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名声这么大,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我看了他不下5本书,看得却很痛苦。书的题目都不错,让人非常有读一读的愿望,可是整个看完的话,真是折磨……文绉绉的说话方式,极低的逻辑性,无法进入的世界---就是这个感觉。
实在不想讨厌村上,因为那个短篇[遇见百分百女孩]很不错,说明原作者问题不应该太大,于是讨厌起貌似不能驾驭长篇翻译却还“孜孜不倦“译了这么多的林少华同志……
奇怪的是,似乎祖国大陆只有林一个人在译村上?这个是可以垄断的么?!看看他毕业的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呃……为什么没有正规语言大学的人出来翻译呢?
等到本人把日语学到可以看懂原文,还需要一些年头……所以,现在寄希望于香港台湾译者,单看这点,一国两制还真是不错!
ps:港台译本国内有的卖吗?
讨厌林少华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你们第一次看这书是多大年纪?(东风舞一)
孤独的莫名其妙,很凄惨的故事,但依旧不知道他想...(豆友215347454)
渡边和玲子之间是怎样的情怀?(曼陀罗华)
这书绝对要30岁以上人士才看得明白(绛洞花主)
最赞回应
推荐大家去看214期《城市画报》,有林少华和赖明珠在香港书会的座谈实录。林口若悬河,赖相比之下安静很多,但是每次发言必扼林之咽喉---两人对于翻译的看法完全相悖。
林少华自己说,他不懂音乐,村上说他写东西讲究旋律性,是爵士乐的旋律,于是林少华说村上在听爵士乐时他在听【东方红】,因此他把这个旋律变成古诗韵律的旋律云云。还有,林说村上的书在国内这么出名,跟他的翻译是很有关系的,主要是他翻译的好。还有,他因为把村上的作品【美化】了,还倍受指责。村上自己说,自己的幽默是想让人哈哈大笑那种,林说他【个人认为】,应该是让人会心一笑那种,所以翻译的时候,稍作改变。当年翻译《挪威的森林》时,不敢翻得太露骨,像“性交”“做爱”,译成了“我和他困了一觉”,后来被读者来信指责,林自己思考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把鲁迅作品中的江浙话“困觉”【当成了】普通话,所以造成了失误……
他真的跟我想象的一样蠢。
大学时读的,林翻译的却是很烂,比如对比赖版的开头:
林:
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的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段。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赖: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整齐划一的机场大厦上竖着的旗、BMW的大型广告牌,这一切的一切看来都像是法兰德斯派画里阴郁的背景。唉!又来到德国了。
气氛渲染远不及赖,反而显得刻意,像机器,再看赖,才是人的所思所讲。
相比,我个人喜欢赖明珠版
林少华的翻译确实很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舞!舞!舞!》里有一处,“我”问了新海豚宾馆的女孩一个很唐突的问题,女孩的回答他译成了“失礼?”,搞我的半天没回过神来。其实不看原著都知道这里用的一定是日文的“失礼(しつれい)?”完全可以翻译成“对不起?”,或者更生活化一点的翻译成“抱歉,您说什么?”原封不动搬个失礼过来,确实是够失礼的。
林少华的翻译有明显的错误,说他好的人连这点都看不出来?
他的意思是要说渡边厚道吧,他来个地道,什么叫地道?什么叫地道?什么叫地道?
他还要说一群人五十步笑百步地在街上走,没文化真可怕!
林少华: 祖籍山东蓬莱,1952年生于吉林九台。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务农。197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日文专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93年于暨南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至1996年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1996年回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1999年调往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赴东京大学任特别研究员(Fellowship),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招收日本文学与翻译方向研究生。
至少挪威的森林翻译的很好
其它的我没有很认真的研读过
林少华: 祖籍山东蓬莱,1952年生于吉林九台。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务农。197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日文专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93年于暨南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至1996年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1996年回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1999年调往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赴东京大学任特别研究员(Fellowship),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招收日本文学与翻译方向研究生。
推荐大家去看214期《城市画报》,有林少华和赖明珠在香港书会的座谈实录。林口若悬河,赖相比之下安静很多,但是每次发言必扼林之咽喉---两人对于翻译的看法完全相悖。
林少华自己说,他不懂音乐,村上说他写东西讲究旋律性,是爵士乐的旋律,于是林少华说村上在听爵士乐时他在听【东方红】,因此他把这个旋律变成古诗韵律的旋律云云。还有,林说村上的书在国内这么出名,跟他的翻译是很有关系的,主要是他翻译的好。还有,他因为把村上的作品【美化】了,还倍受指责。村上自己说,自己的幽默是想让人哈哈大笑那种,林说他【个人认为】,应该是让人会心一笑那种,所以翻译的时候,稍作改变。当年翻译《挪威的森林》时,不敢翻得太露骨,像“性交”“做爱”,译成了“我和他困了一觉”,后来被读者来信指责,林自己思考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把鲁迅作品中的江浙话“困觉”【当成了】普通话,所以造成了失误……
他真的跟我想象的一样蠢。
我觉得他翻译得不错,比较下其它人翻译的就知道他的还是不错的
林少华的翻译确实很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舞!舞!舞!》里有一处,“我”问了新海豚宾馆的女孩一个很唐突的问题,女孩的回答他译成了“失礼?”,搞我的半天没回过神来。其实不看原著都知道这里用的一定是日文的“失礼(しつれい)?”完全可以翻译成“对不起?”,或者更生活化一点的翻译成“抱歉,您说什么?”原封不动搬个失礼过来,确实是够失礼的。
另外多罗嗦一句——高中时看林少华译的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就觉得晦涩的要死。怎么这么多年了他一点长进也没有。
村上的书很好看啊,是喜欢里面的故事,其实语言也不错的啊,干嘛那么讨厌林少华
这种人就是恶心 还一直他一个人翻译村上的书 这是垄断呀 不能给年轻人些机会么? 本身他翻的也不好
我看的那本就是林少华翻译的,汗.
你们确实要看看赖明珠译的
感觉就是差那么多
林和赖的版本都看过了。后来又看了英文版Jay Rubin翻的。对比3个版本,觉得赖和英文版的感觉最接近。看完Jay的版本后,觉得林翻译的中文版还没有英文版的好懂。还好林没有翻《远方的鼓声》,不知道被翻成什么样子。
我觉得不错啊
我也覺得林少華翻得很做作,不喜歡。
这里爆个料,为什么施小伟会接替林少华翻村上?因为同时是翻译家的村上知道了林翻译的情况,就不愿让林继续翻下去了。
应该要看赖明珠翻译的那个版本
廣州某書店有賣台灣版的《挪威的森林》,原標價貌似是台幣290元,換成人民幣大概是60元,可是實際標價100元,稅太重了。
《挪威的森林》虚有其名,真的不咋的!
我倒觉得很美,完全不死板,非常生动流畅。而且那种冷淡又蹊跷(或者该说视角独特?)的幽默感,实在是只有林少华才翻得有味道啊。记得当初看林的译本,写吃的地方让人觉得饿,描写女性的身体就让人觉得性感或害羞。现在还记得某段关于年长恋人的描写,不正面写女性身体的柔滑细嫩,笔锋一转写到她穿着极合身的名牌连衣裙,布料看起来是何等的细腻光滑。那种走偏锋的写法,跟林的译笔很称啊。相比之下很多的国内译者完全没有这种充满激情和冲力的翻译,翻译出来的东西不是生涩枯燥就是单调到让人想打瞌睡。
我也觉得林翻译的不怎样
里边的情节貌似看过的一部电影,只是不记得名字了。网上有赖明珠的版本吗,想下电子版的,作一下比较。
太同意楼主的意见了!现在国内有很多村上的粉丝被林少华的翻译蒙蔽。如果换一个可以更接近原文式的译者我想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村上,且更让大家喜爱的村上。村上的作品实际要比林译读上去深奥的多的多!!!
关键其他的人翻译更那啥的,他差不多成专译?
同理还有翻译《洛丽塔》的主万
讨厌死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主万为什么讨厌呢?我看过他翻译的《邮差总按两遍铃》
啊,巨讨厌翻译洛丽塔的主万,读得我好痛苦,到现在还没读完,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主万为什么讨厌呢?我看过他翻译的《邮差总按两遍铃》
read lolita and you'll know
看来我真的需要阅读一下洛丽塔体验一把传说中的主万了
林少华真的很土啊
他翻译的很好吧。。。
每個人見解可能不一樣吧~我認為翻譯的還不錯~
看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和《挪威的森林》,感觉他的作品都是些无病呻吟的东西,跟曾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有很大差距。不觉得是翻译的问题。
林少华自我感觉也太良好了吧,应该说村上遇到他真是不幸,从根本上就不是一类人,林的翻译把村上的作品搞的做作肤浅的不行,这也真是一种本事
LSS:其实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看了其他人翻译的《1Q84》以后 觉得他并不是无病呻吟 只是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每个人内心的细微变化 但是他用的是白描的方法 干净实在 被林一翻译 就变华丽了 所以会很奇怪
LS请推荐个《1Q84》好的翻译版本吧!
1Q84施小炜的就不错啊 赖明珠的我也看了也没什么问题
ok,thx
同理还有翻译《洛丽塔》的主万
讨厌死
............................................
跟主万比,林翻的已经很好了,看洛丽塔的时候,非常累,一点也不流畅。
大学时读的,林翻译的却是很烂,比如对比赖版的开头:
林:
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的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段。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赖: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整齐划一的机场大厦上竖着的旗、BMW的大型广告牌,这一切的一切看来都像是法兰德斯派画里阴郁的背景。唉!又来到德国了。
气氛渲染远不及赖,反而显得刻意,像机器,再看赖,才是人的所思所讲。
相比,我个人喜欢赖明珠版
我挺喜欢林少华的,他翻译过来的《挪威的森林》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有人说文绉绉的,在我看来正是林的魅力所在,因为这样更容易带人脱离现实走进文艺世界。
但是翻译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改变原著风格 村上本人写东西用词什么的很朴素的
我看的日文原版。对比上面网友的帖子,貌似赖明珠翻译的基本上是按照原文的语言,顺序。而林的则是自己从新编排过的。
个人觉得林的翻译就是浓妆艳抹,受不了,就因为他的翻译,我很久没看过村上春树了。
按lsss。。那举得例子来说,林确实自己加了好多东西。日本语言不是没有文法,如果人家要故意加进技巧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但就赖翻的那个,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非常忠于原著。
lsss应该说的是我吧。要我去翻译的话,估计和赖的差不多,因为我只会把原著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中文写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可能在林先生眼里太过于低级了。但是可能确实和原著更为接近。林的翻译作为中文可能更为顺畅,。我觉得村上的作品就在于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其余的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林少华翻译烂+max 我先读了日文 然后稍微对比了几处林的翻译 就觉得中文版像是三级片
也许楼主可以看看本人的翻译...虽然现时点只有第一章...http://www.weibo.com/1960945587/y9t7d51qQ
翻译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像我就挺喜欢林少华的翻译,我觉得他翻的村上春树作品有一种非常微妙的意境,淡淡的,像天边一朵云。而且字里行间也呈现出一种奇妙而独特的美感。我不知道他的译文是不是最接近原文。毕竟我不懂日语。但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了。
林的翻译充斥着生造的名词,替换了原文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就像是在播放一首乐曲,突然间卡一下,卡一下,卡一下,卡了很多下,于是就不想听了……
林:
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的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段。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赖: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整齐划一的机场大厦上竖着的旗、BMW的大型广告牌,这一切的一切看来都像是法兰德斯派画里阴郁的背景。唉!又来到德国了。
撇开是否忠于原著不谈(我压根不懂日语),单看这两段中文表达。你们觉得谁优谁劣呢?
林翻译的不错吧
大家都是看林少华长大的 吧= =
我也比较过初美发怒的那段,发现赖明珠翻译的更直白贴切一些。
林那个翻译实在受不了 太做作了 肉麻 鸡皮掉! 幸好看的是赖版的!
之前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得知他不懂音乐以后……真是觉得该好好学日语看原著了……
每个人都钟情于不同的语言风格吧 但是我对林的印象不算太差
比较喜欢林少华的,比如萤火虫的那段描写。
LS,我也刚看到萤火虫那段,觉得很有画面感啊!我看的是林版,没看过赖版,通过对比,林版的词语真的很华丽!
准备两个版本都要看,不过总觉得要是会日文就好了!应该还是原版最舒服吧。
楼上,你举的这个例子还不够明显吗。我看到赖这个版本的开头已经完全没有动力看下去了。
我跟ls的感受恰恰相反
所以这个话题结了。没什么可说了
好吧,大家各取所好吧
我想补充一句 不管赖明珠译得好不好不是用来评判林少华的标准 因为以后译者会越来越多 自见分晓 我主要是说讨厌林少华这种不分场合的添油加醋浓妆艳抹 对译著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更让人生气的是他对原作者不尊重的态度
我再啰嗦一句,你说的不分场合的添油加醋浓妆艳抹是通过对比原文而言的,我的意思是但就中文本身而言,林的文字毫无美感可言
个人感觉不同吧,就像我同学很讨厌余华的行文风格,而我很讨厌我同学喜欢的刘墉风格。具体到林少华,他的文字还是很有意思的。
就翻译而言,特别是文学作品,显然是没有所谓的标准可言的。每一次的翻译肯定都是第二次创作,定然不可磨灭地染上了译者的色彩,想真正理解原作者的想法,只有看原著。
太书面语,不像平常的对话
而且我老有读文言文的感觉……
林少华的翻译差点让我错过村上春树,太卖弄了,连带着我对村上的看法也不好了。
唉,我一向很少看外国书如果哪天我能看原著就好了。可能是他翻译问题没觉得挪威的森林有多好。
看原著最好。
看译著的话,实在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楼上有人举例的那个开头,我更喜欢林少华的,有人因为林少华差点误了挪威的森林,有人却因为林少华爱上挪威的森林,实在实在是萝卜白菜。至于成语啊什么的,9年义务教育毕业的看林少华那点辞藻必须毫无障碍,跟文言文差得很远很远。
微博上也有讨论这个的,贴一页过来
http://weibo.com/1841931575/yFGU8124P
我本人不看好他的译本,我记得他他在挪威森林里把驼绒大衣译成骆驼牌大衣。
「のっぺりとした空港ビルの上に立った旗や」怎么能翻译成“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呢?“呆然垂向地面”的根据是什么?
看了某楼 挪威的森林 的两人对比翻译的第一段 不得不说 我喜欢林少华版本的 安静 内敛 有味道。。哪怕他把原作的意思改变了 我也喜欢 可能我就是喜欢林少华的二次创作罢。。
一个字儿 土!着实没美感的语言 做作又矫情 !
不想说什么,支持林。
谁说忠实原著就是好了?
2009-02-21 13:38:58 LuChen (闲)
林和赖的版本都看过了。后来又看了英文版Jay Rubin翻的。对比3个版本,觉得赖和英文版的感觉最接近。看完Jay的版本后,觉得林翻译的中文版还没有英文版的好懂。还好林没有翻《远方的鼓声》,不知道被翻成什么样子。
完全同意!!我最近在看英文版的感觉都比当年看林少华版本的容易看下去多了!
也不看好施小炜是真的。看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倒挺有趣,但感到时至今日各种网络查询如此便利的情况下,还能把mizuno翻成水野牌,new balance翻成新平衡牌,嗯。
2012-12-09 23:51:43 来者不善
谁说忠实原著就是好了?
翻译不忠于原著干嘛还要翻译,不如自己写一本
读者看翻译的书是想看原作者的小说不是看翻译者的小说
只要有时间,我会忆起她的面容。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及其紧靠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时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注视对方眼睛发问的惯常动作,那不时奇妙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就像在强风中的山岗上说话一样)--随着这些印象的叠涌,她的面庞突然自然地浮现出来。最先出现是她的侧脸。大概因为我总是同她并肩走路的缘故,最先想起来的每每是她的侧影。随之,她朝我转过脸,甜甜地一笑,微微地低头,轻轻地启齿,定定地看着我的双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
林少华的翻译有明显的错误,说他好的人连这点都看不出来?
他的意思是要说渡边厚道吧,他来个地道,什么叫地道?什么叫地道?什么叫地道?
他还要说一群人五十步笑百步地在街上走,没文化真可怕!
译者的二次创作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是两种语言,文辞一致就难做到情思就一致。情思一致就可能要适当调整文辞。常识性问题的错误不算在内。
我初中时看的挪威森林是书店里淘的,封面是一片绿色森林。
翻译的很朴素,高中后书不见了。实在看不进去林少华版本的
林少华的翻译有一种之乎者也的味道,就是自以为是把家乡音弄到小说里面,还省略了很多敏感段落,语言上一点也不尊重原著。
由于我实在很喜欢村上的书,在大陆又买不到港台版本,林同志又垄断村上的翻译,我实在是很气愤很气愤!施小炜的翻译都要比他的好得多!!据说林少华是个小人!!
林:
37岁的我端坐在波音747客机上。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夹雨云层,俯身向汉堡机场降落。11月砭人肌肤的冷雨,将大地涂得一片阴沉。使得身披雨衣的地勤工、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以及BMW广告板等的一切的一切,看上去竟同佛兰德派抑郁画幅的背景一段。罢了罢了,又是德国,我想。
赖: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整齐划一的机场大厦上竖着的旗、BMW的大型广告牌,这一切的一切看来都像是法兰德斯派画里阴郁的背景。唉!又来到德国了。
——————————————————————————————————
大家都说赖的描写得好,可以如果对比人物感情的话,我反而觉得林的突出主人公渡边的那种淡淡的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嘛
“呆然垂向地面的候机楼上的旗”,
——多形象的文字味道啊
楼主干嘛埋汰每羊大学呢。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有两种,清华北大和其他大学。。。。。我本人比较偏爱林少华老师的译本。各有所爱吧。不要为了讨厌而讨厌。
林的版本确实有点华而不实改动较大,赖的版本却也有点呆板照译,最好的当然是能读懂日文,品味原版。
看原著呗,谁翻都不可能完美。林的挺好的,台版的简直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或许这就是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吧~看国外著作时总有翻译本人的理解,我倒不讨厌,就是有时候受不了里面的生词,读起来怪怪的,就像是穿着林号衣服的村上
我觉得林少华还是挺能表现村上想要的那种文风的
不过日本文学读起来就是有种说不上来的劲儿,我还挺喜欢他的文风写法
村上春树自己不行,还怨翻译吗,恶心
想来很多人是看惯了林少华那种半死的翻译方式吧。。。真心觉得他翻译的一点都不好,看着特别别扭,扭捏的感觉特比强烈。
施小伟的好多了。。。。。
-我拿起装有萤火虫的速溶咖啡瓶,爬上楼顶天台。天台上空无人影,不知谁忘收的白衬衣搭在晾衣绳上,活像一个什么空壳似的 在晚风中摇来荡去。我顺着天台角上的铁梯爬上供水塔。圆筒形 的供水塔白天吸足了热量,暖烘烘的。我在狭窄的空间里弓腰坐 下,背靠栏杆。
略微残缺的一轮苍白的月亮浮现在眼前,右侧可以 望见新宿的夜景,左侧则是池袋的灯光。汽车头灯连成闪闪的光 河,沿着大街往来川流不息。各色音响交汇成的柔弱的声波,宛如 云层一般轻笼着街市的上空。
萤火虫在瓶底微微发光,它的光过于微弱,颜色过于浅淡了。 我最后一次见到萤火虫是很早以前。但在我的记忆中,萤火虫该是 在夏日夜幕中拖曳着鲜明璀璨得多的流光。于是我一向以为萤火虫发出的必然是那种灿烂的、燃烧般的光芒。
或许,萤火虫已经衰弱得奄奄一息。我提着瓶口轻轻晃了几 晃,萤火虫把身子扑在瓶壁上,有气无力地扑棱一下。但它的光依 然那么若隐若现。
我开始回想,最后一次看见萤火虫是什么时候呢?在什么地方 呢?那情景我是想起来了,但场所和时间却无从记起。沉沉暗夜的 水流声传来了,青砖砌就的旧式水门也出现了。那是一座要一上一 下摇动手柄来启闭的水门,河并不大,水流不旺,岸边水草几乎覆 盖了整个河面。四周一团漆黑,熄掉电筒,连脚下都不易看清。水 门内的积水潭上方,交织着多达数百只的萤火虫。萤火宛似正在燃 烧中的火星一样辉映着水面。
我合上眼帘,许久地沉浸在记忆的暗影里。风声比平时更为真 切地传人耳畔。尽管风并不大,却在从我身旁吹过时留下了鲜明得 不可思议的轨迹,当睁开眼睛的时候,夏夜已有些深了。
我打开瓶盖,拈出萤火虫,放在大约向外侧探出3厘米的给水 塔边缘上。萤火虫仿佛还没认清自己的处境,一摇一晃地绕着螺栓 转了一周,停在疤痕一样凸起的漆皮上。接着向右爬了一会,确认 再也走不通之后,又拐回左边。继之花了不少时间爬上螺栓顶,僵 僵地蹲在那里,此后便木然不动,像断了气。
我凭依栏杆,细看那萤火虫。我和萤火虫双方都长久地一动未 动。只有夜风从我们身边掠过。榉树在黑暗中磨擦着无数叶片,籁籁作响。
我久久,久久地等待着。过了很长很长时间,萤火虫才起身飞去。它顿有所悟似的,蓦地张开双翅,旋即穿过栏杆,淡淡的萤光在黑暗中滑行开来。它绕 着水塔飞快地曳着光环,似乎要挽回失去的时光。为了等待风力的缓和,它又稍停了一会儿,然后向东飞去。
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脑海中。那微弱 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往来彷徨。
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我想也不必如此讨厌他吧 毕竟他还是有一定功力的 带领一批人进入 别人还翻译不出来呢
………………
我倒觉得施小伟的1Q84味如嚼蜡,无功无过。尤其是写深绘里等女性的身材带了很重的情色味道。不过也可能因为1Q84原作写的烂吧。
至少我认为跟拧发条鸟什么的相比,挪威的森林翻得还不错,不觉有多难懂
讨厌他不光是翻译问题,翻译翻的太华丽能显出他的自信,但他在作序的时候竟然很谦虚的写到自己的语文功底不好,但其他地方的段落字里行间却生出一股傲气和优越感。从这点看,我觉得他肯定是那种恃才傲物的人,而且从他对村上的描绘来讲,自以为很了解,其实也是非常肤浅的见解。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