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清诗流派史》,本书条分缕析,又融会贯通,既努力地探究清代各流派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诗学本身的原因,又精心寻绎各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沿波讨源,探求其继武前贤之处,又能由表及里,较确切地撷取其思想艺术方面的独到特点,平实地阐述其得失,考究其消长。此书用力甚勤,资料翔实,自成体系,多有精审之见。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河朔诗派
一 河朔诗派的由来
二 河朔诗派的特色
三 几位代表诗人
第二章 岭南诗派
一 岭南诗派的风格特色
二 屈大均
三 陈恭尹
四 释函可
第三章 顾炎武
一 顾炎武的先进思想对其诗作的影响
二 顾炎武的诗论反映在诗作上的特点
三 顾炎武诗作的艺术特色
四 顾炎武诗对清诗的影响
第四章 虞山诗派
一 虞山诗派的兴起
二 钱谦益
三 冯舒与冯班
第五章 娄东诗派
一 娄东诗派的兴起
二 吴伟业
三 “梅村体”传人之一——吴兆骞
四 “梅村体”传人之二——陈维崧
第六章 秀水诗派
一 秀水诗派的产生
二 朱彝尊
三 秀水诗派的变化
第七章 神韵诗派
一 神韵诗派的兴起
二 王士稹
三 神韵派及其影响
第八章 清初宗宋派
一 清初宗宋派的产生
二 清初宗宋派诗人
三 查慎行
第九章 饴山诗派
一 饴山诗派的产生
二 赵执信
三 流派及其影响
第十章 浙派
一 淅派的产生
二 厉鹗生平及其诗论
三 厉鹗的诗
四 对浙派的评价
第十一章 格调诗派
一 格调说产生的原因
二 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主客观条件
三 沈德潜诗的分析
四 格调派
五 对格调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肌理诗派
一 肌理说的“义理”和这一诗论产生的产因
二 从“文理”角度看肌理说的理论价值
三 论翁方纲的诗
四 肌理派诗人及其影响
第十三章 性灵诗派
一 性灵派产生的原因
二 袁枚及其诗
三 赵翼及其诗
四 张问陶及其诗
五 性灵派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
第十四章 桐城诗派
一 桐城诗派的形成
二 桐城诗派的诗论
三 刘大槐、姚鼐和方东树、梅曾亮的诗
四 流派与影响
第十五章 高密诗派
一 高密诗派兴起的原因
二 高密派的诗论
三 李宪噩与李宪乔
四 二李的追随者
五 对高密诗派的评价
第十六章 常州诗派
一 常州诗派的产生
二 常州诗派的诗论
三 常州诗派的杰出诗人黄景仁
四 常州诗派及其影响
第十七章 龚自珍
一 生平
二 诗论
三 龚诗的悲剧意识
四 龚诗对近代诗的影响
第十八章 宋诗运动和同光体
一 产生的原因
二 狭义宋诗派的诗论
三 两位代表诗人
四 结论
第十九章 汉魏诗派
一 汉魏派产生的原因
二 王闽运生平简介
三 王闽运的诗论
四 王闽运的诗作
五 结论
第二十章 中晚唐诗派
一 产生的原因
二 樊增祥的生平和诗论
三 樊增祥的诗作特色
四 中晚唐派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诗界革命派
一 诗界革命派的历史意义
二 黄遵宪的诗论与诗作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清诗流派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清诗流派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清诗流派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若存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2019-12-10 20:13 1人喜欢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诗论、诗作展开。可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梳理“清代诗学”,而非“清代诗歌”,可能欠妥的地方就在往往直接把诗作当成诗论的反映,乃至于两者完全吻合。论格调、肌理、性灵几派时尤其如此。诗本身反倒退居其次了。讲作品特色时,举例往往甚好,但概括却不佳,有时都用“以文为诗”草草写过。当然,在具体分析上常见会心处。如论陈三立的炼字、王闿运的模拟等等,都是深知甘苦之言。作者自列的新创处四十八条,有些是根据陈永正书评所举。陈氏还指出本书的缺点,一是前重后轻,二是论列有缺,如论秀水派不提钱载;岭南派不提黎简、宋湘;同光体不提沈曾植、郑孝胥;汉魏派不论述邓辅纶、高心夔等,可参。题外话是,所论诗人,从王渔洋到沈德潜、翁方纲这些人,大多是主持风雅的权贵人物,喜欢不起来。还是洪亮吉、黄仲则这些人比较可爱。论吴兆骞一段则尤其让人触动,所谓“万里冰天,极目惨沮,无舆图记载以发其怀,无花鸟亭榭以寄其兴,直以幽忧惋郁,无可告语,退托笔墨,以自陈写。然迁谪日久,失其天性,虽积有篇什,亦已潦倒溃乱,不知其所云矣。”此下作者议论,如“连内心世界也毫无自由”等等,虽有过于方直而近迂阔处,但也令人委实感慨。
200他的诗总是冲融得像春天的微雨,清旷得像中秋的凉风,而绝对不会闪现凄风苦雨的鬼气。
回应 2019-12-10 20:13 -
蘭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清诗繁荣,于流派纷呈可见一斑。其源流有自,上承唐宋,别裁伪体,终集大成。可与唐宋诗歌,鼎立于诗史,各领风骚。近世学人,每论及明清两代之文学,多举戏曲、小说为其时之代表。究其原因,无外乎“特出”耳。清诗蔚为大观,然成就为二者所掩,岂不可惜。余尝曰:“清诗可与戏曲、小说并称明清文学之奇”。 读刘氏此书,不可不知其人。世南本为诗人,然后著“诗史”。知此方晓作者何以评论时现“主观”,论述颇具性情。本章插...2012-07-24 13:13
-
蘭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清诗繁荣,于流派纷呈可见一斑。其源流有自,上承唐宋,别裁伪体,终集大成。可与唐宋诗歌,鼎立于诗史,各领风骚。近世学人,每论及明清两代之文学,多举戏曲、小说为其时之代表。究其原因,无外乎“特出”耳。清诗蔚为大观,然成就为二者所掩,岂不可惜。余尝曰:“清诗可与戏曲、小说并称明清文学之奇”。 读刘氏此书,不可不知其人。世南本为诗人,然后著“诗史”。知此方晓作者何以评论时现“主观”,论述颇具性情。本章插...2012-07-24 13:13
-
若存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2019-12-10 20:13 1人喜欢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诗论、诗作展开。可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梳理“清代诗学”,而非“清代诗歌”,可能欠妥的地方就在往往直接把诗作当成诗论的反映,乃至于两者完全吻合。论格调、肌理、性灵几派时尤其如此。诗本身反倒退居其次了。讲作品特色时,举例往往甚好,但概括却不佳,有时都用“以文为诗”草草写过。当然,在具体分析上常见会心处。如论陈三立的炼字、王闿运的模拟等等,都是深知甘苦之言。作者自列的新创处四十八条,有些是根据陈永正书评所举。陈氏还指出本书的缺点,一是前重后轻,二是论列有缺,如论秀水派不提钱载;岭南派不提黎简、宋湘;同光体不提沈曾植、郑孝胥;汉魏派不论述邓辅纶、高心夔等,可参。题外话是,所论诗人,从王渔洋到沈德潜、翁方纲这些人,大多是主持风雅的权贵人物,喜欢不起来。还是洪亮吉、黄仲则这些人比较可爱。论吴兆骞一段则尤其让人触动,所谓“万里冰天,极目惨沮,无舆图记载以发其怀,无花鸟亭榭以寄其兴,直以幽忧惋郁,无可告语,退托笔墨,以自陈写。然迁谪日久,失其天性,虽积有篇什,亦已潦倒溃乱,不知其所云矣。”此下作者议论,如“连内心世界也毫无自由”等等,虽有过于方直而近迂阔处,但也令人委实感慨。
200他的诗总是冲融得像春天的微雨,清旷得像中秋的凉风,而绝对不会闪现凄风苦雨的鬼气。
回应 2019-12-10 20:13
-
若存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2019-12-10 20:13 1人喜欢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诗论、诗作展开。可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梳理“清代诗学”,而非“清代诗歌”,可能欠妥的地方就在往往直接把诗作当成诗论的反映,乃至于两者完全吻合。论格调、肌理、性灵几派时尤其如此。诗本身反倒退居其次了。讲作品特色时,举例往往甚好,但概括却不佳,有时都用“以文为诗”草草写过。当然,在具体分析上常见会心处。如论陈三立的炼字、王闿运的模拟等等,都是深知甘苦之言。作者自列的新创处四十八条,有些是根据陈永正书评所举。陈氏还指出本书的缺点,一是前重后轻,二是论列有缺,如论秀水派不提钱载;岭南派不提黎简、宋湘;同光体不提沈曾植、郑孝胥;汉魏派不论述邓辅纶、高心夔等,可参。题外话是,所论诗人,从王渔洋到沈德潜、翁方纲这些人,大多是主持风雅的权贵人物,喜欢不起来。还是洪亮吉、黄仲则这些人比较可爱。论吴兆骞一段则尤其让人触动,所谓“万里冰天,极目惨沮,无舆图记载以发其怀,无花鸟亭榭以寄其兴,直以幽忧惋郁,无可告语,退托笔墨,以自陈写。然迁谪日久,失其天性,虽积有篇什,亦已潦倒溃乱,不知其所云矣。”此下作者议论,如“连内心世界也毫无自由”等等,虽有过于方直而近迂阔处,但也令人委实感慨。
200他的诗总是冲融得像春天的微雨,清旷得像中秋的凉风,而绝对不会闪现凄风苦雨的鬼气。
回应 2019-12-10 20:13 -
蘭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清诗繁荣,于流派纷呈可见一斑。其源流有自,上承唐宋,别裁伪体,终集大成。可与唐宋诗歌,鼎立于诗史,各领风骚。近世学人,每论及明清两代之文学,多举戏曲、小说为其时之代表。究其原因,无外乎“特出”耳。清诗蔚为大观,然成就为二者所掩,岂不可惜。余尝曰:“清诗可与戏曲、小说并称明清文学之奇”。 读刘氏此书,不可不知其人。世南本为诗人,然后著“诗史”。知此方晓作者何以评论时现“主观”,论述颇具性情。本章插...2012-07-24 13:1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7.7分 3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清诗流派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若存 2019-12-10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诗... 用流派或者说家数作框架还是比较妥当的。从章节设置上看,兼顾了地域和观念。作者非常强调所谓“补偏救弊”而导致的生灭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探索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说, 又未免有些教条和死板。其实如果能具体指出某一说所针对的对象,或者说其与此前、当时以及此后诸种说法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了,一味以此贯穿乃至于形成一个类似正反合的思路,反倒容易让人忽略其间的意义。具体写法,大致是从派落实到人,再从生平、诗论、诗作展开。可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梳理“清代诗学”,而非“清代诗歌”,可能欠妥的地方就在往往直接把诗作当成诗论的反映,乃至于两者完全吻合。论格调、肌理、性灵几派时尤其如此。诗本身反倒退居其次了。讲作品特色时,举例往往甚好,但概括却不佳,有时都用“以文为诗”草草写过。 (展开)
3 有用 间闲室主人 2013-05-27
纯文学的论述很精到,价值评判之类就见鬼去吧
2 有用 浮乎 2018-07-16
看到这些老头评骘前人不足之处就头大,站着说话不腰疼。苟为平世鸡犬就不要指斥别人捉襟见肘了。
0 有用 蘭澤 2012-07-27
流派纷呈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清诗的繁荣,但清诗流派后者必以力矫前一流派之弊端出现。这是否局限了清诗向更高层次发展呢?
1 有用 髯轲 2019-05-27
为了表示比严迪昌差一点。
0 有用 梵鵠 2020-06-12
看这种书不就方便理流派嘛,本来也是我懒得自己理,作者再夹藏私货跳过不看就好了。是非判断自己看诗文。
0 有用 李山樱 2020-05-19
挺好的 龚自珍一个人一章 但是后面几章有点仓促
0 有用 捫舌抉目飲鹿齋 2020-04-14
文献、资料上很丰赡,也自是能读诗者,但不能清理诗转变之谱系,分析中时或不免标签式评价,而各派之间的联系并不止此所大书特书之相互攻驳、反发。另常利用气节来评判,又不少正统意识形态内容,于诗人不免酷评。稍用西方理论,但用得不好。
0 有用 二十八度左倾 2020-03-24
老先生学问精深,初阅其书,顿生赞叹。可惜不免以狭隘僵化的意识形态说法解诗评人,主观偏颇处,终有焚琴煮鹤之憾。
3 有用 松虛居士 2020-03-07
劉先生的學問是很好的,於中國詩學亦是當行,但這本書實在硬傷太多。首先是主觀好惡太明顯,對不喜歡的詩人隨意貶抑,未為公論。其次是解詩太簡單粗暴,常用「愛國」、「以文為詩」概括一位詩人。再次是時代痕跡太明顯,滿紙「封建社會」、「階級」,常苛責古人。更甚者,明明對西人文論一知半解,卻好引用西文文論,不倫不類。最後是行文太不嚴謹,例如說翁方鋼「五六千首中佔百分之九十九的」不能算詩、袁枚「四千四百六十五首詩... 劉先生的學問是很好的,於中國詩學亦是當行,但這本書實在硬傷太多。首先是主觀好惡太明顯,對不喜歡的詩人隨意貶抑,未為公論。其次是解詩太簡單粗暴,常用「愛國」、「以文為詩」概括一位詩人。再次是時代痕跡太明顯,滿紙「封建社會」、「階級」,常苛責古人。更甚者,明明對西人文論一知半解,卻好引用西文文論,不倫不類。最後是行文太不嚴謹,例如說翁方鋼「五六千首中佔百分之九十九的」不能算詩、袁枚「四千四百六十五首詩,可說都是“生動活潑”的」。以劉先生之學養,竟然寫成這個樣子,良可痛惜。這告訴我們,做學問切不可趨時,趨時者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