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大家
副标题: 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原作名: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译者: 鄧子衿
出版年: 2012-1-31
页数: 416
定价: NT$42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6179273
内容简介 · · · · · ·
我們所倚賴的工業社會,正是讓人類生病的飲食源頭!
美國飲食界的良心與革命者麥可.波倫
揭開餐桌上的陷阱,追索每日的飲食選擇,
如何決定你與世界的未來!
吃,還是不吃?這是21世紀雜食性動物的兩難。
肉食動物吃肉,草食性動物吃草,而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到底要吃什麼?
要選擇有機蘋果還是傳統蘋果?該購買野生魚還是養殖魚?
該吃低卡布丁或代糖餅乾嗎?封殺澱粉類食物的減肥法到底對不對?
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將自然界的物質轉化成我們的身體與心智,也讓自身與萬物共享一切關連。數百萬年來,人類已把對食物的嘗試,融合成一套套飲食禁忌、儀式和食譜,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免去雜食者進食上的難題。
然而,20世紀後半,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離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
我們所倚賴的工業社會,正是讓人類生病的飲食源頭!
美國飲食界的良心與革命者麥可.波倫
揭開餐桌上的陷阱,追索每日的飲食選擇,
如何決定你與世界的未來!
吃,還是不吃?這是21世紀雜食性動物的兩難。
肉食動物吃肉,草食性動物吃草,而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到底要吃什麼?
要選擇有機蘋果還是傳統蘋果?該購買野生魚還是養殖魚?
該吃低卡布丁或代糖餅乾嗎?封殺澱粉類食物的減肥法到底對不對?
人類透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將自然界的物質轉化成我們的身體與心智,也讓自身與萬物共享一切關連。數百萬年來,人類已把對食物的嘗試,融合成一套套飲食禁忌、儀式和食譜,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免去雜食者進食上的難題。
然而,20世紀後半,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離越遠,而人類則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重新面對雜食者的難題。
麥可.波倫為了「完整了解一頓餐食的因果關係」,以記者的追獵精神,沿著現代人主要三條食物鏈:工業化食品、有機食物和野生食物,從產地一路追蹤到餐桌。他深入農場、研發室、養殖場、加工場到賣場,親身觀察與訪談,如偵探般揭開現代食品的面貌。
這是深度的調查報導,是趣味的科普作品,更是優美的自然文學。它是一本關於飲食樂趣的書,越了解飲食,才能越享受飲食。
劃時代飲食意識覺醒之書──是寫實、深入的關鍵報告,也是無比豐美的飲食寫作
為現代人面對的飲食難題,提出最鏗鏘有力的建言!
※本書為《到底要吃什麼?》全新譯本
作者简介 · · · · · ·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食物類研究權威,也是無數人的飲食導師。他下定決心追蹤一頭牛,看看能從牠身上追到什麼東西?
事實上,他追蹤的不止是一頭牛,還有牠背後的牧草、農場,以及食物供應體系。他親身走訪農場、工廠和賣場,以田野調查研究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也對飲食文化背後糾結的政商和軍事關係進行歷史探究。這些調查結果揭露了工業化農作物可笑的命運,揭露了工業飼育場中動物的悲鳴,也揭露了現代人類工業飲食最矛盾且自我毀滅的真相。
然而他也是個自然的愛好者,他在農場、牧場、獵場的體驗,亦化做優美而幽默的文字,為工業化食物鏈下的人類,指出一條古樸、美好,且真實可行的出路。
他是《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食物類大獎「詹姆斯.比爾德獎」的作者,獲選美國為《新聞週刊》「10年來10大思想領袖」,更名列2010年《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每推出...
美國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食物類研究權威,也是無數人的飲食導師。他下定決心追蹤一頭牛,看看能從牠身上追到什麼東西?
事實上,他追蹤的不止是一頭牛,還有牠背後的牧草、農場,以及食物供應體系。他親身走訪農場、工廠和賣場,以田野調查研究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也對飲食文化背後糾結的政商和軍事關係進行歷史探究。這些調查結果揭露了工業化農作物可笑的命運,揭露了工業飼育場中動物的悲鳴,也揭露了現代人類工業飲食最矛盾且自我毀滅的真相。
然而他也是個自然的愛好者,他在農場、牧場、獵場的體驗,亦化做優美而幽默的文字,為工業化食物鏈下的人類,指出一條古樸、美好,且真實可行的出路。
他是《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食物類大獎「詹姆斯.比爾德獎」的作者,獲選美國為《新聞週刊》「10年來10大思想領袖」,更名列2010年《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每推出一本著作都是年度出版大事。
代表作《雜食者的兩難》(2006)榮獲《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年度十大好書,至今仍是飲食寫作的至高典範。最新著作《飲食規則》更引發熱烈迴響,同時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亞馬遜網站不分類總排行第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美国缺乏稳定的饮食传统,动不动便陷入杂食者的焦虑中,而大企业和江湖郎中就会借机狠捞一笔。每隔十多年,美国就有新的科学研究挑战当时盛行的营养学正统,有些营养成分美国人已经高高兴兴吃了几十你,突然间却变成致命物,另一种营养成分则被捧为健康食品,而食品产业则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饮食生活方式因此展开另一场革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5页 -
我从堪萨斯回家之后,请教一位专精农业和能源的经济学者,看看有没有可能精算出把我的小牛养到足以宰杀的体重时,到底会消耗多少石油。假设五三四号小牛每天都吃十一公斤玉米,五百四十公斤时宰杀,那么他的一生将消耗约一百三十公升的石油,这几乎是一整桶石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雜食者的兩難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雜食者的兩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恭喜作者在注水这条路上迎来一个新高潮


波伦的六站走访与发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到底从哪里来?追寻这个问题,迈克尔·波伦在超市晃了一圈,才发现源头都指向一种不被当做主角、不太引人注目的食物:玉米。 我们用玉米喂牛、鸡、猪、三文鱼长大;饮料中的果葡萄浆,来自玉米;工业化酿造出的啤酒,是用玉米制成的酒精;天然淀粉、麦芽糊... (展开)
杂食者的两难书评+摘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完书后觉得还是很带劲所以又查了michael pollan,才发现原来之前看过他的the cooked那个节目,没办法,随和又聪明的光头形象深入脑海,新闻学教授的素养先撇开不谈,至少睿智有趣的样子已经先声夺人适合做传媒这一行了,btw的是,当时看the cooked的时候,我就在和陈总一直说... (展开)> 更多书评 37篇
-
库索 (浪漫理想在哪里啊!)
有人可能會這麼想,即使面對這樣的大分量,人們只要吃飽了還是會停下來。但飢餓感不是這樣運作的。人類(和動物)在面對大量的食物時,食量會比平常提升30%。人類食欲的彈性確實驚人,這在演化上非常有道理,我們以採獵為生的祖先面對大餐時,絕對有擴張胃納的必要,這樣才能在體內累積脂肪,以抵抗未來的饑荒。肥胖研究者把這種特徵稱為「節約基因」(thrifty gene)。充滿速食,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吃得到時,它就變...2012-08-28 23:55 3人喜欢
-
美国缺乏稳定的饮食传统,动不动便陷入杂食者的焦虑中,而大企业和江湖郎中就会借机狠捞一笔。每隔十多年,美国就有新的科学研究挑战当时盛行的营养学正统,有些营养成分美国人已经高高兴兴吃了几十你,突然间却变成致命物,另一种营养成分则被捧为健康食品,而食品产业则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饮食生活方式因此展开另一场革命。
2017-08-10 22:08 2人喜欢
-
來杯飲料搭配雞塊吧?如果飲料也購自超市,那你就是以玉米來搭配玉米。1980年代起,幾乎所有碳酸飲料與大部份果汁飲料,都會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來增添甜味,在這類飲料中的比例僅次於水。不喝飲料,來罐啤酒,你還是在喝玉米,因為酒精由葡萄糖發酵而成,而葡萄糖則是玉米精製而成。假使你能讀懂加工食品成份標籤上的所有化學物質名稱,並且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你也會找到玉米。不論是修飾澱粉還是天然澱粉、葡萄糖漿...
2015-04-21 15:43
來杯飲料搭配雞塊吧?如果飲料也購自超市,那你就是以玉米來搭配玉米。1980年代起,幾乎所有碳酸飲料與大部份果汁飲料,都會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來增添甜味,在這類飲料中的比例僅次於水。不喝飲料,來罐啤酒,你還是在喝玉米,因為酒精由葡萄糖發酵而成,而葡萄糖則是玉米精製而成。假使你能讀懂加工食品成份標籤上的所有化學物質名稱,並且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你也會找到玉米。不論是修飾澱粉還是天然澱粉、葡萄糖漿或麥芽糊精、結晶果糖或抗壞血酸(維生素C)、卵磷脂或是右旋糖(葡萄糖)、乳酸或是離氨酸、麥芽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漿、麩氨酸鈉(味精)或多元醇、焦糖染色劑或三仙膠,都是由玉米做成。 引自 第一章:植物:玉米的領地 一長串。。。好強大的玉米。。。
回应 2015-04-21 15:43 -
如果我们跟墨西哥和许多非洲人一样,直接吃玉米,就会得到玉米所含的所有能量。但是当你吃的是玉米饲养大的牛或鸡,玉米中能量的九十%都消耗在形成骨头、羽毛和皮毛上,以及小牛与小鸡的生长与代谢所需,所以素食主义者提倡食用“食物链基础的食物”,因为食物链的每往上攀一阶,食物中的能量便损耗九十%。也正是这个原因,生态系中掠食者的数量比猎物少很多。而且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也会消耗能量,这意味着在制造麦克鸡块这类食...
2014-10-25 10:56
-
來杯飲料搭配雞塊吧?如果飲料也購自超市,那你就是以玉米來搭配玉米。1980年代起,幾乎所有碳酸飲料與大部份果汁飲料,都會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來增添甜味,在這類飲料中的比例僅次於水。不喝飲料,來罐啤酒,你還是在喝玉米,因為酒精由葡萄糖發酵而成,而葡萄糖則是玉米精製而成。假使你能讀懂加工食品成份標籤上的所有化學物質名稱,並且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你也會找到玉米。不論是修飾澱粉還是天然澱粉、葡萄糖漿...
2015-04-21 15:43
來杯飲料搭配雞塊吧?如果飲料也購自超市,那你就是以玉米來搭配玉米。1980年代起,幾乎所有碳酸飲料與大部份果汁飲料,都會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漿”來增添甜味,在這類飲料中的比例僅次於水。不喝飲料,來罐啤酒,你還是在喝玉米,因為酒精由葡萄糖發酵而成,而葡萄糖則是玉米精製而成。假使你能讀懂加工食品成份標籤上的所有化學物質名稱,並且知道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你也會找到玉米。不論是修飾澱粉還是天然澱粉、葡萄糖漿或麥芽糊精、結晶果糖或抗壞血酸(維生素C)、卵磷脂或是右旋糖(葡萄糖)、乳酸或是離氨酸、麥芽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漿、麩氨酸鈉(味精)或多元醇、焦糖染色劑或三仙膠,都是由玉米做成。 引自 第一章:植物:玉米的領地 一長串。。。好強大的玉米。。。
回应 2015-04-21 15:43 -
1950到1960年代起,廉價玉米如潮水般湧現,這使得在飼育場用玉米養牛比在草地上放牧利潤更高,而大型養雞場也比在自家後院養雞更好賺。愛荷華州的畜牧農夫敵不過靠便宜玉米養雞養牛的工廠(這些玉米還是那些農夫種出來的呢),所以雞和牛蔥農場商消失了,而放牧所需的草地與干草地也跟著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收成量超越其他作物的物種:玉米。而當玉米價格滑落,農夫就得種更多玉米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到了1980年代,愛荷華州原本...
2015-04-21 15:41
-
吃玉米的反刍动物,最严重的毛病可能是胀气。在瘤胃中的发酵作用,滔滔不绝地产生气体,这些气体通常可以在反刍过程中打嗝排出,不过如果饮食中淀粉太多、粗饲料太少,动物就不会反刍,而瘤胃中一层泡沫状的粘液就会包住这些气体,使得瘤胃如气球般膨胀,最后挤压到肺脏,如果不马上消除瘤胃中的压力(通常是强制插管到牛的食道),动物就会窒息。
2014-10-25 10:55
-
我从堪萨斯回家之后,请教一位专精农业和能源的经济学者,看看有没有可能精算出把我的小牛养到足以宰杀的体重时,到底会消耗多少石油。假设五三四号小牛每天都吃十一公斤玉米,五百四十公斤时宰杀,那么他的一生将消耗约一百三十公升的石油,这几乎是一整桶石油。
2014-10-25 10:55 1人喜欢
-
来杯饮料搭配鸡块吧?如果饮料也购自超市,那你就是以玉米来搭配玉米。20世纪80年代起,几乎所有的碳酸饮料与大部分果汁饮料,都会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浆”来增添甜味,它们在这类饮料中的比例仅次于水。不喝饮料,来罐啤酒,你还是在喝玉米,因为酒精由葡萄糖发酵而成,而葡萄糖则是由玉米精制而成。假使你能读懂加工食品成分标示上的所有化学物质名称,并且知道这些化学物质的来源,你也会找到玉米。不论是变性淀粉还是天然淀...
2020-03-02 22:41
来杯饮料搭配鸡块吧?如果饮料也购自超市,那你就是以玉米来搭配玉米。20世纪80年代起,几乎所有的碳酸饮料与大部分果汁饮料,都会添加“高果糖玉米糖浆”来增添甜味,它们在这类饮料中的比例仅次于水。不喝饮料,来罐啤酒,你还是在喝玉米,因为酒精由葡萄糖发酵而成,而葡萄糖则是由玉米精制而成。假使你能读懂加工食品成分标示上的所有化学物质名称,并且知道这些化学物质的来源,你也会找到玉米。不论是变性淀粉还是天然淀粉、葡萄糖浆或麦芽糊精、结晶果糖或抗坏血酸(维生素C)、卵磷脂或是葡萄糖、乳酸或是离胺酸、麦芽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浆、谷氨酸钠(味精)或多元醇、焦糖染色剂或黄原胶,都是由玉米做成的。 奶精和奶酪酱中有玉米,冷冻酸奶和冷冻快餐中有玉米,水果罐头和番茄酱及糖果中有玉米,浓汤、点心和速成蛋糕粉中有玉米,糖霜、肉汁和冷冻松饼中有玉米,糖浆和辣酱中有玉米,蛋黄酱与芥末酱中有玉米,热狗和香肠中有玉米,人造奶油和起酥油中有玉米,沙拉酱与调味品中有玉米,甚至连维生素中都有玉米(是的,Twinkie中也有玉米)。美国的超市平均卖出45000种商品,其中四分之一以上含有玉米,甚至连非食用的商品也难以幸免。从牙膏、化妆品到纸尿布、垃圾袋、清洁剂、煤块、火柴、电池等,都含有玉米。就连摆在柜台边吸引你目光的杂志封面,也含有玉米。农产品区即使不贩卖玉米,玉米还是在那里:让小黄瓜光亮的植物蜡中有玉米、让农产品保有良好卖相的杀虫剂中有玉米,连运送果蔬的纸箱表面也有玉米。事实上,超市的建材中就含有玉米,包括墙板与接合剂、地板油布和玻璃纤维再加上黏合剂。超市本身就是个颇具规模的玉米展示场。那人类呢? 二、会走路的玉米 住在墨西哥的玛雅人后代有时仍自称“玉米族”。事实上,这个词的用意不是隐喻,而是点出他们对这种神奇禾草不变的依赖——近9000年来,玉米一直是他们的主食。墨西哥人的日常饮食中有四成热量摄取自玉米,大部分是玉米薄饼。所以当墨西哥人说“我是玉蜀黍”或“我是会走路的玉米”时,只是在陈述一项事实:墨西哥人的身体就像是玉米的另一种生命形式。 像我这样的美国人,虽然仰赖的是截然不同的食物链,但这条链也根植于玉米田。然而美国人不会把自己视为玉米人,这若非我们缺乏想象力,便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或者两者都有。要从罐装可乐或大麦乐汉堡中嗅出玉米的蛛丝马迹,的确需要一点想象力。但食品工业也成功取信于我们,让我们以为超市中的45000种商品或库存单位(且每年持续增加17000种)的确代表真正的多样化,成功掩饰了它们不过是提取同种植物的分子,再精巧地加以重组。 人们常说:“吃什么像什么。”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我们身上都可以看到玉米的影子(而且是加工玉米),这个说法可是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的。科学家只需用一撮头发或一块指甲,便能从木乃伊身上研究出古代食品的组成,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你我。人类细胞组织中碳同位素的比例具有识别作用。植物最初从大气中吸收碳,经由食物链传到各种生物体内。追踪这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自有其价值,因为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何玉米会是当代美国人的主食,而且玉米占据的土地面积多过人类与其他驯化物种。 人体中除了水分子,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分子,其结构都含有碳元素,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如此。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可说是以碳为基础(曾有科学家说,碳是提供生命物质结构的主要元素,因此让生命具有“量”,而生物体中含量比较少的氮元素则让生命具有“质”,这点容后再提)。我们身体中的碳原本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飘浮在大气中。经由光合作用,大气中的碳元素转换成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与脂肪这些支撑生命的分子。植物的绿色细胞以阳光为能源,将取自空气中的碳和从土里吸收的水,合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成为每一条食物链的基础物质。“植物从稀薄的空气中创造生命”,不仅仅是种修辞。 不过玉米进行这个过程的方式与大部分植物有些许差异。这个差异让玉米的光合作用更高效,也使收集到的碳原子具备某种特征。就算玉米后来转换成加多力饮料、巧克力派或是汉堡,这个特征依然存在,摄取了这些东西的人体亦然。大部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产生含有三个碳原子的分子,但是玉米(以及其他一小部分物种)产生的是含有四个碳原子的分子。我们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这种现象,而这类得天独厚的植物在植物学上就有了“四碳植物”的昵称。 “四碳”代表更高的经济效益,让植物具备更多生存优势,特别是在缺水和高温的环境中。为了吸收空气中的碳原子,植物必须张开气孔,这种得经由显微镜才看得到的小孔位于叶片表面,能让气体进出植物。每当气孔张开让二氧化碳进入时,珍贵的水分子也会同时逸出。这就像是每当你张口吃饭,就会流失一些血液。所以最理想的状况是,尽量少张口,而每张一次口就尽量吃多点食物。四碳植物的做法正是如此。玉米每次进行光合作用都会吸收额外的碳原子,因此不但能够限制水分逸出,又能把这些碳原子连接到有用的分子上(科学行话叫“固定”)。换句话说,玉米固定碳的效率比其他植物更高。 地球上万物的故事,从最基本的角度来看,就是物种间收集与储存能量的竞争。植物间彼此竞逐阳光,动物之间则争夺其他植物或动物身上所含有的能量。这些能量储存在含碳分子中,单位以“卡”计算。我们摄取的热量,不论来自一小粒玉米或是一片牛排,都含有植物收集到的能量。四碳植物独特的光合作用方式可以说明玉米为何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在阳光、水和基本元素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很少有植物能比玉米制造出更多有机物质和热量(玉米作物的能量有97%来自大气,3%来自大地)。 即便如此,这个窍门仍不足以让科学家辨识出你骨头里的某个碳原子是来自某片玉米叶中曾经发生的某次光合作用,而非莴苣或小麦等其他植物。科学家之所以能分辨,是因为碳原子不止一种。一般碳原子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但有些碳原子的中子数比较多,质量也比较大一些,例如同位素碳13就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不知何故,四碳植物在捕捉碳原子以合成四个碳的分子时,比较容易抓到碳13,而一般的三碳植物则比较容易猎取到碳12。由于对碳原子的渴求,四碳植物没有闲工夫去区别这些同位素,因此最后植物体里面就有较多的碳13。如果人体里碳13对碳12的比值越高,就表示这个人饮食中玉米所占的比例越高,不论吃的是玉米本身或是食用玉米的动物(就目前所知,碳13的摄取多寡对人体几乎没什么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选择以玉米为主食的人,身体中碳13占的比例会较高,其中最容易联想到的应属墨西哥人。美国人比较常吃小麦,平均每人每年要吃下52千克的面粉,至于玉米粉只有5千克。当初来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自认为“小麦人”,以有别于当地原住民的“玉米人”。在西方,小麦被认为是最精致、最文明的作物。如果让美国人选择,大部分的人可能仍自认为“小麦人”(那些以吃玉米为傲的中西部人可能例外,不过他们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过在现代,以主食植物来区分人种,已经有点儿过时。或许我们可自称为“牛肉人”,但如今“鸡肉人”应该比较接近事实,尽管这不太好听[6]。然而碳13不会说谎,研究人员比较过北美洲人与墨西哥人头发与身体组织中的碳同位素,发现北美洲人的确是“玉米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托德·道森(Todd Dawson)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告诉我:“当你看到人体内同位素的比例时,就会觉得我们北美洲人像是长了脚的玉米片。”相较于美国人,墨西哥人饮食中的碳来源更多样,他们吃的动物都是喂草长大的(墨西哥至今仍认为拿玉米来喂食牲畜是暴殄天物),大部分的蛋白质都来自豆类,饮料也依然用蔗糖来增加甜味。 这就是美国人:会走路的加工玉米。
回应 2020-03-02 22:41 -
美国缺乏稳定的饮食传统,动不动便陷入杂食者的焦虑中,而大企业和江湖郎中就会借机狠捞一笔。每隔十多年,美国就有新的科学研究挑战当时盛行的营养学正统,有些营养成分美国人已经高高兴兴吃了几十你,突然间却变成致命物,另一种营养成分则被捧为健康食品,而食品产业则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饮食生活方式因此展开另一场革命。
2017-08-10 22:08 2人喜欢
-
手作经济学 Artisanal economics...将工业化企业与手作企业区分开来...试图结合两者的做法鲜少能成功。工业化农夫的业务是贩卖原物料,在这种行业中,唯一确实可靠的竞争策略就是让自己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者。工业化企业的生产者降低成本的传统方式,就是用资本(新科技与化石燃料能源)来取代技术劳工,然后扩充产量,增加经济规模,如此才能补偿缩小的利润空间。在原物料这行中,生产者必须卖的更便宜,规模扩到最大,不然只...
2017-08-10 21:57
手作经济学 Artisanal economics...将工业化企业与手作企业区分开来...试图结合两者的做法鲜少能成功。工业化农夫的业务是贩卖原物料,在这种行业中,唯一确实可靠的竞争策略就是让自己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者。工业化企业的生产者降低成本的传统方式,就是用资本(新科技与化石燃料能源)来取代技术劳工,然后扩充产量,增加经济规模,如此才能补偿缩小的利润空间。在原物料这行中,生产者必须卖的更便宜,规模扩到最大,不然只会被竞争对手压过。 手作生产模式中,生产者的竞争策略是贩卖特别的产品,而不是成为成本最低的原物料生产者。生产力和获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是小型生产者,只要能够一直卖出杰出的产品,并压低成本,还是可以获利。只要这种手作企业不要试着在任何层面模仿工业化企业,就能成功运作,同时也不要试图用资本取代技术劳工。这种企业不应该为了成长而成长,也不应该追求产品的一致性,而应该保持变化,同时配合季节。手作企业不应该为了追求全国市场而投资,而应该专注在当地市场,不做广告,靠着口碑与商誉来行销。 引自第255页 回应 2017-08-10 21:57 -
美国现行种植牛只食用玉米的农地共有650万公顷,如果全部都转换成管理得当的草地,每年将能够从大气中吸收63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这相当于路上少了400万辆车。我们很少注意到农业在全球暖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人类活动所排放到大气的温室气体,有三分之一是来自农耕活动。
2017-08-10 17:51
论坛 · · · · · ·
没有电子版吗? | 来自朱凌波 | 2017-05-27 | |
【現貨】《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 | 来自惠文書社 | 2013-08-2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信出版集团 (2017)8.4分 996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暂时无货, 1天前曾上架
-
Penguin Press (2006)8.3分 173人读过
-
Penguin (2007)8.6分 24人读过
-
久周出版 (2008.06.05)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2(下) (天天见见不腻啊)
- DESIGN BY 王志弘 (Shownotes)
- 邊度有書新書推介 01/2013 (边度)
-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 頁1 (Shownotes)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雜食者的兩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apio 2018-08-28
“產業食物鏈、有機食物鏈、采獵食物鏈…我們覺得食物是靠陽光雨露長大的,但其實它們是靠化石燃料長大的。我們覺得玉米是糧食,但人家是工業原料。我們覺得超市裏的有機食物都是綠色的,但其實都是心理安慰劑,都是用來精心欺騙我們大腦的有畫面感的文案。我們一邊在聲討著工業化對人類的異化,一邊不肯放棄城市的便利,同時在超市裏購買著自己也不想深究的所謂有機產品。所有這些,就是雜食者的兩難。”
0 有用 [已注销] 2014-06-07
食品工业化真可怕!把大多数人从农耕解放的代价这么大,是不是意味着工业文明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 有用 汐如殇 2015-11-11
一本用科学和历史论证一番让你读完过后,瞬间觉得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都吃不下去的读物。。。。然并卵(¯▽¯)~然后经过了烧烤摊。。手抓饭烤茄子羊肉串烤羊腿大烤鱼么么么么我爱你们ㄟ( ̄▽ ̄ㄟ)
6 有用 王三目 2016-01-20
整本书通篇批判反思美国的工业化食品和基于还原论的商业营养学。作者严谨的批判精神很让人佩服,关于素食的思考真的一丝不苟,成为压垮我素食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也开始相信一个部落的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远远紧密过一个城市里的素食主义者。当然在饮食这个问题上,理性的上下求索只能发现问题,却无法找到答案,作者在没有饮食传统文化的美国感到困顿与无奈。而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度里,许多人其实就生活在答案中。
3 有用 蝉 2014-03-18
:无
0 有用 小岛 2020-08-28
@2014-05-10 04:44:44
0 有用 温顺尚早 2020-05-14
玉蜀黍这个词让我全程跑神。
0 有用 子曰 2020-02-03
US Food industrial production一览:让我对grocery购物观念和饮食结构产生了一些重新思考. 如果我是生长于於食物沙漠中的美国人可能已经被说服完全放弃肉食,然而作为一个来自一个饮食文化丰富国家且热爱烹饪的人,因为「法国悖论」的存在觉得继续做一个健康的杂食者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0 有用 匹夫 2019-10-13
关于是否要成为素食主义者的几个章节写得很有趣鸭
3 有用 Martin 2019-05-02
吃荤还是吃素,于我而言,倒是没有那么多纠结。尽管我曾经亲眼看见一头即将被宰杀的牛留出了眼泪,让我很是惊讶,此一情景也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但我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素食者,而是一个敬畏者。在我看来: 敬畏为坚,万物遵天道,彼此共生,无所谓道德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