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从初中就开始看,但是马上快三十了对其中的很多内容仍不能理解。和这本书有一段缘分,初中时一部纪录片讲的是一位一战战败的德国将军有机会游历河南请翻译为他翻译鬼谷子石碑上的内容,听后感慨自己为何不早点读到这部神作,甚至夸下海口读过就不会使一战战败。能发出这样感慨让我对鬼谷子着实的痴迷了一段时间,介于那时书店很少,也是等到一年后才有幸看到一个垃圾出版社翻译国学普及版本。那时看不懂,之后也是周转了几个不同的版本,直到遇见许富宏的版本才觉得他将鬼谷子中的很多隐晦的思想理解的比较充分。
但是书毕竟还是书,所能传达的内容有限,不同人成长阅历的不同理解的方面差异也很大,很多人不能发现这本书,而我推荐给很多人后其实更多人不能接受里面的思想,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的内容还是显得有些极端和赤裸,如果不能经历坎坷和背叛,里面的内容也少有人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最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的研究者。
最近读战国策,作为鬼谷子比较骄傲的两个徒弟苏秦和张仪,虽然他们战国时纵横捭阖,荣极一时,但是在同一阶层竞争中他们并不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一样会被出卖,会被别人的计策迫害,多数时候都能转危为安,直到最后有心无力,下场都很落魄。所以南怀瑾在向人推荐鬼谷子时对一个人的品质节操有很高的要求,战国时纵横术是诸子百家中最有成效的方法,但是如果不能够克制和把握,肆意滥为,早晚会损及起身,家破人亡。每一种方法都有他的局限性,以为通道就可以无所不能为的思想本身也只是想德国将军的那句赞美一样,是一厢情愿美好的愿望。道家至尚的本就是无为的思想,尽管现在对无为的解释天花乱坠,他的字面意思连小学生也可以理解的很清楚是什么意思,真通道到无为,谁还在意那么多成功失败的事情,鬼谷子的学说就可以只作为一种思想的艺术品去欣赏而不会去实践了。
最近在读诸子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鬼谷子,其学说深厚,身份也扑朔迷离,让人敬畏。另一位就是李斯,虽然是小人,但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是他,制定了封建制度的也是他,其影响到今天还很明显。一个是理论的专家,一个是实践的高手,而无独有偶,两个人均是河南人。北京的河南人很少说自己是河南人,因为大家对河南的印象很差,觉得人多狡诈,难以相处,自古河南也是战乱最多的地方,冯导前段时间的1942似乎也想说那是饥荒频发的地方。人被置于绝境,在生存和死亡中挣扎,也自然会为了求生无所不用其极,而河南自古多谋士,对周围的人耳濡目染渐渐也就成为了一个地区思想的血液。不知道鬼谷子的思想是不是这个地区智谋的启蒙,可能,他就是河南人生存智慧的鼻祖。
河南人的鼻祖
|
> 去鬼谷子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鬼谷子就没有留下书(失控的马戏)
所以鬼谷子王诩不就是被渣女坑了吗?(豆友155342690)
鬼谷子的徒弟不是盖聂和卫庄吗
鬼谷子 读了还是很有用处的
本河南人表示在河南这块土地想要谋权取利,鬼谷之说确实很有用。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