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书评 (1293)
我有时感到旅行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上周终于读了《在路上》。说是终于,因为这本书名气大,听过很多年,以至于总有奇怪的错觉——好像读过似的。 说说这本书的优点,为什么值得一读。首先,书名听起来文艺,但实际风格粗犷,旅途故事不空洞。其次是内容坦诚,面对偷窃和性,没有遮遮掩掩,是表里合一的洒脱和无所...
(展开)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刚才在豆瓣看到关于《在路上》王永年译本的评论, 看着这陌生译者,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文楚安已经在05年9月就已去世。心下黯然。 没看过王的新译本,也不想看。家里安静的躺着的是文楚安01年的译本,02年底来北京培训,在北师大附近的一家小书店购得,培训结束在回哈的火...
(展开)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翻译的故事
大概在大学时期的前面一两年,我把王小波的大部分书都读了。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谈到何为优秀的现代中文文学语言,他列举的例子和他自己的大部分小说,都可以说是他所谓的现代中文文学语言范本。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也想通过翻译搞点好的中文出来。我也许搞不出优秀的文学...
(展开)
在路上:我们垮掉了吗?我们勇敢了吗?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竟毁坏了这么多人。--艾略特《荒原》 这个春节,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关在家里已经大半个月了。通常这是一年里本应最热闹的时候,本应是全体中国人集体“在路上”的日子,无论是回家团聚的,还是...
(展开)
在生命的旅途中,或我与“垮掉的一代”的渊源
与“垮掉的一代”第一次结缘,发生在十多年前我在S大求学的时候。 在新校区待了两年,我们回到市区,像笼中鸟重获自由,拥抱崭新的生活。室友跟我同系不同班,有一次他上课回来,跟我们眉飞色舞地描述他们翻译课的任课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如何不拘一格,如何颠覆普通学生对大...
(展开)
在翻译《在路上》的路上
《在路上》记录了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尼尔·卡萨迪在1947年到1951年间三次横穿美国和一次南下墨西哥的经历,初稿完成于1951年,1957年正式出版,到现在已经有65年的历史,却仍然非常受欢迎,据说是美国书店失窃最多的图书。 这当然是因为凯鲁亚克用精彩的文笔撰写了一...
(展开)
作为最早“上路”的编辑之一,我想和你聊聊这本《在路上》
我常自问,如果不能在已有译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突破,那推出新版本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带着这样的疑惑,在公版名著的推陈出新愈发频繁和激烈的当下,我一次次地在出版激流中后退一步,看千军万马在我身前捉对厮杀,自己却岿然不动。 直到《在路上》给了我向前迈出一步的勇气。...
(展开)
转一篇很好的英文书评
On the Road Jack Kerouac "On the Road" is a novel that makes the reader want to go out there, seize the day, and live, live, live! Jack Kerouac, creator of the "beat generation" best sums up his philosophy as "everything belongs to me because i am poo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