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的模式 短评

热门
  • 3 野次馬 2016-03-01 15:23:11

    编排给零分。本来想说好久没见到那么耍流氓的译本了,碰上一段法语直接没翻,直到我翻到密密麻麻的尾注…感觉到了附录才开始说人话,前面的看进去多少是多少。

  • 0 恶鸟 2010-10-14 10:36:14

    重新写一遍就好了

  • 1 Mnemosyne 2014-11-16 15:59:42

    極為晦澀,原因在於其語法和邏輯。我總感覺是翻譯的問題,但曹公的譯文水平應該不至於乖謬敷衍。大概還是巴氏的思想性和邏輯能力太強了,非沉心靜氣不能有所得。

  • 4 郁则 2019-06-12 14:15:22

    翻译有点问题。此书极富创见地向工程技术史借力,完善了艺术史阐释与写作的几种面向。尤其是援引了charge和brief两个概念,有点类同于我们日常所提的“内史”、“外史”,但是涵义却更精准。书中三个例子虽然都不具备普遍性,却列举了对艺术作品(非艺术家)意图诠释的诸多可能。作者多次强调“描述”是不充分的,只有“用概括意图总和的近似手段来涵盖其旨趣”,这个意图不是重构的历史心里状态,而是物象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以目的性论,有efficient cause和final cause两种。以批评调式而论,则有三个标准,外在得体(历史的合理性)、内在得体(图画或解释的秩序)、极度简约(批评的必要性)。其实,隐约可见作者对艺术史阐释持有奥卡姆剃刀原理的态度,删繁就简,少讲故事。

  • 0 cheesefly 2009-01-26 17:33:23

    翻译的似乎有很多问题……

  • 0 蒙羽其藝 2008-05-05 15:12:28

    如高所说,确实很重要

  • 0 鵬鵬 James 2011-03-19 17:36:37

    看来还是需要找原版,翻译不佳

  • 1 白给之星 2017-12-07 23:36:56

    提供了解决目前困惑的一个路径:个案如何与思想、理论搭起桥梁;当下的与历史的视角… 无知真好,读什么都很有收获!

  • 2 玛丽维拉女支女 2019-11-03 22:52:43

    2019.10.31第二篇简直太神了,一开始云里雾里,看到最后惊了。虽然说并不算很可靠的理论证明,但这真的才是视觉文化的研究啊!/没有读懂巴克森德尔,就无法阐释他伟大的分量,但仍可以感受到他的成就是在经典艺术史体系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第四章9节和后序的自白令人感动而又引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艺术史身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学科该如何延续?巴克森德尔牵扯出的视知觉问题其实到今天都没有得到完善系统的解释,这似乎是任何一个方法论都没有做到的。但对于艺术史作为学科的发展,我个人却充满了乐观,原因在于其本身相对于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还算不上成熟。但依据作者的想法,视觉文化这个语词我不会介意以“艺术史”以及“艺术理论”的概念来替代,因为给予解决的问题正是把广阔的视觉文化内化成艺术理论自身意义的问题

  • 0 egghost 2015-11-16 06:06:23

    很精彩的书,翻译文字有些晦涩,不过认真阅读可以理解作者原意。

  • 0 橙色迪斯麦 2014-11-08 10:45:45

    就想说如果 不看那篇论文 我真看不懂 看了论文也乱七八糟

  • 0 鹅杆菌 2021-04-09 09:30:37

    观念的演算 情境的重构 基础是共同的行为逻辑

  • 0 Jar 2022-03-26 19:41:54

    当时逼着去看书还有书评,只能说最好有懂这个概念的朋友一起读,要不然很容易被绕晕,其次这个比《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椴木雕刻家》要难不少,翻译排版多多少少都有问题,有能力读原版最好了,不过这个书一直都是老译本,国内版本和国外版本的纸质实体书都不好倒腾到。姑且给4星,与2022.3.26杭州南山,8.5分记。

  • 1 阿墟 2021-11-15 14:47:10

    太难了,常觉得每个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在说啥。在我看懂的部分,妙见迭出;在看不懂的部分,有时觉得是翻译问题,但没有核查能力。(幸亏是到用的时候才看的,好歹有点动力。假如十年前读,一定无法终篇。)

  • 0 林間惡熱 2021-11-29 00:58:01

    以论证直证,以直证论证,科学实验,现象学真理

  • 0 拙名 2022-01-12 20:32:19

    晚些时候补个书评

  • 0 六翮 2023-08-14 20:17:21 浙江

    非常遗憾在这个不美妙的时间读你。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