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作者简介 · · · · · ·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 (Harrison E. Salisbury ),一九零八年十一月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九二五年中学毕业后,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退学,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四八年,担任合众国际社记者、编辑;一九四九年三月,出版《纽约时报》莫斯科常驻记者,达五年之久。一九六一年以后,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二次世界大战曾深入前线,遍访苏联广大地区,著有《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等作品,闻名于世。
索尔兹伯里曾获国际普利策新闻奖等奖励及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一九七二年后,曾五次访华。一九九三年五月病逝。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某种意义说,这二十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屋子正中坐着三个人,在历时三天的会议里,他们始终坐在那里。会议主持人是二十六岁的中国共产党书记和名义上的领袖博古。他长得很瘦很瘦,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由此得了个绰号叫“黑面木偶”)。他聪明、用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四年使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他早年曾在共产党在上海办的一所大学里学习过,所以英文也不错。他受共产国际中国处的苏联领导控制,是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亲密伙件和坚定拥护者。第二个人是毛泽东,第三个人是周恩来。其他与会者不断地掉换座位,哪儿方便就坐在哪儿。椅子的摆放没有什么既定的次序,而且始终有位子空着。 李德坐在门旁边,他的椅子放在一个很别扭的地方,“处在一个被告的位置”,翻译伍修权挨着他坐着,他的地位也不舒服。他心烦意乱,随着会议的进行,他越来越生气。伍十年后也承认,他那次没有译出正常的水平。 有两个人是躺在担架上来开会的。其中一个就是王稼群,他自一九三三年四月、第四次反“围剿”时在乐安县古公村负伤后一直躺在担架上。那次战斗中他带领周恩来、肖华等几个人去防御工事的路上被一颗国民党炸弹击伤了。一块弹片穿过他的臀部进人肠子,伤势很重。外科医生在不施麻药的情况下为他做了八小时的手术也没能缝合伤口,只好塞进一根橡皮管。他一直发着高烧。因为要经常使用吗啡止痛,结果上了瘾,直到一九三六年被送到莫斯科治疗时才断然戒掉了。 大家都知道,王稼祥是要支持毛泽东的。人们普遍传说“王、毛成亲了”。 这些人相互知道底细,甚至连大便的情况都知道。例如,大家都知道,只要时间允许,周恩来就要拿着一叠文件到厕所去,经常在那里读上一个钟头。他们也都知道,毛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None -
随着会议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毛泽东的一边。很多指挥员指出长征缺乏思想准备的问题。他们认为,部队的严重损失,特别是因开小差而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新兵在思想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往常执行任务不同,这些新兵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也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为什么必须作出牺牲。指挥员们认为保密工作做得太过分了,连很多指挥员都不了解情况,这样就影响了战斗意志和官兵们的士气。 洛甫和朱德坚决支持毛泽东。周恩来再次发言,认为毛泽东对博古和李德的“左”倾路线的批评是正确的,并提议毛泽东任红军总指挥。 李富春的发言给伍修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富春是毛泽东在湖南时的老朋友,他和毛的另外一位老朋友、才华横溢的蔡畅结了婚。聂荣臻的发言也使伍修权深受感动,聂荣臻对李德的表现非常生气。伍修权同意聂荣臻对李德的批评,因为他本人也经常领教李德的粗暴态度。有一次,他曾对一个部门的领导说,“李德是个帝国主义分子。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绝不给他当翻译。既然分配我给他当翻译,我只好干。” 聂荣臻是躺在担架上来开会发言的(过湘江时,他的脚负了伤,尙未痊愈)。他说话时很气愤。每次见到李德,他就恼火,因为使他想起李德的瞎指挥,李德对每门炮的位置以及咐兵设在哪里等具体部署都作指示,而这些细节连军团指挥员也无须亲自过问。聂荣臻对李德的尖锐批评,伍修权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聂荣臻作为第一军团的政委,对李德的那种只允许和敌人正面作战的命令,并不是一概照办的。有时,他们用传统的朱毛战术诱敌深人,因而仍然打了一些胜仗。 彭德怀在发言中坚决支持毛泽东,并严厉批评博古和李德。刘伯承也是如此。令人奇怪的是,李德倒觉得,和其他人的发言相比,朱德、彭德怀和刘伯承还是比较“温和的”。 看来林彪在遵义会议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当然,他在“文化革命”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未遂政变可能歪曲了人们的记忆。和我交谈...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长征"的人也喜欢 · · · · · ·
长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瑜中寻瑕——《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有感

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三点思考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请问,这本书到底是红色还是黑色还是灰色? | 来自豆友2672467 | 1 回应 | 2012-05-15 14:55:44 |
我家是86年的内部版 | 来自仙侣同舟 | 2010-08-28 13:01:14 | |
很好的关于长征的书 | 来自boboshy | 1 回应 | 2009-02-18 08:38:04 |
良心与视角 | 来自潜水的猫鱼 | 2006-11-02 16:10:4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Mcgraw-Hill (198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8.4分 374人读过
-
解放军出版社 (1986)8.6分 103人读过
-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加州大学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文献(中译本)目录 (benshuier)
- 关于民国那些事 (齐天大圣)
- 外国人的中国纪事(三) (維舟)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我以前偷鸡,现在做记者”(阅读篇) (大猫)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长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O__O"☂ 2007-07-01 20:35:17
那是奇迹...
2 有用 CaptainZ导导 2016-10-17 17:25:16
电子版、非扫描版,错误较多,影响阅读体验。时间地点描述,有时不那么清晰,也可以理解。有“纪实小说”感。强渡大渡河、夺泸定桥、过雪山等章节,尤其精彩。内部政治斗争之“偏执”、无情,令人失望。在精神上,我渴望寻求到的“信念”,并未成为主角。反而有种体会,【生存】本身成为“迷茫”中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无意间符合今日进化心理学的“气氛”。
0 有用 tearme 2015-06-09 17:05:33
3 有用 衛藤美彩 2018-06-03 21:36:27
不错!尺度算是比较放得开了,没有讳言宁都会议等。有少量史实滞后了,比如:毛伪造共产国际电文等,均未反应。二倍速。
1 有用 马腾空 2009-01-21 22:11:50
这个记者文采很不错,描写独到.
0 有用 Mr Lee 2022-12-24 09:56:02 广东
不记得这是读过第几本关于长征的书了,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也是相当有名的书。读的越多,越立体。
0 有用 Gary改变世界 2022-08-24 23:24:29 上海
比历史书更有趣,比历史书更生动,比历史书细节更多。
0 有用 渤海海峡散人 2022-06-20 11:20:07
胜在采访资料详实,沉浸式体验“死地”。幸存者的共性特点:“想得不多,只知道吃饭、睡觉、行军,从来不去想会有什么危险”用心一也。第三十章的结局令人唏嘘,误伤了自己的兄弟。
0 有用 九方何方 2022-05-24 18:03:49
读至第四章1
0 有用 KIMKUK 2022-04-24 18:48:58
前面又红又专,最后部份还是挺客观的;一个诗人太有想象力,太偏激了,最终导致混乱;还的是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