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译者: 史晨
出版年: 2012-3
页数: 360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1004217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本书回避了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一套富有一致性的思维框架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经济学的想象力”。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享誉全世界,堪称经济学教育领域的一部标尺性著作。自2008年第11版翻译引进以来,在大专院校和非专业读者中都引起了相当的反响,荣获了多项优秀图书奖。作者在11版的基础上,对全书的结构和内容作了大量修订,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 · · · · ·
保罗 · 海恩(Paul Heyne,1931-2000),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讲师。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海恩终身致力于改变讲话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被誉为“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海恩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彼得 · 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国乔治 · 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副主任,美国市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计算和调试:社会主义和转型政治经济学》、《新思维为何失败: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和经济》等。
大卫 · 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美国乔治 · 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密歇根大学经济系教授。编著有《市场过程理论》(与彼得•勃特克合作)、《为何经济学家不同意:经济...
保罗 · 海恩(Paul Heyne,1931-2000),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讲师。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海恩终身致力于改变讲话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被誉为“近25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海恩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彼得 · 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国乔治 · 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副主任,美国市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计算和调试:社会主义和转型政治经济学》、《新思维为何失败: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和经济》等。
大卫 · 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美国乔治 · 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密歇根大学经济系教授。编著有《市场过程理论》(与彼得•勃特克合作)、《为何经济学家不同意:经济学流派思想概论》等。
目录 · · · · · ·
林毅夫序——经济学的样貌与灵魂 003
张维迎序——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004
梁小民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006
前 言 008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001
· · · · · · (更多)
林毅夫序——经济学的样貌与灵魂 003
张维迎序——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004
梁小民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006
前 言 008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001
1.1 认识秩序 003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004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004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005
1.5 通过相互调整进行合作 007
1.6 游戏规则 008
1.7 产权作为游戏规则 009
1.8 经济学理论的偏倚:缺点还是优点? 010
1.9 偏倚还是结论? 011
1.10 没有理论就是糟糕的理论 012
简短回顾 014
问题与讨论 015
第2章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017
2.1 好品和坏品 019
2.2 物质财富的误区 020
2.3 贸易创造财富 021
2.4 值不值?效率与价值 022
2.5 学会权衡:比较生产的机会成本 023
2.6 从专业化和交换中获益 025
2.7 为什么要专业化? 025
2.8 从人际贸易到国际贸易,再到人际贸易 026
2.9 交易成本 027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励:中间人 027
2.11 中间人创造信息 028
2.12 市场作为发现过程 029
延伸阅读: 经济增长:专业化、交换和法治 030
简短回顾 032
问题与讨论 034
第3章 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037
3.1 关于“需要” 039
3.2 边际价值 040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041
3.4 需求曲线 042
3.5 需求法则 044
3.6 需求和需求量 044
3.7 需求自身也会变 045
3.8 任何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 046
3.9 通货膨胀导致的错觉 048
3.10 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049
3.11 需求的价格弹性 050
3.12 对弹性的思考 051
3.13 弹性与总收入 052
3.14 垂直需求的误区 053
3.15 所有稀缺品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 054
3.16 只有钱重要吗?货币成本、其他成本和经济计算 055
简短回顾 057
问题与讨论 058
第4章 成本和选择:供给的概念 063
4.1 对机会成本的复习 065
4.2 成本和行为而不是事物相关 065
4.3 我现在该干什么?“沉没成本”的无关性 066
4.4 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机会成本 067
4.5 边际机会成本 069
4.6 成本和供给 069
4.7 供给曲线 072
4.8 供给自身也会变 073
4.9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074
4.10 志愿兵役制度的成本 075
4.11 供给的价格弹性 078
4.12 用成本论证正当性 078
简短回顾 080
问题与讨论 081
第5章 供给与需求:协调的过程 085
5.1 市场是计划协调的过程 088
5.2 基本过程 089
5.3 竞争、合作与市场出清 091
5.4 改变市场条件 092
5.5 理解自由市场价格 093
5.6 中央计划和知识问题 094
延伸阅读:协调遇到的问题:交易成本 095
简短回顾 099
问题与讨论 100
第6章 无意的后果:供求规律的更多应用 103
6.1 自然灾害时供求的迷思 105
6.2 自然灾害时供求的协调 106
6.3 限价的冲动 107
6.4 价格固定时的竞争 109
6.5 恰当与不恰当的信号 110
6.6 想在城里找公寓吗?看讣告吧! 110
6.7 烈酒、烈性毒品:犯罪的激励 113
6.8 脱脂牛奶、全脂牛奶和“牛奶匪帮” 114
6.9 价格下限与生产过剩 114
6.10 供给、需求和最低工资 115
6.11 奴隶贸易再次全球化 117
6.12 成本决定价格吗? 118
6.13 “退出者”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唱片 118
6.14 “山里有金子!”那又怎么样? 119
6.15 甚至连屠户都没这个胆子 119
6.16 为什么医院里换个便盆都这么贵? 120
延伸阅读: 正确地表述经济问题 121
简短回顾 124
问题与讨论 125
第7章 利润与亏损 131
7.1 工资、租金和利息:用合同事先确定的收入 133
7.2 利润:可正可负的收入 134
7.3 计算利润:哪些东西应该计入成本? 134
7.4 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比较 135
7.5 不确定性:利润的必要条件 137
7.6 企业家 138
7.7 作为剩余索取者的企业家 138
7.8 非营利机构 139
7.9 企业家才能与市场过程 139
7.10 仅仅是运气吗? 141
7.11 利润与亏损作为协调的信号:货币计量的作用 142
7.12 小心专家 143
延伸阅读: 在期货市场上赚取利润 144
简短回顾 149
问题与讨论 150
第8章 觅 价 155
8.1 定价的流行理论 157
8.2 艾德•赛克登场 158
8.3 净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则 159
8.4 边际收益的概念 159
8.5 为什么边际收益会低于价格? 160
8.6 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61
8.7 那些空座位呢? 162
8.8 差别定价者的困境 162
8.9 学校作为觅价者 163
8.10 一些差别定价策略 165
8.11 艾德•赛克找到了一个办法 165
8.12 不满情绪与“合理化”辩解 167
8.13 午餐价和晚餐价 167
8.14 重新思考成本加成 168
简短回顾 169
问题与讨论 170
第9章 竞争与政府政策 177
9.1 竞争作为一个过程 179
9.2 竞争的压力 180
9.3 控制竞争 181
9.4 对竞争的限制 183
9.5 对核心资源的竞争:60万美元的出租车执照 184
9.6 竞争和财产权 184
9.7 政府政策的矛盾性 184
9.8 低于成本销售 185
9.9 什么是适当的成本? 185
9.10 “掠夺者”和竞争 187
9.11 价格管制 188
9.12 “反托拉斯”政策 189
9.13 解释和应用 189
9.14 纵向限制:竞争或反竞争 190
9.15 不同的观点谱系 191
9.16 对于竞争政策的评估 192
简短回顾 193
问题与讨论 194
第10章 外部性与冲突的权利 197
10.1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199
10.2 十全十美无法达到 199
10.3 协 商 200
10.4 通过裁定减少外部性 201
10.5 抱怨的房主 202
10.6 先例的重要性 203
10.7 剧烈变化带来的问题 204
10.8 通过立法减少外部性 204
10.9 把成本降到最低 205
10.10 另一种办法:征收排放税 206
10.11 污染许可证? 207
10.12 效率和公平 208
10.13 泡泡法 208
10.14 权利和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 210
10.15 交通拥堵作为一种外部性 210
简短回顾 212
问题与讨论 213
第11章 市场与政府 221
11.1 私人还是公共? 223
11.2 竞争和个人主义 223
11.3 经济理论和政府行为 224
11.4 采取强制的权利 225
11.5 政府是必要的吗? 226
11.6 排除不付钱的人 226
11.7 搭便车问题 227
11.8 正外部性和搭便车 228
11.9 法律和秩序 228
11.10 国 防 229
11.11 道路和学校 229
11.12 收入再分配 230
11.13 自愿交易的管制 230
11.14 政府和公共利益 231
11.15 信息和民主政府 231
11.16 民选官员的利益 232
11.17 集中的收益,分散的成本 233
11.18 正外部性和政府政策 234
11.19 人们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235
11.20 囚徒困境 235
11.21 政治制度的局限 238
简短回顾 239
问题与讨论 240
第12章 衡量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 245
12.1 国内生产总值 247
12.2 GDP还是GNP? 248
12.3 GDP作为国内经济创造的总收入 249
12.4 GDP衡量的并非经济系统中的所有购买 249
12.5 GDP作为总附加价值 250
12.6 附加价值是否总是正的? 251
12.7 零散问题:未出售的存货和二手货 252
12.8 总量波动 253
12.9 失业和未就业 254
12.10 就业、未就业和失业 255
12.11 劳动力市场中的决策 255
12.12 失业和经济衰退 256
12.13 通货膨胀 257
12.14 货币计量的难题 258
12.15 1960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259
12.16 什么导致总量波动? 261
延伸阅读:国民收入核算的局限 263
简短回顾 266
问题与讨论 267
第13章 国家的财富: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271
13.1 谁富,谁穷? 273
13.2 历史记录 274
13.3 经济增长的源泉 275
13.4 外国投资 276
13.5 人力资本 278
13.6 石油来自于我们的头脑 279
13.7 经济自由指数 279
13.8 私有产权对发展的作用 280
13.9 亚洲记录 281
13.10 亚洲之外 282
13.11 全球化及其不满 284
13.12 公众意见的力量 285
13.13 特殊利益的力量 286
13.14 外包的争论:脱口秀还是分析 286
延伸阅读:跨国GDP比较的难点 288
简短回顾 290
问题与讨论 291
第14章 货 币 293
14.1 货币的演化 295
14.2 法定货币的故事 296
14.3 当今货币的性质 296
14.4 市面上有多少货币? 297
14.5 货币的创造 298
14.6 任何可以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可以被灭失 299
14.7 信用和信任 299
14.8 受管制的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300
14.9 美联储作为监督者和规则实施者 301
14.10 美联储的工具 303
14.11 贴现率 303
14.12 公开市场操作 304
14.13 但是谁真正做主呢? 305
延伸阅读:那么黄金呢? 306
简短回顾 307
问题与讨论 308
第15章 经济绩效和真实世界中的政治 311
15.1 经济大萧条 313
15.2 经济衰退期间究竟会发生什么? 314
15.3 错误集群 314
15.4 货币的不良管理和错误计算 315
15.5 货币均衡 317
15.6 货币政策何时有效? 317
15.7 财政政策 318
15.8 掌握好时机的必要性 319
15.9 联邦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320
15.10 任期和政治 320
15.11 无限度的赤字 322
15.12 为什么不是各级政府都如此? 324
15.13 自由裁量和规则 325
15.14 谁掌权? 327
简短回顾 329
问题与讨论 330
第16章 辩论的更新: 临别的思想赠言 337
16.1 2008年及其后的金融大海啸 339
16.2 先得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存贷危机 340
16.3 次贷危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反而害了他们 341
16.4 利润、亏损和援助:政府机构可以成为一个好企业家吗? 343
16.5 经济学家知道什么和经济学的局限 344
16.6 超越纯粹的经济学 346
重要词汇 347
译后记——经济学教育的解毒剂 355
出版后记——“授人以渔”的另类经典 359
· · · · · · (收起)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试读 · · · · · ·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毛病在哪里,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就像那些训练有限的机械师,只学过怎么修理那些运转不良的引擎。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经济衰退的成本大部分是期望落空的成本 经济衰退是错误累计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系参与者所犯错误的集群造成的。进行投资和生产商品的成本,并没有为随后的市场需求所补偿。成千上万的企业家误读了市场过程提供的价格信号。这些价格信号非但没有提供信息让人们跟好地协调生产和消费计划,反而导致了投资不良和协调不当 经济衰退是对前一时期累计的错误的纠正。 经济政策就是指利用政府预算使总支出达到期望的水平。 政府的稳定措施不是被不偏不倚的、更不是无所不知的专家们控制着,而是被政治进程控制着。那些制定政策的人考虑自身的利益,并对其感受到的激励做出响应。 民主社会的稳定政策,受到政府官员们相对来说较短任期的显著影响,这些政府官员迫于压力,忽视那些带来短期效益计划的长期成本。 政府少做点,反而可能是对维护经济稳定的最大贡献。更加稳定、更加有预见性的政府政策,给经济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更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五章 经济绩效和真实世界中的政治 -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毛病在哪里,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就像那些训练有限的机械师,只学过怎么修理那些运转不良的引擎。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认识不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学会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成就感到惊奇。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1 认识秩序 / 2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6 条 )






-
假设一个好朋友晚上9点给你打电话,那时你正在玩命准备第二天的物理考试。(你已经放弃了经济学课指定的必读材料。)你的朋友想过来待一会儿,你说你还得学习呢。你的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你的朋友很伤心,问:“难道物理比我还重要吗?”这时,如果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仅仅在边际的意义上,是这样。” 如果还是止不住这种怨诉,那就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下学期修一门经济学课,然后接着看你... (3回应)
2012-03-16 14:00:31 13人喜欢
假设一个好朋友晚上9点给你打电话,那时你正在玩命准备第二天的物理考试。(你已经放弃了经济学课指定的必读材料。)你的朋友想过来待一会儿,你说你还得学习呢。你的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你的朋友很伤心,问:“难道物理比我还重要吗?”这时,如果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仅仅在边际的意义上,是这样。” 如果还是止不住这种怨诉,那就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下学期修一门经济学课,然后接着看你的书。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朋友和物理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边际上(特定的晚上),花额外的两个小时和你朋友一起过还是看物理书相比,哪个更值得的问题。 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要么是“我”,要么是“物理”。 当你的朋友在你考试前一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你的选择不是“非朋友即考试”。事实上,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很少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通常,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想优化任何稀缺品(包括水这样的“必需品”)的人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
3回应 2012-03-16 14:00:31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用需求、机会成本、边际效应、比较优势和企业利润及亏损等概念,从我们身边的日常世界中梳理出规律。经济学家对于真实世界细节本身的了解,并不比商业经理、技工、工程师、出版商、官僚、律师和其他实际的操作者更多。但经济学家确实知道一些事: 经济学家知道事情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因而也知道事情如何运转失灵而分崩离析。经济学概念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更加一致、连贯地思考大...
2012-03-17 13:57:34 6人喜欢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用需求、机会成本、边际效应、比较优势和企业利润及亏损等概念,从我们身边的日常世界中梳理出规律。经济学家对于真实世界细节本身的了解,并不比商业经理、技工、工程师、出版商、官僚、律师和其他实际的操作者更多。但经济学家确实知道一些事: 经济学家知道事情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因而也知道事情如何运转失灵而分崩离析。经济学概念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更加一致、连贯地思考大尺度下复杂的社会互动——从日常高速公路的车流到突然的金融灾难。 在实践中,这表现为对于非熟人社会下的交易,我们取得的大量“不该做什么”的负面知识。可能你已经注意到了,对于更好地了解家庭和小团体内部的关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相对来说贡献有限,因为这些团体内部的人凭借熟人关系,可以足够了解彼此以达成合作。虽然人们相互完全不认识,然而却能够十分有效地在一起工作,经济学家主要解释的是这种协作是如何发生的。读完了这本书你可能还发现,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不该做什么,而不是该做什么。但这些消极结论是重要的。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曾经引用一句话,为经济学推理相当消极的特征辩护:“造成最大破坏的不是无知,而是对错误的结论深信不疑。” 太多的人声称“知道”如何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他们头脑里对经济世界的认识图景十分简单,认为人们的意图很容易实现,对于建设更好的社会,唯一的障碍是缺乏善良的意图。于是他们常常排斥经济学家,视其为“纯理论家”,认为他们不仅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了,而且还质疑善良的意图。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1831年出版的一篇名为《时代精神》(The Spirit of the Age)的文章中反驳了外行人的指控,为经济学以及所有社会科学辩护。他观察到: 每个初学者都认为自己的想法丝毫不比别人逊色。事实上,一个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人,可能怀着最没有边际的自信,认为自己那其实最为粗陋的见解被阻碍了传播;反倒指控那些将终生奉献给艰苦的科学研究的人,认为他们才是最可鄙的无知和愚蠢。实情到底如何,每个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可以做出评价。系统学习过这门学科的人,反而被认为没有讨论的资格,因为他是个理论家——这个表示人类智慧最勤奋、最高贵努力的词变成了嘲讽的代名词。 社会行为的后果,远远超出人们能够轻易预言或预见的范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其是一种理论——让我们有“洞察力”,帮助我们预测或解释意料之外的结果。例如限制纺织品进口到美国,至少在当时这确实保住了纺织品生产者的工作和收入,其将收益集中于这部分利益团体。这谁都能看得见。但只有经过训练的眼睛才看得出,这么做将提高纺织品价格,减少了美国的出口机会,而且在总体上阻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掘,从而让其他美国人损失更多。这一举措将成本分摊转嫁给无数的其他人。再举一个例子,租金限制降低了租户须向房东支付的租金,这些不难看出。但是有多少限价政策的支持者能意识到,租户一定会在其他地方付出成本,新形式的区别待遇会取代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区别待遇,以及该政策对出租房供给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等等。政府的救市计划可以帮助某些人,但其他人要支付成本,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知道这些了。但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帮企业承担亏损,可能恰恰会诱导经理人在未来陷入更大的麻烦,并叫嚷着要更大的援助。在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问题上,很多好心人恰恰缺乏跳出常规思考的概念工具。 但人们很容易对这些人失去耐心:他们警告说一些行为的失策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但又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在像美国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科学与技术近乎神奇的成就, 对“做些什么”的需求,往往大大超过所能提供的对社会问题的建设性应对措施。我们设想可以像掌控技术问题一样处理社会问题。这样的设想可能错了。我们承认冲突的利益给社会政策制订者带来难题,但是我们仍然低估了将社会变革计划付诸实现的难度,主要是由于我们低估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在这个交互的网络中,社会中的行为得以协调,并促使人们通过相互协作达到他们的目标。在亚当•斯密关于美德的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关于一种“掌控系统之人”,他警告说: 他似乎想象自己能够轻松地安排一个庞大社会中的不同成员,就像手在棋盘上安放棋子一样。他没有考虑到,除了手施予棋子的行动准则,棋盘上的棋子没有其他的行动准则;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理论通常对经济系统的改革提议如此不友好的原因:它假设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行动准则。不是因为经济学家自己对改革不感兴趣,更不是说他们是特权阶层的御用奴仆。而是经济学理论揭示了决策的相互依赖,要求人们对改革提议未经仔细研究的后果倍加注意。 “那样是不会解决问题的”,这成了经济学家对于诸多善意的政策提议的标准回答。现实主义并不必然是保守主义,但它们通常看起来很相似。而且确有这样一种见识,在其中知道得越多反而越谨慎。甚至物理学家,也被自诩可以发明永动机的人指责为毫无希望的保守主义者。
回应 2012-03-17 13:57:34 -
滿君_Alex (Live, love and let go.)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2017-08-24 19:49:41 3人喜欢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因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
也有人批评经济学的思维是错的、误导人的,是因为经济学强调节约行为、算计心和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经济学家假设人们在行事之前,心中先有一个目的,比较所有可行选择的预期收益和成本,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但是人们真的是这样算计的吗?与之相比,难道我们的很多行为不是更多地出自下意识的欲望和未经权衡的冲动吗?每个行为一定是为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吗?一定是对于一个明确界定的目标的追求吗?尽管经济学家并未声称人们什么都知道,也没说人们从来不犯错误,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确实假设人们的行为是在比较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做出的,强调了人类行为的工具性,这样做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很多重要的活动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比如,一次热烈的谈话,或者一场友好的网球赛。 ==========
实际上,在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当中充满了理论,我们才能从纷乱扰攘的世界中发现意义。事实上,我们观察的只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余部分我们用所持的各式理论补足:狭窄的或宽泛的,模糊的或精确的,普适的或特殊的,经过缜密推理的或只是含混认知的,经过仔细检验的或未经仔细检验的。 ==========
然而,经济理论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有趣或重要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补充其他领域的知识:历史、文化、政治、心理以及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制度。仅仅学习经济分析的技术并不难,而要把这些技术应用于无限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则难得多,至于要用得明智、有说服力甚至出神入化,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最好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学生不仅仅是匠人,他们能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如。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预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作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等)中与他人合作而作决定。但是,这不应该使我们忽略下述事实:以集体名义的选择实际上是由个体做出的,而这些个体都在实现各自计划和目标的过程中权衡利弊、节约资源。人们因为资源稀缺进行节约,这为他人创造了多种选择机会,他们的行为产生不断变动的净利益,群体间对净利益的持续互相调节又使得合作更加默契。
==========
我们可以指出,"事物"根本没有成本,这大概是解除常识的武装的最快办法。只有行为才有成本。
==========
交易成本能解释"浪费"的情况。浪费一词是加了引号的,因为事情是不是浪费还不清楚。如果把粮食运到消费者身边的成本高于粮食本身的价值,那就应该让粮食烂在地里,这不是浪费。很显然,事情就是这样。交易成本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也不比收割和运输的成本次要。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释市场出清现象。不仅仅是吉他市场会出清。任何商品或服务的自由市场都有出清的倾向。供给和需求的"法则"或原理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为什么会出清以及市场是如何出清的,信息有限的个人又是怎样找到实现他们计划的途径的。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商业社会不需要经济学专家使市场出清。商业社会需要的是有效的游戏规则,人们可以用这些规则,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买卖他们的财产,协调他们的计划。经济学家的作用在于,解释市场过程是如何与个人的计划相协调的,解释市场过程是如何产生财富并促使经济增长的,帮助人们理解一些他们不明白的事情。人们常常不明白,市场出清是诸多个体选择的无意后果。对于买吉他的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不关注市场总体的状况,他们买吉他的前提是价格能承受得起。他们不可能知道有关吉他行业的一切情况。对于卖吉他的人来说也是一样,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目标,要赚钱谋生。市场出清的倾向既不是由经济学家和政府计划的,也不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控制的。人们的信息和知识是有限的,这一点无法避免,人们通过竞价和贸易合作来追逐各自的目标和计划,市场出清只不过是这些活动的无意的后果。 ==========
把禁酒的例子跟目前的反毒品战争比较一下。没有人愿意把一卡车古柯叶偷运入境。运输粉状的可卡因效率更高。针对目前的反毒品战争(每年要消耗200亿美元),出现了纯度更高、更危险的毒品,即所谓强效可卡因。我们只能猜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目前的禁毒法律没有摧毁毒品的供给,也没有消灭需求。和对其他真正有害的东西的禁令一样,其无意的结果往往是催生了更猛烈、利润更高的东西,以取代不太猛烈、利润不太高的东西。酒精之战虽然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结束,但是禁毒之战还会继续升级。 ==========
只要公路归政府所有,而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又要让人们免费使用公路,那就必然会堵车。就算我们再怎么修地铁、修轻轨,堵车现象也不会消失。最好的证据就是,任何新修的地铁或轻轨都没有减轻当地的交通拥堵。新修公路是为了缓解道路压力,但是交通拥堵会扩展到所有的道路上,而且公共交通也改变不了这一局面。只要稀缺的公路资源能继续让我们免费使用,路就会一直堵下去。 ==========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使用资源的人用不着支付资源最佳用途的全额机会成本,资源的使用就会比较随意和粗心。(如果你觉得"随意"和"粗心"言重了,那么你觉得能不能改用"有差别"?)如果某种资源明确地属于某个人,他在使用资源时就常常被迫支付资源的机会成本。士兵无法"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他给谁干、在哪干、在什么条件下才干,这些他都无权选择,因为法律已经剥夺了他选择工作的权利。如果是山姆大叔征召,他就不能坚持收取自己的机会成本,可是如果是家得宝*愿意要他,他就可以收取自己的机会成本。对劳动力以外的其他资源,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某种资源不知道归谁所有,那么也就没有人向要使用资源的人索取使用资源的机会成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的价值往往会被低估,从而在使用的时候就会随意和粗心。 ==========
它们拥有愿意勤奋工作和乐于储蓄的受过教育的民众,它们在稳定的游戏规则框架内运行,从价格体系中获得提示,向世界经济开放,不受过度的政府支出或快速通货膨胀的牵制,它们可以利用由更先进的国家发展的技术进行快速发展,大幅缩短它们和世界上最富裕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本不仅仅是缩短了差距,它还让自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1960年,日本的人均GDP是美国人均GDP的35%;199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8%。 ========== 每个(对经济学)稍有涉猎的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跟别人一样好。每个有眼睛有耳朵的人都会评判一个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人是否认为自己绝对不能散布哪怕最粗劣的观点,不能带着可鄙的无知和愚蠢指责那些终身致力于这些科学研究的人。系统学习过这门学科的人反而被认为没有相应的资格。他是个理论家--这个表现人类智慧最高级、最高贵的努力的词变成了嘲讽的代名词。 社会行为的结果远远超出人们能够轻松预言到的或事先知道的范围。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理论--让我们有"预见能力",帮助我们预测或解释意料之外的结果。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在祝酒时把经济学家说成是"文明可能性的看守者"。文明的可能性--这就是全部。在复杂问题上,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的社会协作拓宽了可能性的界限,但是它们自身并不确保文明的进步。协调良好、运转顺利的社会给个体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并不确保个体做出适当的选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重要的预备条件,特别是在民主政体中。但是事情不止于此。 ========== 如果你决定继续学习经济学,一定不要忽视或完全放弃其他的人类科学。如果你选择学习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我们希望你不要忘记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选择哪条路,取决于你自己。 ==========
回应 2017-08-24 19:49:41 -
-
家庭种菜笔记 (不能不明白)
It is a sad fact. Economists are overrated. The book, along with its Chinese prologues, treat the readers as brain damaged idiots as opposed to the elitist economists wh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Indeed its jargon-free texts deserve a notable clarity and lucidity, which has been largely remarked in the reviews selected by the publisher. The style of the articulation, however, ...2012-05-19 11:11:05
It is a sad fact. Economists are overrated. The book, along with its Chinese prologues, treat the readers as brain damaged idiots as opposed to the elitist economists wh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Indeed its jargon-free texts deserve a notable clarity and lucidity, which has been largely remarked in the reviews selected by the publisher. The style of the articulation, however, cannot deceive the flaws of the book's general logic, especially the unscrutinized fixation on market fundamentalism. The world is way more complex and subjective than what the economists think it deserves to be. Not to mention how economics study is as scientifically flawed as human mind could be. Its a sorry fact that an "economistic-biased" book like this can get its way to be advertised as a book of ultimate truth or with pure scientific objectivity.
回应 2012-05-19 11:11:05
-
风的重量 (Tell me it is real)
“既然不让多收钱,也不让多给钱,人们会怎样应对短缺呢?我们一定会看到,购买汽油的非货币成本会上升,因为汽油是稀缺品,必须被以某种标准分配。如果我们用法律禁止了货币价格这一分配手段,就不得不使用其他的分配规则,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设计。 摘自13版2021-06-26 23:09:39
-
风的重量 (Tell me it is real)
摘自第13版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你在市场上看到的合同里,其中注明的利率还包含了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弥补借方货币购买力的预期损失(即通货膨胀)。如果借方想获得每年3%的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是零(即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那么他会向贷方收取3%的名义利率(这个名义利率便是实际在合同中注明的利率,也就是银行柜员背后墙上公示的利率)。并且,如果贷款到期,他也真的能在这笔贷款上赚到3%的收益。如果借方预期通货膨胀率...2021-06-17 16:43:52
摘自第13版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你在市场上看到的合同里,其中注明的利率还包含了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弥补借方货币购买力的预期损失(即通货膨胀)。如果借方想获得每年3%的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是零(即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那么他会向贷方收取3%的名义利率(这个名义利率便是实际在合同中注明的利率,也就是银行柜员背后墙上公示的利率)。并且,如果贷款到期,他也真的能在这笔贷款上赚到3%的收益。如果借方预期通货膨胀率是2%,造成货币的购买力降低或货币贬值,那么他就会收取通胀溢价,将名义利率提高到5%。在2%的通货膨胀下,如果借方收取5%的年利率,那么考虑到通胀,他实际的回报率是3%。 计算实际利率的公式是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计算实际利率时,是把预期的2%的通货膨胀率从5%的名义利率中扣除,得到的就是3%的实际利率。 引自 延伸阅读:协调遇到的问题:交易成本 095 回应 2021-06-17 16:43:52 -
呛呛的蓝天白云 (碧海蓝天番石榴)
获得 经济利润 的可能性 鼓励了企业家的活动。 经济利润 中,计算 总成本 时,把所有的 机会成本 都包括在内。 当“真相大白”时,企业家的利润 就会消失:一旦 企业家的活动 显示出 利润 是怎么来的,企业家及其模仿者的收益 就会下降。 如果某项稀缺的 关键资源 阻止了别人对于 企业家的模仿,针对这项资源的竞争就会 太高其价格,直到期望的总成本等于期望的总收益。 期货市场 使人们有分配风险的机会。保值者 通过与投机者...2021-06-13 15:26:48
-
呛呛的蓝天白云 (碧海蓝天番石榴)
论坛 · · · · · ·
12版修订版与影印版的区别是? | 来自BruceWayne | 2017-11-28 08:50:20 | |
[4.7 供给曲线] 不解 | 来自家雀灰灰灰灰呀 | 2016-12-29 08:08:34 | |
课后答案在此,不要再看垃圾课后答案中文翻译了 | 来自just_lhy | 2015-08-01 15:14:03 | |
求12版课后答案 | 来自大頭B | 2015-01-17 20:53:22 | |
求12版课后答案 | 来自大頭B | 2015-01-17 20:53:2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8.7分 3475人读过
-
Prentice Hall (2005)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8.8分 823人读过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8.8分 14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投资及财务管理书籍 (navashiva)
- 产品沉思录:作为一个产品汪读的书 (少楠 Plidezus)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南都阅读周刊介绍书籍(2012) (eileen)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修订第12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玛格丽特*年 2012-07-05 17:45:08
还是觉得枯燥了点。
2 有用 无有为 2012-09-10 10:15:22
又出新版。。。。买
9 有用 大眼狗 2015-12-09 17:50:01
堪比《一课经济学》的教科书。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珍贵正在于那种反直觉情感的训练习得,那种纯伦理的直观经验式的聪明感悟式的考察世界的方式实在统治人类世界太久。
0 有用 角质紧猫 2015-12-28 18:48:49
被课后题郁闷坏了
0 有用 家庭种菜笔记 2012-05-19 11:10:24
It is a sad fact. Economists are overrated. The Chinese prologues treat the readers as brain damaged idiots as opposed to the elitist economists wh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The book... It is a sad fact. Economists are overrated. The Chinese prologues treat the readers as brain damaged idiots as opposed to the elitist economists who understand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The book itself is flawed with unreflected market fundamentalism. (展开)
0 有用 李奶酪 2022-05-02 15:53:31
微博上看到的推荐 多抓鱼买的二手书 本科也曾上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 但是都没有这本书把来龙去脉说得这么透彻 是一本可以放在手边常看常新的书
0 有用 垂榆. 2022-03-15 10:12:20
纸质借阅 课程参考 顺序阅读(60%)
0 有用 月上西河 2022-02-14 06:47:01
深入简出的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尽量和具体的生活相联系。完美的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0 有用 海绵 2022-01-06 17:18:24
这书真的挺好的,能出到12版的确有他的道理。我一直都认为社科的最大用处就是提供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历史啊,经济啊,包括哲学都有很独特的看待这世界的视角。
0 有用 远楼 2021-11-28 16:29:29
fi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