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物的嬗变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Adiósardour 2014-12-11 19:19:33

    丹托的“艺术的终结”针对的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不可辨识性”以及其背后截然不同的哲学语境。从“寻常物的嬗变”到“哲学对艺术的剥夺”再到“艺术终结之后”,丹托实际上都是在延续“艺术世界”一文中的讨论——艺术品与其他人工制品或工业产品之间的区别问题。自从安迪沃霍尔的作品Brillo盒子展出之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已经不能单凭外观来区分了,而应该到由某种艺术史知识、艺术制度或者某种理论体系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中去寻找答案。其结果是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已经不是物理构成层面区别,而转向了它们各自所处的关系体系。可见,丹托的理论观点完全是艺术作品在哲学层面的判定问题,其中“嬗变”或者“转化”是其关键词,而“终结”与否则可以放在相对次要地位了。

  • 9 琴酒 2018-06-26 18:23:16

    核心的部分很普通,回答现代艺术界定的某种复杂,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是艺术,我的就不是,既然审美和技艺的高低已经不能构成任何区分。他的解读是因为前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的诠释方式,并且在人和艺术之间,有一种无中介,这种艺术家天然具有的让我们看到他世界的能力。想起我讨厌的很多一看就受理论或者思想影响过深的小说,笑。溢出的部分最好看,柏拉图认为摹仿是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从摹仿中获得快乐的前提在于预先知道某种行为是摹仿。又比如如何区分艺术家的风格,重复,模仿。亚里士多德的清单:一个人将有节制的人应做的事都列成清单并一一照做不能说明这个人是有节制的。道德是有能力在“新”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 6 剧旁 2013-04-09 21:20:40

    翻译得很好很仔细;前面J的例子很有趣,分析哲学就喜欢思想实验,这种实验通常逻辑性强,现实感太弱;总体而言,没提出多少有启发性的新观点(像最后风格啊啥的),在解释力上较布尔迪厄明显贫弱。

  • 5 努斯 2013-08-13 12:42:17

    天马行空,像小说一样好看

  • 2 观止 2013-10-21 16:42:01

    既哲思深刻,又文采飞扬,丹托确实是大师级的手笔。“事物的外形相同,但一者是艺术品,一者是寻常物品,为什么”?这是本书的主题所在,而丹托就此所举的这类例子很多,可谓精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例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似,但这种相似性之下有何“不同”?它们彼此能互相支援,互相证明么?这值得进一步思考。翻译非常好,几乎一气呵成读了下来。

  • 4 安提戈涅 2019-08-20 22:21:14

    摹仿与原型的问题是西方两千年艺术文学史(以及近代影史)的魔咒与梦魇,但是丹托本书处理的手法,只是借助一个艺术疑问,导向了诸多哲学命题。这个疑问是,我们如何辨析艺术品和其原版(不管是实体的、理念的还是不存在的原版)的区别,我们为什么能说这片红色是艺术杰作,那片红只是打翻的物质颜料。实际上,丹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给出结论,而是不断往深处勘探,从一个问题抛向另一个问题,以绵密的分析哲学手法将思维的支脉不断推进。读到丘吉尔画像的地方一直在提家族相似性的观念,马上觉得是在和贡布里希《艺术 、知觉与现实》里的解读唱反调,贡布里希也是举了这两个例子,再往后看果然出现了对贡布里希的明确反驳。例子都太棒,想偷了放到课上讲。

  • 1 墨息墨息 2018-03-18 00:31:07

    1.赝品和它的制造者处在一种扭曲的关系中,它不是为制造它的人立言,而是假装为别人立言,比如毕加索。2.谓词何为。形而上学终结者和分析哲学相遇也有火花,赞细心又贴切的好译者。

  • 3 本阿弥·光悦 2014-10-05 18:22:51

    是我的问题么,读着很痛苦,绕来绕去还是一个风格即人完了

  • 1 Alan 2016-06-13 19:35:56

    在哲学范式的意义上为“艺术”做了辩护,结论简单但思辨绵密精道。作者对僵硬的、面对艺术新情况左支右绌的本体论,维特根斯坦式的略不负责任的不可界定论,以及有些犬儒的体制论都做了漂亮的反驳,把思考“艺术为何(如何与非艺术区分)”的问题放在注重情景性、关系性、生成性、自反性(黑格尔的精神)的哲学思路中思考。但可以感到,丹托这种精妙的理论免不了要被用来拯救一大堆垃圾。当然,具体作品和情景又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

  • 1 甜水园子温 2016-05-28 15:15:27

    艺术愤青J先生的故事

  • 1 Rua 2020-09-02 11:17:51

    基本由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与知识论发散出来,观赏摹仿物的快感来源于明晰这是一种非真实,通过掌握知识抵达的地方即使与经由天赋达到的相同,也不代表两者是一样的事情。那么导致寻常物变容的关键在其目的与内部结构,只不过“恰好”变成了一件一模一样的东西。而这就是为何我们需要理论阐释,目的与结构是无法自发传递的。 分析丝丝入扣,举例明晰深刻,个人觉得要比《艺术的终结》还要好。尽管最终并没有提出让人满意的回答,但是单单是思考就足够迷人。

  • 0 天心兀 2013-03-20 18:16:30

    La transfiguration du banal

  • 1 Wenqian Li 2013-09-12 12:13:38

    正如译者所言,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一书,确是“才子文章”。不是说“才子文章”不好,而是这种写作方式,在论证中太多跳跃,读者可能有点儿跟不上。当然,缺乏艺术史方面的知识,也给阅读此书带来困难。但我更想说的是,写作和思想上的清晰性,其实是一个极难达至的目标。

  • 0 Anna喃喃 2017-11-28 00:46:13

    时隔五六年,重读依旧好。

  • 0 ᠴᠣᠭᠲᠤ🔒 2014-09-02 09:22:51

    艺术是泥瓦匠灰铲下建造的鸡窝里母鸡下的蛋。砸烂展览馆,来迎接人民艺术的到来!

  • 0 疯帽子海伦 2016-04-30 15:13:12

    虽然很多地方还是无法跟上节奏(哲学基础太差),但还是不得不感慨作者阐释了我多年以来的困惑,即到底何为艺术品。

  • 1 SuRReALismMa 2016-02-09 01:10:01

    第一次感受到分析的魅力。虽然我读完认为丹托在“艺术的本质”这一问题上是叔本华-早期尼采艺术观念的继承者,强调的是艺术创作的自反性中体现的创作者“对‘对待世界’的洞见与表现”,而译者却总结为在于“内容”的呈现……(读的是一本书么 (○´・д・)ノ)不懒的话择日写个长评。

  • 0 与罗摩相会 2020-03-15 21:01:58

    惭愧,我居然在2020年才看到这本书。丹托给艺术下的定义太迷人了,原来搞理论的还可以这么玩?又想去读个艺术史的学位了……

  • 0 Eureka 2018-04-24 20:08:12

    为什么他用了那么多例子,我读起来却这么痛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