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完美的一天》以崭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科技治国论下的乌托邦”的社会生活图景:大家说同一种语言,吃一样的食物,喝一样的饮料,穿一样的衣服。没有名字,每个人都靠一个由九个字母数字组成的代码来区分彼此。人们被告知在哪儿住,吃什么,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育,从事什么工作。所有人都会在62岁时死去。整个社会由一台电脑控制。人们每天都得接受注射,麻木是所有人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很满意这种生活。
数年后,由于一次未能预测到的大地震,“大家庭”成员们的常规性治疗被耽搁了数日,有些成员的知觉力得到复苏,头脑变得清醒,思维也活跃起来,开始质疑起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并策划逃离了“统一电脑”的束缚,奔向自由的马霍卡岛。然而,这座“自由之岛”并非真正的“天堂”,它是“统一电脑”专门为那些“无可救药的人”安排的……
作者简介 · · · · · ·
艾拉•莱文(Ira Levin,1929~200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美军通讯部队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获得成功后,曾改行编写舞台剧。1967年根据妻子怀孕经验写成《失婴记》(Rosemary’s Baby),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带给美国文坛与好莱坞影业难以抹灭的影响。1976年的惊世之作《巴西来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预告了世纪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与间谍两种类型小说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国最佳剧作奖”。1997年出版《失婴记续集》(Son of Rosemary)后宣告封笔。莱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剧作之外,他只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然而每一部小说都脍炙人口,一经出版便名列美...
艾拉•莱文(Ira Levin,1929~200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美军通讯部队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获得成功后,曾改行编写舞台剧。1967年根据妻子怀孕经验写成《失婴记》(Rosemary’s Baby),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带给美国文坛与好莱坞影业难以抹灭的影响。1976年的惊世之作《巴西来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预告了世纪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与间谍两种类型小说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国最佳剧作奖”。1997年出版《失婴记续集》(Son of Rosemary)后宣告封笔。莱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剧作之外,他只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然而每一部小说都脍炙人口,一经出版便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并被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他曾数次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奖和其他文学大奖,为当今美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2003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授予他“推理大师奖”,是对其毕生创作经历的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之王史蒂芬•金对莱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艺超群的瑞士制表巨匠,我们这些人看来像打工的三流货。”2007年11月12日,莱文因心脏病病逝于曼哈顿自家公寓,享年78岁。
《这完美的一天》创作于1970年,小说通过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的社会画卷,深刻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理想产生的幻灭感和悲观情绪,堪与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四大反乌托邦小说。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这完美的一天"试读 · · · · · ·
城市里到处矗立着毫无生气的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墙,巨大的建筑物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没想到,这空间十分局促的楼群中央竟然还保留着一大片地面被漆成了粉红色的露天广场,那是一个游乐场,约有二百名儿童正在那里玩耍、做游戏,负责看管他们的是十二名管理员,个个都穿着白色的衣裤相连的工作服。这些孩子大多裸露着身子,黄褐色的皮肤,乌黑的头发,他们有的在钻红黄两色的圆筒,有的在荡...
喜欢读"这完美的一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这完美的一天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这完美的一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 更多书评 13篇
-
我热爱正义、自由、民主—可是,事实真相却在告诉我,我是惟一一个习惯于我行我素的十分天真的人。使我非常恼火的是,使我恼火得简直要发疯的是,在这个星球上,我却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或者随心所欲地离开这个星球!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怨根那台该死的计算机啊!” 你清醒一点。
2019-05-10 22:19
-
“像那样无休无止地延长寿命究竟有多大好处?”他说,“生活在这儿也好,生活在那儿也罢,人生当真有那么精彩、那么壮丽吗?活到六十二岁还嫌不够,还要如此过分地瞎折腾吗?是的,那些人的寿命的确超过六十二岁了。其中有个人居然还声称他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呢,我见过他,我也相信他有八十岁。可是,他们也有早早天折的,三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就死了—死于生活的艰辛、肮脏的环境,死于捍卫“钱财’的争斗中。” 看不到未来...
2019-05-08 21:30
-
输和赢都一样,重要的是要玩得开心,还能得到锻炼。 肝脏丙酮酸激酶,会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的进取精神,也会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的欢乐感和直觉力。 治疗无益于个人,只利于“统一电脑”。 逃避现实的方法,不再受制于这种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普天之下效率一致的机械式的生活模式了。 摆脱控制 全球一体化,貌似完美的现代化社会里。最后摧毁了统一电脑,摧毁了魏,重建世界,怎么重建。 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宁,为了坚持自由、幸福和...
2017-10-10 16:45
输和赢都一样,重要的是要玩得开心,还能得到锻炼。
肝脏丙酮酸激酶,会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的进取精神,也会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的欢乐感和直觉力。
治疗无益于个人,只利于“统一电脑”。
逃避现实的方法,不再受制于这种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普天之下效率一致的机械式的生活模式了。
摆脱控制
全球一体化,貌似完美的现代化社会里。最后摧毁了统一电脑,摧毁了魏,重建世界,怎么重建。
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宁,为了坚持自由、幸福和人的尊严,人类将付出多大的代价。
是统一了的世界,天下大同,人类类似机械的肉体的世界好呢,可以像面对一切正常的事情一样面对性、生死、但是不可以有自由的揭开谜底的思想。
回应 2017-10-10 16:45
-
我热爱正义、自由、民主—可是,事实真相却在告诉我,我是惟一一个习惯于我行我素的十分天真的人。使我非常恼火的是,使我恼火得简直要发疯的是,在这个星球上,我却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或者随心所欲地离开这个星球!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怨根那台该死的计算机啊!” 你清醒一点。
2019-05-10 22:19
-
“像那样无休无止地延长寿命究竟有多大好处?”他说,“生活在这儿也好,生活在那儿也罢,人生当真有那么精彩、那么壮丽吗?活到六十二岁还嫌不够,还要如此过分地瞎折腾吗?是的,那些人的寿命的确超过六十二岁了。其中有个人居然还声称他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呢,我见过他,我也相信他有八十岁。可是,他们也有早早天折的,三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就死了—死于生活的艰辛、肮脏的环境,死于捍卫“钱财’的争斗中。” 看不到未来...
2019-05-08 21:30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Random House (1970)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Pegasus Books (2010)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这完美的一天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微不足道 2012-07-18
魏 对于醒悟过来的反抗者的收编 有没有令人想到当下某国 对公知的收买?
0 有用 一萌™ 2012-10-17
所谓“四大反乌托邦之一”的小说,托了“九九文库”的福,翻译一般,装帧一般,后勒口还有错别字。小说思路基本就是科幻+1984,我居然用两天干掉了这么厚的书……
0 有用 绝缘儿 2017-04-21
4.20
5 有用 不锈钢老鼠 2012-03-26
左派的理想社会:天下大同、平等主义、兄弟情谊、大公无私、按需分配、反社会被当作疾病来治疗……
0 有用 乙左左 2016-05-05
缺乏质感的小说总是让我不喜欢,比起1984还是有差距,虽然在情节上曲折而且显出了好莱坞式,但是我就是不喜欢!
0 有用 今夕何夕 2021-01-17
翻译看着像机翻
0 有用 兔兔酱 2020-11-09
反乌托邦小说。比较出彩的部门就是意识的觉醒,以及最后对反叛者的收编,另外反叛者自以为逃到了自由岛,实际相当于被流放的管理这个设定也不错。中间和丁香的那一段真的很无聊,另外这个版本装订真的很差。
0 有用 你的彩笔朋友 2020-10-11
我想去这里的世界生活。
0 有用 何言 2020-06-28
人性意味着真实,作者选择了背离真实,即使偶然,也不再完美,但终是一种探索,同时为反乌托邦探索了一种新方式。
0 有用 frozenmoon 2020-06-21
特别没意思的反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