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这本书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四声
第三节 平仄
第四节 对仗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第二节 律诗的韵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二)七律的平仄
(三)粘对
(四)孤平的避忌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六)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三)首联对仗
(四)尾联对仗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六)长律的对仗
(七)对仗的讲究
第五节 绝句
(一)律绝
(二)古绝
第六节 古体诗
(一)古体诗的韵
(二)柏梁体
(三)换韵
(四)古体诗的平仄
(五)古体诗的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七)入律的古风
第三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种类
(一)词牌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第二节 词谱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二)词的平仄
(三)词的对仗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诗词的节奏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二)词的特殊节奏
第二节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不完全句
(二)语序的变换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四)炼句
结 语
附录一 诗韵举要
附录二 词谱举要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诗词格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诗词格律"的人也喜欢 · · · · · ·
诗词格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诗词格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 更多书评 2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本是因为一直读着诗,却总是弄不明白诗中的平仄,对仗和韵。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过无知,于是请老师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关于诗词中格律研究的书。这本王力教授编著,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便开启了我的初识格律之路。 当自己知道这本书只有100多页的时候还有些惊喜,以为是简单、轻松,而且不需要浪费多少时间的著作,可是当真的开始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入之易,通之难。 苏打绿,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其中作为中... (5回应)
2013-12-05 20:28 4人喜欢
本是因为一直读着诗,却总是弄不明白诗中的平仄,对仗和韵。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过无知,于是请老师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关于诗词中格律研究的书。这本王力教授编著,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便开启了我的初识格律之路。 当自己知道这本书只有100多页的时候还有些惊喜,以为是简单、轻松,而且不需要浪费多少时间的著作,可是当真的开始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入之易,通之难。 苏打绿,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其中作为中文系的主场青峰擅长写词,于是我试通过《迟到千年》这首歌中歌词的出处,试去将《诗词格律》中关于平仄,对仗和韵的理论应用到实际诗歌中,以达到初步熟悉格律概念。
《迟到千年》 苏打绿 卮言春天,破碎秋千,踟蹰不如停止抱歉; 再过秋天,烂了蜿蜒,红灯你搁浅; 只是你迟到一千年,黄昏后就不会有夜; 发间在印象中被蔓延,你说你放弃了八月; 其实不需要蜻蜓点水,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咽,捧起碗在倥侗增添; 阖起厌倦,压坏了肩,缩成了点还是一条线; 接近直觉,溺死诡谲,最熟最烂你的脸; 只是你迟到一千年;黄昏后就不会有夜; 发间在印象中被蔓延,你说你放弃了八月; 其实不需要蜻蜓点水,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咽,捧起碗在倥侗增添。 其中:卮言,亦作"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阖,出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倥侗,出自 唐,柳宗元 《东明张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蜻蜓点水,出自唐,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因为为前两者为寓言或散文,且因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是束缚,所以下文我们要讨论的是后两首《东明张先生墓志》与《曲江》。 《东明张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因难以找寻全诗,故暂以一句先作分析,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P17)这句押上平声的“八齐”韵,其平仄为:— — — | —,— | — — | 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其中“而”据《宋本广韵》记载为上平韵,根据“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原则,第三个字“而”的平仄格式可以不拘。 曲江二首(其二)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押上平声“五微”韵。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首句押了平声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完全对立。(P29)且在第五个字上用了仄声,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P35) 对,就是平对平,仄对仄。 粘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个字相一致,例如:“债”仄声对“日”仄声,“花”平声对“生”平声。(P29) 在第七句中,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形式属于唐宋律诗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放于第七句(P31) 另备注:古四聲即上古漢語聲調,又特指《詩經》聲調,此術語為清朝段玉裁最早使用,就上古漢語是否有聲調、上古漢語聲調與中古漢語聲調之間的關係,許多音韻學家有過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古無四聲」、「四聲一貫」、「古無去聲」及「入分長短」等不同的學說。——摘自维基百科。 其中“七十”古为仄声,今为平声。“蝶”古为仄声,今为平声。(已用括号标明) 通:“回”,“衣”“行”“穿”“深”“传”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依照律诗对仗概况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P42) 五律首联对仗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较少。(P45)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例如:这首诗中“寻常”“七十”为特殊借对,“穿”与“点”动词对,“蛱蝶”“与蜻蜓”名词对,“深深”与“款款”副词对。 因为以今日之音辨古时之调,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偏差,欢迎大家指正。
5回应 2013-12-05 20:28 -
-
《诗词格律》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很多大部头相比,它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贫乏,每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正契合了作者的目的: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一方面成功做到了。书本结构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先从概念入手,进一步讲诗律,最后讲词律。在每章的下面都按照韵、平仄、对仗的顺序讲,井然... (5回应)
2018-12-07 14:19
《诗词格律》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很多大部头相比,它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贫乏,每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正契合了作者的目的: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一方面成功做到了。书本结构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先从概念入手,进一步讲诗律,最后讲词律。在每章的下面都按照韵、平仄、对仗的顺序讲,井然有序。每个知识点后面基本上都有例子,能让人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图片为摘录的一些笔记)
笔记1笔记2笔记3笔记4笔记5笔记6阅读《诗词格律》的过程有点长,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干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才能理解。之前在古代汉语这门课程上接触过一些有关诗词格律的东西,这个学期唐诗格律这门课也是讲这些知识,不过这个学期讲得更深入、更具体。但是,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使我云里雾里,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了然于心。首先,之前一直把入声字当成特殊情况,现在才明白在古代,入声与平声、上声、去声是一样地位的,只不过现在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成了比较特殊的一声。而平仄的区分,也是以古音为主,平就是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三种情况。其次,之前古代汉语课上也听过老师讲首句入韵是个特殊情况,当时对这一点存有疑虑,问了同学,好像只是弄懂了表面意思,后来才发现,原来首句入韵在律诗中意味着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平声韵,首句不入韵,只需在二、四末押韵的叫正格,在一、二、四句末押韵的叫偏格。最重要的一点是,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律诗讲求粘对,粘对主要是为了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又雷同了。这一点在上大学之前深有体会,当时高中老师让我们写古体诗,读着自己以及周围同学的诗歌,总觉得少点什么,那时还记得自己写过蹩脚的“现代诗”,每句都押韵了,读起来怪别扭的。扫除的“盲区”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学以致用听起来有点功利,但《诗词格律》这本书本就是一本工具书。因为下学期马上要去中学实习了。接下来我将利用书中的知识分析一下高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出现的诗词。(以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为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总的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韵的角度看,押“下平声”中的“十二侵”,押韵的字有“林、森、阴、心、砧”,属于偏格,为首句入韵。
从平仄来看,入声字有“玉、峡、塞、接、菊、日、一、尺、白、急”,整首诗属于七言仄起平收式。即: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坳救”,凡平仄不依常格,即是坳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二句的第三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三句的第三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句,第一字用了平声,第三字补偿一个仄声,这是“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在这里,却是对得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存在问题和改动的,都不涉及“二”、“四”、“六”字。
从对仗的角度看,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属于律诗对仗中的常规对仗情况—中两联对仗。颔联中,江间与塞上是地理名词,波浪与风云是天文名词,兼对接是动词,天与地是地理名词,涌与阴是动词,都是同类词相对,为工对。颈联中,“丛菊”对“孤舟”,一众一寡;“一系”对“两开”,均是数词加动词;“故园心”对“他日泪”,泪与心都是有关人身体的名词,对仗工整。
杜甫的诗算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典范了,但他的这首诗中还是存在不合格律之处,可见任何规则都有其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例外。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有工整与音韵的美感,但要是处处拘泥于格律,反而会损伤诗的意境,降低艺术之美。
这首诗还出现了同一个字出现两次的情况,也叫重字,“巫山与“巫峡””中的“巫”,还有叠词“处处”,那么律诗中可以出现重复的字么?
“诗词界流行着忌重字的潜规则,一旦一首诗词中出现重字,便被视为硬伤和败笔,被毫不客气地弃之不用,这个规则虽不见典册,也不明何时何人提出,但人云亦云,奉为金科玉律,而今人更甚。”(摘自《谈诗词作品中的重字》沈维)。
但实际上,名篇佳作中,因重字誉满天下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可见恰当的重字还是有一定妙处可言的。这里杜甫的“巫山巫峡”都是专有名词,读起来并不拗口,没有刻意找其它的词来代替的必要。还有“处处”,与“催刀尺”起到了加快诗歌节奏的作用,也促进了思想情感的递进,恰到好处。何必改成其它词呢?《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诗言志”居于首位,只要能恰当地表达内心志意,格律这些外在形式可以灵活应变。 以上就是读《诗词格律》后的一些个人理解与感受,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5回应 2018-12-07 14:19
-
本是因为一直读着诗,却总是弄不明白诗中的平仄,对仗和韵。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过无知,于是请老师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关于诗词中格律研究的书。这本王力教授编著,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便开启了我的初识格律之路。 当自己知道这本书只有100多页的时候还有些惊喜,以为是简单、轻松,而且不需要浪费多少时间的著作,可是当真的开始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入之易,通之难。 苏打绿,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其中作为中... (5回应)
2013-12-05 20:28 4人喜欢
本是因为一直读着诗,却总是弄不明白诗中的平仄,对仗和韵。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过无知,于是请老师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关于诗词中格律研究的书。这本王力教授编著,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便开启了我的初识格律之路。 当自己知道这本书只有100多页的时候还有些惊喜,以为是简单、轻松,而且不需要浪费多少时间的著作,可是当真的开始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入之易,通之难。 苏打绿,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其中作为中文系的主场青峰擅长写词,于是我试通过《迟到千年》这首歌中歌词的出处,试去将《诗词格律》中关于平仄,对仗和韵的理论应用到实际诗歌中,以达到初步熟悉格律概念。
《迟到千年》 苏打绿 卮言春天,破碎秋千,踟蹰不如停止抱歉; 再过秋天,烂了蜿蜒,红灯你搁浅; 只是你迟到一千年,黄昏后就不会有夜; 发间在印象中被蔓延,你说你放弃了八月; 其实不需要蜻蜓点水,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咽,捧起碗在倥侗增添; 阖起厌倦,压坏了肩,缩成了点还是一条线; 接近直觉,溺死诡谲,最熟最烂你的脸; 只是你迟到一千年;黄昏后就不会有夜; 发间在印象中被蔓延,你说你放弃了八月; 其实不需要蜻蜓点水,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咽,捧起碗在倥侗增添。 其中:卮言,亦作"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阖,出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倥侗,出自 唐,柳宗元 《东明张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蜻蜓点水,出自唐,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因为为前两者为寓言或散文,且因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是束缚,所以下文我们要讨论的是后两首《东明张先生墓志》与《曲江》。 《东明张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因难以找寻全诗,故暂以一句先作分析,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P17)这句押上平声的“八齐”韵,其平仄为:— — — | —,— | — — | 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其中“而”据《宋本广韵》记载为上平韵,根据“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原则,第三个字“而”的平仄格式可以不拘。 曲江二首(其二)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押上平声“五微”韵。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首句押了平声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完全对立。(P29)且在第五个字上用了仄声,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P35) 对,就是平对平,仄对仄。 粘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个字相一致,例如:“债”仄声对“日”仄声,“花”平声对“生”平声。(P29) 在第七句中,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形式属于唐宋律诗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放于第七句(P31) 另备注:古四聲即上古漢語聲調,又特指《詩經》聲調,此術語為清朝段玉裁最早使用,就上古漢語是否有聲調、上古漢語聲調與中古漢語聲調之間的關係,許多音韻學家有過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古無四聲」、「四聲一貫」、「古無去聲」及「入分長短」等不同的學說。——摘自维基百科。 其中“七十”古为仄声,今为平声。“蝶”古为仄声,今为平声。(已用括号标明) 通:“回”,“衣”“行”“穿”“深”“传”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依照律诗对仗概况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P42) 五律首联对仗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较少。(P45)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例如:这首诗中“寻常”“七十”为特殊借对,“穿”与“点”动词对,“蛱蝶”“与蜻蜓”名词对,“深深”与“款款”副词对。 因为以今日之音辨古时之调,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偏差,欢迎大家指正。
5回应 2013-12-05 20:28 -
-
《诗词格律》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很多大部头相比,它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贫乏,每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正契合了作者的目的: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一方面成功做到了。书本结构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先从概念入手,进一步讲诗律,最后讲词律。在每章的下面都按照韵、平仄、对仗的顺序讲,井然... (5回应)
2018-12-07 14:19
《诗词格律》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很多大部头相比,它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贫乏,每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正契合了作者的目的: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一方面成功做到了。书本结构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先从概念入手,进一步讲诗律,最后讲词律。在每章的下面都按照韵、平仄、对仗的顺序讲,井然有序。每个知识点后面基本上都有例子,能让人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图片为摘录的一些笔记)
笔记1笔记2笔记3笔记4笔记5笔记6阅读《诗词格律》的过程有点长,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干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才能理解。之前在古代汉语这门课程上接触过一些有关诗词格律的东西,这个学期唐诗格律这门课也是讲这些知识,不过这个学期讲得更深入、更具体。但是,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使我云里雾里,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了然于心。首先,之前一直把入声字当成特殊情况,现在才明白在古代,入声与平声、上声、去声是一样地位的,只不过现在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成了比较特殊的一声。而平仄的区分,也是以古音为主,平就是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三种情况。其次,之前古代汉语课上也听过老师讲首句入韵是个特殊情况,当时对这一点存有疑虑,问了同学,好像只是弄懂了表面意思,后来才发现,原来首句入韵在律诗中意味着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平声韵,首句不入韵,只需在二、四末押韵的叫正格,在一、二、四句末押韵的叫偏格。最重要的一点是,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律诗讲求粘对,粘对主要是为了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又雷同了。这一点在上大学之前深有体会,当时高中老师让我们写古体诗,读着自己以及周围同学的诗歌,总觉得少点什么,那时还记得自己写过蹩脚的“现代诗”,每句都押韵了,读起来怪别扭的。扫除的“盲区”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学以致用听起来有点功利,但《诗词格律》这本书本就是一本工具书。因为下学期马上要去中学实习了。接下来我将利用书中的知识分析一下高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出现的诗词。(以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为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总的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韵的角度看,押“下平声”中的“十二侵”,押韵的字有“林、森、阴、心、砧”,属于偏格,为首句入韵。
从平仄来看,入声字有“玉、峡、塞、接、菊、日、一、尺、白、急”,整首诗属于七言仄起平收式。即: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坳救”,凡平仄不依常格,即是坳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二句的第三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三句的第三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句,第一字用了平声,第三字补偿一个仄声,这是“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在这里,却是对得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存在问题和改动的,都不涉及“二”、“四”、“六”字。
从对仗的角度看,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属于律诗对仗中的常规对仗情况—中两联对仗。颔联中,江间与塞上是地理名词,波浪与风云是天文名词,兼对接是动词,天与地是地理名词,涌与阴是动词,都是同类词相对,为工对。颈联中,“丛菊”对“孤舟”,一众一寡;“一系”对“两开”,均是数词加动词;“故园心”对“他日泪”,泪与心都是有关人身体的名词,对仗工整。
杜甫的诗算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典范了,但他的这首诗中还是存在不合格律之处,可见任何规则都有其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例外。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有工整与音韵的美感,但要是处处拘泥于格律,反而会损伤诗的意境,降低艺术之美。
这首诗还出现了同一个字出现两次的情况,也叫重字,“巫山与“巫峡””中的“巫”,还有叠词“处处”,那么律诗中可以出现重复的字么?
“诗词界流行着忌重字的潜规则,一旦一首诗词中出现重字,便被视为硬伤和败笔,被毫不客气地弃之不用,这个规则虽不见典册,也不明何时何人提出,但人云亦云,奉为金科玉律,而今人更甚。”(摘自《谈诗词作品中的重字》沈维)。
但实际上,名篇佳作中,因重字誉满天下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可见恰当的重字还是有一定妙处可言的。这里杜甫的“巫山巫峡”都是专有名词,读起来并不拗口,没有刻意找其它的词来代替的必要。还有“处处”,与“催刀尺”起到了加快诗歌节奏的作用,也促进了思想情感的递进,恰到好处。何必改成其它词呢?《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诗言志”居于首位,只要能恰当地表达内心志意,格律这些外在形式可以灵活应变。 以上就是读《诗词格律》后的一些个人理解与感受,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5回应 2018-12-07 14:19
-
-
《诗词格律》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很多大部头相比,它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贫乏,每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正契合了作者的目的: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一方面成功做到了。书本结构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先从概念入手,进一步讲诗律,最后讲词律。在每章的下面都按照韵、平仄、对仗的顺序讲,井然... (5回应)
2018-12-07 14:19
《诗词格律》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浓缩的都是精华。与很多大部头相比,它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贫乏,每句话基本上都是重点。这样的阅读体验也正契合了作者的目的: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作者在这一方面成功做到了。书本结构框架合理,逻辑清晰,先从概念入手,进一步讲诗律,最后讲词律。在每章的下面都按照韵、平仄、对仗的顺序讲,井然有序。每个知识点后面基本上都有例子,能让人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图片为摘录的一些笔记)
笔记1笔记2笔记3笔记4笔记5笔记6阅读《诗词格律》的过程有点长,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干货,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才能理解。之前在古代汉语这门课程上接触过一些有关诗词格律的东西,这个学期唐诗格律这门课也是讲这些知识,不过这个学期讲得更深入、更具体。但是,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使我云里雾里,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了然于心。首先,之前一直把入声字当成特殊情况,现在才明白在古代,入声与平声、上声、去声是一样地位的,只不过现在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成了比较特殊的一声。而平仄的区分,也是以古音为主,平就是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三种情况。其次,之前古代汉语课上也听过老师讲首句入韵是个特殊情况,当时对这一点存有疑虑,问了同学,好像只是弄懂了表面意思,后来才发现,原来首句入韵在律诗中意味着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平声韵,首句不入韵,只需在二、四末押韵的叫正格,在一、二、四句末押韵的叫偏格。最重要的一点是,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律诗讲求粘对,粘对主要是为了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又雷同了。这一点在上大学之前深有体会,当时高中老师让我们写古体诗,读着自己以及周围同学的诗歌,总觉得少点什么,那时还记得自己写过蹩脚的“现代诗”,每句都押韵了,读起来怪别扭的。扫除的“盲区”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学以致用听起来有点功利,但《诗词格律》这本书本就是一本工具书。因为下学期马上要去中学实习了。接下来我将利用书中的知识分析一下高中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出现的诗词。(以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为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总的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
从韵的角度看,押“下平声”中的“十二侵”,押韵的字有“林、森、阴、心、砧”,属于偏格,为首句入韵。
从平仄来看,入声字有“玉、峡、塞、接、菊、日、一、尺、白、急”,整首诗属于七言仄起平收式。即: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坳救”,凡平仄不依常格,即是坳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二句的第三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三句的第三字,该用仄声的用了平声。第句,第一字用了平声,第三字补偿一个仄声,这是“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在这里,却是对得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存在问题和改动的,都不涉及“二”、“四”、“六”字。
从对仗的角度看,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对仗,属于律诗对仗中的常规对仗情况—中两联对仗。颔联中,江间与塞上是地理名词,波浪与风云是天文名词,兼对接是动词,天与地是地理名词,涌与阴是动词,都是同类词相对,为工对。颈联中,“丛菊”对“孤舟”,一众一寡;“一系”对“两开”,均是数词加动词;“故园心”对“他日泪”,泪与心都是有关人身体的名词,对仗工整。
杜甫的诗算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典范了,但他的这首诗中还是存在不合格律之处,可见任何规则都有其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例外。格律诗是带着镣铐跳舞,有工整与音韵的美感,但要是处处拘泥于格律,反而会损伤诗的意境,降低艺术之美。
这首诗还出现了同一个字出现两次的情况,也叫重字,“巫山与“巫峡””中的“巫”,还有叠词“处处”,那么律诗中可以出现重复的字么?
“诗词界流行着忌重字的潜规则,一旦一首诗词中出现重字,便被视为硬伤和败笔,被毫不客气地弃之不用,这个规则虽不见典册,也不明何时何人提出,但人云亦云,奉为金科玉律,而今人更甚。”(摘自《谈诗词作品中的重字》沈维)。
但实际上,名篇佳作中,因重字誉满天下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可见恰当的重字还是有一定妙处可言的。这里杜甫的“巫山巫峡”都是专有名词,读起来并不拗口,没有刻意找其它的词来代替的必要。还有“处处”,与“催刀尺”起到了加快诗歌节奏的作用,也促进了思想情感的递进,恰到好处。何必改成其它词呢?《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志意的,歌是拖长声调咏唱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依从拖长声调而咏唱的语言,律吕用于调和声音。“诗言志”居于首位,只要能恰当地表达内心志意,格律这些外在形式可以灵活应变。 以上就是读《诗词格律》后的一些个人理解与感受,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5回应 2018-12-07 14:19 -
本是因为一直读着诗,却总是弄不明白诗中的平仄,对仗和韵。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过无知,于是请老师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关于诗词中格律研究的书。这本王力教授编著,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便开启了我的初识格律之路。 当自己知道这本书只有100多页的时候还有些惊喜,以为是简单、轻松,而且不需要浪费多少时间的著作,可是当真的开始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入之易,通之难。 苏打绿,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其中作为中... (5回应)
2013-12-05 20:28 4人喜欢
本是因为一直读着诗,却总是弄不明白诗中的平仄,对仗和韵。想起来觉得自己太过无知,于是请老师推荐适合初学者的、关于诗词中格律研究的书。这本王力教授编著,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便开启了我的初识格律之路。 当自己知道这本书只有100多页的时候还有些惊喜,以为是简单、轻松,而且不需要浪费多少时间的著作,可是当真的开始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真的是入之易,通之难。 苏打绿,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乐队。其中作为中文系的主场青峰擅长写词,于是我试通过《迟到千年》这首歌中歌词的出处,试去将《诗词格律》中关于平仄,对仗和韵的理论应用到实际诗歌中,以达到初步熟悉格律概念。
《迟到千年》 苏打绿 卮言春天,破碎秋千,踟蹰不如停止抱歉; 再过秋天,烂了蜿蜒,红灯你搁浅; 只是你迟到一千年,黄昏后就不会有夜; 发间在印象中被蔓延,你说你放弃了八月; 其实不需要蜻蜓点水,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咽,捧起碗在倥侗增添; 阖起厌倦,压坏了肩,缩成了点还是一条线; 接近直觉,溺死诡谲,最熟最烂你的脸; 只是你迟到一千年;黄昏后就不会有夜; 发间在印象中被蔓延,你说你放弃了八月; 其实不需要蜻蜓点水,打昏自己食髓知味; 吞了你用力一口下咽,捧起碗在倥侗增添。 其中:卮言,亦作"巵言",语出《庄子.寓言》:“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阖,出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倥侗,出自 唐,柳宗元 《东明张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蜻蜓点水,出自唐,杜甫《曲江》:“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因为为前两者为寓言或散文,且因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是束缚,所以下文我们要讨论的是后两首《东明张先生墓志》与《曲江》。 《东明张先生墓志》:“倥侗而不实,穷老而无死。” 因难以找寻全诗,故暂以一句先作分析,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P17)这句押上平声的“八齐”韵,其平仄为:— — — | —,— | — — | 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其中“而”据《宋本广韵》记载为上平韵,根据“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原则,第三个字“而”的平仄格式可以不拘。 曲江二首(其二)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押上平声“五微”韵。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首句押了平声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完全对立。(P29)且在第五个字上用了仄声,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P35) 对,就是平对平,仄对仄。 粘平,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个字相一致,例如:“债”仄声对“日”仄声,“花”平声对“生”平声。(P29) 在第七句中,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形式属于唐宋律诗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放于第七句(P31) 另备注:古四聲即上古漢語聲調,又特指《詩經》聲調,此術語為清朝段玉裁最早使用,就上古漢語是否有聲調、上古漢語聲調與中古漢語聲調之間的關係,許多音韻學家有過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古無四聲」、「四聲一貫」、「古無去聲」及「入分長短」等不同的學說。——摘自维基百科。 其中“七十”古为仄声,今为平声。“蝶”古为仄声,今为平声。(已用括号标明) 通:“回”,“衣”“行”“穿”“深”“传”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依照律诗对仗概况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P42) 五律首联对仗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较少。(P45)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例如:这首诗中“寻常”“七十”为特殊借对,“穿”与“点”动词对,“蛱蝶”“与蜻蜓”名词对,“深深”与“款款”副词对。 因为以今日之音辨古时之调,有些地方可能有些偏差,欢迎大家指正。
5回应 2013-12-05 20:2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中华书局 (2009)8.9分 1610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77)8.9分 43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8.8分 318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2)9.3分 13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诗词格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水月神 2013-04-17
引言不提毛不行啊……
1 有用 boliang 2006-07-17
基本技能
5 有用 败走恶犬 2012-05-09
虽然例子用毛爷爷…
1 有用 白开水 2008-03-07
诗词格律入门良师。
0 有用 钱之江 2013-02-18
浅尝即止,韵律的节奏化,还是靠之口感比之格式更容易懂。
0 有用 嘉奧 2021-03-17
昨天作了一首格律的: 日日薛箋伴鄭箋,楚裝應是魅狐仙。 青春誤盡永明體,散步猶思十四寒。
0 有用 月司 2021-03-11
@2010-02-22 21:20:47
0 有用 TimeKK 2021-01-14
浅读扫个启蒙留下的盲(羞愧
0 有用 riven 2020-11-15
感谢您!!
0 有用 十二秋 2020-11-09
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