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作者简介 · · · · · ·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目录 · · · · · ·
二 韩文版自序
三 德文版自序
四 意大利文版自序
五 英文版自序
六 许三观卖血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了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炒四下......炒五下......炒六下。” 一乐、二乐、三乐接着许三观的话,一人跟着炒了一下,许三观立刻制止他们: “不能,只能炒三下,炒到第四下就老了,第五下就硬了,第六下就咬不动了,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0页 -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 “是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许三观卖血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许三观卖血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46 条 )




-
小说的一开头,我是那么那么的讨厌许三观,讨厌许玉兰,讨厌所有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身上几乎囊括了中国农民所有的缺点:短视、无知、粗俗、随波逐流、追逐小利……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留下来的就只有祖辈的不成文的规矩以及以讹传讹的谣言。他们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的要求是温饱以及讨老婆或嫁汉子,生儿子养老送终。大概这就是一个中国普通农民一生的写照。真实、残酷,让人... (4回应)
2012-03-15 19:39:53 20人喜欢
小说的一开头,我是那么那么的讨厌许三观,讨厌许玉兰,讨厌所有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身上几乎囊括了中国农民所有的缺点:短视、无知、粗俗、随波逐流、追逐小利……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留下来的就只有祖辈的不成文的规矩以及以讹传讹的谣言。他们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们的要求是温饱以及讨老婆或嫁汉子,生儿子养老送终。大概这就是一个中国普通农民一生的写照。真实、残酷,让人禁不住的厌恶。 可是,余华就是运用如此“恶俗”的笔法,逐渐挖掘着他们身上的“善”的一面。无论是许三观,还是许玉兰,他们在面临几次重大的抉择时,身上体现出来的小人物的坚韧与温情,让人唏嘘不已。印象最深的还是在三年自然灾害,许三观过生日的时候,他用嘴巴“叨念”出来的一道道菜肴,以及全家吞口水的声音。那个年代,有无数的人冻死、饿死,但他们,却依靠着这一点点的希望,捱过了如此艰难的时期。 文革,混乱的无法分清是非黑白的年代,他们一家如同在风雪中互相取暖的小动物,天地如何变色,惟有家人在身边相互支撑与扶持。 他们不懂圣贤书上的真理名言,他们血管里流淌着的只是简单的是非人伦的血液。因此,他们不求其他,但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或者,余华依旧相信,人类有着“善”的本能。
4回应 2012-03-15 19:39:53 -
君子羽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这么站了一会儿,觉得寒冷起来了,就蹲下去靠着一棵树坐了下来。坐了一会儿,他从胸口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他数了数,只有三十七元四角钱,他买了三次血,到头来只有一次的钱,然后他将钱叠好了,放回到胸前的口袋里。这时他觉得委屈了,泪水就流出了眼眶,寒风吹过来,把他的眼泪吹落在地,所以当他伸手去擦眼睛时,没有擦到泪水。2013-09-02 15:09:49 2人喜欢
-
君子羽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从包裹里拿出了一只碗,将河面上的水刮到一旁,舀起一碗下面的河水,他看到林浦的河水在碗里有些发绿,他喝了一口,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使他浑身哆嗦。他用手抹了抹嘴巴后,仰起脖子一口气将碗里的水全部都喝了下去,然后他双手抱住自己猛烈地抖动了几下。过了一会儿,他觉得胃里的温暖慢慢回来了,他再舀起一碗河水,再次一口喝了下去,接着他再次抱住自己抖动起来。2013-09-02 11:21:53 2人喜欢
-
我只是一千个读者中的读者,不是哈姆雷特 每个看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的人,是否都对自己身上真有源源不断的血液而质疑?是否都想去献血试试?至少我是的。可我大一偷偷献过一次血,当我母亲得知,非常气愤指责了我。此事之后,再回头看看,许三观一生献血十一次,为何都没人为他心疼?每次都足以牵动我淡漠的心。这也是一次苦难人生的展示,我或许在庆幸自己是名旁观者,j即使内心的每次触动点都和许三观一起流血。四叔说...
2020-03-25 10:19:42 1人喜欢
我只是一千个读者中的读者,不是哈姆雷特
每个看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的人,是否都对自己身上真有源源不断的血液而质疑?是否都想去献血试试?至少我是的。可我大一偷偷献过一次血,当我母亲得知,非常气愤指责了我。此事之后,再回头看看,许三观一生献血十一次,为何都没人为他心疼?每次都足以牵动我淡漠的心。这也是一次苦难人生的展示,我或许在庆幸自己是名旁观者,j即使内心的每次触动点都和许三观一起流血。四叔说:“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谁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还是那么多……”许三观的一生都在卖血为生,或许为了去印证四叔的话,但是在一次次的卖血之后,到了年老只能把血卖给木匠当油漆用了,这是一种无由的悲伤。许三观是一名伟大的父亲,妻子与情敌何小勇所生的一乐是他心知肚明的,却始终深深的爱着一乐,虽然是矛盾的爱。他第二次献血是为了平息一乐打人的祸事,之后第六次开始,频繁的献血都是为了治疗一乐的肝炎,一个壮年大汉就那样一次次抽空自己身上年轻的血液,却不是为了他自己。这份大爱,换做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坦然的做到吧。他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看到这句话,心酸久久泛在心头。而他的爱也得到了回报,文革那时,在徐玉兰的批斗会上,一乐说自己最爱的是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许三观,许三观感动的哭了,称一乐就是自己的亲儿子。这个情节也让我泪眼模糊,却是一种欣慰的哭。这个男人的伟大让我不得不敬佩!令我敬佩的许三观除了作为一个父亲,更是作为一个丈夫。他第一次献血时为了娶妻子徐玉兰,当察觉玉兰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一乐不像自己的儿子,后来推理是徐玉兰和何小勇的孩子,他在一次次求证中也感受到背叛的愤怒,可是看到他心爱的一乐,他一次次的沮丧了,或许是爱一乐的过程中,他慢慢的原谅了徐玉兰。在文革时期,徐玉兰因为被批斗而剃成了阴阳头,儿子们都以此为耻,甚至怨恨起他们的母亲!只有许三观,默默的在背后支撑一切。许三观晚上给她烫脚,白天给她送水送饭,看到这一片段时我已经泣不成声。何谓患难见真情?在那个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疯狂了的年代,批斗会铺天盖地。在批斗徐玉兰时,为了让三个儿子不恨玉兰,许三观主动交待了他和林芬芳的事。而在我看来,虽然他与林芬芬做了不轨之事,那是可以原谅的,作为一种寻找故有的怀念来哀悼现实的不满。用一次卖血给徐芬芬买补品,不是背叛的不安,或许是为了结束对往事的悼念。余华在这个故事收尾的的镜头是徐玉兰带许三观来到了胜利饭店,吃了三次同样的黄酒和炒猪肝儿。画面没有轰轰烈烈,像是余华一贯的朴素笔风,两人相濡以沫,夫妻情深的平淡场景,好像在彼此的眼神了读出了一生过来的风风雨雨。那是已经超越了爱情的信任与爱惜,比起现代快餐式的爱情,经历不了情感路上的大风大浪,也熬不过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不由让人反思,我们的爱情缺少了什么?这是一个让人物质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的精神却缺失了什么,究竟什么,所有人都在追寻仍然是空虚着的。余华的笔下那些艰苦年代生存着的人们,他们顾不上思考活着的意义,只知道能过完每一天,还有明天,于是命运的艰苦,生活的考验陪伴着他们,也磨炼出她们坚毅的性格,朴实的愿望。在余华的笔下,眼泪只是一个情感的出口,所需要的,依然是泪水背后的那一种坚强,是泪水过后的那一份信仰和坚持。是简单的走下去,仅仅为了一个又一个初升的太阳。余华,用他理性的眼光,写出感性的文字,只是因为他将人生看的更透,更真实。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特殊的苦难却还是真实的活着,只是为了完成从呼吸开始的那刻使命,这不免让我为自己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存在着而幸运,我们为何不珍惜个体生命?看过余华的不少作品,那种对生命的深深领悟是朴素的真实,每每让我动容。用心去感受余华吧,这个伟大的作家!
回应 2020-03-25 10:19:42
-
Lilopeng (无病无灾不痛不痒)
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带来的味道总是相伴而至,有时这个味道重点,有时那个味道重点,这样才真实。质朴之人,秉持真性情之人,不是一定什么都看得开,不是一定什么都做得对,不是一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是生活在他们眼里,就像他们的性情一样真,他们的生活中有所守护,有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的生活即使无奈,但总是有一种可以用来面对无奈的幽默,生活的种种不幸中总会弥漫人性的暖意。2014-09-14 23:33:44
-
我只是一千个读者中的读者,不是哈姆雷特 每个看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的人,是否都对自己身上真有源源不断的血液而质疑?是否都想去献血试试?至少我是的。可我大一偷偷献过一次血,当我母亲得知,非常气愤指责了我。此事之后,再回头看看,许三观一生献血十一次,为何都没人为他心疼?每次都足以牵动我淡漠的心。这也是一次苦难人生的展示,我或许在庆幸自己是名旁观者,j即使内心的每次触动点都和许三观一起流血。四叔说...
2020-03-25 10:19:42 1人喜欢
我只是一千个读者中的读者,不是哈姆雷特
每个看过《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的人,是否都对自己身上真有源源不断的血液而质疑?是否都想去献血试试?至少我是的。可我大一偷偷献过一次血,当我母亲得知,非常气愤指责了我。此事之后,再回头看看,许三观一生献血十一次,为何都没人为他心疼?每次都足以牵动我淡漠的心。这也是一次苦难人生的展示,我或许在庆幸自己是名旁观者,j即使内心的每次触动点都和许三观一起流血。四叔说:“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谁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还是那么多……”许三观的一生都在卖血为生,或许为了去印证四叔的话,但是在一次次的卖血之后,到了年老只能把血卖给木匠当油漆用了,这是一种无由的悲伤。许三观是一名伟大的父亲,妻子与情敌何小勇所生的一乐是他心知肚明的,却始终深深的爱着一乐,虽然是矛盾的爱。他第二次献血是为了平息一乐打人的祸事,之后第六次开始,频繁的献血都是为了治疗一乐的肝炎,一个壮年大汉就那样一次次抽空自己身上年轻的血液,却不是为了他自己。这份大爱,换做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坦然的做到吧。他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你。”看到这句话,心酸久久泛在心头。而他的爱也得到了回报,文革那时,在徐玉兰的批斗会上,一乐说自己最爱的是毛主席,第二爱的就是许三观,许三观感动的哭了,称一乐就是自己的亲儿子。这个情节也让我泪眼模糊,却是一种欣慰的哭。这个男人的伟大让我不得不敬佩!令我敬佩的许三观除了作为一个父亲,更是作为一个丈夫。他第一次献血时为了娶妻子徐玉兰,当察觉玉兰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一乐不像自己的儿子,后来推理是徐玉兰和何小勇的孩子,他在一次次求证中也感受到背叛的愤怒,可是看到他心爱的一乐,他一次次的沮丧了,或许是爱一乐的过程中,他慢慢的原谅了徐玉兰。在文革时期,徐玉兰因为被批斗而剃成了阴阳头,儿子们都以此为耻,甚至怨恨起他们的母亲!只有许三观,默默的在背后支撑一切。许三观晚上给她烫脚,白天给她送水送饭,看到这一片段时我已经泣不成声。何谓患难见真情?在那个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疯狂了的年代,批斗会铺天盖地。在批斗徐玉兰时,为了让三个儿子不恨玉兰,许三观主动交待了他和林芬芳的事。而在我看来,虽然他与林芬芬做了不轨之事,那是可以原谅的,作为一种寻找故有的怀念来哀悼现实的不满。用一次卖血给徐芬芬买补品,不是背叛的不安,或许是为了结束对往事的悼念。余华在这个故事收尾的的镜头是徐玉兰带许三观来到了胜利饭店,吃了三次同样的黄酒和炒猪肝儿。画面没有轰轰烈烈,像是余华一贯的朴素笔风,两人相濡以沫,夫妻情深的平淡场景,好像在彼此的眼神了读出了一生过来的风风雨雨。那是已经超越了爱情的信任与爱惜,比起现代快餐式的爱情,经历不了情感路上的大风大浪,也熬不过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不由让人反思,我们的爱情缺少了什么?这是一个让人物质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的精神却缺失了什么,究竟什么,所有人都在追寻仍然是空虚着的。余华的笔下那些艰苦年代生存着的人们,他们顾不上思考活着的意义,只知道能过完每一天,还有明天,于是命运的艰苦,生活的考验陪伴着他们,也磨炼出她们坚毅的性格,朴实的愿望。在余华的笔下,眼泪只是一个情感的出口,所需要的,依然是泪水背后的那一种坚强,是泪水过后的那一份信仰和坚持。是简单的走下去,仅仅为了一个又一个初升的太阳。余华,用他理性的眼光,写出感性的文字,只是因为他将人生看的更透,更真实。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他们所经历的特殊的苦难却还是真实的活着,只是为了完成从呼吸开始的那刻使命,这不免让我为自己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存在着而幸运,我们为何不珍惜个体生命?看过余华的不少作品,那种对生命的深深领悟是朴素的真实,每每让我动容。用心去感受余华吧,这个伟大的作家!
回应 2020-03-25 10:19:42 -
许三观开始哭了,他敞开胸口的衣服走过去,让风呼呼地吹在他的脸上,吹在他的胸口;让混浊的眼泪涌出眼眶,沿着两侧的脸颊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泪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脚在往前走,他的眼泪在往下流。他的头抬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腿迈出去时坚强有力,他的胳膊甩动时也是毫不迟疑,可是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
2018-06-18 15:16:21
许三观开始哭了,他敞开胸口的衣服走过去,让风呼呼地吹在他的脸上,吹在他的胸口;让混浊的眼泪涌出眼眶,沿着两侧的脸颊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泪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脚在往前走,他的眼泪在往下流。他的头抬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腿迈出去时坚强有力,他的胳膊甩动时也是毫不迟疑,可是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
看到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流泪了。
回应 2018-06-18 15:16:21
论坛 · · · · · ·
为什么许三观没死 | 来自向付召 | 2 回应 | 2018-06-17 16:31:27 |
《许三观卖血记》同名话剧10月24日清华大学上演 | 来自Memory村长® | 2014-08-10 19:40:06 | |
一乐的出生还是有BUG的 | 来自Jarod | 2 回应 | 2012-09-13 17:09:48 |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给我温一下 | 来自一刀未剪的童年 | 13 回应 | 2012-09-13 16:53:36 |
小问题+小吐槽 | 来自[已注销] | 2010-11-02 15:12:59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南海出版公司 (1998)8.9分 364329人读过
-
De Geus (2004)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12)9.1分 191443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9.2分 662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一边生活,一边读书;一边物质,一边灵魂 (大鸟在旅行)
- 豆瓣图书TOP250(旧版保存!2013.06) (陀)
- 《當代小說二十家》書單 (小知子)
- 给妈妈买的书 (张天翼)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许三观卖血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凉水 2013-10-11 13:07:38
重读。真是一个质朴而原初的故事,有着原初的形式,质朴的语言,像是一首民谣。第一遍读这本书最震撼的是卖血之路,被时代的灾难与荒凉和生命的粗砺震撼了;而这一遍却是被结尾打动了。许三观和福贵一样,走过了生命的苦难,成为了被生活榨干血气与生命力,暮霭沉沉的老人,他们站立着的躯壳不是克服苦难后的快乐,而是沉重的麻木。这也是余华后期与前期作品的转变,用戏谑消解了愤怒,用荒诞稀释了无奈。
4 有用 成知默 2015-02-22 11:15:44
2015年第29本:看电影之前再重读一遍原著,大时代之下、小人物的半生悲喜,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放大时代的惊涛骇浪,而是真正将之作为人物生活的背景,那些平凡而艰辛的世俗生活,那些为了活着的挣扎,反而凸显了一个时代的悖谬与荒诞。他用少数人的历史,唤起了更多人的回忆;用少数人的人生,讲述了时代的命运与历史的大主题。
1 有用 -@無事嚼舌根 2013-12-20 20:17:25
孔夫子 許三觀是個好父親 好丈夫 好男人
4 有用 不喝大白梨了 2014-12-19 10:18:34
“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9 有用 ユーリ୧⍤⃝ 2013-06-11 03:50:52
他儿子病的那阵真以为他会卖血卖的没命了。。
0 有用 耐乐 2022-06-30 23:20:52
卖血抵御风险,既是伟大,又是无奈
0 有用 小城就好 2022-06-09 19:57:33
刚工作那会,有点不合时宜地不想合群,吃完中饭会跑去美罗城逛一逛,发现新华书店后窃喜,以为找到了打发午休时间的世外桃源,现在想想有点矫情。这一本,就是那个时候买来读的。
0 有用 史终如伊 2022-05-29 00:10:31
和《活着》一样,一口气读完,我只想说一句话:大夜里的,我想吃炒猪肝了
0 有用 天堂超市 2022-05-25 14:05:52
2010
0 有用 读完这本就睡觉 2022-05-22 16:25:30
明明是个happy end的故事,但读的时候却总觉得心酸无奈,读完后心里更是心酸。 大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数底层人民,奔涌前去的故事。 初读讨厌许三观,却又逐渐感动于他的温情,他的无私,他的自尊,他的责任感,他的父爱。 带一乐吃面条、用嘴炒菜、给給许玉兰送饭、带一乐治疗肝炎那几段我怕是永远忘不掉了。 不过余华老师的文字有点啰嗦,感觉文字还不够深沉,总体水平逊色于《活着》,却也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