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缅北的鹰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myway 2019-05-03 14:26:42

    了解远征军的历史,史料丰富,叙述生动

  • 0 威尼斯男人 2015-05-19 15:59:29

    读#萨苏#的#《突破缅北的鹰》#,让我开始对这段历史感兴趣,读着很提气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缅北之战是我们追着日本人打,曙光在前头我们就要迎来胜利。字里行间我读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同时感受到残酷和血腥战争阴霾下隐藏着的温情与人性,对返回家乡的期盼,让我印象深刻。#读书#

  • 0 青蛙 2012-03-13 22:31:45

    回家的力量是无穷的

  • 0 易又饕 2012-10-15 22:59:42

    碰到这类题材,情绪化的写法很容易因忽略历史细节而流于肤浅,技术呆的写法很容易因不善遣词造句而失于枯燥,而萨苏则试图兼顾史料性与可读性。他完全做到了前一点,许多时候也做到了后一点。全书虽略显繁冗,但字里行间不乏神来妙笔,对大英帝国破落贵族心态的描述尤其到位,堪称精彩。

  • 1 糯米 2012-05-19 19:00:38

    本书与余戈的松山战役笔记合围了抗战中的中国远征军史

  • 0 发条青蛙 2012-05-15 23:49:01

    原来《快乐天堂》里的林旺是远征军的战利品。

  • 0 eien99 2013-07-23 19:16:13

    作者是没得说的,能同日本女人结婚的中国男人那应该是中国的精英,作者的文笔幽默风趣,考证详实,他的书值得一读,跟俞天任是伯仲之间,作者研究抗战史是有心得的,不错

  • 1 [已注销] 2013-11-14 13:00:43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或许正是说的他们。

  • 1 泛菊杯深 2013-05-17 15:35:57

    内容扎实,写法八卦,文笔罗嗦。

  • 0 木须龙 2014-11-04 12:23:09

    归心如箭,势不可挡。

  • 0 洛梦蝶 2014-05-24 15:24:06

    从可读性和趣味性而言,萨苏的这本书比起过去的作品都大有不及,略显干瘪枯燥,电子书里的错漏也不在少数,为了强调资料的准确和详实,缺少了一些发挥和雕琢,是略微惋惜的地方,但胜也胜在配发大量珍贵照片和图片,史料价值超过了语言本身,但若对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完全不了解,则不适宜用这本书入门

  • 0 霍斯特-威塞尔 2012-02-25 10:32:44

    远征军回国之旅。

  • 0 奥德曼 2012-12-29 01:01:50

    通读三遍。意识形态不重,言语易懂,史料可信,缺点是仍然有点偏故事风格。萨苏还是适合写战场异闻录。

  • 0 Cpkudragon 2012-12-22 13:32:49

    萨苏出品,必属精品。近几年关注远征军的作品不少,但是更多的是全景式的描绘,将目光聚焦在驻印军的貌似这是第一本。萨的水平毋庸置疑,宏大的场面和细腻的情感都能很好的展现,让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对一场战斗的描写,日军幸存者回忆道:中国士兵高喊着keiga前仆后继的发起冲锋,他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要将日语“负伤”作为战斗口号。然而很多中国人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却第一时间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带有南方口音的说法,它的汉语表达是:回家……

  • 0 李泽俊 2012-06-21 11:45:04

    行文很精彩,中日美三方的描写也算到位,但细节的处理还可以更好

  • 0 天路客 2014-10-11 21:36:15

    别老是联想内战如何如何就好

  • 0 涂话 2016-06-09 13:00:50

    感觉完全是填补了一个空缺。之前的书都在说第一次或者是第二次的滇西,第二次的缅北真的非常少,史料和评说兼备,也没有呕人的过度渲染,很赞。以及从日本史料方面提供了一些角度,难得。

  • 0 弗拉的流浪猫 2012-04-23 21:48:14

    国军有史以来战绩最辉煌的一支部队,充分诠释了将兵为下,将心为上。然而此书更是还原了作为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典型代表的孙立人和史迪威这两个鲜活的形象,还原了中美两股力量并肩作战的珍贵历史例证,让人不由的喜欢上史迪威这个真诚而可爱的老头儿,从他身上体会美国精神的诚实、坦率、勇敢、洒脱,称呼中国士兵为“my children”的包容与博爱。

  • 0 光脚的鱼 2014-02-13 22:28:55

    经过武装和训练的中国士兵是不怕任何敌人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