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胡塞尔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I)
译者: 李幼蒸
出版年: 2004-07
页数: 503
定价: 24.80
装帧: 平装
丛书: 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
ISBN: 9787300055886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I)
译者: 李幼蒸
出版年: 2004-07
页数: 503
定价: 24.80
装帧: 平装
丛书: 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
ISBN: 9787300055886
内容简介 · · · · · ·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为现象学主要代表作,在胡塞尔著作中占有心地们位。作者在《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是将逻辑分析和心理学分析予以创造性的结合,为其现象学哲学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并成为涉及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西方现象学思潮中的主要理论根据之一。中译本根据德、法、英多版本译出,并附多种注释资料和中外术语对照表,便于各科读者研读。
作者简介 · · · · · ·
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重要的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笛卡儿沉思录》、《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哲学》等。
译者简介:李幼燕:本书译者李幻燕现为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理事,曾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访问研究员(Directeur d'etudes),并曾受聘为1988年西班牙现象学大会(胡塞尔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专长结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和比较哲学。
目录 · · · · · ·
新版中译者前言
初版中译者序
导论
第一编 本质和本质认识
第二编 现象学的基本考察
第三编 关于纯粹现象学的方法和问题
第四编 理性和现实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中译本附录
· · · · · · (收起)
初版中译者序
导论
第一编 本质和本质认识
第二编 现象学的基本考察
第三编 关于纯粹现象学的方法和问题
第四编 理性和现实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中译本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意识到一个在无限空间中无限伸展的世界,它在时间中无限地变化着,并已经无限地变化着.我意识到它,这首先意味着:在直观上我直接地发现它,我经验到它.通过我的看、摸、听等等,而且以不同的感官知觉,具有某一空间分布范围的物质物就直接对我存在着,就在直接的或比喻的意义上“在身边”.不论我是否特别注意它们和在我的观察、考虑、感觉或意愿中涉及到它们.有生命的存在物,如人,也直接对我存在:我注视着他们,我看见他们,我听见他们走近,我握住他们的手,在和他们交谈时我立即理解他们在想象和思考的东西,他们内心有什么感情波动,他们愿望或意愿着什么. 此外,他们也在我的直观场中呈现为现实事物,即使当我未注意着他们时。但是他们以及其它东西并不必然正好在我的知觉场中。作为确定的,作为多多少少已知的现实的东西对我存在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9页 -
1、个别直观不管属于什么种类,不论它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都可转化为本质直观,而且这一直观不管在相应的方式上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都具有一种给予的行为之特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激进的美学锋芒》《艺术史的终结?》《结构主义》《艺术的心理世界》《现代与现代主义》
等
。
喜欢读"纯粹现象学通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纯粹现象学通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张庆熊: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导读
第一讲:《大观念》的版本、写作的计划和目的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大观念》)是一部原计划3卷本的著作。他生前只出版了该书的第一卷,即《纯粹现象学通论》。该卷曾于1913年,1922年,1928年发行过三版。1922年版改正了1913年版中的一些印刷上的...
(展开)

“先验”与“超越”概念之分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知识论意涵
通常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分为三个阶段:认识论的或前-先验现象学阶段[[1]]、先验现象学阶段和他称为“发生现象学”的阶段。《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简称《观念1》)是胡塞尔哲学主要部分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胡塞尔在书中阐明了现象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展开)

翻译 | 列维纳斯论胡塞尔的《观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译者说明 1.本文从《Discovering Existence with Husserl》中的英译文《On Ideas》转译。原文为列维纳斯1929年于《法国与外国哲学评论》上发表的对胡塞尔《观念I》的书评《论胡塞尔的<观念>》。 2.本译文使用“底”“的”之区分。以“底”表示领属关系,对应英语中的“of... (展开)
【转】张庆熊:解读胡塞尔从《逻辑研究》转向《大观念》的思路
原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P3-7,111页 在先验纯化了的意识现象中奠基“非实在本质”——解读胡塞尔从《逻辑研究》转向《大观念》的思路 胡塞尔于1910发表《逻辑研究》第一卷,于1911年发表《逻辑研究》第二卷。这两卷著作的发表一方面使得胡塞尔的现象学名...
(展开)

【转】钱立卿:事实与本质的二分法 ——论胡塞尔《观念I》中的科学论架构之起源
作者:钱立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19世纪后半叶的科学知识飞速增加,但对其普遍有效性和确定性的哲学解释充满了争议。胡塞尔由此提出了哲学的任务,批判了哲学上盛行的自然科学主义、心理学主义与怀疑主义,并从现象学的角度建立起新的科学论架构。他将...
(展开)

马迎辉:胡塞尔的双重意向性与《观念》
原载《哲学研究》2011年09期 《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简称《观念》)被公认为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但是,胡塞尔并未将《观念》放置于他本人在1907-1911年间获得的双重意向性的基础之上,致使他对先验现象学的首次系统展示中潜藏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
(展开)

张庆熊 | “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宏大构想及其遗留问题——剖析胡塞尔在《大观念》中规划的“本质科学”
原载《世界哲学》2014年04期 摘要: 胡塞尔提出的“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理念是否应被彻底抛弃呢?如果这一理念仍然值得追求的话,那么就值得反思胡塞尔在《大观念》中所规划的“实质本体论”和“形式本体论”的纲领是否还有启发意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理解胡塞尔后期的“...
(展开)

读书笔记一(胡赛尔《纯粹现象学》)
(一)导论部分 导论部分提出了全书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研究任务。 ----一种新的视野和一门新的科学。 从自然观点,从面对着我们的世界,从心理经验中呈现出来的意识开始,然后发展出一种现象学还原法,按照这种方法,排除每一种自然研究方式本质的认识障碍,并转变它们固有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5 )
-
商务印书馆 (2012)9.3分 448人读过
-
每满79减30
-
Springer (1983)9.4分 10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8.9分 69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7)8.8分 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书目-哲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以万变求不变)
- 现象学资料辑集(ing) (歧木零)
- 我的大学读书计划(100本) (随风飘啊飘)
- 清晰的往昔 (忆未名)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纯粹现象学通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hinji 2022-09-09 19:00:54 江苏
四年了,我终于搞懂了现象学悬搁。
1 有用 LoveYumi 2018-04-04 10:30:32
时隔近两年终于得空将剩余1/3部分看完。利科的导言写得很好,法国哲学家中大概他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功力最深。既然胡塞尔在此书中区分了Bedeutung和Sinn,译者先生把这两个概念都译为“意义”似乎不太妥当。还有一些概念并不怎么特殊,不知为何译者要一词多译,我总觉得“信达雅”中“信”是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中(除非确实想用修辞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雅”是完全不重要的。我现在想想胡塞尔除了专门的主题手稿外... 时隔近两年终于得空将剩余1/3部分看完。利科的导言写得很好,法国哲学家中大概他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功力最深。既然胡塞尔在此书中区分了Bedeutung和Sinn,译者先生把这两个概念都译为“意义”似乎不太妥当。还有一些概念并不怎么特殊,不知为何译者要一词多译,我总觉得“信达雅”中“信”是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中(除非确实想用修辞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雅”是完全不重要的。我现在想想胡塞尔除了专门的主题手稿外在各其它主题的手稿中继续从侧面谈论某一主题这写法还是不错的,因为意识领域中诸构造本就错综复杂,这么写一方面照顾了任一主题在其自身问题范围内的完整性(甚至单单从这一角度可以说胡塞尔挺照顾读者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把所有和某一主题相关的问题全部归拢到该主题的手稿里,头绪多到显得杂七杂八,费力又不讨好。 (展开)
0 有用 拉小康 2012-03-08 20:26:50
太深奥了
0 有用 存在之途 2017-02-24 21:59:58
以后每年读一遍
0 有用 声子 2017-11-02 08:30:55
读了两遍,没有疑惑,没有震撼,没有印象,唯一的感觉就是,大家都是理科生,有些观点不谋而合,但是却记不起来,以后还是得好好看看。
0 有用 Shinji 2022-09-09 19:00:54 江苏
四年了,我终于搞懂了现象学悬搁。
0 有用 黑昼 2021-10-25 16:55:37
仅读了前面的部分。心向往之。
1 有用 LoveYumi 2018-04-04 10:30:32
时隔近两年终于得空将剩余1/3部分看完。利科的导言写得很好,法国哲学家中大概他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功力最深。既然胡塞尔在此书中区分了Bedeutung和Sinn,译者先生把这两个概念都译为“意义”似乎不太妥当。还有一些概念并不怎么特殊,不知为何译者要一词多译,我总觉得“信达雅”中“信”是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中(除非确实想用修辞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雅”是完全不重要的。我现在想想胡塞尔除了专门的主题手稿外... 时隔近两年终于得空将剩余1/3部分看完。利科的导言写得很好,法国哲学家中大概他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功力最深。既然胡塞尔在此书中区分了Bedeutung和Sinn,译者先生把这两个概念都译为“意义”似乎不太妥当。还有一些概念并不怎么特殊,不知为何译者要一词多译,我总觉得“信达雅”中“信”是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中(除非确实想用修辞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雅”是完全不重要的。我现在想想胡塞尔除了专门的主题手稿外在各其它主题的手稿中继续从侧面谈论某一主题这写法还是不错的,因为意识领域中诸构造本就错综复杂,这么写一方面照顾了任一主题在其自身问题范围内的完整性(甚至单单从这一角度可以说胡塞尔挺照顾读者的),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把所有和某一主题相关的问题全部归拢到该主题的手稿里,头绪多到显得杂七杂八,费力又不讨好。 (展开)
0 有用 声子 2017-11-02 08:30:55
读了两遍,没有疑惑,没有震撼,没有印象,唯一的感觉就是,大家都是理科生,有些观点不谋而合,但是却记不起来,以后还是得好好看看。
0 有用 CliffordToT 2017-07-08 19:07:56
翻译流畅度而言,倪梁康的《逻辑研究》远胜李幼蒸的观念1。不过并非同一本书,翻译上可能没有对比可言。《观念1》建基于《逻辑研究》,若跳过《逻辑研究》阅读这本,更是举步维艰。《观念1》太多论点点到即止,没有《逻辑研究》那般那么细致的分析,阅读收获比不上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