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作為激情》的原文摘录

  • 在此意义上,爱情作为媒介本身不是情感,而是一种交流符码,人们根据这一符码的规则表达构成、模仿情感,假定他人拥有或否认他人拥有某种情感,如果相应交流得以实现,还能让自身去承担所有的后果。早在17世纪——我们在后面篇章中还会提及人们就完全意识到,无论如何强调作为激情的爱,实际上都关涉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能够被扮演,还在人们启航去寻找爱情之前,这种行为模式就能活生生呈现在眼前;即是说,在人们找到伴侣之前,这个行为模式就可以用作导向,让人知晓事情之重大意义,另外,它也可以让伴侣的缺失被感知到,甚而成为命运。爱情一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空转运行,以一种一般化的寻找模式为导向,这种模式让选择变得较容易,但是对于情感的深度实现可能造成阻碍。正是根植于符码中的意义提升,使得爱情的学习、征兆的阐释以及表示深情的微小信号之传达成为可能;正是符码让差异变得可以被经验,让无法实现的爱情同样激动人心。 (查看原文)
    胡桑 6赞 2020-02-03 12:02:48
  • 现代爱情不再依赖夸张悖论、激情、过度,但是牢牢保持了语义学演化的两大成果,即个体独一性和为爱而爱的信念。 (查看原文)
    葛岩 2赞 2021-10-03 16:32:36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最后的药方似乎是一种性、爱情和友谊在婚姻中的合一。 (查看原文)
    葛岩 2赞 2021-10-03 16:32:36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出租车内发生的,是一方在行动,而一方只需体验,期待和自身体验相符合。爱情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不对称性。行动和观察的分离造成了“归因冲突”,一方认为行动的原因是情境,一方认为是行动者个性使然。如果不能随时交换行动和观察、自我和他者的位置,让互动密集化,必然出现交流堵塞。现代社会的恋人普遍感受到这一烦恼。个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他人的共识变得极为困难,因为讲话者总是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世界,交流伙伴沦为确认者的补充角色,去被动地承认对方的世界设计就是最普遍的世界设计。 (查看原文)
    placewznoname 1赞 2021-07-26 16:35:34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爱情圆圈”排斥周围环境,只包含三个要素:你、我双方加爱情。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24:12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爱情之所以有魅力,正因为实现概率极低。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25:24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亲密系统和家庭一样,属于交互作用(Interaktion)层面,这类交流以实际接触为前提,在场/不在场的差异对于交流成功十分重要。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27:28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爱情需要为自己发明依据,自己促动、自己阻碍、自己诱惑自己以达到目的,闭合与自我指涉称为爱情的核心。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29:16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悖论得以在媒介中自我反身,以进一步的悖论来解开而非以某种原则解决悖论——悖论由世界的正常衬托而出,如果世界本身是悖论,则悖论就是真理了。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30:31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主动引入不确定性,是为了对冲爱情交流的不确定性,而无前提的偶然开端,更提升了爱情作为“无中生有”的交流成就的人生价值。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40:10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友谊中的委身他人是为了自我的双重化,而自由爱情只跟个体人格有关,在委身他人的同时仍保持自我同一。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40:10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真爱情永远是瞬间,永远是永久。一切的关键只是,交流本身要继续下去,拖延下去。人们只能用时间来实现永久的形式,在实践中思念永久,保存瞬间。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47:05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二人交互作用的核心就是行动和体验的同时发生:他者被爱的体验,引发了自我的爱的行动。如果一个人以另一个人的体验为观察和行动的理由,而不分辨后者的想法是否荒唐或自私,人民就知道他陷入了爱河。简单的说,A 将 B 体验为被爱者,将自己体验为恋爱者或行动者。A 对 B 的体验必须直接引发 A 作为恋爱者的行动,否则就无法将自身体验为恋爱者。如果 B 现在体验到 A 爱自己,而且将此体验也作为自身的行动来体验,则 B 也是一个恋爱者。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47:05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意义由时间而实现,证明“互渗”和“永久”两个虚构的唯一办法是继续虚构。但这不是对时间的简单消耗,恰相反,交流即时间,恋人以无休止的谈话、口角、戏语制造了“自己的”时间。理解了这一整体思路,如何将悖论去悖论化,让处于双重偶在中的恋人的处境可以忍受,答案就清楚了——那只能是时间,而非任何一种超越横向(体验和行动)和纵向(瞬间和永久)悖论性共在场的先验层次(理想)。服从密码的理想,做伟大的恋人,只意味着将悖论无限推延,爱对方意味着永远再忍受片刻的不可忍受,和对方一道制造同时又忍受悖论。因果性归因的难题不可能由一个过程外的抽象理念,而只能由时间这个最具体又最抽象的理念来解决,换言之,爱情的困难只能由爱情本身的延续,由继续使用爱情这一媒介来克服。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6:56:51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问题导向就是学习导向,每一次亲密性忍受都是一次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忍受!问题是向着未来的,即不是向着过去的理想,而是向着各种未知的可能性敞开——爱情真正的魅惑在于,它能敞开世界的未知空间。很少有人想到,没有悖论逼迫,我们又怎么会暂时放弃自身,片刻地走出一己的逼窄世界。真正爱过的人,才知道忍耐中暗含的学习机会。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7:14:08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凭这些差异,恋人从芸芸众生中自由地选择了对方,凭这些差异,恋人能说服自己这是一个唯一的选择,而且因为尘寰中只有自己能做出这一“绝对”正确的偶然选择,这个选择也就证明了、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3 17:38:37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爱情是风险最高的人际关系,爱情的魅力却有一大半来自风险。同样,在金融系统中,风险孕育着收益,而将风险以保险、期货等形式出售,为对冲系统风险的常用手段。恋爱者和投机市场上的交易者都在自由地承受风险,享受收益,投机不过意味着在当下和未来、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协调,预估其平衡之点。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4 13:20:34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爱情世界充斥着任性、猜忌、欺骗、臆想、误解,这些相关连接,彼此强化的不确定性,如同投机市场上的人性贪欲,将亲密关系变成一种实现概念极低的交流。然而,不确定性不是爱情的敌人,恰恰相反,有了它们才有了爱情。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4 13:33:04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爱情作为二人的亲民关系世界再清楚不过的向我们表明,这个“世界”之所以既自由又有序,乃因为它是由爱情自身,为了爱情的目的,以爱情的质料而构建的,它不仅自我编程,还通过自我观察与自我描述实现自我反身。世界恰恰是因为认识世界的不可能性才成立,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不可能进入物自体,我们才自行构建世界,在“我们的”世界中为物自体和认识物自体的不可能性安排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是现象学的伟大发现。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4 13:47:36
    —— 引自章节:自由即秩序:卢曼的爱情理论(代译序)
  • 在高度人格性的交流中,我们想要去理解一种交流,而讲话者正是凭借这一交流来寻求与其他个体相区分。这种情形可能由此而产生,即讲话者将自身作为主题,也就是谈论自身;但也可能是这样,即讲话者在谈论事情时,以其和事情的关系作为交流出发点。自身立场和世界观越是个性化,越是风格独具,获得他人的共识和兴趣的概率性越发低。 (查看原文)
    葛岩 2021-10-04 15:19:43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爱情作为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