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甜橘子酱
2012-07-02 09:49:21 103人喜欢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
夕之轩格 (need you now)
2011-05-06 13:26:12 277人喜欢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立项,也就是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制,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谚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谚语则是memento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笛卡尔的结论是: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因此人既有灵魂,也有一个扩延的身体。 我们的每一种思绪也都是上帝或自然的思绪,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个自然或一个实体。 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歌德说:“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食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曾有人说:“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史代芬说:“我们厌倦了无休无止地与粗糙的物质世界奋战,因此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方式,企图拥抱无限。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黑格尔说,男女之不同犹如植物与动物之不同,动物具有较多的男人性格,而植物则较具女人性格,因为女人的发展基本上是属于静态的。 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到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马尔萨斯相信人类的生殖力很强,因此世界上出生的儿童人数永远多过能够存活的人数。他认为既然粮食的生产永远无法赶得上人口的增加,因此有一大部分人口注定要在求生存的竞争中落败。那些能够存活、长大并延续种族生命的人一定是那些在生存竞争中表现最好的人。 对于长颈鹿何以有如何长的脖子,拉马克的解释是因为它们总是必须伸长脖子到上面去吃树叶。但根据达尔文的看法,这种特征并不会传给下一代。他认为长颈鹿的长脖子是个体差异的结果。遗传因素的偶然改变(突变)使得长颈鹿的某位祖先有一个比别人稍长的脖子。当食物有限时,这个特征就变得很重要了,能够把脖子伸到树木最高处的那只鹿就可以活得最好。(同理,英国的斑蝶) 浮士德死时,回顾他一生的成就,他用一种胜利的语气说:“此时我便可呼喊:停驻吧!美妙的时光!我在人世的日子会留下印记,任万代光阴飞逝也无法抹去,我在这样的预感中欣喜无比,这是我生命中最崇高的瞬际。” 魔鬼在浮士德一死后便说:“谈到既往,不过是蠢话一句!过去的已经过去,消失在虚无里,一切又从零开始!一生劳苦奔忙有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消逝了!这个谜可有尽期?正仿佛一切不曾开始,若再回头重新活过一天,我情愿选择永恒的太虚。”
盐花
2012-05-10 02:17:34 50人喜欢
香理 (爱心天使)
2012-04-27 10:44:14 48人喜欢
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 生命是一种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尽管我们都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 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无名氏将她从琐碎的日常生活拯救出来了。 神话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令解释。 神话只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要理解一件事物总是要费一些力气的。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证明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不可能被无限制分割咸更小的单位是很重要的。 大自然的积木必须是永恒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来自虚无。大自然的积木必须是永恒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来自虚无。 德谟克里特斯相信,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 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每一件事之所以发生都有一个自然的原因,这个原因原本即存在于事物的本身。 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命运,他是个唯物论者,他只相信原子与虚空。 苏菲以前从未深思过什么力量会影响历史走向的问题。一定是人类吧?如果是上帝或命运的话,那人类就没有自由意志了。 宿命论的意思就是相信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思想遍布全世界,不仅古人这样想,现代人也一样。 人类绝不可自以为不朽,同时也没有人可以逃避命运。 古希腊人相信命运不仅操纵个人的生活,也左右世界的历史。 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身体或心灵不平衡,因而使大自然“出轨”所致。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约公元前四八五一公元前四一O年)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只要你在,旅途就不孤单.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到了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与对错。 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 他们原本都可以求饶,但他们却都觉得如果不成仁取义,就无法完成他们的使命。而由于他们如此从容就义,所以吸引了许多徒众追随,即使在他们死后仍然如此。 诡辩学家教人道理,并收取学费,而他们所说的道理或多或少都有吹毛求疵的意味。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知善者必能行善。” 他的意思是人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唯有行所当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我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何者是对的。 “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做是一个肥皂泡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视觉能力因人而异,但我们却能信赖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的事物,因为理智是人人相同的。 8乘3是多少,全班大概都会提出相同的答案。因为这时理性正在发言,而理性可说是“想法”或“感觉”的相反。正因为理性只表达永恒不变、宇宙共通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理性永恒不变,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 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 那种感觉就好像她从前一直是色盲,并且只看到一些影子,从没见过清楚的概念。 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 说柏拉图无视于感官世界的存在,也无视于我们在周遭所见的一切事物。(他只想逃离洞穴,观察永恒的概念世界。) 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理斯多德则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 柏拉图是一位诗人与神话学家,亚理斯多德的文章则朴实精确,一如百科全书。此外,他有许多作品都是他进行实地研究的结果。 亚理斯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但对亚理斯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 亚理斯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亚理斯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亚理斯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实现或达成某一个特定的形式”。 亚理斯多德同时又把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动物。而这些“动物”又可以分成两类,包括禽兽与人类。 人类乃是万物中最完全的生命。人能够像植物一般生长并吸收养分,也能够像动物一般有感觉并能移动。除此之外,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 人具有一些神的理性。 宇宙各星球乃至自然界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亚理斯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 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一个只注重锻炼身体的人所过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动脑不动手的人一样不平衡。无论偏向哪一个极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扭曲。 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理斯多德谈到他对社会的看法时,也主张人不应该走极端。他说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他宣称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算是真正的人。他指出,家庭与社区满足我们对食物、温暖、婚姻与生育的基本需求。但人类休戚与共的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哲学的因素。一般常识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许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环境和社会情况与柏拉图的洞穴相比较。一个人若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将可以使自己脱离黑暗。 接受彼此的信仰要比去问为什么大家不能有一致的信仰更加重要。” 具有良知和运用良知是两回事。常识和良心像肌肉一样。你不去用它,它就会愈来愈萎缩。 何谓价值的轻重?如果学校能将哲学课列入课程,并且略微减少英文课的时间,他们对价值轻重的判断就是正确的。” 维护森林的健康和环境的纯净要比能够节省上班途中的交通时间更有价值。 在这个新的文明中,这个问题成为哲学家研讨的重心。他们最关心的乃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犬儒派学者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之上。 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斯多葛学派除了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之外,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有任何冲突。他们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这种想法被称为“一元论”(monism),与柏拉图明显的“二元论”(du—alism)或“双重实在论”正好相反。 公元前二七O年)在雅典创办了“伊比鸠鲁学派”。他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加以发展,并与德谟克里特斯的原于论结合起来。 伊比鸠鲁学派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伊比鸠鲁并且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尽管如此,伊比鸠鲁强调,所谓“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如吃巧克力等。交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此外,我们若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自我的欲望必须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则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比鸠鲁扼要地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你还记得柏拉图的理型论吗?你应该记得他将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这表示他将肉体与灵魂区分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人乃成为二元的造物: 昔罗汀的比喻:人的灵魂则是那飞散的“火花”。大自然的每一处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神圣之光的照耀。世间存在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这种神秘的神圣之光。事实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时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自我就是那神圣的神秘之光。与柏拉图的二元论相反的是,普罗汀理论的特色在于万物一体的经验。 神秘主义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我”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时在一刹那间,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更大的“我”的存在。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况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觉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你所失去的只是眼前这种形式的自我,同时你却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广大。你就是宇宙。这个“凡俗的自我”乃是你我无论如何终有一天会失去的。而根据神秘主义者的说法,你的真正的“自我”——这个你唯有放弃自我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却像一股神秘的火焰一般,会燃烧到永恒。 “世界上有些宗教将那些不相信上帝以人形存在于众生之外的人称为无神论者。同样的,我们也说那些不相信自己的人是无神论者。因为,我们认为,所谓无神论就是不相信自己灵魂的神圣与可贵。” 神秘经验也具有道德价值。曾任印度总统的拉德哈克里希南(SarvepalliRadhakrishnan)曾说:“你当爱邻如己,因你的邻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他们会突然感受到某种他们称之为“宇宙意识”或“大感觉”(oceanicfeeUng)的事物,觉得自己脱离时空,“从永恒的观点”来感受这个世界。 “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 耶稣是犹太人,而犹大人属于闪族文化。希腊人与罗马人则属于印欧文化。我们可以断言欧洲文明曾同时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孕育。 印度教与佛教这两大东方宗教都源自印欧文化,希腊哲学亦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间有明显相似的痕迹。到了今天,印度教与佛教仍然充满了哲学式的省思。 印度教与佛教都强调万物皆有神性(此即“泛神论”),并主张人悟道后就可以成佛。(还记得普罗汀的说法吗?)为了要悟道,人必须深深自省或打坐冥想。 每一个印度人的生命终极目的就是要挣脱轮回。柏拉图也相信灵魂可以转生。 闪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岛,这些犹大人一直过着离乡背井的生活。透过基督教与回教,闪族文化(历史与宗教)的影响遍及各地。 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英国圣公会,其中基督教又称新教,是十六世纪宗教革命后才分出来的)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大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 西方三大宗教强调上帝与造物之间有一段距离。对他们而言,生命的目的不在脱离轮回,而在于从罪恶与谴责中得救。此外,西方的宗教生活较偏重祈祷、布道和研究圣经,而不在于自省与打坐。 人类对上帝的反抗乃是贯穿整部圣经的主题,旧约创世记中记载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 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 ‘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 ‘马生下来就是马,但人要做为一个人,还需要靠后天慢慢的培养。’”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表示:‘知识即力量。’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作用。 “伽利略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外力强迫一个物体改变它所处的状态,则这个物体将会一直维持它原来静止或移动的状态。” 人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利有弊。善恶好坏就像一股黑线与一股白线相互交织,有时甚至紧密得无法分开。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在《马克白》中,他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 “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对,是哈姆雷特说的。今天我们还在世上到处行走,明天我们就死了,消失了。” ‘没有任何事情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同时他们也能够看到所有过去及未来的事情’。他认为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这个观点被称为决定论’。” “可是尿液和胆汁都是物质,但思想却不是。” 太空人说:‘我到过太空许多次,但却从来没有见过上帝或天使。’脑外科医生答道:‘我开过很多聪明的脑袋,也没有看过一个思想呀!”’“可是这并不代表思想并不存在。” 十七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却连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柏拉图也这么想。他相信确实的知识只能经由理性获得。” “你所谓的哲学体系是什么意思?” “我指的是一套从基础开始创立,企图为所有重要的哲学性问题寻求解释的哲学。 “笛卡尔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他怀疑每一件事,而这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Cogito,ergosum。” “什么意思?” “我思故我在。” 柏拉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 灵魂纯粹是属于意识的,不占空间,因此也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而物质则纯粹是扩延,会占空间,因此可以一再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但却没有意识. 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反之,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笛卡尔是二元论者 (以上观点是错误的,睹物思人,和人用意识去改变物质。就可以推反它) 笛卡尔的结论是: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因此人既有灵魂,也有一个扩延的身体。 史宾诺莎。他是荷兰人,生于一六三二到一六七七年间。”由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史宾诺莎最后决定过清静隐遁的生活,全心研修哲学,并靠为人磨镜片煳口。 一个哲学家必须帮助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史宾诺莎的主要哲学理念之一就是要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提醒自己你只是整个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是整个浩瀚宇宙的一部分。” 笛卡尔曾经希望把数学方法用在哲学性思考中,他的意思是用绝对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史宾诺莎也禀承这种理性主义的传统。他希望用他的伦理学来显示人类的生命乃是遵守大自然普遍的法则,因此我们必须挣脱自我的感觉与冲动的束缚。他相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满足与快乐。” “‘实体’这个词可以解释成‘组成某种东西的事物’或‘某种东西的本质或最终的面貌’。 笛卡尔认为实体有两种。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 史宾诺莎拒绝使用这种二分法。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既存的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分解、简化成一个他称为‘实体’的真实事物。他有时称之为‘上帝’或‘大自然’。我们称他为‘一元论者’。也就是说,他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 笛卡尔也指出,唯有上帝是独立存在的。只是,史宾诺莎认为上帝与大自然(或上帝与他的造物)是一体的。 “可是史宾诺莎所指的‘自然’并不仅指扩延的自然界。他所说的实体,无论是上帝或自然,指的是既存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所有精神上的东西。” 上帝(或‘自然’)以思想或扩延的形式出现。上帝的属性很可能无穷无尽,远不止于此。 (斯宾其实象一个无神论,上帝是一种思想,那么人就是神。只有人才会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一件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扩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 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个自然或一个实体。” “可是,当我想到某一件事时,想这件事的人是我;当我移动时,做这个动作的人也是我。这跟上帝有什么关系呢?” 你是苏菲,没错,但你同时也是某种广大无边的存在的表现。 自然在透过你思考或移动。 也可以说是由自然或自然的法则决定的。史宾诺莎认为上帝(或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他不是一个外在因,因为上帝透过自然法则发言,而且只透过这种方式发言。” 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 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对于物质(或自然)世界,史宾诺莎所采取的是决定论者的观点。” “史宾诺莎强调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唯有上帝或自然可以表现这种自由、‘非偶然’的过程。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每一件事,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内。” 从永恒的观点来看每一件事情。“史宾诺莎指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 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的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姆,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史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理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 没有人曾经体验过上帝、永恒或哲学家所谓的‘实体’这些东西。 第一位是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cke)。他生于一六三二到一七O四年间,主要的作品是《论人之理解力》他在书中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洛克宣称,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看过、听过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Tabula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 他相信世间有所谓‘自然权利’(naturalright)存在。这正是理性主义者的特征。 休姆生于一七一一到一七七六年间。他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他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 他的主要作品是《人性论》 休姆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休姆的意思是: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 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 笛卡尔曾说:假使我们对某些事物有‘清楚分明’的概念,则这些事物就可能确实存在。” 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确实很像休姆的论调。” “许多理性主义者因为认定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所以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有一个不朽的灵魂。” 休姆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 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柏克莱“柏克莱(GeorgeBerkeley)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生于一六八五到一七五三年间。” “然而他也是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理论最一贯的一位。” 柏克莱宣称世间的事物的确是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但它们并非‘事物’。” “洛克和笛卡尔、史宾诺莎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 “但柏克莱却对这点提出了疑问。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这个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我们就是妄下结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你感觉到一个硬的东西,可是你并没有感觉到实际存在于桌子里的物质,对不对? “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说,万物都是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这个灵乃是‘万物中的万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存在之处’。” “他指的当然是天主。他宣称:‘我们可以说天主的存在比人的存在要更能够让人清楚地感知到。”’“难道连我们是否存在都不确定吗?” 主要著作是《人类知识原理》。 “一七八九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挪威在一八一四年制定的宪法正是以这份宣言为基础。” “早在一七八七午时,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龚多塞(Condorcet)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他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结果她们得到和男人相同的权利了吗?” “没有。女权问题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 “法国大革命期间争取女权最力的人士之一是德古日(OlympedeGouges)。她在革命结束两年后,也就是一七九一年,出版了一篇有关女权的宣言。“她在一七九三年被砍头,女权运动也从此被禁。”她是革命期间少数为妇女争取权利的人士之一,于一七九一年出版了《女权宣言》。一七九三年时因为胆敢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被砍头。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一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 他和柏克莱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谈过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他是一位哲学教授。” “世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人。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人。” “康德就是那种吗?”“他两者都是。康德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休姆更指出,我们透过感官认知所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那么康德同意哪一派说法呢?” “他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 一、这世界正如我们感官所认知的那样,二、这世界乃是像我们的理性所体悟到的一般。”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不过他认为理性主义者将理性的重要性说得太过火了,而经验主义者则过分强调感官的经验。”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f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因果律“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就拿因果律来说,休姆认为这是人可以经验到的,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 “休姆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的。” “可是在我认为因果律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法则,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心灵。”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他同意休姆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康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认为dasDingansich和dasDingformich是不相同的。”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休姆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 康德对这点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透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当你戴上那副红色的眼镜时,根据康德的想法,有两种因素影响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感官知觉和理性。” “对。我们的知识材料是透过感官而来,但这些材料必须符合理性的特性。举例来说,理性的特性之一就是会寻求事件的原因。” 他认为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无法确实怔明上帝的存在。对于理性而言,上帝存在与上帝不存在这两者都有可能。” 天主教自从中世纪初期以来就倾向于相信理性乃是信仰的支柱。” “不过康德除了认定这些大问题应该交由个人的信仰来决定之外,他还更进一步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应该假定人有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以及人有自由意志。” “这么说他所做的和笛卡尔是一样的。首先他怀疑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然后他从后门把上帝走私进来。” 金科玉律正是康德所谓的普遍性道德法则。” 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 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所以康德的伦理观有时又被称为‘义务伦理现’。” 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 但我们不仅是由物质形成的受造物,也是具有理性的受造物。” 由的。” “做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存在者,我们完全属于自然界,因此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可言。可是做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在康德所谓的‘物自身’(与我们的感官印象没有关系的世界本身)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我们追随我们的‘实践理性’,并因此得以做道德上的抉择时,我们才有自由意志可言。因为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所以当你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你自己的利益——你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而如果你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不算自由或独立。”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康德的主旨是,人的‘实践理性’要求各国脱离制造战争的野蛮状态,并订定契约以维护和平。 康德已经确认我们对于‘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时他也强调自我的作用对于知识(或认知)的重要性。 康德的说法,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他的认知能力。 “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力’。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 诺瓦里思才说:‘神秘之路通往内心。’他的意思是整个大自然都存在于人的心中,如果人能进入自己的心中,将可以接近世界的神秘。” 诺瓦里思曾和一名十四岁的少女订婚,但她却在满十五岁生日的四天之后去世。可是诺瓦里思对她的爱却是一生不渝。” “诺瓦里思本人二十九岁时去世。他是那些‘早夭’的人之一。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Schelling),生于一七七五年到一八五四年间。他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Abso1ute)(或世界精神)的表现。” “就像史宾诺莎一样。” “谢林说,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因为我们在大自然中到处都可感受到‘产生结构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他说,物质乃是沉睡中的智性。” “谢林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世界精神’,但他也在人类心灵中看到同样的‘世界精神’。自然与精神事实上都是同一事物的显现。” 黑格尔(GeorgWihelmFriedrichHegel)乃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他在一七七O年出生于斯图加特,十八岁时开始在上宾根(Tubingen)研究神学。一七九九午时他在耶纳镇与谢林一起工作。 “谢林和其他的浪漫主义者曾经说过,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谓的‘世界精神’上。 黑格尔所指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惟独人类有‘精神’可言。 黑格尔却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的哲学所教导我们的只有生命的内在本质,不过也可以教我们如何从思考中获取结论。”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和康德等人都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试图探索人类认知的基础,但他们都声称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 “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思想(或理性)的历史就像这条河流。你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进的传统思潮与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只不过就你所置身之处而言,这种思想可能是正确的。” “黑格尔指出哲学思维也是如此。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而‘真理’就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之外,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事实上,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不过这里我要讲到另外一点:由于新的事物总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渐进的’。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不断在扩张,在进步。” “这个意思是不是说康德的哲学还是比柏拉图的有道理?” 但话说回来,康德也不能认为他所说的‘真理’会像那些巨大的岩石一样一直留在河岸上。他的想法同样也会再经过后人的加工,他的‘理性’也会成为后世批评的对象。而这些事情确实都发生了。” “黑格尔宣称‘世界精神’正朝着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方向发展,河流也是一样。它们离海愈近时,河面愈宽。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历史就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 任何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人类正朝向愈来愈‘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向前进。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各项有关历史的研究都显示:人类正迈向更多的理性与自由。 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辩证法“他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康德的‘合’现在成了另外一个三段式发展的起点,因为一个‘合’也会有另外一个新的‘反’与它相抵触。” 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们也是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我们会试着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黑格尔称此为‘否定的思考’。可是当我们在一个道理中找到缺点时,我们也会把它的优点保存下来。” 女人的发展基本上是属于静态的。在本质上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感情体系。女人主要是透过生活(而非读书)吸收思想,借此获得某种教育。相反的,男人为了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则必须勤练技能、苦心研读。” “如果我思考‘存在’这个概念,我势必需要引进‘不存在’这个相反的概念。你不可能思考自我的存在而不立即体悟自己不会永远存在的事实。然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变化’这个观念消除了。因为如果某件事物正在变化的过程中,则它可以算是‘存在’,也可以算是‘不存在’。” “因此黑格尔的‘理性’有一种动态的逻辑。既然‘事实’的特性就是会有相反的事物,因此要描述事实就必须同样描述与事实相反的事物。 丹麦核予物理学家波尔(Nie1sBohr)有一次说:世间有两种真理。一种是表面的真理,与它相反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另外一种则是深层的真理,与这样的真理相反的说法却是对的。” “神秘之路通往内心…...” 黑格尔强调他所谓的‘客观的’力量,意思就是家庭和国家。理性(或‘世界精神’)必须透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会彰显。” “根据黑格尔的说法,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够发现自我。” “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意识到自我。” “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此为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此为客观精神,因为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现。可是还有第三个阶段……” “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的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因为,在哲学中,世界精神思考它对历史的冲击,因此世界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它的自我。你不妨说哲学是世界精神的镜子。” 每一件事物都属于一个大的‘自我’,这也是黑格尔的哲学。他批评个人主义,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世间唯一的世界理性的表现。” 祁克果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抹煞了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所应负的责任。因此,对祁克果来说,黑格尔和浪漫主义者有同样的缺点。” 他认为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缺乏热情和奉献的时代。他对丹麦路德派教会的了无生气尤其感到不满,并对所谓的‘星期日基督徒’加以无情的抨击。” 祁克果认为,苏格拉底与浪漫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位‘存在主义’的思想家,也就是说他是一位完全将他的存在放进他的哲学思考的思想家。” 祁克果认为,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而你无法在书桌后面体验自己的存在。唯有在我们行动——尤其是做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我们才和自我的存在有关联。 “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祁克果后来变成了一位存在主义者,而马克思变成了一位历史唯物主义者。 黑格尔为止。在他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称的‘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马克思曾说,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这是受到当时团体经济结构影响的缘故。古代的生产工作主要是由奴隶来做,所以一般人没有必要去发明一些实用的器物来增进生产力。这个例子显示物质条件如何影响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 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尺度和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偶然的。” 马克思的理论,是非对错的观念乃是社会基础的产物。 我们的工作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但我们心灵也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人手与人心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你的思想与你的工作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工作对于工人来说也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因此他的劳动对他而言是外在的事物,是不属于他的。工人与作的工作之间有了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他与他自己的现实脱节了。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工人被疏离了。” 马克思主义造成了社会上很大的变动。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已经大致上改善了社会上不人道的现象。无论如何,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要比马克思的时代更公平、更团结。这一部分要归功于马克思和整个社会运动。” 达尔文是一个生物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不过他也是近代唯一一个公开质疑圣经中对人在万物中的地位的说法的科学家。” 他在一八O九年生于休斯柏瑞(Shrewsbury)这个小镇。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博士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 “那么地球存在到底有多久了?” “据我们今天所知,应该有四十六亿年了。” 食物愈少,生育数量愈多的种类进化的速度也就愈快 千百年来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动物品种出现,就是因为自然环境中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情况。” 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适应生活中不同的情况。 一类动物之所以会分成两种,就是因为突变的结果造成了新的品种。 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谈到既往,不过是蠢话一句!过去的已经过去,消失在虚无里,一切又从零开始!一生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消逝了!’ 佛洛伊德出生于一八五六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 精神分析是描述一般人的内心,并治疗神经和心理失调现象的一门学问。 佛洛伊德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 这种紧张关系(也就是冲突)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之间。我们可以说佛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的驱策力 “所谓人类的驱策力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行动并不一定是根据理性的。人其实并不像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所想的那么理性。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这种不理性的冲动可能是反映我们的基本需求。 例如,人类的性冲动就像婴儿吸奶的本能一样是一种基本的驱策力。” 但佛洛伊德指出这些基本需求可能会被‘伪装’或‘升华’,并在我们无从察觉的情况下主宰我们的行动。 佛洛伊德在从事心理治疗时发现婴儿也会有性反应,因此他的说法是有实验根据的。 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我们都会把所有经验的记忆储藏在内心深处 婴儿时,几乎就只有一个‘本我’。” 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学到如何调整这个‘快乐原则’以迁就‘现实原则’。用佛洛伊德的术语来说,我们发展出了一个具有这种调节功能的‘自我’。 长大成人以后,我们在脑海中仍可以听到这类道德要求和价值判断的回声。似乎这世界的道德规范已经进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佛洛伊德称这部分为‘超我’。” 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伊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漏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人的存在并不等于东西的存在。” 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 萨特又说,人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会感到疏离。当他描述人的‘疏离’时,乃是重复黑格尔的中心思想。人的这种疏离感会造成绝望、烦闷、厌恶和荒谬等感觉。 他说:‘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可是我们并没有要求被创造成自由的个体。” “这正是萨特所要说的。可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个体,而这种自由使我们注定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世上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全责。我们的自由迫使我们要成为某种人物,要‘真实’地活着。” “在道德的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永远不能把错误归咎于‘人性’或‘人的软弱’等等。 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萨特想要证明意识本身在感知某件事物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意识总是会意识到某件事物。这个‘事物’固然是由我们的环境提供的,但也是由我们自己提供的。我们可以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事物,借以决定我们所要感知的事物。” 萨特已经说过,人没有基本的‘本性’。我们必须创造自我。” “地球只是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之一,但它却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但宇宙也可能到处充满了生命,因为宇宙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其间的距离如此遥远,因此我们只能以光分和光年来计算。” “一光分就是光线在一分钟内可走的距离,这是非常长的距离,因为光线在太空每秒钟可以走三十万公里。这表示一光分就是三十万乘以六十,也就是一千八百万公里。一光年就是将近十兆公里。” “那太阳有多远呢?” “它距离地球有八光分多一点。炎热的六月天照在我们脸上的温暖太阳光,可是在太空中走了八分钟才到我们这儿来的。” “地球到太阳系最远的一颗星球冥王星的距离大约有五光时。 “在银河系中,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距地球有四光年, 天文学家说,宇宙间大约有一千亿像这样的银河系,而每一个银河系都包含一千亿左右的星球。 距我们的银河最近的一个银河系为仙女座星云。它距我们的银河系约有两百万光年。 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以前,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由于物质密度极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得这些物质温度高得吓人。温度日趋上升的结果,这一团紧密的物质终于爆炸了。我们称这个现象为‘宇宙大爆炸’。”
Miya飞出潜水钟
2012-05-31 20:38:06 14人喜欢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教师那般讲课,而是与人进行讨论。 如果他纯粹只是倾听别人说话,那他显然不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也不会被判处死刑。不过话说回来,他做的也只不过是提出问题而已,尤其是在刚开始与人谈话时,仿佛他一无所知似的。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到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与对错。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真正拥有智慧。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苏菲的世界
甜橘子酱
2012-07-02 09:49:21 103人喜欢
夕之轩格 (need you now)
2011-05-06 13:26:12 277人喜欢
盐花
2012-05-10 02:17:34 50人喜欢
香理 (爱心天使)
2012-04-27 10:44:14 48人喜欢
Miya飞出潜水钟
2012-05-31 20:38:06 14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