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通观祖国整个的文学发展情况,魏、晋、南北朝埋藏,是一个处于重大变革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文学本身自觉地地艺术道路上迈进的埋藏,堃上呈现出崭新的特异的面貌。如赋和骈文,在继承前代的成就或滥觞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卓越的典范,诗歌,更以其多方面的成就,为后代建立巍峨大厦打下广阔和基础,其他如文学理论批评及小说,都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中规中矩,本身算不上学术经典,80年代的写作于现在而言也略显过时,体现不出学术研究动向。而且,作者似乎还残留了一些特殊时代的观念,有些评价未免过分苛责
囫囵吞枣 磕磕巴巴终于读完了 读这本书好像回到了高中课堂各种局限性 各种不得志 各种借写景抒发内心苦闷 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都四十岁么 可能真的是生活潦倒 心情也抑郁吧 嵇康竟然公然抨击儒学文化 虽然他有些痴迷仙道,但不乏一个正义之人,结果却被奸人所害,看了这本书 自己去搜了洛阳伽蓝记 南北朝时官僚对佛教还真的是十分上心 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佛寺 石窟 ,又搜了孔雀东南飞 封建礼教真害人啊 里面有多篇... 囫囵吞枣 磕磕巴巴终于读完了 读这本书好像回到了高中课堂各种局限性 各种不得志 各种借写景抒发内心苦闷 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都四十岁么 可能真的是生活潦倒 心情也抑郁吧 嵇康竟然公然抨击儒学文化 虽然他有些痴迷仙道,但不乏一个正义之人,结果却被奸人所害,看了这本书 自己去搜了洛阳伽蓝记 南北朝时官僚对佛教还真的是十分上心 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佛寺 石窟 ,又搜了孔雀东南飞 封建礼教真害人啊 里面有多篇都是原来学过的 重读郦道元的文笔绝了 真的是凝练生动! (展开)
三星半
虽然有一个时期特有的叙述表达上的习惯性僵硬,但是整体的流畅平实,内容的丰富详瞻,尤其结论的扎实有力,都不是现在的一般学者可以望其项背的,老一辈学人的功底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温和适度,功底深厚。
中国文学史上重要而绚烂的一个时期
朱东润的高足,成书年代较早,总体不过不失。作者在前序说要“尽可能展示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全貌……注意突出源流关系及对照比较”,见解是很好的,但内容并没有完全做到,也只是带领读者认识认识代表作家和作品。赋体、骈文单独成章,占全书三分之一强,难能可贵。
> 更多短评 12 条
> 更多书评 3篇
> 9人在读
> 52人读过
> 93人想读
订阅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纤维 2022-03-17 08:15:49
中规中矩,本身算不上学术经典,80年代的写作于现在而言也略显过时,体现不出学术研究动向。而且,作者似乎还残留了一些特殊时代的观念,有些评价未免过分苛责
0 有用 鱼钩很直 2020-02-14 15:23:24
囫囵吞枣 磕磕巴巴终于读完了 读这本书好像回到了高中课堂各种局限性 各种不得志 各种借写景抒发内心苦闷 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都四十岁么 可能真的是生活潦倒 心情也抑郁吧 嵇康竟然公然抨击儒学文化 虽然他有些痴迷仙道,但不乏一个正义之人,结果却被奸人所害,看了这本书 自己去搜了洛阳伽蓝记 南北朝时官僚对佛教还真的是十分上心 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佛寺 石窟 ,又搜了孔雀东南飞 封建礼教真害人啊 里面有多篇... 囫囵吞枣 磕磕巴巴终于读完了 读这本书好像回到了高中课堂各种局限性 各种不得志 各种借写景抒发内心苦闷 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都四十岁么 可能真的是生活潦倒 心情也抑郁吧 嵇康竟然公然抨击儒学文化 虽然他有些痴迷仙道,但不乏一个正义之人,结果却被奸人所害,看了这本书 自己去搜了洛阳伽蓝记 南北朝时官僚对佛教还真的是十分上心 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佛寺 石窟 ,又搜了孔雀东南飞 封建礼教真害人啊 里面有多篇都是原来学过的 重读郦道元的文笔绝了 真的是凝练生动! (展开)
1 有用 Такнао 2022-05-25 12:54:11
三星半
0 有用 huahui5478 2019-10-25 16:09:13
虽然有一个时期特有的叙述表达上的习惯性僵硬,但是整体的流畅平实,内容的丰富详瞻,尤其结论的扎实有力,都不是现在的一般学者可以望其项背的,老一辈学人的功底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0 有用 宜笑 2021-09-09 16:33:28
温和适度,功底深厚。
1 有用 Такнао 2022-05-25 12:54:11
三星半
0 有用 纤维 2022-03-17 08:15:49
中规中矩,本身算不上学术经典,80年代的写作于现在而言也略显过时,体现不出学术研究动向。而且,作者似乎还残留了一些特殊时代的观念,有些评价未免过分苛责
0 有用 宜笑 2021-09-09 16:33:28
温和适度,功底深厚。
0 有用 陆小臻 2020-07-15 21:13:31
中国文学史上重要而绚烂的一个时期
0 有用 白牛芜狐 2020-05-24 19:07:21
朱东润的高足,成书年代较早,总体不过不失。作者在前序说要“尽可能展示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全貌……注意突出源流关系及对照比较”,见解是很好的,但内容并没有完全做到,也只是带领读者认识认识代表作家和作品。赋体、骈文单独成章,占全书三分之一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