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十五讲》的原文摘录

  • 我理解所谓“鲁迅气氛”,主要是指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而谈到鲁迅的精神气质就不能不注意到鲁迅和他的故乡浙东文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魏晋风骨、魏晋风度的精神联系。这就提示我们:要从鲁迅小说与魏晋文人、魏晋文学与玄学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鲁迅气氛”的问题。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这个小兄弟的“坟”是有所隐喻的,对于吕纬甫,他的这次掘坟的行动,是对已经逝去的生命的一个追踪,所以在他的感觉中这是“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而最后开掘的结果,却是“无”:这正是鲁迅的命题,尽管明知“踪影全无”,他仍然要去开掘;明知是“骗”,也要埋葬。我想可能感动我们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对已经逝去的生命的追踪与眷念。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结合《写在〈坟〉后面》,再来读《在酒楼上》,我们会再一次体会到鲁迅和魏晋文人的相通,表面的放达,掩饰不住对逝去的生命和已在的生命深情的眷恋。于是,我们也终于明白,吕纬甫其实是鲁迅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正是在吕纬甫身上,隐藏了鲁迅身上某些我们不大注意的方面,甚至是鲁迅的自我叙述中也常常有意无意遮蔽的方面,这就是他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他对生命的眷恋之情。这正是我们在鲁迅大部分著作中不大看得到的,吕纬甫这个形象,就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但我们还要注意,吕纬甫的自我陈述是在同“我”的对话中进行的,而“我”正是另外一个鲁迅自我。这就是说,看起来是吕纬甫一个人在讲故事,其实他的叙述,有一个“我”在场,时时刻刻有“我”在看着他,所以在“我”的审视的眼光的压迫下,吕纬甫是用一种有罪心理来讲这个故事的。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在这场对话中,“我”扮演的正是“伟大的审问者”的角色,吕纬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犯人”,一面在“我”的审视下谴责、揭发自己,一面却又有意无意地陈述“自己的善”,“阐明那埋葬的光耀”。而这“伟大的审问者”与“伟大的犯人”都同属于鲁迅:这是他的灵魂的自我审问与自我陈述,正是在这两种声音的相互撞击、纠缠之中,显示出了鲁迅自己以及和他同类的知识分子“灵魂的深”。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他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获得了普通人生活中固有的浓浓的人情味,但却仍然不能摆脱“旧日的梦”的蛊惑,为自己“绕了一点小圈子”又“飞回来了”而感到内疚。这是一个双向的困惑产生的双向审视:对于无所归宿“漂泊者”的“我”,吕纬甫叙述中表露出来的对于生命的眷恋之情,不能不使他为之动心动容;而面对还在做梦的“我”,“坚守者”吕纬甫却看清了自己生活的平庸与“无聊”的这一面,而自惭形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表达了鲁迅(及同类知识分子)的内在矛盾的:作为现实的选择与存在,鲁迅无疑是一个“飘泊者”,他也为自己的无所归宿而感到痛苦,因此,他在心灵的深处是怀有对大地的“坚守者”的向往的,但他又警惕着这样的“坚守”可能产生的新的精神危机:这又是一个鲁迅式的往返质疑,因此,小说中的“我”与“吕纬甫”确实都有鲁迅的身影,但他自己是站在“我”与“吕纬甫”之外的。而读者读这篇作品,却会因自己处境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反响: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坚守者”,你可能会为吕纬甫的自我谴责感到震撼;如果你是个“漂泊者”,小说中“我”的“客子”感就会引起你的共鸣,你也可能对吕纬甫陈述中掩饰不住的普通人生活中的人情味、生命的眷念感顿生某种羡慕之情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鲁迅曾经说过,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礼教的,其实他们是最守礼的。〔7〕同样的在魏连殳那里,他为什么那么耐心地为祖母去装殓呢?他那样放声一哭,说明魏连殳是真正讲礼教的,是孝子,他是真孝,他反对的是礼俗。从这里可以看出,魏连殳和阮籍不仅在行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进一步我们在魏连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鲁迅本人和魏晋文人的相通。魏连殳这个人既体现魏晋文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的东西。这里正好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都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的异类感,一个是极端的绝望感。可以说,鲁迅是把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的文人和现实生活中他自己的异类感和绝望感在《孤独者》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小说情节的发展带有很大的残酷性,写整个社会怎样对待一个异端,怎样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到最后,他生存的可能性都失去了。这是社会、多数对一个异端者的驱逐,一种非常残酷的驱逐。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叙事者“我”和魏连殳不完全一样,他更沉稳,善于用自嘲的方式来化解对外部世界的痛苦感受,他也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在讲述魏连殳的故事的时候,有意控制自己的情感,他把对魏连殳的同情收敛在自己感情的最深处、最隐蔽处,偶然闪现一点,更多的是用一种客观的打量、一种平静的讲述来讲。但是这一切,这样一种自嘲的方式,这样一种控制自己的情感、掩饰自己的写作,正是鲁迅的另一面,也是鲁迅的叙事策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小说中的“我”和魏连殳,即小说叙述者和主人公,他们都是“我”的不同侧面,或者说是“我”内心的两个不同声音。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小说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叙述的故事中,插入了“我”和魏连殳的三次对话、三次辩论。每一次讨论,都有一个主题;这种围绕一个主题来互相辩驳的方式,正是魏晋“清谈”的特点,小说写的就是“我”和魏连殳两个人在自己房间里清谈,这是其他小说看不到的。而三次清谈都不是一般的发牢骚,而是把他们现实的痛苦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三次玄学讨论:这应该是特别有意思的。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从表面看起来是讨论孩子问题,其实争论的是,“人的生存希望”在哪里。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这里实际上是从人的本性这个根底上来辩论人的生存有无希望的。两种观点相互质疑和颠覆,大家注意,这个讨论是没有结论的,所反映的正是鲁迅自己内心的矛盾。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在《孤独者》里,从祖母到魏连殳,再到“我”,有一个“孤独者谱系”,这里没有血缘关系,却传承下来了。所以“孤独”不是境由心造,而是本体性的,是命运造成,注定如此的,而且会代代传下去。这是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追问——鲁迅总是通过一种现象进行本体的追问,刚才追问生存希望,这里又追问生存状态:这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还是无可改变的宿命,鲁迅自己是矛盾的。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这里又提出了“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从魏连殳的回答,结合他的经历大概有几层意思。第一个层次,是为自己活,为自己某种追求、理想、信仰而活着,魏连殳是曾经这样活着过的,人们为什么觉得他是个异端呢?就是因为他是有信仰、有自己的追求的人。但现在他说他活着是因为有人愿意我多活几天。这就是说,他不可能为理想、追求而活着,因为理想完全破灭了;还要活下去的动力,就来自是有人——例如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孩子希望我活着。这个时候,我活着的全部意义就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爱我者。这是一种力量,而且是很大的力量,魏连殳说,“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因为我毕竟活得有意义:为爱我者活着。但是,现在爱我者自己也活不下去了,人们也不爱我,不再对我寄予任何希望了。到了连爱我者都不希望我活的时候,人的生存价值已经退到了零度,几乎没有价值了,已经到了底线了,但是我还要反抗,我要反抗这个不可抵抗的命运,我还要活着。这个时候,我为什么活着呢?我只能为那些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活着:你们不是不愿意我活着吗,那我就偏要活着,我就是要让你们因为我的存在而觉得不舒服。这是“为敌人”而活着,这真是太可怕了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我一个复仇之神践踏着所有的敌人,我胜利了,但是我已经真的失败了。因为“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是以背叛我自己和爱我者为代价来取得对敌人的胜利。也就是说,他的复仇就不能不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毁灭作为代价,并且最后必然导致生命的死亡。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在《孤独者》里,鲁迅就是通过两种声音,叙事者“我”的声音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声音互相对峙、互相辩驳,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所以小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但在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而且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讨论是极其彻底的,因为本来为爱我者活着已经是生存意义的底线了,还要追问在底线之后还有没有可能性,就出现了为敌人而活着这样的残酷选择。“活还是不活”,这是哈姆雷特的命题,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命题,在鲁迅这里是用中国的方式来思考与回答的:他看得很深很远,从历史看到现实,从魏晋时代的文人看到他自己的同辈人,这样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本身的追问,充满了鲁迅式的紧张,贯注着鲁迅式的冷气。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鲁迅小说的“自我辩驳”的性质,这是反映了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的。他的“多疑”首先是指向自我的,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所言,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对自己拥有的全部观念、情感、选择,都要加以“多疑”的审视。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鲁迅并不寻求一个绝对、凝定的答案,这正是显示了他的“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自然会有自己的选择,但他绝不把这样的选择赖以存在的思想支点绝对化、凝固化,同时投以怀疑的眼光,而又不将这种怀疑本身凝固化,这样,他就把自己置于既在具体时空下有所坚守,又不受具体时空限制,进行无休止的质疑也即无休止的探索的境地中,就像以后我们将要讲到的那旷野里的“过客”,为“永远探索”的声音所召唤,永远在“走”着一样。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鲁迅情感与精神气质的复杂与多层次性。如前文所分析,即以他与魏晋风度与魏晋风骨的精神联系而言,他是同时兼具稽、阮的愤激、冷峻与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两者在他身上既互补又相通。作为历史上的“异端”传统的继承人,正像鲁迅对他的先辈的分析那样,他自己以及他笔下的魏连殳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是一面激烈地反叛旧礼教,一面又是“守礼”即坚守基本的人伦,如对父母的孝、子女的爱的。作为永远的探索者,鲁迅身上当然有着鲜明的“生活在远方”的“漂泊”情怀,但正像《在酒楼上》所描写的那样,他依然无法摆脱“思乡的蛊惑”,并“时时反顾”。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 正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鲁迅所特有的“多疑”思维所形成的言说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形成了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是同时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互相消解、颠覆着,互相补充着;总是有多种情感在相互纠缠、激荡。在鲁迅的小说里,找不到许多作家所追求的和谐,而是充满各种对立因素的缠绕、扭结,并且呈现出一种撕裂的关系。这样的撕裂的文本是有一种内在的紧张的。 (查看原文)
    烟士披里纯 3赞 2022-10-01 10:01:34
    —— 引自章节:第四讲 “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