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精)》是由安微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为什么总说隔?若隔指的是笔锋不同,指的没有写成一幅海派的样子,那是。至于说套理论,研究和批评的立足点和视野的拓宽本来就需要理论,况且李今老师理论消化应用得并不硬。另外,文本细读一贯地是从体验出发,如“轻”,如少了“气息”。不过,我确实不知道海派研究到底到什么程度,理论素养也差劲。
李今海派研究参考。
“当两性间不再要求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忠贞不变的感情时,相互的需要也就不是那么绝对了。所以,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变得并不重要,他们并不注重具体的人,而是人被功能化后的空洞的存在形式。”
说实话,看得头痛……为了谨慎起见,就不打分了。让我比较奇怪的是第六章的位置——为什么会放到最后呢?它看起来并不像是对前面几个章节的总结(实际上起到这一作用的是“结语”部分)。吴福辉老师在序言中,李今老师自己在后记中都提到了作者与上海都市文化并不具备天然的亲和度,这就容易导致“隔”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这种“隔”的现象在书中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可能在她写作并出版博士论文的时候,学界对“海派”文化与文学... 说实话,看得头痛……为了谨慎起见,就不打分了。让我比较奇怪的是第六章的位置——为什么会放到最后呢?它看起来并不像是对前面几个章节的总结(实际上起到这一作用的是“结语”部分)。吴福辉老师在序言中,李今老师自己在后记中都提到了作者与上海都市文化并不具备天然的亲和度,这就容易导致“隔”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这种“隔”的现象在书中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可能在她写作并出版博士论文的时候,学界对“海派”文化与文学的理解还不像今天这般趋向多元,所以其铺路石般的价值应予肯定,但能否在更长的时间内经受住考验就很难说了。 (展开)
确然是隔的,不仅不贴近文本,更有一种在文化框架里套入文本,以阐释文化现象的感受。果然与讲课方式也相似,引用一堆前人备述的观点,然后做一些点评和总结~比较适合做历史研究吧,研究文学缺少一种令我心折的热情和爱好。
评论里那么多说“隔”的,但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并不觉得很“隔”,若要不“隔”,难道一定要写出对20、30年代的上海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才行?文学研究能做到这个地步已不容易。此著资料实证和文本细读兼善,文笔也较流畅,对施蛰存、张爱玲等作品的分析很是精彩。总之,颇有获益。
作者在对男女关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上非常细致,但读起来有种套颓废理论的意味,还是感觉到了生硬,可能就是所谓的“隔”。
翻过。有些外围吧。
> 更多短评 13 条
> 7人在读
> 54人读过
> 91人想读
订阅关于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nauges 2017-11-21
为什么总说隔?若隔指的是笔锋不同,指的没有写成一幅海派的样子,那是。至于说套理论,研究和批评的立足点和视野的拓宽本来就需要理论,况且李今老师理论消化应用得并不硬。另外,文本细读一贯地是从体验出发,如“轻”,如少了“气息”。不过,我确实不知道海派研究到底到什么程度,理论素养也差劲。
0 有用 柏皇太一 2018-12-06
李今海派研究参考。
0 有用 宁奈 2018-01-15
“当两性间不再要求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忠贞不变的感情时,相互的需要也就不是那么绝对了。所以,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变得并不重要,他们并不注重具体的人,而是人被功能化后的空洞的存在形式。”
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4-06-04
说实话,看得头痛……为了谨慎起见,就不打分了。让我比较奇怪的是第六章的位置——为什么会放到最后呢?它看起来并不像是对前面几个章节的总结(实际上起到这一作用的是“结语”部分)。吴福辉老师在序言中,李今老师自己在后记中都提到了作者与上海都市文化并不具备天然的亲和度,这就容易导致“隔”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这种“隔”的现象在书中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可能在她写作并出版博士论文的时候,学界对“海派”文化与文学... 说实话,看得头痛……为了谨慎起见,就不打分了。让我比较奇怪的是第六章的位置——为什么会放到最后呢?它看起来并不像是对前面几个章节的总结(实际上起到这一作用的是“结语”部分)。吴福辉老师在序言中,李今老师自己在后记中都提到了作者与上海都市文化并不具备天然的亲和度,这就容易导致“隔”的问题,而在我看来,这种“隔”的现象在书中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可能在她写作并出版博士论文的时候,学界对“海派”文化与文学的理解还不像今天这般趋向多元,所以其铺路石般的价值应予肯定,但能否在更长的时间内经受住考验就很难说了。 (展开)
1 有用 梧梧 2014-11-18
确然是隔的,不仅不贴近文本,更有一种在文化框架里套入文本,以阐释文化现象的感受。果然与讲课方式也相似,引用一堆前人备述的观点,然后做一些点评和总结~比较适合做历史研究吧,研究文学缺少一种令我心折的热情和爱好。
0 有用 庐州月 2018-08-15
评论里那么多说“隔”的,但就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并不觉得很“隔”,若要不“隔”,难道一定要写出对20、30年代的上海生活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才行?文学研究能做到这个地步已不容易。此著资料实证和文本细读兼善,文笔也较流畅,对施蛰存、张爱玲等作品的分析很是精彩。总之,颇有获益。
0 有用 女孩和三文鱼 2018-02-28
作者在对男女关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上非常细致,但读起来有种套颓废理论的意味,还是感觉到了生硬,可能就是所谓的“隔”。
0 有用 宁奈 2018-01-15
“当两性间不再要求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忠贞不变的感情时,相互的需要也就不是那么绝对了。所以,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变得并不重要,他们并不注重具体的人,而是人被功能化后的空洞的存在形式。”
1 有用 nauges 2017-11-21
为什么总说隔?若隔指的是笔锋不同,指的没有写成一幅海派的样子,那是。至于说套理论,研究和批评的立足点和视野的拓宽本来就需要理论,况且李今老师理论消化应用得并不硬。另外,文本细读一贯地是从体验出发,如“轻”,如少了“气息”。不过,我确实不知道海派研究到底到什么程度,理论素养也差劲。
0 有用 EndliL 2017-11-06
翻过。有些外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