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内容提要
20世纪以来,新的史料大量发现,尤其是汉简、封泥等地下
材料的陆续出土,为汉代官文书制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献
和简牍、碑刻、封泥、官印等考古材料,对汉代官文书制度进行了
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从功能、性质、结构程式、用语、抬头制
度等不同方面对汉代官文书的特点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并对
汉代官文书的制作、用印、收发与启封、文书传递、保密禁伪、立
卷、保存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持论公允,创见甚多,对于秦
汉史、简牍学、文书档案学史、行政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填
补空白的意义。
经典!
基础书。不容易啊
很详细,很好的参考书
蛮扎实。文书之定名真是一笔糊涂账,有的“便宜从事”,有的取诸经义(这么一看《文心雕龙》的某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文书撰制、流转与行政运作自是密不可分,本书有开创之功,虽受制于材料但也构筑了基本框架;出土文献能大半关涉地方行政,传世文献大半关涉中央行政,时至今日,该这么统一与弥合,还悬而未决;传世史书有所剪裁,对文书格式的求索似不宜穿凿。
主要就官文书制度本身加以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朝廷与各级官府如何以制作文书、上传下达为媒介处理政务,实施统治,认清汉代统治方式,把握中古国家面貌。作者对此关注不够,有些令人遗憾。目前政治史研究集中在二个领域,一是政治制度,其中以官制为主,一是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现象。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解决了诸多问题,但各自也存在着缺陷。制度史注重机构的设置、官员的职掌沿革变迁,从渊源上讲,其内容乃是古代有... 主要就官文书制度本身加以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朝廷与各级官府如何以制作文书、上传下达为媒介处理政务,实施统治,认清汉代统治方式,把握中古国家面貌。作者对此关注不够,有些令人遗憾。目前政治史研究集中在二个领域,一是政治制度,其中以官制为主,一是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现象。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解决了诸多问题,但各自也存在着缺陷。制度史注重机构的设置、官员的职掌沿革变迁,从渊源上讲,其内容乃是古代有关史志、政书的扩展、细化或延伸,叙述方式也没有完全摆脱百官志式罗列的束缚,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只见制度,不见人,往往脱离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皇帝、官吏、民众)的活动来抽象地谈论制度,涉及变化时也很少能联系到具体的统治运作,往往诉诸若干抽象的原因。制度自身仿佛具有了某种生命力。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
> 14人在读
> 81人读过
> 325人想读
订阅关于汉代官文书制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5-01-25 01:41:09 湖北
经典!
0 有用 Oujisama 2018-04-01 18:19:29
基础书。不容易啊
1 有用 公士上造 2021-09-29 20:23:58
很详细,很好的参考书
0 有用 橈橈楚薪 2025-04-15 14:53:48 湖北
蛮扎实。文书之定名真是一笔糊涂账,有的“便宜从事”,有的取诸经义(这么一看《文心雕龙》的某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文书撰制、流转与行政运作自是密不可分,本书有开创之功,虽受制于材料但也构筑了基本框架;出土文献能大半关涉地方行政,传世文献大半关涉中央行政,时至今日,该这么统一与弥合,还悬而未决;传世史书有所剪裁,对文书格式的求索似不宜穿凿。
6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29 04:32:19
主要就官文书制度本身加以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朝廷与各级官府如何以制作文书、上传下达为媒介处理政务,实施统治,认清汉代统治方式,把握中古国家面貌。作者对此关注不够,有些令人遗憾。目前政治史研究集中在二个领域,一是政治制度,其中以官制为主,一是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现象。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解决了诸多问题,但各自也存在着缺陷。制度史注重机构的设置、官员的职掌沿革变迁,从渊源上讲,其内容乃是古代有... 主要就官文书制度本身加以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朝廷与各级官府如何以制作文书、上传下达为媒介处理政务,实施统治,认清汉代统治方式,把握中古国家面貌。作者对此关注不够,有些令人遗憾。目前政治史研究集中在二个领域,一是政治制度,其中以官制为主,一是重大政治事件与政治现象。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解决了诸多问题,但各自也存在着缺陷。制度史注重机构的设置、官员的职掌沿革变迁,从渊源上讲,其内容乃是古代有关史志、政书的扩展、细化或延伸,叙述方式也没有完全摆脱百官志式罗列的束缚,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只见制度,不见人,往往脱离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皇帝、官吏、民众)的活动来抽象地谈论制度,涉及变化时也很少能联系到具体的统治运作,往往诉诸若干抽象的原因。制度自身仿佛具有了某种生命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