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的原文摘录

  • 钱是工具,而不是人生的目的 林义杰为什么要忍受极地挑战的痛苦?看为何要追求过程中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因为它“有意义” 因此,人活着首要的是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正在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就很难撒手追求可有可无的娱乐。快乐只有两个用途:给那些忙着追求人生意义的人偶尔休息,以便在休息后继续追求意义;或者给那些找不到意义的人打发时间,挨过乏味的人生。 q (查看原文)
    马虎小姐 1赞 2015-03-30 23:32:34
    —— 引自章节:1
  • 我们如果需要外在的现实武装来保护自己,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想用它来遮掩我们内在的贫乏(包括智性的与情感的)。 真正的自我实现是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可以掌握、可以随意运用的能力,而不需要炫耀或它们人艳羡。自然就可以在其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它只跟自己有关,它带给我们的是自足的喜悦。 因而有能力跟这个世界有更深层的接触。春天来的时候,有些人可以从空气的湿润、阳光的柔美、草地的芬芳,乃至于隐匿在草丛里的小野花中全面性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有些人却对这一切毫无感觉。 很多人误以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独特的世界里。 (查看原文)
    Derycky 2014-07-01 13:46:43
    —— 引自章节:他们都会说,没人能教你做
  • 人文领域最精微、深奥的部分往往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一分宝贵的体认都必须要靠当事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契合,很难跨越个人的经验去累积与传承,更难进行全球的分工和整合,因此五千年来很难看出人文有怎样的累积与进步 (查看原文)
    花火町 1赞 2014-07-13 11:59:22
    —— 引自第224页
  • 要陪伴一个人走过艰难的岁月,需要的不只是肤浅地彼此取悦,而是要有能力倾听、体恤彼此的心情,甚至是协助另一半过悲伤、烦恼、挫折、沮丧、绝望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体恤伴侣的心情,往往会变成只能同欢而不能共苦;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协助伴侣走过低潮,顶多只能耐心陪伴或干着急,而无法提供更有效的助益。但是,假如有机会相互扶携,走过艰难的时刻,情感将会深化并留下无法抹灭的共同记。结婚则更加是两个不同生命经验的人相结合,婚后要一起决定彼此的共同事务,也要在意见不同时有能力真正地尊重对方。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富裕社会里,如果相爱的两个人没有值得各自奋斗的人生目标,就很难找到值得相互成全的事,因而为爱牺性的行为将失去意义,徒然剩下彼此的束缚与折磨终至酿成悲剧;相爱的两个人如果没有值得彼此心仪的人品、性情或人文素养,激情过后将很难有贴心的关怀与深刻的了解,更没有值得彼此分享、欣赏的生命成长轨迹。 (查看原文)
    Vanessa 1赞 2021-07-15 21:03:48
    —— 引自章节:Unit 4:寻找终身伴侣
  • 人间没有任何际遇是人所无法承 受的,决定我们能否承受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接受事实,痛苦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走出确伤痛则是因为终于不得不接受早已无可挽回的事实。痛苦得愈久定不必然情感愈深,倒是觉悟得愈早愈可以缩短痛苦 同样地,爱情变调的痛苦或许有一部分出自于无法抗拒的天性,但总还有一部分是出于我们的意愿。 (查看原文)
    Vanessa 1赞 2021-07-18 21:55:54
    —— 引自章节:Unit 15:怨偶与佳偶(下)
  • 人生的的幸福是靠持续的努力和多种不同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只靠收入或职场的成就就能有功。人需要一点外在的肯定来建立自信,需要在职场上的成功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也需要跟家人互动的能力来建立温暖的家,还需要有一些自得其乐的能力来欣赏大自然、文学与艺术,以便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此外,还要有人生哲学来协助自己解除没必要的痛苦和烦恼,并且看见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查看原文)
    owchihiro 2013-01-28 20:59:02
    —— 引自第83页
  • 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性情不同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从高中时代起,我就不曾仔细算计过外在的得失,只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混,愿意花精力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科学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事实单单纯纯地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积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就。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时念完硕士就出国,今天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从不这样小,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得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好像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3-02-06 15:13:00
    —— 引自第19页
  • 真正的"自我实现"是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可以掌握、可以随意运用的能力,而不需要炫耀或他人的艳羡。它是使自己成为"更值得自己肯定"的人,而不是整天巴望着别人的肯定。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3-02-06 21:17:19
    —— 引自第39页
  • 要陪伴一个人走过艰难的岁月,需要的不只是肤浅地彼此取悦,而是要有能力倾听、体恤彼此的心情,甚至是协助另一半走过悲伤、烦恼、挫折、沮丧、绝望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体恤伴侣的心情,往往会变成只能同欢而不能共苦;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协助伴侣走过低潮,顶多只能耐心陪伴或干着急,而无法提供更有效的助益。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3-02-06 21:52:50
    —— 引自第45页
  • 两个欠缺人生积极目标的人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自己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可以轻易的为对方牺牲;但这些牺牲对于对方却不具有任何必要性,因此很难得到对方的感激,反而因此产生积怨。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3-02-06 22:19:33
    —— 引自第50页
  •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生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 。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 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 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生?"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生,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生,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生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3-02-24 12:04:38
    —— 引自第237页
  •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里面有三个东西都是个人成长上不可或缺的:首先是自己阅读各种书,并且逐渐培养出跨领域阅读深奥书籍的自修能力;其次是在朋友的陪伴下走过青涩的自我摸索阶段,去寻找知识跟你这个人的关联,也靠着朋友帮忙把你不敏感的地方逐渐变成可以敏感的领域;最后则是看到一些老师的风采,从中看见值得憧憬的人生,值得效法的风范,以及一些值得坚持与追求的理想。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8:24:55
    —— 引自第87页
  • 在剧变的时代里,重要的不是盲目地预先准备一大堆不知道何时才用得着的知识,而是要学会活用知识的能力,快速搜寻既有知识与技术的能力,以及在这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新”的能力。 学能力而非学知识。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8:29:20
    —— 引自第89页
  • We take no responsibility for anything beyond our control.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8:43:58
    —— 引自第107页
  • 一位老师送我一段终生受用的金言:“工作本来就不好玩,所以老板才会付你钱?要不然你想想看,你去游乐园玩,是你付钱给老板?还是老板付钱给你?”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8:49:01
    —— 引自第115页
  • 对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我期望他们可以找到一份足以养家与养老的工作,并且希望他们有机会在这工作里找到一些他们可以肯定的意义,下班后还有时间可以继续为自己一辈子的自我成长而努力。不得已的话,养家和养老优先,有时间让自己成长在其次,工作的意义只好放到最后面。毕竟年轻最重要的是有成长的机会—有成长才有机会看见人生各种值得追求的意义,以及在未来成就人生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8:54:32
    —— 引自第118页
  • 人生的目的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不曾在人生过程中仔细品味人生每一刻的人,就像在灌一瓶一百万元的红葡萄酒,名酒下肚毫无滋味,犹如在财富与虚名中浪费人生。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9:03:43
    —— 引自第133页
  • 德国人很流行在考上大学后先休学一年,想当英文老师或发展国际贸易的人往往选择到英国打工一年,体验当地的语言、文化与经济环境,以便确认自己一年后是否真要注册当英语系或国贸系的学生。喜欢金融的就到银行打工…直到找到自己未来想要投身的行业,并且得知这些行业需要哪些专业知识为止。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6-08 19:10:10
    —— 引自第133页
  • 做得到的才能叫理想,做不到的只能算空想。年轻最大的本钱就是热情,愿意追求理想;而最大的弱点就是人生经验太浅,很难分辨哪些憧憬、向往有一天会成真,哪些会变成一辈子徒留遗憾的空想。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7-12 21:57:18
    —— 引自第187页
  • 人生所有的能力都是慢慢累积,慢慢增长的;而人生的方向则像“摸着石头过河”,抓着一个大方向边走边盘算,能力长到哪里,实践就跟到哪里。人生不能没有大方向,但也不该用一个毫无弹性的“生涯规划”套牢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喘息空间,变成那个规划的囚徒。 (查看原文)
    花火町 2014-07-12 22:04:50
    —— 引自第195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