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序言外,這部書確實是綱要性的書籍,每個朝代只有短短二十來頁,體制文化也都是梳理性的講解。如果是大學開的一門課,其他的血肉內容可尤老師補充,可若用來給歷史專業之外的人自修的時候看,未免太難,難以理解了。
不知道各位同學在讀此書前,還讀了哪些書作為鋪墊呢?對中國歷史沒有足夠的了解,讀這本書真是太難了。
這書其實很難讀,大家有沒有好方法?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怎么解决繁体字问题(小渔)
记录发现的可能的文字错误(会流泪的鱼)
商为共主,那么纣王去世得早,还有周朝吗?(wait)
没想到这个时代买的书还有装订失误(会流泪的鱼)
這書有被刪減嗎?([已注销])
最赞回应
上冊我花大半年才費力看完,而下冊只用十幾天就看完且理解更深。
究其原因,是我上冊看得太細了,每個最小的注釋都未放過,導致思路支離,只見樹林不見森林。
而看下冊時是跟著思路走,對不了解或不感興趣之處只看正文、略過注釋(如戶籍、水利等),對感興趣之處可看至很細或網上查找,到後來真有一氣呵成、意猶未盡之感。
我覺得關鍵不是語言的問題,關鍵是對歷史沒有足夠的了解,這本書是綱領性的梳理,缺乏血肉,由于沒有例子和解說,就很難理解,更難以記憶。
看lz想了解什么吧。
若不是为着学术研究而是自己一种平时的阅读。那完全可以从自己已经相对熟悉的朝代看起,再逐渐因着理解的加深和兴趣的转移,逐渐读遍其他篇章。这书因为是通史,所以前后绵延,讨论的是一种连贯的演进,所以随着一部分的熟悉和兴趣的激发,你自然而然会知道如何对待其他的篇章。
像我呢,我开始时对先秦感兴趣,就读先秦,后来对清朝督抚的设置感兴趣,就读清朝,再后来则是南北朝,唐朝。。。。。。前些天又返回去读了几次引论,引论也不是从头到尾的读,而是根据需要浏览,然后有兴趣了,就详细读。
我喜欢在书页上作笔记,现在有的页面已经记满了从09年5月到现在的笔记,可是有更多的页面仍旧空白如新。
我不是太赞成从头到尾的阅读,因我们不是
凡事有个过程,过程里总可能读不懂,这跟素质没有关系。
不过狭窄倒是跟素质有关系
这本书我读了一部分,确实是比较难读,后来又因种种忙碌,就中断了。我想日后有机会还能接着读,我的想法是慢慢读,一点一点读,不怕进度慢,细嚼慢咽,日后相信终有成效。
我也想读这本书,知道它是经典。小米又是我朋友,所以也特别支持她读。钱穆、陈寅恪、陈垣、余思勉并称为“中国四大史学家”。我估计是很难读的,是不是非白话的。应该可以有学者著有此书的读书笔记或随想的,待一并找来后再来这里提供线索。谢谢~
我覺得關鍵不是語言的問題,關鍵是對歷史沒有足夠的了解,這本書是綱領性的梳理,缺乏血肉,由于沒有例子和解說,就很難理解,更難以記憶。
哦,那就是了,明白你意思。我是梳理过20世纪初至80年代这段历史,又于毛泽东有较深入的系统研习。现在有时读一些余英时(钱穆弟子)的作品。刚看了国史大纲的开篇第一章的几句,很喜欢它的行文叙事方式,很有个性、神韵的。琢磨着也许能欢喜的读下去。
多读几遍!
上冊我花大半年才費力看完,而下冊只用十幾天就看完且理解更深。
究其原因,是我上冊看得太細了,每個最小的注釋都未放過,導致思路支離,只見樹林不見森林。
而看下冊時是跟著思路走,對不了解或不感興趣之處只看正文、略過注釋(如戶籍、水利等),對感興趣之處可看至很細或網上查找,到後來真有一氣呵成、意猶未盡之感。
我的经验是不要着急,不要想着读完了就一定会有什么什么收获的,坚持每天读一点就好。
通史之書所以難讀在於我們都不大了解歷朝歷代之事,此書自修的確非常難讀。我嘗試的方法是:
1.綱鑑易知錄-一定得覽讀,可知歷朝大事。中華書局有八冊校點本。
2.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內容比綱鑑易知錄再多一些,並配上了散見書中各處乾隆對
歷史大事的看法。這書很好找。
通讀兩本書,再讀通史類書,會理解得較快。
波浪式地前进比较好大概
其实,我的观点是当这只是个入门~~~现了解个大概。
同意呼保义的看法。钱宾四先生是读旧书出身的,纲鉴易知录大体与国史大纲吻合。
看lz想了解什么吧。
若不是为着学术研究而是自己一种平时的阅读。那完全可以从自己已经相对熟悉的朝代看起,再逐渐因着理解的加深和兴趣的转移,逐渐读遍其他篇章。这书因为是通史,所以前后绵延,讨论的是一种连贯的演进,所以随着一部分的熟悉和兴趣的激发,你自然而然会知道如何对待其他的篇章。
像我呢,我开始时对先秦感兴趣,就读先秦,后来对清朝督抚的设置感兴趣,就读清朝,再后来则是南北朝,唐朝。。。。。。前些天又返回去读了几次引论,引论也不是从头到尾的读,而是根据需要浏览,然后有兴趣了,就详细读。
我喜欢在书页上作笔记,现在有的页面已经记满了从09年5月到现在的笔记,可是有更多的页面仍旧空白如新。
我不是太赞成从头到尾的阅读,因我们不是
因我们不是学术研究。
而用跳读的方法,随理解的加深和兴趣的转移,逐次展开,最终既可以把握全书,而过程中又更有乐趣。
的确,冲击了好几次都在汉朝作罢。
回头一个朝代一个朝代读
我倒是挺赞同franklee 同学的方法。
利于理解
这书不是给入门者或学识不足者读的,看看文字和史料就知道了,开篇的陈述其实已经阐明了作者的史观:欲读此书,必钟爱历史学及传统文化,且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稀里糊涂没价值观的人大可不必装逼。
钟爱历史学及传统文化一定是历史学知识渊博么,凡事有个过程嘛。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关看不看得懂注释什么事?
看得懂就得瑟的人才是没价值观吧。
喜欢一行一定会去钻研,也一定会知识渊博;如果没兴趣读着玩,实际上也读不透甚至读不懂,还讲什么过程。
民族自尊心不是我说的,是钱先生对于读这本书的前提性观念,也是这部书的历史观。
恃才傲物还是谦虚谨慎和价值观没直接联系,但对史学有价值观的人来说一定喜欢这部书。
或许这些讲了还是对牛弹琴吧,不过我总认为学术是少数人的事情,任何一行其实都是这样,高层次肯定看不起低素质。
凡事有个过程,过程里总可能读不懂,这跟素质没有关系。
不过狭窄倒是跟素质有关系
兴趣和素质是紧密联系的,在某方面有兴趣一定是天赋在起作用。为什么有的人读一遍就懂的材料别人读十多遍都不懂,这就是素质的差别,两者都要经历阅读过程,但前者在同一段材料上就不存在不懂的情况,当然前者也肯定比一般人勤奋。有成就的人都是天赋加勤奋,也就是说他们的智商和情商是周围一般人没法比的,这和素质没关系吗?
高层次肯定看不起低素质不等于高层次就狭隘,恰恰相反,高层次的人往往视野开阔,具有常人没有的宽广胸襟;低素质往往很狭隘。
其实我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现在的社会有些人把学术简单化低俗化了,好像什么人都可以来搞,如果这样来想任何行当都没专家的概念了,大多人都可以当工程师、都可以去造军舰、都可以上月球……我对任何专业领域有真才实学的人都很敬重,对不学无术的混混都很鄙视,别的就不再多说了。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先浏览,再快读,再再精读。
初次接触通史类问题的读者可以先从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入手,同时可以先看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
《国史大纲》如果对中国历史没有一定量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的话,刚开始读起来会有些累。
在读完《中国文化史导论》后,说这本书应该和《国史大纲》和起来读最好,于是便开始看《国史大纲》。我的进度比较慢,一般是睡觉前读个一两章。这个周末想读快点,把上册读完,可惜发现内容太多太丰富了,我这种历史盲根本招架不住。现在读到魏晋南北朝时,我领悟到很多小字部分的解释如果自己实在读不懂或不感兴趣则先略过不读,跟着大字部分的整体论述思路走,如此便轻松多了,反而能咀嚼到其中所言之味道。反正这种书不是只读一遍的,也不是一遍即可读懂,所以第一遍我就无需给自己加太多阅读包袱了。只要自己阅读理解到东西且觉得轻松应对觉得爽就足矣!
如果以前有一定的史學積累,就有一種全身經脈被打通之感,以往所學林林總總被遷移到了脈絡之上。
读此书的确速度快不起来,很多不懂的囫囵而下有一种不爽的感觉。
有人能提供一个目录吗?
我读到了东汉时期对外关系一节。现在我的看法是,真的不要去看那些注释除非你很在意。只看正文就会容易把握整个行文脉络。那些文言文体,繁体字,以及举例注释看多了只会影响对于整体的把握,思路会很难延续。
如果真的感兴趣,做个笔记,整体看完了,再去看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章节,仔细研究。
号称剑桥七杰的哥们,没有余思勉此人。应该是吕思勉才对啊,打字也不应该出现这种错误啊。个人以为看钱穆的国史大纲其实还不如看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呢......
个人本来对历史就知道得不多,买来此书后,总算读了半本,中断后就没有再读下去了。如果想继续读一定还是要重新看起的。自知即使对所读的这半本理解较浅,仍让感到这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茄鲞 “要吃一个茄子 倒须得十几只鸡来配它” 我也是对中国历史没什么太多了解 只有一锅粥 结果在读的时候 不得不各种百度……
这本书不是用来入门的,至少看过几年各种乱七八糟的历史书再来看比较好。另外此书偏重讲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变迁,不像大多数以战争、疆域变化和历史人物为重点的历史作品,读起来肯定比较硬。
如果难读的话直接读大字(本作用三种大小的字体应该就是这个目的),很快就可以过完全书,几年后有心得了再回来仔细看。
不适应竖行的排版和繁体字,这就为阅读加大了难度~
本书适合对史实有一定的了解再去看,钱先生把历史材料提炼成的历史智识乃本书精华
上卷 南北朝时期的兵制和经济这一部分较难,其余的部分还好吧。
开篇和说宋朝的部分尤其精彩,一下子把很多年都不理解的东西说清楚了。
钱穆:以中国传统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19688/
钱穆先生中国经济专题史大陆首次出版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作序推荐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挺好读的啊。
我觉得不难读诶。。而且说没有例子……其实有很多例子啊OTZ。。。钱穆先生每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都会在后面用小字附上些例子的说。。。但是确实不是一部把所有史实都给你讲一遍的历史书,他的侧重点是每个朝代政治制度和人们政治文学思想的改变。其实所有重要史实都在前面的帝王世系表里用简短的词句标在每个帝王的边上了,对哪个历史事件感兴趣或者不了解,直接去查一下这个历史事件是什么就好了。我一开始看也有些不习惯,但现在反而很喜欢这种写法。读完以后对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有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则是另外自己去查的。不过书里有些兵制官制啦还有人口统计之类的数据确实比较无聊一点……
说的好
多懂点繁体字就行,很通俗了已经
最近在看《晋书》以及《资治通鉴·晋纪》,然后再读国史大纲中晋朝的部分,受益良多。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直接看这本书的话感觉收获会很少。
我是通过对照简体pdf和谷歌搜索小字号内容来读的
此言在理
感谢回应!
你是谁?
读过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地图集 后看的国史大纲,后发现果然是大纲而已 如读不懂 更可能是背景知识不足,需要补充背景知识。
感觉这本书不适合作为入门,要对某个朝代的人物、典故很熟悉才能读得懂。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