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译者: 苗力田
出版年: 2002-06
页数: 150
定价: 11.5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
ISBN: 9787208037588
内容简介 · · · ·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 · · · ·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结束语
· · · · · · (更多)
前言
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结束语
附录论证分析 H.J.帕通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的视为是善的。知性、机智、判断力以及其他能够被称为精神的才能的东西,或者在下决心时的勇气、果断、坚韧这些气质的属性,毫无疑问在许多方面都是善的和值得期望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 -
但是,如果应当应用这些自然禀赋、其特有性状因而叫做性格的意志不是善的,那么,它们也可能是极为恶的和有害的。幸运的赐予也是这样。归于幸福名下的权利、财富、荣誉、甚至健康和全部福祉以及对自己状况的满意,如果不是有一个善的意志在此矫正它们对心灵的影响,并借此也矫正整个行动原则使之普遍合乎目的,它们就使人大胆,且往往也因此使人傲慢。更不用说一个有理性且无偏见的旁观者,甚至在看到一个丝毫没有纯粹的和善的意志来装点的存在者却总是称心如意时,绝不会感到满意。这样,看起来善的意志就构成了配享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本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人也喜欢 · · · ·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1 条 )

【转】邓安庆:康德伦理学体系的构成*

【转】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言 1、古代希腊哲学: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逻辑学:形式的哲学,一般思维的普遍规则,不涉及客体的区别,没有经验性的部分 物理学:与一定对象及其所服从的法则打交道的质料的哲学,关于自然法则的科学,自然学说; 作为一个经验对象的自然规定其法则,一切事物发生所遵循... (展开)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笔记归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终于开始翻越康德这个大山了,作为最难理解的哲学家,在这之前我几乎没有阅读完过他一本书,那三大批判简直望而生畏,不仅看不懂,也看不懂第三方的对其的介绍。但就因为他如此难懂,对于我才有那么大吸引力,为了看懂它,做的准备工作,多数都是绕开它做的(看别人的著作),... (展开)> 更多书评 71篇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在德语中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意语。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2022-01-21 15:42:54 1人喜欢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在德语中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意语。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德性知识在责任的恪守中,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康德所说的自主性指的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克服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幸福就是对德性的意识。德性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须是无条件的善。
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对人来说责任具有一种必要性,也可叫做自我强制性或约束性。责任的诫律越是崇高,内在尊严越是昭著,主观原则的作用也就越少。在康德看来,作为有限理智的人,他的生活是一场款日持久的搏斗。搏斗的双方,一方是从道德规律产生的责任,另一方是来自经验和任意的爱好。这爱好是一种习惯性的欲望,这种欲望必以喜爱为先导,这种喜爱或快乐也就是欲望的规定。他把责任和爱好的冲突称之为“自然辩证法”,在理智战胜了人欲、克服了由爱好而来的冲动并且完成了责任的时候,人们心身愉悦,胸中充满深沉的宁恬,这就是道德生活中的真正幸福。康德作为伦理上动机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要以它的动机来评价,而且只能从它的动机来评价。为了使人更准确地把握责任在道德生活中的功能,康德把它归纳为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就是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行为是否合乎责任,而在于它是否出于责任。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从而,它不依赖于行为对象的现实,而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愿原则,与任何对象无关。第三个命题是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三个命题归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达到的结果,也不在于由所期待结果假借而来的任何原则。纯粹责任观念,意识着自身的尊严,卑视那些来自经验的动因,并且逐渐地成为这些经验动因的主宰。康德把责任看作是普通人的理性,在自己的道德直指范围内,可以找得到的原则。正由于责任是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完全摆脱对意志的外来影响,也摆脱意志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个自明的普遍观念。这同时也是责任的约束性的根据。这样,责任就和规律性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和理性的先天性,和意志的自律性,理性的立法功能联系起来。责任就是服从客观普遍原则的行为必要性。
人的一切都来自规律不容置疑的权威,来自对规律无条件尊重,没有任何东西来自爱好。把普遍必然的规律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这是康德伦理学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康德把伦理学和物理学等量齐观,认为两者都是以普遍必然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康德的本意是制定一种“纯粹哲学”即形而上学,用来对抗或抵消经验论、感性论和以此为基础的利己主义伦理学。纯粹就是通体透明,丝毫不受利己意图和个人打算的污染。自由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对立正是给论证道德的纯洁崇高和责任的严肃、神圣铺设轨道。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自由规律,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就是一架机器,要永远受自然的宰制,成为自然必然性的奴隶。有理性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为基础一样。规律是规定意志的根据。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它所预期的后果,也不在于以这种预期后果为动机的任何行为原则。最高的、无条件的善只能在有理性东西的意志中找到。“只有为理性的东西所独具的,对规律的表象自身才能构成我们称之为道德的,超乎其他善的善。因为正是这种表象,而不是预期的后果,作为根据规定了意志。”尊重是一种使利己之心无地自容的价值觉察,所以既不是对对象的爱好,也不是对对象的惧怕,或者爱之畏之兼而有之。所以,尊重只能以规律为对象。道德规律不仅对于人而且总的来说,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都具有普遍意义,完全必然地发生效力。道德规律的这种普遍必然性,是百分之百先天地,在纯粹而又实践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康德做了几点结论:第一,全部道德高年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不但在高度思辨上是这样,在最普通理性上也是这样。第二,它们绝不是经验的,绝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第三,它们作为最高实践原则,在来源上有课纯粹,并且俱足尊严。第四,若是有人往这里掺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失去其纯真和不受限制的价值。第五,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人们根据自己对规律的表象而制定出的行为原则,被称为准则。责任、规律、准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应该完全摆脱意志所受的影响,摆脱意志的对象,所以客观上只有意志,主观上只有对这种实践规律的纯粹尊重,也就是准则,才能规定意志,才能使自己服从这规律,抑制自己的全部爱好。根据三者的关系,康德提出行为的善良就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律的普遍符合性。这样单纯的与规律相符合性,总的说来就是意志的原则,而且必须是它的原则,而不须任何一个特殊规律为前提。这一原则就是: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你不应行动。这命题不但是意志的原则,并且是辨别行为的善恶和责任强制性强弱程度的准绳和标尺。
定言命令包涵着全部责任原则,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称作实践规律,其余的不能称为规律。道德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强制性既不能来自前提,不能来自经验,也不能来自概念的分析,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道德命令可以简化为如下的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一条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意志不过是实践理性。
回应 2022-01-21 15:42:54 -
橘子酱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来看,它自为地就是无比高贵。任何为了满足一种爱好而产生的东西,甚至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良意志,它仍然如一颗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2021-10-09 03:32:02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在德语中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意语。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2022-01-21 15:42:54 1人喜欢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在德语中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意语。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德性知识在责任的恪守中,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康德所说的自主性指的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克服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幸福就是对德性的意识。德性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须是无条件的善。
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对人来说责任具有一种必要性,也可叫做自我强制性或约束性。责任的诫律越是崇高,内在尊严越是昭著,主观原则的作用也就越少。在康德看来,作为有限理智的人,他的生活是一场款日持久的搏斗。搏斗的双方,一方是从道德规律产生的责任,另一方是来自经验和任意的爱好。这爱好是一种习惯性的欲望,这种欲望必以喜爱为先导,这种喜爱或快乐也就是欲望的规定。他把责任和爱好的冲突称之为“自然辩证法”,在理智战胜了人欲、克服了由爱好而来的冲动并且完成了责任的时候,人们心身愉悦,胸中充满深沉的宁恬,这就是道德生活中的真正幸福。康德作为伦理上动机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要以它的动机来评价,而且只能从它的动机来评价。为了使人更准确地把握责任在道德生活中的功能,康德把它归纳为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就是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行为是否合乎责任,而在于它是否出于责任。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从而,它不依赖于行为对象的现实,而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愿原则,与任何对象无关。第三个命题是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三个命题归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达到的结果,也不在于由所期待结果假借而来的任何原则。纯粹责任观念,意识着自身的尊严,卑视那些来自经验的动因,并且逐渐地成为这些经验动因的主宰。康德把责任看作是普通人的理性,在自己的道德直指范围内,可以找得到的原则。正由于责任是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完全摆脱对意志的外来影响,也摆脱意志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个自明的普遍观念。这同时也是责任的约束性的根据。这样,责任就和规律性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和理性的先天性,和意志的自律性,理性的立法功能联系起来。责任就是服从客观普遍原则的行为必要性。
人的一切都来自规律不容置疑的权威,来自对规律无条件尊重,没有任何东西来自爱好。把普遍必然的规律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这是康德伦理学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康德把伦理学和物理学等量齐观,认为两者都是以普遍必然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康德的本意是制定一种“纯粹哲学”即形而上学,用来对抗或抵消经验论、感性论和以此为基础的利己主义伦理学。纯粹就是通体透明,丝毫不受利己意图和个人打算的污染。自由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对立正是给论证道德的纯洁崇高和责任的严肃、神圣铺设轨道。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自由规律,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就是一架机器,要永远受自然的宰制,成为自然必然性的奴隶。有理性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为基础一样。规律是规定意志的根据。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它所预期的后果,也不在于以这种预期后果为动机的任何行为原则。最高的、无条件的善只能在有理性东西的意志中找到。“只有为理性的东西所独具的,对规律的表象自身才能构成我们称之为道德的,超乎其他善的善。因为正是这种表象,而不是预期的后果,作为根据规定了意志。”尊重是一种使利己之心无地自容的价值觉察,所以既不是对对象的爱好,也不是对对象的惧怕,或者爱之畏之兼而有之。所以,尊重只能以规律为对象。道德规律不仅对于人而且总的来说,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都具有普遍意义,完全必然地发生效力。道德规律的这种普遍必然性,是百分之百先天地,在纯粹而又实践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康德做了几点结论:第一,全部道德高年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不但在高度思辨上是这样,在最普通理性上也是这样。第二,它们绝不是经验的,绝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第三,它们作为最高实践原则,在来源上有课纯粹,并且俱足尊严。第四,若是有人往这里掺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失去其纯真和不受限制的价值。第五,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人们根据自己对规律的表象而制定出的行为原则,被称为准则。责任、规律、准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应该完全摆脱意志所受的影响,摆脱意志的对象,所以客观上只有意志,主观上只有对这种实践规律的纯粹尊重,也就是准则,才能规定意志,才能使自己服从这规律,抑制自己的全部爱好。根据三者的关系,康德提出行为的善良就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律的普遍符合性。这样单纯的与规律相符合性,总的说来就是意志的原则,而且必须是它的原则,而不须任何一个特殊规律为前提。这一原则就是: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你不应行动。这命题不但是意志的原则,并且是辨别行为的善恶和责任强制性强弱程度的准绳和标尺。
定言命令包涵着全部责任原则,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称作实践规律,其余的不能称为规律。道德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强制性既不能来自前提,不能来自经验,也不能来自概念的分析,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道德命令可以简化为如下的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一条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意志不过是实践理性。
回应 2022-01-21 15:42:54 -
橘子酱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来看,它自为地就是无比高贵。任何为了满足一种爱好而产生的东西,甚至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良意志,它仍然如一颗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2021-10-09 03:32:02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在德语中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意语。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2022-01-21 15:42:54 1人喜欢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在德语中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意语。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德性知识在责任的恪守中,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康德所说的自主性指的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克服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幸福就是对德性的意识。德性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须是无条件的善。
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对人来说责任具有一种必要性,也可叫做自我强制性或约束性。责任的诫律越是崇高,内在尊严越是昭著,主观原则的作用也就越少。在康德看来,作为有限理智的人,他的生活是一场款日持久的搏斗。搏斗的双方,一方是从道德规律产生的责任,另一方是来自经验和任意的爱好。这爱好是一种习惯性的欲望,这种欲望必以喜爱为先导,这种喜爱或快乐也就是欲望的规定。他把责任和爱好的冲突称之为“自然辩证法”,在理智战胜了人欲、克服了由爱好而来的冲动并且完成了责任的时候,人们心身愉悦,胸中充满深沉的宁恬,这就是道德生活中的真正幸福。康德作为伦理上动机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要以它的动机来评价,而且只能从它的动机来评价。为了使人更准确地把握责任在道德生活中的功能,康德把它归纳为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就是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行为是否合乎责任,而在于它是否出于责任。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从而,它不依赖于行为对象的现实,而依赖于行为所遵循的意愿原则,与任何对象无关。第三个命题是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三个命题归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达到的结果,也不在于由所期待结果假借而来的任何原则。纯粹责任观念,意识着自身的尊严,卑视那些来自经验的动因,并且逐渐地成为这些经验动因的主宰。康德把责任看作是普通人的理性,在自己的道德直指范围内,可以找得到的原则。正由于责任是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完全摆脱对意志的外来影响,也摆脱意志的对象,它本身就是一个自明的普遍观念。这同时也是责任的约束性的根据。这样,责任就和规律性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和理性的先天性,和意志的自律性,理性的立法功能联系起来。责任就是服从客观普遍原则的行为必要性。
人的一切都来自规律不容置疑的权威,来自对规律无条件尊重,没有任何东西来自爱好。把普遍必然的规律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这是康德伦理学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康德把伦理学和物理学等量齐观,认为两者都是以普遍必然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康德的本意是制定一种“纯粹哲学”即形而上学,用来对抗或抵消经验论、感性论和以此为基础的利己主义伦理学。纯粹就是通体透明,丝毫不受利己意图和个人打算的污染。自由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对立正是给论证道德的纯洁崇高和责任的严肃、神圣铺设轨道。因为,如果没有一个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自由规律,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就是一架机器,要永远受自然的宰制,成为自然必然性的奴隶。有理性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为基础一样。规律是规定意志的根据。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在于它所预期的后果,也不在于以这种预期后果为动机的任何行为原则。最高的、无条件的善只能在有理性东西的意志中找到。“只有为理性的东西所独具的,对规律的表象自身才能构成我们称之为道德的,超乎其他善的善。因为正是这种表象,而不是预期的后果,作为根据规定了意志。”尊重是一种使利己之心无地自容的价值觉察,所以既不是对对象的爱好,也不是对对象的惧怕,或者爱之畏之兼而有之。所以,尊重只能以规律为对象。道德规律不仅对于人而且总的来说,对一切有理性的东西都具有普遍意义,完全必然地发生效力。道德规律的这种普遍必然性,是百分之百先天地,在纯粹而又实践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康德做了几点结论:第一,全部道德高年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不但在高度思辨上是这样,在最普通理性上也是这样。第二,它们绝不是经验的,绝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第三,它们作为最高实践原则,在来源上有课纯粹,并且俱足尊严。第四,若是有人往这里掺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失去其纯真和不受限制的价值。第五,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人们根据自己对规律的表象而制定出的行为原则,被称为准则。责任、规律、准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应该完全摆脱意志所受的影响,摆脱意志的对象,所以客观上只有意志,主观上只有对这种实践规律的纯粹尊重,也就是准则,才能规定意志,才能使自己服从这规律,抑制自己的全部爱好。根据三者的关系,康德提出行为的善良就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律的普遍符合性。这样单纯的与规律相符合性,总的说来就是意志的原则,而且必须是它的原则,而不须任何一个特殊规律为前提。这一原则就是: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你不应行动。这命题不但是意志的原则,并且是辨别行为的善恶和责任强制性强弱程度的准绳和标尺。
定言命令包涵着全部责任原则,只有定言命令才能称作实践规律,其余的不能称为规律。道德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强制性既不能来自前提,不能来自经验,也不能来自概念的分析,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道德命令可以简化为如下的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一条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意志不过是实践理性。
回应 2022-01-21 15:42:54 -
橘子酱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来看,它自为地就是无比高贵。任何为了满足一种爱好而产生的东西,甚至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他竭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良意志,它仍然如一颗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2021-10-09 03:32:02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5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9.5分 791人读过
-
限时抢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9.4分 188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9.1分 694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13)9.6分 25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身份的焦虑》涉及书目 (Echo)
- 清晰的往昔 (忆未名)
- 西方世界经典名著-总览 (汤姆蜀黍)
- 1011 (花音妙)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获休 2012-01-05 22:28:40
还需要再看。
0 有用 suki 2007-12-27 08:43:24
吐血推荐
1 有用 睡莲 2010-06-27 14:20:21
写的真是好,读完就深受康德伦理思想的影响了。 哦,这个仰望星空的哲人。“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0 有用 Amorphisqing 2010-12-02 22:31:06
我承认,我的实用观被康德动摇了
0 有用 パンパンパンダ 2017-01-14 12:50:43
Paton评注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2-01-21 15:43:32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康德所说的自主性指的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克服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 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康德提出了德性论伦理学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这一理想作为最高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人之所以尊严和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德性就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康德所说的自主性指的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克服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幸福就是对德性的意识。德性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须是无条件的善。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意志不过是实践理性。 (展开)
2 有用 乾 2020-12-17 22:45:41
建议和尼采《敌基督者》对读,看尼采的锤子如何精准打击在康德的钉子上。
0 有用 六分之一碗米饭 2020-11-26 00:27:18
键政多了之后感觉该再读一遍()
0 有用 麟德君 2019-11-10 08:48:46
四星给康德,一星给苗力田先生的序,是我见过国内哲学著作最好的序言之一(甚至这个之一也可能去掉)
2 有用 吴小玥 2019-05-26 23:44:04
同学推荐说苗力田的版本比较适合我这种非哲学专业的同学读,更通俗易懂一点,但我读到后面还是显得很吃力,主要是缺乏逻辑学基础,对于很多命令式不是很了解,而且没有很强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但能遇到自己读懂产生共鸣的句子时还是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会慢慢用康德里讲得很多哲理去指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自己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