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短评

热门
  • 1 无明 2023-07-29 17:57:43 上海

    开了个缝子,慢慢扩大。

  • 1 啊这 2015-05-19 23:49:48

    从政府的选材目标的角度看科举的科目设置,好

  • 0 南山 2020-02-21 00:45:25

    按需泛读。玄宗时期,门荫入仕仍是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流外入流则是中下层官吏的主要来源。明经、进士两科相加,最多只能满足官员缺口的四分之一(170-173页)。行政事务大量增加导致官员需求量增加(行政事务增加得这么快,大概是现行制度和社会运行之间已经非常不匹配的一种表现),而科举作为人才选拔体系,当时还很不成熟,即考的人和选的人都在不断地试探、调整,这种调适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对照当初的社会情况,总感觉双方矛盾重重。具体到天宝年间,就是李林甫的吏干之才和科举考试吸引的文学之士之间对立情绪很严重,双方也都有明显的缺陷,被对方看在眼里,抓在手里。

  • 0 无名的大头梨 2019-09-28 17:37:24

    认认真真地二刷了一遍,学会了好多姿势。第一遍读的时候果然只记住了一些八卦……

  • 1 今天不吃妙脆角 2021-11-28 15:07:45

    为了写论文读的,有时间再好好读读看,有好几处八卦没来得及细看、

  • 0 小厨神 2019-03-22 08:13:49

    好的,通宵计划失败,今上午一定写完书评! 这本书的考证工夫很扎实,读来很舒服。制度史研究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巧妙地将一项制度的自身演变、实际运作融入活生生的历史中吧,就像是通过一束光窥见屋外的春天。(半通宵之后的胡言乱语,我还是肝稿去)

  • 0 大寒和小暑 2020-10-07 10:06:11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点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