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尽百年沧桑之后,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已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
本书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全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目录 · · · · · ·
第一部 社会
第一章 清末帝制时期
第二章 民国时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部 哲学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后
第三部 大学
第八章 北京大学
九章 清华大学
第十章 西南联合大学
第四部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可见而不可思,概念是可思而不可见,当时觉得很难懂。当时认为概念和具体的东西使并排放着的,不过有完全或不完全之分而已,为什么一者是可思而不可见,一者是可见而不可思呢?见和思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逐渐认识到,概念和具体的东西并不是一类的,而是属于两个世界的,所以并不是并排放着的。这里所说的两个世界是就逻辑上说的,不是就空间上说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1页 -
有些人学问很大,可以下笔千言,但写出来的诗并不是诗,尽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写出来,但就是不是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清末帝制时期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冯友兰自述"的人也喜欢 · · · · · ·
冯友兰自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 更多书评 2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
2013-04-18 00:41:50 1人喜欢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可见而不可思,概念是可思而不可见,当时觉得很难懂。当时认为概念和具体的东西使并排放着的,不过有完全或不完全之分而已,为什么一者是可思而不可见,一者是可见而不可思呢?见和思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逐渐认识到,概念和具体的东西并不是一类的,而是属于两个世界的,所以并不是并排放着的。这里所说的两个世界是就逻辑上说的,不是就空间上说的。 引自 第二部 哲学 第六章 四十年代 讨论问题而彼此不在同一面上的情况常常会有。
回应 2013-04-18 00:41:50 -
既然开始写了点东西,后来就扩大了,广泛讨论了哲学的方法论。哲学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它硬是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新知言》说,有一种叫做负的方法。那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使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想入非非”。“非非”,就是不是什么(非)而又不是不是什么(非非)。传统的中国画在画月亮的时候,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大片云彩,在云彩中间,留...
2013-04-18 00:19:28
既然开始写了点东西,后来就扩大了,广泛讨论了哲学的方法论。哲学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它硬是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新知言》说,有一种叫做负的方法。那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使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想入非非”。“非非”,就是不是什么(非)而又不是不是什么(非非)。传统的中国画在画月亮的时候,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大片云彩,在云彩中间,留一块空白。人们一看,就显出了一个月亮。这种画法叫“烘云托月”。它不是直接画一个圆圈,说那是月。而是画许多云彩把月亮烘托出来。哲学的负的方法,有这样的意义。 但是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既然是思维,对于不可思议的也不须思议,对于不可言说的也必须言说。所在正的方法也还是要用的。不过用了正的方法,同时要知道这种方法的缺点。用这种方法,同时又知道它不够,这就可以知道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为什么不可言说。这就对于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正的方法是一种“媒介”,有了这种“媒介”,那些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也就更加显著了。 禅宗的语录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心”,什么是“道”。他不回答,只竖起一个大拇指。有一个小和尚学他这个办法,有人问话,也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位禅师看见,把那个小和尚的大拇指砍了。小和尚负痛就跑。这位禅师在后面叫了他一声。小和尚回头一看,那位禅师又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个小和尚就恍然醒悟了。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大概也是说明,同是一种事,经过“媒介”与不经过“媒介”,其意义会大不相同。黑格尔说:一个年轻人可以说与老年人相同的话,但老年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他的一生的经验在里面。 《新知言》是我在抗战时期所写的最后一部书。它的《自序》中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新理学’继开之迹,于兹显矣。将返北平,留滞重庆,因取已钞成之稿,校阅付印。‘新理学’之纯哲学的系统,将以《新理学》、《新原人》、《新原道》及此书为其骨干。《新理学》脱稿于南渡途中,此书付印于北返道上。亦可纪也已。”这是我在1946年写的。现在回顾起来,确实是可以引为纪念,至少对于我个人说是如此。 引自 第二部 哲学 第六章 四十年代 以前自己“非非”的思维方式较胜。虽然不能说没收获,但却难以立足。后来意识到了,一时也难以改正。以后,当努力运用“正”的方法这种“媒介”,冀求一得。
回应 2013-04-18 00:19:28
-
既然开始写了点东西,后来就扩大了,广泛讨论了哲学的方法论。哲学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它硬是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新知言》说,有一种叫做负的方法。那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使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想入非非”。“非非”,就是不是什么(非)而又不是不是什么(非非)。传统的中国画在画月亮的时候,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大片云彩,在云彩中间,留...
2013-04-18 00:19:28
既然开始写了点东西,后来就扩大了,广泛讨论了哲学的方法论。哲学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它硬是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新知言》说,有一种叫做负的方法。那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使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想入非非”。“非非”,就是不是什么(非)而又不是不是什么(非非)。传统的中国画在画月亮的时候,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大片云彩,在云彩中间,留一块空白。人们一看,就显出了一个月亮。这种画法叫“烘云托月”。它不是直接画一个圆圈,说那是月。而是画许多云彩把月亮烘托出来。哲学的负的方法,有这样的意义。 但是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既然是思维,对于不可思议的也不须思议,对于不可言说的也必须言说。所在正的方法也还是要用的。不过用了正的方法,同时要知道这种方法的缺点。用这种方法,同时又知道它不够,这就可以知道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为什么不可言说。这就对于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正的方法是一种“媒介”,有了这种“媒介”,那些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也就更加显著了。 禅宗的语录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心”,什么是“道”。他不回答,只竖起一个大拇指。有一个小和尚学他这个办法,有人问话,也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位禅师看见,把那个小和尚的大拇指砍了。小和尚负痛就跑。这位禅师在后面叫了他一声。小和尚回头一看,那位禅师又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个小和尚就恍然醒悟了。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大概也是说明,同是一种事,经过“媒介”与不经过“媒介”,其意义会大不相同。黑格尔说:一个年轻人可以说与老年人相同的话,但老年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他的一生的经验在里面。 《新知言》是我在抗战时期所写的最后一部书。它的《自序》中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新理学’继开之迹,于兹显矣。将返北平,留滞重庆,因取已钞成之稿,校阅付印。‘新理学’之纯哲学的系统,将以《新理学》、《新原人》、《新原道》及此书为其骨干。《新理学》脱稿于南渡途中,此书付印于北返道上。亦可纪也已。”这是我在1946年写的。现在回顾起来,确实是可以引为纪念,至少对于我个人说是如此。 引自 第二部 哲学 第六章 四十年代 以前自己“非非”的思维方式较胜。虽然不能说没收获,但却难以立足。后来意识到了,一时也难以改正。以后,当努力运用“正”的方法这种“媒介”,冀求一得。
回应 2013-04-18 00:19:28 -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
2013-04-18 00:41:50 1人喜欢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可见而不可思,概念是可思而不可见,当时觉得很难懂。当时认为概念和具体的东西使并排放着的,不过有完全或不完全之分而已,为什么一者是可思而不可见,一者是可见而不可思呢?见和思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逐渐认识到,概念和具体的东西并不是一类的,而是属于两个世界的,所以并不是并排放着的。这里所说的两个世界是就逻辑上说的,不是就空间上说的。 引自 第二部 哲学 第六章 四十年代 讨论问题而彼此不在同一面上的情况常常会有。
回应 2013-04-18 00:41:50
-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
2013-04-18 00:41:50 1人喜欢
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因事见理,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就理论理。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殊相讲到共相,从特殊讲到一半,从具体讲到抽象,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都是从开始就讲一般,从共相到共相。习惯于读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对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我开始是看不懂的。这个不懂,主要的不是文字上的问题,而是道理上的问题。主要的是不懂一般和特殊的区别,理论思维没有过关。对于像柏拉图所说的,具体的东西是可见而不可思,概念是可思而不可见,当时觉得很难懂。当时认为概念和具体的东西使并排放着的,不过有完全或不完全之分而已,为什么一者是可思而不可见,一者是可见而不可思呢?见和思又有什么区别呢?后来逐渐认识到,概念和具体的东西并不是一类的,而是属于两个世界的,所以并不是并排放着的。这里所说的两个世界是就逻辑上说的,不是就空间上说的。 引自 第二部 哲学 第六章 四十年代 讨论问题而彼此不在同一面上的情况常常会有。
回应 2013-04-18 00:41:50 -
既然开始写了点东西,后来就扩大了,广泛讨论了哲学的方法论。哲学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它硬是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新知言》说,有一种叫做负的方法。那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使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想入非非”。“非非”,就是不是什么(非)而又不是不是什么(非非)。传统的中国画在画月亮的时候,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大片云彩,在云彩中间,留...
2013-04-18 00:19:28
既然开始写了点东西,后来就扩大了,广泛讨论了哲学的方法论。哲学自己给自己制造了麻烦。它硬是要思议不可思议的东西,要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呢?《新知言》说,有一种叫做负的方法。那就是,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使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这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想入非非”。“非非”,就是不是什么(非)而又不是不是什么(非非)。传统的中国画在画月亮的时候,不是画一个圆圈,而是画一大片云彩,在云彩中间,留一块空白。人们一看,就显出了一个月亮。这种画法叫“烘云托月”。它不是直接画一个圆圈,说那是月。而是画许多云彩把月亮烘托出来。哲学的负的方法,有这样的意义。 但是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既然是思维,对于不可思议的也不须思议,对于不可言说的也必须言说。所在正的方法也还是要用的。不过用了正的方法,同时要知道这种方法的缺点。用这种方法,同时又知道它不够,这就可以知道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为什么不可言说。这就对于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正的方法是一种“媒介”,有了这种“媒介”,那些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也就更加显著了。 禅宗的语录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心”,什么是“道”。他不回答,只竖起一个大拇指。有一个小和尚学他这个办法,有人问话,也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位禅师看见,把那个小和尚的大拇指砍了。小和尚负痛就跑。这位禅师在后面叫了他一声。小和尚回头一看,那位禅师又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个小和尚就恍然醒悟了。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大概也是说明,同是一种事,经过“媒介”与不经过“媒介”,其意义会大不相同。黑格尔说:一个年轻人可以说与老年人相同的话,但老年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他的一生的经验在里面。 《新知言》是我在抗战时期所写的最后一部书。它的《自序》中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新理学’继开之迹,于兹显矣。将返北平,留滞重庆,因取已钞成之稿,校阅付印。‘新理学’之纯哲学的系统,将以《新理学》、《新原人》、《新原道》及此书为其骨干。《新理学》脱稿于南渡途中,此书付印于北返道上。亦可纪也已。”这是我在1946年写的。现在回顾起来,确实是可以引为纪念,至少对于我个人说是如此。 引自 第二部 哲学 第六章 四十年代 以前自己“非非”的思维方式较胜。虽然不能说没收获,但却难以立足。后来意识到了,一时也难以改正。以后,当努力运用“正”的方法这种“媒介”,冀求一得。
回应 2013-04-18 00:19:2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5月)8.2分 384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08)8.8分 110人读过
-
东方出版中心 (2016)8.7分 106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8.2分 5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看不见我)
- 好书收集 (feitian)
- 学人文丛—冯友兰 (白露@思勉)
- 我的书目 (读书破万卷)
- 书虫09年1月购书单 (bookbu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冯友兰自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laire 2011-06-02 20:05:17
文风晓畅的冯老,看着很舒心
0 有用 自然人 2007-11-21 01:59:18
说当时的北京挺有意思的
0 有用 孑秩 2012-10-21 22:30:46
49年遗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其中有一样就是冯友兰先生,空间上的遗失尚不可怕,这是纯粹的遗失
0 有用 孟德斯鸩 2020-10-16 13:32:05
自传就是个人史。看不下去什么大部头的哲学著作,自述倒是看得很开心嘛!哲学家不奇怪,他们是人。 买不到理念面包🍞饿死的柏拉图,把腿伸得很长的陈独秀。🤣🤣🤣 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的校史,也能稍微了解一点近代大学教育的状况。 即《三松堂自序》。
1 有用 禧若。 2010-07-22 21:03:46
喜欢听那个年代的故事。第一部分的历史社会变迁,第三部分的北大清华轶事,都还不错~
0 有用 蚂蚁没有名字 2022-03-07 21:34:40
坦白说读了大半部分的时候,我对冯友兰先生本人的感觉有点复杂,有些矛盾,但看到最后我意识到,这种感觉并不奇怪。 他生活在不同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他要面对的就是如何理解矛盾、处理冲突,以及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使自己与之相适应。 在我看来,他通过自述呈现出来的,即是矛盾本身。
0 有用 爱丽丝的书柜 2021-08-29 22:45:52
@2011-06-10 22:39:01
0 有用 Isabellaxxi_ 2021-01-10 15:04:26
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太沉静太简练,万千情怀都含蓄的收敛在词句间。“学术并不是做官向上爬的梯子,学术就是学术。为什么研究学术呢?一不是做官,二不是发财,为的是追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
0 有用 孟德斯鸩 2020-10-16 13:32:05
自传就是个人史。看不下去什么大部头的哲学著作,自述倒是看得很开心嘛!哲学家不奇怪,他们是人。 买不到理念面包🍞饿死的柏拉图,把腿伸得很长的陈独秀。🤣🤣🤣 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的校史,也能稍微了解一点近代大学教育的状况。 即《三松堂自序》。
0 有用 狮子雨c 2019-05-18 18:19:02
敬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