新娘的故事。从开始坐船到最后消失。看到里面说到we和enemy的时候,不仅有些跳脱,倒是他们说的we是把自己当成了美国人,还是觉得自己还是日本人。阁楼上的佛,名字取得很有深意。
0 有用 普宁困意 2022-04-14 10:06:33
算不上是故事算不上是纪实 但是差不多可以算是不太常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的一段mail-order brides妇女历史 通篇都是we they作主语 从一开始轮船底层对异国充满甜蜜幻想的纤细女孩们 到一步步幻想破灭接受现实 感觉每一步的前进都是要用那双扁平足深深踏进黄土里 就像冯内古特讽刺的那样 男人们制造出来的战争仿佛就是为了更廉价地获取更多女人 虽然只有144页但是读着读着会有一种不太可信的感觉 可能是作者的年纪并不是那个年代经历过来的 可能是罗列了太多各式各样生活的可能性 喜欢小说题目阁楼上的佛祖 佛祖无论何时都笑眯眯 俯视着人间的苦难 最后逃离的那个港口完全没有分段写了一整章 给我一种中世纪油画里末日下的众生相的感觉
0 有用 Veneanar 2022-04-25 15:09:33
所以最后日本人们离开后的we是谁呢?好神奇的感受。这种collective we的写法读得太少了。
0 有用 conge 2023-04-10 06:49:45 美国
看题目以为是本讲佛陀的书,所以借来读。结果内容是美国的日本女性移民的故事。不个人视角,而是集体的,千百个人的经历凝结成的“我们的故事”。我们通过照片和信件相亲,坐船去美国的国度,寻找自己的丈夫。漫长的海上路程,我们怀着忐忑和憧憬完成。等待我们的丈夫,多多少少都说了谎,关于职业,财产,长相,我们也是。新国度的生活并不是享福,我们要劳作,家里,地里,果园。我们生子,家里,地里,果园。我们勤劳的名声传出去,进入白人的家里做仆妇。仍是劳作。我们经营农场,果园,餐馆,洗衣店……孩子们长大,喝牛奶吃培根,长得比父辈粗壮,说的一口好英语。然后,战争爆发,先是有的日本人被当作间谍。然后,所有的日本人,都消失。小说最后一节,叙述日本人一夜消失后,另一个集体性的“我们”的感受。而佛,静静地看着一切吗?
0 有用 fugue 2023-04-10 20:39:46 美国
Smart conceit. More like a prose poem.
0 有用 爷感动了 2023-08-24 14:21:30 上海
Many women’s life just reflect on each others. We are different, we are also all in one.
0 有用 大份薯条 2022-06-18 13:34:52
前几天说到小说写作如果能结合时代的宏大背景会更有可读性,这本书就是上个世纪初移民美国潮加上世界大战的洪流里日本女性群像。又一次搬来加州,住在山景城,当地的书店有一个架子专门摆了和加州当地有关的书。看到这本就出于好奇买了。整本书并没有一条主线或主人公,全程都是群像,更多是了解一段历史和一个平时没有关注过的群体而不是从文学性角度欣赏它。有空补一下书里没有讲明的结尾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群日本人去了哪儿。
0 有用 Yinanaa 2024-04-04 10:56:02 美国
WE, WOMEN.
0 有用 梭边鱼 2020-03-05 11:51:23
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尤其是看到后面,感觉很重复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