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华书局
译者: 陈鼓应
出版年: 2009-2
页数: 910
定价: 7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ISBN: 9787101003888
内容简介 · · · · · ·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这本《庄子今注今译》参考了古今中外各种校注本,择善而从,对《庄子》全书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作者简介 · · · · · ·
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63年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讲师、台湾大学副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1978年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哲学。1979年在台湾创办《鼓声》杂志,任发行人。著有《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言论广场》等。
目录 · · · · · ·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篇
駢拇
馬蹄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逹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遊
難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本書主要參考書
莊子綜合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本篇可分三章,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第二章借“让天下”写去名去功,借“肩吾问连叔”一段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施与庄子的对话,说到用大与“无用之用”的意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内篇综述 -
〈齐物论〉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全篇共分七章。第一章,劈头提示“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成见)、扬弃我执、打破自我中心。接着写“三籁”,述自然的音响。第二章,评“百家争鸣”——学派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第三章,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并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第四章,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观对于外界的偏见。再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第五章,再度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第六章,例举三个寓言故事,引申前义。第一个故事“尧问舜”一段,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与开放心灵之包容性的不同。第二个故事“啮缺问乎王倪”一段,提出“万物没有共同的标准”的命题,申说价值标准不定于一处,并指出人群习于“人类自我中心”之非。第三个故事“瞿鹊子问乎长梧”一段,描述体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篇末第七章,例举二则寓言“罔两问景”一段,喻“无待”之旨。“庄周梦胡蝶”一段,写“物化”之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内篇综述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4 条 )
> 更多书评 44篇
-
小娅。 (凤凰不是凡间物,不得梧桐誓不栖)
徐复观先生说:乘天地之正,郭象以为“即是顺万物之性”⋯⋯人所以不能顺万物之性,主要是来自物我之对立;在物我对立中,人情总是以自己作衡量万物的标准,因而发生是非好恶之情,给万物以有形无形的干扰,自己也会同时感到处处收到外物的牵挂、滞碍。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届取消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2014-07-13 16:54 2人喜欢
-
黎子的语文课 (Nowdoit)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高中的时候这句话经常会被要求默写,所以印象很深。 2016年7月8号给不会写邮件说自己那段日子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几句话。 顿悟:宋荣子之所以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是因为他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换句话说,他的喜怒哀乐不是有外界的毁誉决定的,因为他很清楚他自己是谁,清楚自己和外物的...2020-03-11 15:36 1人喜欢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引自 逍遙遊 高中的时候这句话经常会被要求默写,所以印象很深。
2016年7月8号给不会写邮件说自己那段日子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几句话。
顿悟:宋荣子之所以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是因为他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换句话说,他的喜怒哀乐不是有外界的毁誉决定的,因为他很清楚他自己是谁,清楚自己和外物的界限在哪里,对于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奉行不悖。
当外界的、俗世的毁誉和他的价值观起冲突的时候,他能不受束缚,坚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是什么?
自由!!!
我发现这种自由能让人心安,心安的地方是家,这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吧。
外在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多元的,是变化着的,没有谁能完全符合或随时符合所有的标准,
若是竞相奔逐,强求于此,那必然会残生伤性。身心俱疲。”
~~~~~~~~~~~~~~~~~~~~~~~~~~~~~~~~~~~~~~~~
2020年2月下旬重读《庄子》内七篇之后,重新找出这段文字来看,发现自己有了新的体悟。
走出校园,在和社会中的人与事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试图弄清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去找这个领域最经典的书来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观察自己的学习、身边同事和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基本上等于是在进行价值重估。
价值重估还是容易的,难的是价值的确立和坚守。
怎么立,怎么守?
尺度和分寸怎么拿捏?
教育教学要从人出发,但这一点在现实中经常被挑战着。
我该如何自处?
回头看走过的路,我在教与学这个领域的确找到了自己要坚守的底线、价值和标准,但现阶段我还做不到心安、心静,不得自由。
我很好奇,宋荣子定乎内外、辩乎荣辱,在这个过程中他累不累。
反正,我累了,很累很累。
有的时候,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不由分说地被否定、干涉,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教语文,很想离开,也想走一条容易的路,比如照本宣科,不花心思去琢磨怎么才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
庄子评价宋荣子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陈鼓应先生解释:他对于世俗的声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虽然这样,但他还未未曾树立的。
庄子是不是看到过宋荣子在坚持原则、坚持底线的过程中身心俱疲的样子,看到过宋荣子在挣扎之后放弃世俗声誉,也放弃了自我精进,最终无所建树的结局?
那么,“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呢?他不汲汲追求“致福者”,是不是真自由了?
庄子说:犹有所待者也。
还是会有所依待——他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
所以,怎样才能得真逍遥、真自由呢?
庄子的回答是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引自 逍遙遊 陈鼓应先生的解释是: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依待的呢? 引自 逍遙遊 方东美先生说:
一个人要真正获得精神自由,必须“无待”!那么怎么样可以无待呢?就是从事这个生活的人自己要有一个使命,要在自己的生命宇宙里面,自做精神主宰。 引自 逍遙遊 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引自 逍遙遊 “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回应 2020-03-11 15:36
-
陈小五_Five (Out of sight,out of love.)
陈鼓应 注译 中华书局 1983年4月第1版 最新修订重排版序 尼采在历史对人生的利弊中说,“看看那些吃着草走过的牧羊,它们并不知道昨天或者今天的意义,它们没有记忆,只是非历史的活着”。人类有记忆,有着长远的悲欢离合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沉溺在过度沉重的历史意识的重负中,则易削弱了他的创造力;但是如果过度缺乏历史眼光,那他的思想视野就会像阿尔卑斯山下的居民那样的狭窄。一代人所思所想很难从他们生存的文化传统中...2013-01-17 11:35
陈鼓应 注译 中华书局 1983年4月第1版 最新修订重排版序 尼采在历史对人生的利弊中说,“看看那些吃着草走过的牧羊,它们并不知道昨天或者今天的意义,它们没有记忆,只是非历史的活着”。人类有记忆,有着长远的悲欢离合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沉溺在过度沉重的历史意识的重负中,则易削弱了他的创造力;但是如果过度缺乏历史眼光,那他的思想视野就会像阿尔卑斯山下的居民那样的狭窄。一代人所思所想很难从他们生存的文化传统中切割开来,也很难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中抽离出去。 尼采说:“一切作品中,我只爱作者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书(write with blood),你能体会到,心血就是精神。” 庄子逍遥游最后一句:“安所困苦哉!” 庄子:“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 文化的孔子 哲学的老子 早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尼采就已经敏锐地看出了西方文化的危机。他所提出的“价值重估”的学说,已经蕴含着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检讨;他指出怨恨、复仇是基督教道德观形成的心理根源,而我们在现代霸权的军事行动背后,也不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怨恨与复仇心理。 尼采之后,罗素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省西方文化的危机问题。罗素认为美国的文化基本上和欧洲是同源的,而欧美文化的形成有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希腊哲学,第二是犹太教的宗教观和伦理思想,第三是科学思想和工业主义。其中,罗素对西方宗教和伦理观的狂热性有尖锐的批评。 罗素在“变动世界的新希望”中指出人类有三大冲突:人跟自然的冲突、人跟人的冲突、人跟内心的冲突。罗素在西方文化中透视了人类在不停的冲突中制造矛盾,因而星期了对于和谐的想望。 金岳霖先生也指出,西方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自然采取一种征服、榨取的态度。他还指出,西方问湖中理想的人格型态是英雄主义。 在今天的全球化趋势下,如何采用对话代替对抗来消弭地区间的冲突是应该被我们关注的。 苏格拉底的对话或者论孟的对话都属于同质性的对话,庄子则是异质性的对话。 今天,我们遇到了比佛、乳更具有强烈异质性色彩的西方文化,中西对话的工作,需要佛释道共同来承担。 庄子,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审美的心境。这也是我们现在世界所欠缺的。
回应 2013-01-17 11:35 -
可以证明 (all live to die)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我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覆,天地岂私我贫哉?求其为之者而不能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2016-06-16 14:52
-
关于作者 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庄子》仍是我最为激赏的两部著作。他们两者间的异和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尼采的“冲创意志”和庄子宁静致远的意境,对立而又并存地蓄藏在我心底。——陈鼓应(台湾大学教授 本书作者) 内 篇 王孝鱼说:“〈逍遥游〉篇的大鹏高飞,〈齐物论〉的风吹众窍,〈养生主〉的庖丁解牛,是内篇中最有名的三篇寓言奇文,古今传诵不绝。” 1.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
2021-02-02 17:01
关于作者
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庄子》仍是我最为激赏的两部著作。他们两者间的异和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尼采的“冲创意志”和庄子宁静致远的意境,对立而又并存地蓄藏在我心底。——陈鼓应(台湾大学教授 本书作者)
内 篇
王孝鱼说:“〈逍遥游〉篇的大鹏高飞,〈齐物论〉的风吹众窍,〈养生主〉的庖丁解牛,是内篇中最有名的三篇寓言奇文,古今传诵不绝。”
1.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恶乎待哉"——方东美先生说:“一个人要真正获得精神自由,必须‘无待’!那么怎么样可以无待呢?就是从事这个生活的人自己要有一个使命,要在自己的生命宇宙里面,自做精神主宰。”
无己:意指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越俎代庖”的出处
2.齐物论
著名成语出自此篇:
槁木死灰、万窍怒号、朝三暮四、狙公赋芧、十日并出、栩栩如生、妄言妄听、存而不论、心如死灰、恢恑憰怪、沉鱼落雁
子綦说:“所谓天籁,乃是风吹万种窍孔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使这些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乃是由于各个窍孔的自然状态所致,鼓动它们发声的还有谁呢?”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和我并存,而万物和我合为一体。
大道是不可称名的,大辩是不可言说的,大仁是无所偏爱的,大廉是不逊让的,大勇是不伤害的。“道”浅显易知就不是真道,言语争辩就有所不及,仁常拘守一处就不能周遍,正直过分就不真实,意含伤人的勇敢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勇敢。这五者不要疏忽,那就差不多近于道了。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的一只蝴蝶,遨游各处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忽然醒过来,自己分明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呢?庄周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
3.养生主
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本篇,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批却导窾、游刃有余、恢恢有余、刃发若新、踌躇满志、一饮一啄、官止神行、泽雉啄饮、安时处顺、薪尽火传等。
4.人间世
〈人间世〉篇,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处于一个权谋狯诈的战乱时代,无辜者横遭杀戮,社会成了人兽化的陷阱,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惨不忍睹地暴露在眼前,庄子揭露了人间世的险恶面,而他所提供的处世与自处之道却是无奈的。
出自本篇的流行成语,有螳臂挡车、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吉祥止止、与古为徒、虚室生白、执而不化、巧言偏辞、画地而趋、无用之用、终其天年、山木自寇、膏火自煎等。
匠石回到家,夜里梦见栎社树对他说:“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把我和有用之木相比吗?那楂梨橘柚,瓜果之类,果实熟了就被打下来,打下来后树身也会被糟蹋;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拉下来。这都是由于它们的才能害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而中途就夭折,这都是自己显露有用招来世俗的打击。一切东西没有不是这样的。我求做到无所可用的地步,已经很久了,几乎被砍死,到现在我才保全了自己,这正是我的大用。假使我有用,我还能长得这么大吗?而且你和我都是物,为什么还要拿我去类比文木呢?你是将要死的散人,又怎能知道散木呢?”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今天这个时代,只求避免遭受刑害。幸福比羽毛还要轻,却不知道摘取,灾祸比大地还要重,却不知道回避。
山木自招砍伐,膏火自招煎熬。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就遭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就遭刀割。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5.德充符
〈德充符〉篇,主旨在于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借许多残畸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谓之“德”。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出自本篇的著名成语,有肝胆楚越、虚往实归、无可奈何、废然而反(返)、无形心成、死生一条、和而不唱等。
6.大宗师
〈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之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泉涸之鱼、相濡以沫、相忘江湖、自适其适、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善始善终、莫逆之交、游方之外、不生不死、相视莫逆、决溃痈、息黥补劓、鼠肝虫臂等。
7.应帝王
〈应帝王〉篇,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本篇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勿庸干涉,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出自本篇的流行成语有:蚊虻负山、涉海凿河、虚与委蛇、用心若镜、混沌凿窍
外 篇
1.骈拇
〈骈拇〉篇,主旨阐扬人的行为当合于自然,顺人情之常。“骈拇”,即并生的足趾。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骈拇枝指、附赘县疣、累瓦结绳、鹤长凫短等。
2.马蹄
〈马蹄〉篇,主旨在于抨击政治权力所造成的灾害,并描绘自然放任生活之适性。“马蹄”,就是马的蹄子。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伯乐治马、诡衔窃辔、鼓腹而游等。
3.胠箧
〈胠箧〉篇,写出圣智礼法的创设,本用以防盗制贼,却反被盗贼所窃,用为护身的名器,张其恣肆之欲,而为害民众。所以主张莫若绝弃圣智礼法,以免为大盗所乘。“胠箧”,就是开箱的意思。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盗亦有道、唇竭齿寒、窃钩窃国、绝圣弃智、掊斗折衡、延颈举踵等。
4.在宥
〈在宥〉篇,主旨反对他治,反干涉主义。从人的本性上,说明人好自然而厌干涉。“在宥”,自在宽宥的意思。取首句中“在宥”二字作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尸居龙见、雀跃不已、独往独来等。
5.天地
〈天地〉篇,由十五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属于杂记体裁。“天地”,指天和地而言。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著名典故“罔象得玄珠”,出自本篇。许多著名成语,如神乎其神、华封三祝、鹑居食、独弦哀歌、变容失色、大惑不解、二缶钟惑等,亦出自本篇。
6.天道
〈天道〉篇,以阐述自然之义为主,由八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属于杂记体裁。“天道”,即自然的规律。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六通四辟、水静烛眉、胶胶扰扰、呼牛呼马、不可言传、得心应手等。
7.天运
〈天运〉篇,由七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属于杂记体裁。“天运”,即自然的运转。首句“天其运乎”取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不主故常、在谷满谷、满阬(坑)满谷、推舟于陆、西子捧心(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播糠眯目等。
8.刻意
〈刻意〉篇,主旨写养神。“刻意”,即磨砺心志的意思。取篇者二字作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离世异俗、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
9.缮性
〈缮性〉篇,主旨写“以恬养知”。“缮性”,修治本性的意思。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傥来之物、深根宁极、乐全得志、轩冕肆志、穷约趋俗、失性于俗等。
10.秋水
〈秋水〉篇,主题思想为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秋水”即秋天雨水。取篇首二字作为篇名。
许多富有慧见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望洋兴叹、大方之家、见笑大方、太仓稊米、一日千里、非愚则诬、欬唾成珠、井蛙之见、坎井之蛙、逡巡而退、蚊虻负山、以管窥天、邯郸学步、舌挢不下、泥涂曳尾、鹓之志、濠梁观鱼等。
11.至乐
〈至乐〉篇,讨论人生快乐和生死态度的问题。“至乐”,至极的快乐。取首句中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著名成语,有鼓盆而歌、夜以继日、褚小怀大、绠短汲深等。此外,髑髅见梦、鲁侯养鸟等富有哲理性的寓言,亦见于本篇。
12.达生
〈达生〉篇,主旨在说养神,强调人的精神作用。“达生”,畅达生命。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著名成语,有用志不分、外重内拙、呆若木鸡、履适忘足、带适忘腰、忘适之适、昭然若揭等。此外,痀偻承蜩、梓庆为等富有启发性的寓言亦见于本篇。
13.山木
〈山木〉篇,写人世多患,并提出免患之道。“山木”,山木之中。篇首二句有“山中 …… 大木”,取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一龙一蛇,猖狂妄行,自崖而反,送往迎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削迹捐势,交淡若水,得意忘形以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14.田子方
〈田子方〉篇,由十一章文字汇集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属于杂记体裁。“田子方”,人名,魏国贤者。取篇首三字为篇名。
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出自本篇,如目击道存、亦步亦趋、奔逸绝尘、瞠乎其后、不言而信、失之交臂、唐肆求马、形若槁木、日改月化、天高地厚、千转万变、解衣槃礴以及明礼义而陋知人心、处卑细而不惫、哀莫大于心死等。
15.知北游
〈知北游〉篇,主旨在谈道。“知北游”,知向北方游历。知,音智,这里是寓言,托为人名。取篇首三字作为篇名。
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成语出自本篇,如三问而不答、化臭腐为神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圣不作、不形而神、初生之犊、食不知味、白驹过隙、辩不若默、道不可闻、无所不在、每下愈况、道在屎溺、异名同实等。
杂 篇
1.庚桑楚
〈庚桑楚〉篇,由十二章文字杂纂而成。“庚桑楚”,人名,这里说是老聃的弟子。取首句人名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吞丹之鱼,数米而炊,冰解冻释及日记不足、岁记有余等。
2.徐无鬼
〈徐无鬼〉篇,由十五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徐无鬼”,人名,隐居之士。取篇首三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成语,有超轶绝尘、空谷足音、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喙长三尺、运斤成风等。此外,流人思国、蹢子求钟、谪阍造怨、匠石泥、吴狙现巧、豕虱苟安等寓言典故,亦出自本篇。
3.则阳
〈则阳〉篇,由十一个单元汇编而成。其中篇末少知与大公调对话两节,讨论了宇宙论上的一些问题,颇有价值。“则阳”,人名,为一游士。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触蛮相争、剑头一吷、卤莽灭裂、百材皆度、木石同坛等。此外,本篇还提出万物殊理、道者为公、与物同理、非言非默等重要哲学命题。
4.外物
〈外物〉篇,由十三章文字杂纂而成。各章意义散乱而不相关联。“外物”,即外在事物。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本篇除了提出“得意忘言”这一哲理性的哲学命题之外,还创造了任公垂钓、儒生发冢、神龟失算等富有启发性的寓言。此外,枯鱼之肆、尊古卑今、妇姑勃谿、得鱼忘筌等成语,亦见于本篇。
5.寓言
〈寓言〉篇,由七章文字杂纂而成。各节意义不相关联。“寓言”,寄托寓意的言论。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本篇提出“言无言”、“万物皆种”、“始卒若环”等哲学命题。此外,和以天倪、睢睢盱盱等成语,亦见于本篇。
6.让王
〈让王〉篇,要旨阐述重生的思想。由十五个寓言故事组合而成。“让王”,辞让王位。篇中多借辞让王位而写生命的可贵,轻视利禄名位,取此意为篇名。本篇许多章文字重现于《吕氏春秋》。自苏东坡以来,以为〈让王〉等篇不是庄子所作,疑是伪品。然本篇虽非庄子自作,却与庄派思想有相通之处,可能是庄子后学所写,并发挥杨朱“重生”思想。
7.盗跖
〈盗跖〉篇,主旨在于抨击儒家礼教规范及俗儒富贵显达的观念,主张尊重自然的情性。“盗跖”,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主要部分为借盗跖而评孔子的对话,因取盗跖之名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摇唇鼓舌、缝衣浅带、止暴禁非、无病自灸等。
8.说剑
〈说剑〉篇,写赵文王好剑,庄子往说之,论剑有三种: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劝文王当好天子之剑。本篇与庄子思想不相干,一般学者疑是纵横家所作。
9.渔父
〈渔父〉篇,主旨阐扬“保真”思想,并批评儒家礼乐人伦的观念。孔子坐在林中杏坛,见一白眉被发渔父,渔父斥孔子“擅饰礼乐,选人伦”,指责他“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教导孔子要“谨慎修身,保持本真,使人与物各还归自然”。渔父,为一隐逸型的有道者,取此二字作为篇名。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同类相从、同声相应、不拘于俗、分庭抗(伉)礼等。
10.列御寇
〈列御寇〉篇,由十二章文字杂纂而成。各节间极其散乱意义不相关联。“列御寇”,即列子。取篇首三字为篇名。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能者多劳、槁项黄馘、吮痈舐痔、国之贞干、厚貌深情、探骊得珠等。
11.天下
〈天下〉篇,为最早的一篇中国学术史;批评先秦各家学派的论著,以这一篇为最古。本篇保存了许多佚说,像宋钘、慎到、惠施、公孙龙等人的学说,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个概略的了解。尤其是惠施的思想,他的著作已全无存留,幸赖本篇的评述保存了一些可贵的资料。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万变不离其宗、一曲之士、内圣外王、栉风沐雨、强聒不舍、椎拍宛转、其应若响、变化无常、学富五车、大同小异等。特别是“内圣外王”的理想,由本篇首次提出。其后,这一崇高的人格为历代哲学家所追述,并普遍内化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
我的想法
读完《庄子》,我对《庄子》思想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人生而为人是自然中真实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的物质组成,天赋予我们灵魂思想,最终再归还自然的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人间生活的短短几十年,一切都是外物,我们关注的是身心不受到外物的牵制,比如名利等,要带着一种豁达乐观幽默的态度为人处世。那么我想什么是比较好的一种人生态度呢?也许就是能够放下该放下的,笑看一切,看淡一切,又能够踏踏实实地活出自我,顺其自然吧。
回应 2021-02-02 17:01
论坛 · · · · · ·
看不懂想出三本上中下全套 | 来自长得黑的北极熊 | 2 回应 | 2021-04-11 |
刚拿到书翻了《刻意》两页,就看到个错字 | 来自陆柯 | 2020-04-22 | |
《天地》中的一个小故事 | 来自小颜 | 2020-03-14 | |
译文比较难读通 | 来自风也萧萧 | 5 回应 | 2013-11-11 |
出新版了 | 来自敬惜字纸 | 13 回应 | 2013-04-2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商务印书馆 (2007)9.1分 550人读过
-
中華書局 (2007)9.4分 24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83)9.4分 93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6)8.7分 7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临江仙 2010-01-17
爱
0 有用 风间隼 2018-06-28
17.0121-0506,啃了3个半月,社会青年对《外篇》和《杂篇》中的黄老思想更感兴趣,特别是“君上无为,臣下有为”和“坏植散群”。即使《内篇》,也没读出什么自由和生命的味道,倒是从“三籁”和“齐物论”中读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权力和死亡。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么?庄子对人间政治的解决之道,终究还停留在神秘层面。
2 有用 阅微草堂 2012-01-10
陈鼓应的书,必读!齐物论一出何为哲学。唯心主义的极致就是唯我主义(世界都已经消失,都存于我,我无所持);唯物主义的极限就是物论,(世界还在,而我消失了,我成了行尸走肉);很多人都执着与左还是右的时候,对和错,正反,庄子说了“无我,无对错,无黑白,顺生梦死。。。
0 有用 蝉 2014-01-12
: B223.52/0272-21
1 有用 澳洲扒鸡 2012-05-15
不读庄子,不能有今日之我。
0 有用 [已注销]Matrix 2021-04-13
一刷
0 有用 麦少侠 2021-04-12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说来如此。可既能够听闻的便不是道,能够习得的也不是道,是以能够体悟无用之用的人,也不必读《庄子》了。 过程里几点无用思辨:1.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进步还是后退?道法自然,儒重修身,以道家的观点来看,目前人类社会的文明无疑是逆本性的。2.文明是否会有真正完善的制度不成为强者装点门面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千年未变。不过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外儒内法勉强解...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说来如此。可既能够听闻的便不是道,能够习得的也不是道,是以能够体悟无用之用的人,也不必读《庄子》了。 过程里几点无用思辨:1.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进步还是后退?道法自然,儒重修身,以道家的观点来看,目前人类社会的文明无疑是逆本性的。2.文明是否会有真正完善的制度不成为强者装点门面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千年未变。不过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外儒内法勉强解决了这些问题……3.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善是靠自然生长还是外力影响?恶能否靠教化引导?儒家认为可以,道家认为教化不过是提供为恶的工具。 最后解释空间小容易成为显学,解释空间大则容易成为玄学,难怪是儒学道教了。 (展开)
0 有用 这样鲜活的日子 2021-04-04
当年文核课读了内外篇两本。繁体倒还好,竖版真影响阅读效率,当时感慨什么时候读竖版能接近横版的流畅度。还记得当时执着地给每一章分段,告自己自圆其说即可。
0 有用 失足老漢 2021-03-19
俺的「莊學入門」寶書(消文意應該是特別全面了)。感謝陳老師辛勤編撰。
0 有用 wumingzhi 2021-03-15
16年初,手抄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