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老子指归》讲述了: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战国时期的方术,甚至更古的巫术,而正式形成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波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道教典籍极为丰富,就道藏而言,多达五千余卷,是有待进一步发掘、清理和利用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便于国内外学术界对道教及其影响的研究,便于广大读者了解道教的概貌,我们初步拟订了道教典籍选刊的整理出版计划。其中既有道教最基本的典籍,也包括各种流派的代表作,有不少书与哲学、思想史关系密切。所有项目,都选用较好的版本作为底本,进行校勘标点。
作者简介 · · · · · ·
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人,道家学者,思想家,亦以善于卜筮闻名。“蜀之八仙”之一。汉成帝时隐居蜀成都,以卜筮为业,“因势导之以善”,史称“蜀人爱敬”。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
东汉班固著《汉书》,因为了汉明帝刘庄之避讳,将庄姓改为严姓,写为严遵或严君平。
严遵好老庄思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他著有《老子指归》,使道家学说更条理化。扬雄在《法言‧问明》说:“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珍乎!吾珍庄也,居难为也。”蜀庄就是指严遵,扬雄形容严遵才高德厚,珍如隋珠,洁如和璧。久幽不改其操就是在形容严遵在成都帮人卜筮。
严遵以卜筮算命为业,并施惠于大众,劝人要以孝、顺、忠、善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就算遇到恶人也以蓍龟的征兆说明其利害关系,并给予警告,使恶人心生畏惧。且每天只帮几个...
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人,道家学者,思想家,亦以善于卜筮闻名。“蜀之八仙”之一。汉成帝时隐居蜀成都,以卜筮为业,“因势导之以善”,史称“蜀人爱敬”。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经指归》。
东汉班固著《汉书》,因为了汉明帝刘庄之避讳,将庄姓改为严姓,写为严遵或严君平。
严遵好老庄思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他著有《老子指归》,使道家学说更条理化。扬雄在《法言‧问明》说:“蜀庄沈冥,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珍乎!吾珍庄也,居难为也。”蜀庄就是指严遵,扬雄形容严遵才高德厚,珍如隋珠,洁如和璧。久幽不改其操就是在形容严遵在成都帮人卜筮。
严遵以卜筮算命为业,并施惠于大众,劝人要以孝、顺、忠、善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就算遇到恶人也以蓍龟的征兆说明其利害关系,并给予警告,使恶人心生畏惧。且每天只帮几个人算命,赚足了日常生活所需后便不再替人算命,专心研究老子《道德经》。
目录 · · · · · ·
自序(王德有)
点校说明
老子指归
君平说二经目
老子指归卷之一
上德不德篇
得一篇
上士闻道篇
老子指归卷之二
道生一篇
至柔篇
名身孰亲篇
大成若缺篇
天下有道篇
不出户篇
老子指归卷之三
为学日益篇
圣人无常心篇
出生入死篇
道生篇
天下有始篇
行于大道篇
善建篇
老子指归卷之四
含德之厚篇
知者不言篇
以正治国篇
方而不割篇
治大国篇
大国篇
老子指归卷之五
万物之奥篇
为无为篇
其安易持篇
善为道者篇
江海篇
天下谓我篇
老子指归卷之六
用兵篇
言甚易知篇
知不知篇
民不畏威篇
勇敢篇
民不畏死篇
老子指归卷之七
人之饥篇
生也柔弱篇
天之道篇
柔弱于水篇
小国寡民篇
信言不美篇
老子指归辑佚
道可道篇
天下皆知篇
不尚贤篇
道冲篇
天地不仁篇
谷神不死篇
天长地久篇
上善若水篇
持而盈之篇
载营魄抱一篇
三十辐篇
五色篇
宠辱若�篇
视之不见篇
古之善为士篇
致虚极篇
太上篇
绝学篇
曲则全篇
希言自然篇
企者不立篇
有物混成篇
重为轻根篇
知其雄篇
取天下篇
佳兵篇
知人者智篇
执大象篇
将欲歙篇
附录一生平事迹
汉扬雄法言问明篇(节录)
汉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节�)
�李轨法言渊骞注(节�)
�陈寿三国志秦宓传(节�)
�皇甫谥高士传严遵
�常璩华�国志蜀郡士女(节�)
�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节�)
附�二书目著�
附�三序跋提要
宋陆游跋老子道德古文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节�)
明刘凤严君平道德指归序
明沈士龙题道德指归
明胡震亨题道德指归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节�)
清全祖望读道德指归
清四库全书总目(节�)
唐鸿学指归跋
蒙文通严君平道德指归论佚文序
王利器道藏本道德真经指归提要
(节�)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老子指归"的人也喜欢 · · · · · ·
老子指归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天之道篇 清上浊下,和在中央,天地以成,万物以生,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故天下以之,日夜不释,而莫之能睹也。是以天地之道,无为是守,不足之益不可距,有余之损不可逃,祸无常留,福无常处,各正性命,物自然矣。 反天顺民,务爱有余,侯王之道也。损小益强,逆微顺显,众人之道也。以大居小,以高居下,至人之道也。按高举下,损大益小,天地之道也。是以圣人与和常翔,与道终始,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也。... (1回应)2017-08-27 14:42:12
老子指归 天之道篇 清上浊下,和在中央,天地以成,万物以生,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故天下以之,日夜不释,而莫之能睹也。是以天地之道,无为是守,不足之益不可距,有余之损不可逃,祸无常留,福无常处,各正性命,物自然矣。 反天顺民,务爱有余,侯王之道也。损小益强,逆微顺显,众人之道也。以大居小,以高居下,至人之道也。按高举下,损大益小,天地之道也。是以圣人与和常翔,与道终始,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也。 柔弱于水篇 水之为物也,形体柔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响,和淖润滑,故能上下无常,终而复始,进退屈伸,而近于道也。是以体柔克积坚,卑损制骄暴,雌辱胜大怨也,万物之理,百工之治,虽殊事异方,而皆与自然合同也。 小国寡民篇 小国者危亡之枢而安宁之机也,强弱在将,安危在相,得失在主,存亡在道。圣人之治小国,能而不为,知而不作,绝身灭色,平心和适,劳佚危宁,与民若一。故能约物修文,亡言寡志,皆合自然,复归太古也。 信言不美篇 若言中适,淡淡合德,谓之信。信者,下之所仰于上,彼之所取于此,权势所因,名号所起也。甘言流说,众诺美大,谓之不信。人而不信,上下不附,举事无功也。 反本归根,离末去文,谓之少闻。心识万端,无所穷极,谓之博闻。达人之情,以及神明,谓之知。知者,所以保身全国,导天达道也。嫌于天道,疑于人事,谓之不知。不知之徒,安乐万事,归于穷困也。少闻故能知也,博闻故不知也。 四通博达,容疏言讷,谓之不辩。抱嫌履疑,属辞变意,谓之辩。动静合于天地,言默无不通利,谓之成善。善者,成理万物,覆载群生也。动静违于天地,言默无不伤害,谓之不善。不善之人,废直立违,生暴育奸也。不辨故成善,能辨故不善也。 是故圣人去文去言,去辩去知,所以隐知藏善,导以自然也。 (严君平此篇结构谨严,顺次辨析其概念,盖章句之正体也。)
1回应 2017-08-27 14:42:12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勇敢篇 天地之道,生杀之理,无为为之,自然而已。存身宁国,在于生杀之间。喜怒有节,生杀得分,天地祐之,万物归之。刚毅质直,安静乐杀,得善之半。柔弱畏敬,生而不杀,得善之半。二者深微,莫能穷测,一反一覆,或为玄德,一覆一反,或为玄贼。故君子不以生为巧,不以杀为功,杀人如杀身,活人如活己,执德体正,不得已而后然。 民不畏死篇 人之情性,不知而忠信,有知而诞謾,得意而安宁,失意而图非,穷困而轻... (1回应)2017-08-26 22:20:01
老子指归
勇敢篇
天地之道,生杀之理,无为为之,自然而已。存身宁国,在于生杀之间。喜怒有节,生杀得分,天地祐之,万物归之。刚毅质直,安静乐杀,得善之半。柔弱畏敬,生而不杀,得善之半。二者深微,莫能穷测,一反一覆,或为玄德,一覆一反,或为玄贼。故君子不以生为巧,不以杀为功,杀人如杀身,活人如活己,执德体正,不得已而后然。
民不畏死篇
人之情性,不知而忠信,有知而诞謾,得意而安宁,失意而图非,穷困而轻死,安宁而爱身。故圣人之牧民,主无为而民无望,民无获而主无丧,法立而不用,赏设而不施,天下重其神而爱其身,故形可制而势可禁也。
法出于臣,秉之在君。令出于君,饰之在臣。君主专制,其道在阴,臣主定名,其道在阳,君臣隔塞,职分自明。
人之饥篇
禀性受命,开心导意,道德生人之分也。含吐覆载,阴阳和洽,天地足人之分也。守名修德,乐生安俗,侯王守国之分也。忠信顺从,不变名实,臣下奉职之分也。敦朴节俭,顺天尽地,万民守身之分也。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不可安。失主之分,国不可存。失臣之分,命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故守分如常,则与天地通也,损己余分,与道俱行也。
(后世"身家性命"四字连用,其源难考,严君平则判为身、家、性、命、国五者,不知相关与否。)
生也柔弱篇
神明为常生之主,生物之根也;柔弱为神明之府,生物之药也。为府故为所托,为药故能长生。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载大,轻不载重。众人为大故居下,圣人为小故居上,物自然也。
(严君平论"神汉",曰父天母地,爱民如子,依上德不德篇,则其主皆上仁之君也。)
1回应 2017-08-26 22:20:01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上德不德篇 严君平以老子所谓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为君主之等阶,引庄子之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之五人说为基础,比附于皇、帝、王、伯,而更于四者前加一"无名"之等,所谓德有优劣,故建号万差也。上德之君,德归万物,皆曰自然,故莫有见闻;下德之君,德流万物,复反其君,故或见或闻。此有名、无名之由也。 上德之君,功若天地,事如婴儿,遗形藏志,得道俱化。无知无言,德化流盈。 下德之君,当...2017-08-09 22:17:09
老子指归 上德不德篇 严君平以老子所谓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为君主之等阶,引庄子之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之五人说为基础,比附于皇、帝、王、伯,而更于四者前加一"无名"之等,所谓德有优劣,故建号万差也。上德之君,德归万物,皆曰自然,故莫有见闻;下德之君,德流万物,复反其君,故或见或闻。此有名、无名之由也。 上德之君,功若天地,事如婴儿,遗形藏志,得道俱化。无知无言,德化流盈。 下德之君,当大道未分,醇德未剖之时,为寡守约,务损事修,主如天地,民如草木,无制无令,无义无仁,美德未形,天下童蒙。(严氏谓上德之君,命得一之精微,下德之君,命得一之下中,此显为九品中正之法,而先于汉书古今人表而为也。) 上仁之君,心虚神和,经天理地,以有知无,生事起福,君如父母,民如婴儿,法禁平和,号令宽柔。 上义之君,察利害,辩聪明,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崇仁励义,秉权操变。举功建号,立势御民。有土传嗣,子孙不绝。 上礼之君,尊君卑臣,正位明等,迫情禁性,牵世系俗。拘制者褒录,不羁者削贬。辞丰貌美,而诚心不施,故醇愨消亡,大道灭绝也。 道失而德,德失而仁,仁失而义,义失而礼,礼失而乱也。此五者乃道之以一体而世主所长短也。 (严君平此篇有"录内略外"、"存亡继绝"等语,甚类公羊家辞旨。) (严氏于制礼作乐、改正易服之事,贬之尤甚,又曰"事不可预设而变不可先图也",凡此皆暗指董仲舒及其公羊家之学说,殆有感于当时之风气而为言也。)
回应 2017-08-09 22:17:09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得一篇 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天地。以无生有也,故一于道为有,一于神明为无也。以能生为大,所生为小,故一于道为小,一于神明为大也。此皆相对而为言,其实一者介乎虚实有无之间,能生能化,而为万方之准绳,百变之权量。其名为一,其号为德,居乎无有,事于无为,以无形为度,以反为大数,以和为归,以弱为用。凡得一者,若天、地、神、谷、侯王,需无为无事,而后可以顺性保命。处其反者得其覆,...2017-08-10 23:25:15
老子指归 得一篇 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天地。以无生有也,故一于道为有,一于神明为无也。以能生为大,所生为小,故一于道为小,一于神明为大也。此皆相对而为言,其实一者介乎虚实有无之间,能生能化,而为万方之准绳,百变之权量。其名为一,其号为德,居乎无有,事于无为,以无形为度,以反为大数,以和为归,以弱为用。凡得一者,若天、地、神、谷、侯王,需无为无事,而后可以顺性保命。处其反者得其覆,为所求者失所欲,以一为纲纪,以道为桢干,因道而动,循一而行,而后神明不释,而天下与之俱矣。 上士闻道篇 严君平举鹑鷃、鸿鹄、鸾凤三者为喻,以明道德天地,各有所章,物有高下,气有短长之理,盖仿庄生逍遥游之辞气也。 群士经世,各有所归,故中士之所道为上士之所废,下士之所履为中士之所弃也,所谓贤圣不匹,愚智不群也。抱德含和,帅然反化,大圣之所尚也,上士之所务也,中士之所眩也,下士之所笑也。陈大言以表自然,舒至论以穷微妙,中士之所眩也,下士之所笑也。浮言游说,成功遂事,中士之所论也,下士之所觉也。 其曰"导之以精神,和之以法式",法式即得一篇之"一"也。其曰"天下喁喁,靡不宾服",上德篇曰"无有制令,宇内宾伏",盖后一伏字当作服,宾服者,王制五服之一,而严氏泛指也。 其曰道盛无号,德丰无谥者,即指上德篇无名之主也。 此篇严氏逐句敷衍,而难见其所以连贯之者,其章句体制甚为明显也。
回应 2017-08-10 23:25:15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道生一篇 严君平先曰"虚之虚"生"虚","无之无"生"无","无"生"有形",循其文义则"虚"即"无之无"也。而又以"道"为"虚之虚"者,"一"为"虚"者,"二"为"无之无","三"为"无",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曰天之生人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得一篇曰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万物,此篇以二对应神明,以三对应太和,形气即指万物而言也,二...2017-08-11 23:06:14
老子指归 道生一篇 严君平先曰"虚之虚"生"虚","无之无"生"无","无"生"有形",循其文义则"虚"即"无之无"也。而又以"道"为"虚之虚"者,"一"为"虚"者,"二"为"无之无","三"为"无",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又曰天之生人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得一篇曰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万物,此篇以二对应神明,以三对应太和,形气即指万物而言也,二篇不相悖。 于是万物之生皆元于虚始于无,含和柔弱而道无形,君主亦当无为无事,安卑乐损也。 至柔篇 神明为道德之宾,太和为神明之臣。太和者,毳不足以为号,弱不足以为名,故字曰至柔,名曰无形,不以坚坚,不以壮壮,周流上下,沦于无物。圣人道柔弱而体微寡,否者体坚刚而积骄吝,以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元也。道以无有之有,通无间,游无理,道德无为天地成,天地无为四时行。世主绝圣弃智,除仁去义,发道扬德,顺神养和,任天事地。教以不言之言,化以不化之化,示以无象之象,故主如天地,民如婴儿。(上德篇曰主如天地,民如草木,又曰君如父母,民如婴儿,此篇合二而一,盖以前文言"与天相参,视物如子",总其义而对应之也。)
回应 2017-08-11 23:06:14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名身孰亲篇 人之性也,禀于道德而为我,假于神明而生,因于太和而成,托于天地而形。故道德为法象之极,神明为稽式之极,太和为表仪之极。又死为祸之极,生为福之极,无名之名能生我,有名之名能丧我,无货之货能养我,有货之或能亡我,得之与无,货病或利,不足者养,有余者丧,自然一概,和正以公。名利与身,形性相反:名终体极,身存世昌,天下无之;体道同德,绝名除利,立我于无身,是为知足知止之人也。 大成若...2017-08-12 23:12:28
老子指归 名身孰亲篇 人之性也,禀于道德而为我,假于神明而生,因于太和而成,托于天地而形。故道德为法象之极,神明为稽式之极,太和为表仪之极。又死为祸之极,生为福之极,无名之名能生我,有名之名能丧我,无货之货能养我,有货之或能亡我,得之与无,货病或利,不足者养,有余者丧,自然一概,和正以公。名利与身,形性相反:名终体极,身存世昌,天下无之;体道同德,绝名除利,立我于无身,是为知足知止之人也。 大成若缺篇 道德之生神明,神明之生太和,太和之生万物,皆以无为之故也,万物自理,不待政教,因于自然也。圣人无为玄默,文武玄作,盛德自分,天下自化,因道任天,使民自然。 知故之为术也,能治能乱,为之愈乱,治之益烦。故无为者,有为之君而成功之主也,政教之元而变化之母也。
回应 2017-08-12 23:12:28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天之道篇 清上浊下,和在中央,天地以成,万物以生,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故天下以之,日夜不释,而莫之能睹也。是以天地之道,无为是守,不足之益不可距,有余之损不可逃,祸无常留,福无常处,各正性命,物自然矣。 反天顺民,务爱有余,侯王之道也。损小益强,逆微顺显,众人之道也。以大居小,以高居下,至人之道也。按高举下,损大益小,天地之道也。是以圣人与和常翔,与道终始,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也。... (1回应)2017-08-27 14:42:12
老子指归 天之道篇 清上浊下,和在中央,天地以成,万物以生,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故天下以之,日夜不释,而莫之能睹也。是以天地之道,无为是守,不足之益不可距,有余之损不可逃,祸无常留,福无常处,各正性命,物自然矣。 反天顺民,务爱有余,侯王之道也。损小益强,逆微顺显,众人之道也。以大居小,以高居下,至人之道也。按高举下,损大益小,天地之道也。是以圣人与和常翔,与道终始,天地祐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也。 柔弱于水篇 水之为物也,形体柔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响,和淖润滑,故能上下无常,终而复始,进退屈伸,而近于道也。是以体柔克积坚,卑损制骄暴,雌辱胜大怨也,万物之理,百工之治,虽殊事异方,而皆与自然合同也。 小国寡民篇 小国者危亡之枢而安宁之机也,强弱在将,安危在相,得失在主,存亡在道。圣人之治小国,能而不为,知而不作,绝身灭色,平心和适,劳佚危宁,与民若一。故能约物修文,亡言寡志,皆合自然,复归太古也。 信言不美篇 若言中适,淡淡合德,谓之信。信者,下之所仰于上,彼之所取于此,权势所因,名号所起也。甘言流说,众诺美大,谓之不信。人而不信,上下不附,举事无功也。 反本归根,离末去文,谓之少闻。心识万端,无所穷极,谓之博闻。达人之情,以及神明,谓之知。知者,所以保身全国,导天达道也。嫌于天道,疑于人事,谓之不知。不知之徒,安乐万事,归于穷困也。少闻故能知也,博闻故不知也。 四通博达,容疏言讷,谓之不辩。抱嫌履疑,属辞变意,谓之辩。动静合于天地,言默无不通利,谓之成善。善者,成理万物,覆载群生也。动静违于天地,言默无不伤害,谓之不善。不善之人,废直立违,生暴育奸也。不辨故成善,能辨故不善也。 是故圣人去文去言,去辩去知,所以隐知藏善,导以自然也。 (严君平此篇结构谨严,顺次辨析其概念,盖章句之正体也。)
1回应 2017-08-27 14:42:12 -
文禾斗 (涂鸦满纸羞呈面,弄斧班门大雅前)
老子指归 勇敢篇 天地之道,生杀之理,无为为之,自然而已。存身宁国,在于生杀之间。喜怒有节,生杀得分,天地祐之,万物归之。刚毅质直,安静乐杀,得善之半。柔弱畏敬,生而不杀,得善之半。二者深微,莫能穷测,一反一覆,或为玄德,一覆一反,或为玄贼。故君子不以生为巧,不以杀为功,杀人如杀身,活人如活己,执德体正,不得已而后然。 民不畏死篇 人之情性,不知而忠信,有知而诞謾,得意而安宁,失意而图非,穷困而轻... (1回应)2017-08-26 22:20:01
老子指归
勇敢篇
天地之道,生杀之理,无为为之,自然而已。存身宁国,在于生杀之间。喜怒有节,生杀得分,天地祐之,万物归之。刚毅质直,安静乐杀,得善之半。柔弱畏敬,生而不杀,得善之半。二者深微,莫能穷测,一反一覆,或为玄德,一覆一反,或为玄贼。故君子不以生为巧,不以杀为功,杀人如杀身,活人如活己,执德体正,不得已而后然。
民不畏死篇
人之情性,不知而忠信,有知而诞謾,得意而安宁,失意而图非,穷困而轻死,安宁而爱身。故圣人之牧民,主无为而民无望,民无获而主无丧,法立而不用,赏设而不施,天下重其神而爱其身,故形可制而势可禁也。
法出于臣,秉之在君。令出于君,饰之在臣。君主专制,其道在阴,臣主定名,其道在阳,君臣隔塞,职分自明。
人之饥篇
禀性受命,开心导意,道德生人之分也。含吐覆载,阴阳和洽,天地足人之分也。守名修德,乐生安俗,侯王守国之分也。忠信顺从,不变名实,臣下奉职之分也。敦朴节俭,顺天尽地,万民守身之分也。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不可安。失主之分,国不可存。失臣之分,命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故守分如常,则与天地通也,损己余分,与道俱行也。
(后世"身家性命"四字连用,其源难考,严君平则判为身、家、性、命、国五者,不知相关与否。)
生也柔弱篇
神明为常生之主,生物之根也;柔弱为神明之府,生物之药也。为府故为所托,为药故能长生。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载大,轻不载重。众人为大故居下,圣人为小故居上,物自然也。
(严君平论"神汉",曰父天母地,爱民如子,依上德不德篇,则其主皆上仁之君也。)
1回应 2017-08-26 22:20:01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宗教相关 (琴挑)
- 道门丹经 (木瓜水)
- 道 易 (达哒)
- 读研期间购书 (有容乃大)
- 老子 (林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老子指归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B.M.S 2021-02-03 07:19:20
注释很文彩很对仗很工整很简练很艰涩也很深奥,但是牵强附会的地方也不少,初读有点不知所云,不过觉得挺有意思,会继续再读。
0 有用 大懒散人 2020-12-15 17:44:51
讀到生無可戀
0 有用 昊子 2020-12-16 08:50:30
观其大略。
4 有用 文禾斗 2017-08-27 15:42:08
不可不读。
1 有用 虚舟 2021-04-04 20:19:54
一个能用的本子。不过有些地方比较糙,分章也有瑕疵。删去了谷神子注文。考虑到时代原因不能苛责,但个人感觉不如樊本读的舒服
0 有用 如是如是 2022-07-24 13:21:10
演绎过甚,徘徊庄淮间。
1 有用 虚舟 2021-04-04 20:19:54
一个能用的本子。不过有些地方比较糙,分章也有瑕疵。删去了谷神子注文。考虑到时代原因不能苛责,但个人感觉不如樊本读的舒服
0 有用 B.M.S 2021-02-03 07:19:20
注释很文彩很对仗很工整很简练很艰涩也很深奥,但是牵强附会的地方也不少,初读有点不知所云,不过觉得挺有意思,会继续再读。
0 有用 昊子 2020-12-16 08:50:30
观其大略。
0 有用 大懒散人 2020-12-15 17:44:51
讀到生無可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