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创作者
· · · · · ·
-
阎步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辽宁
省沈阳市人。1971年参加工作,曾
做过下乡知青、军人和工人。1978
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
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
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
师。专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译著有《帝国的政治体系》,另有
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 · · · · ·
目 录
第一章 问题与前提
第一节 关于士大夫的“二重角色”
第二节 问题:学士与文吏的分与合
第二章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一节“士”字的初形与初义
第二节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事・学・族
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礼”
第一节 礼治:“俗’、“法”之间
第二节 礼治:尊尊、亲亲与贤贤
第三节 礼治:“和而不同”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一节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二节“礼治”传统与“三统”分化
第五章 儒法之争
第一节 法家的法治学说
第二节 儒家的礼治学说
第三节 荀子的兼综礼法
第六章 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
第一节 军国主义传统与文吏政治
第二节 秦政优劣论:文吏政治的限度
第七章“无为”与“长者”
第一节“清静无为”与“重厚长者”
第二节“恍惚”与“恬淡”:“君人南面术”的限度
第八章“独尊儒术”下的汉政变迁
第一节“文敝”的救治:“反质’
第二节“文质彬彬”
第三节 汉儒的政治批判
第四节 汉政的变迁
第九章“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
第一节“霸王道杂之”
第二节 汉儒的“奉天法古”
第三节“新政”及其破灭
第十章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一节 东汉的“经术”与“吏化”
第二节 儒法合流
第三节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十一章 结论与推论
第一节 全书的结论
第二节 初步的推论
第三节几点余论
后 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问题与前提
第一节 关于士大夫的“二重角色”
第二节 问题:学士与文吏的分与合
第二章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一节“士”字的初形与初义
第二节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事・学・族
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礼”
第一节 礼治:“俗’、“法”之间
第二节 礼治:尊尊、亲亲与贤贤
第三节 礼治:“和而不同”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一节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二节“礼治”传统与“三统”分化
第五章 儒法之争
第一节 法家的法治学说
第二节 儒家的礼治学说
第三节 荀子的兼综礼法
第六章 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
第一节 军国主义传统与文吏政治
第二节 秦政优劣论:文吏政治的限度
第七章“无为”与“长者”
第一节“清静无为”与“重厚长者”
第二节“恍惚”与“恬淡”:“君人南面术”的限度
第八章“独尊儒术”下的汉政变迁
第一节“文敝”的救治:“反质’
第二节“文质彬彬”
第三节 汉儒的政治批判
第四节 汉政的变迁
第九章“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
第一节“霸王道杂之”
第二节 汉儒的“奉天法古”
第三节“新政”及其破灭
第十章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一节 东汉的“经术”与“吏化”
第二节 儒法合流
第三节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十一章 结论与推论
第一节 全书的结论
第二节 初步的推论
第三节几点余论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法家与秦政所达到的“深刻的片面”,划定了它的限度。 1.官僚行政的组织机构片面发达,立法、司法和所谓“政治斗争通道”并无多少自主性可言。法家与秦政之“法治”这种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的“官僚制的法”,与关东列国根深蒂固的三统相维(政统、亲统、道统)的政治文化模式,难以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2.秦这种集立法、司法和行政于一身的官僚制度,可以使控制直达社会基层。当专制君主发现自由调动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的时候,他往往不会错过这一滥用权力的机会。(因这种“法治”对君主个人意志的抵制往往是只限于技术层面。“明法”“督责”不仅服务于“法治”“霸道”,而且也服务于君主“专用天下适己”的个人欲望。 3.官僚体制自身也有一种把一切社会要素纳入行政式之下的天然倾向,只要存在着可能,它就要施展其无所不在的控制,以及种通过追求“宏大事业”、显示其调动资源的巨大能力以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天然倾向。这与君主之权势欲一拍即合,并且经常构成对社会之沉重压迫,进而成为社会的异化物和对立物。 强制剥夺民众自由而使之服务于国家,这一点尤其能够反映官僚帝国的本质。 4.然而小农经济的天脆性,却使这个庞大的专制官机器必须在一个难以掌握的平衡点上运转,既要保证源的敛取,又不能使剥削超过限度,否则千万小农的破产终将造成严重动乱。然而这一体制的结构,却使之难以由自身来矫正政策的偏差。文吏固然训练有素,他们却只具备执行功能,由严刑暴敛引起的动乱反馈至中央,新的指令仍是严刑暴敛,并在无异议的情况之下被再次贯彻下去了。近代社会政治系统的分化中,出现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并有各种民主通道和政党政治使社会可以由之制约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战国至秦政治系统的分化形态,却表现为吏道的“孤军深入”一专制官僚体制的片面发达。 在秦帝国,“法治”确实达到了“片面的深刻”,但这种君主专制与政治相结合的体制,无论就其内部机制而言,还是就其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儒法之争 -
尽管儒法两家处于同一社会大背景之下,他们的深层思路或有相通之处;但就特定意义而言,孔、孟与商、韩是分别地代表了两个极端:前者本于政统、亲统和道统三位一体的“礼治”秩序,后者所追求的却是一种立足政统、独尊吏道的专制官僚政治秩序;因而儒家趋向复古,而法家却主张变革。“礼治”对应着较为低下的功能分化程度,借助于许多非政治性的以至原生性的功能方式;“法治”则强调政统的分化,着意保障和促进其专门化的性质,体现了更高的理性行政精神。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儒法之争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学术史丛书(共30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儒学南传史》
等
。
喜欢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9.2
-
- 波峰与波谷 8.8
-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9.2
-
-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 8.7
-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6
-
- 九品官人法研究 9.2
-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9.3
-
- 汉魏制度丛考 8.1
-
-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8.8
-
- 山居存稿 9.4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找到了但是,有点长写在这里吧
学者,官僚,文人,老师合为一体的士大夫身份的缘起和奠定。 个人所见最符合达到巅峰的士大夫政治是宋朝时期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其余的朝代更多都是儒化了的文吏,儒生和文吏在相互排斥对立的同时也在相互融合。 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其实也兼具儒(文化常识)与吏(申论)两大...
(展开)

“法治”与“礼治”的实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孔、孟与商、韩是分别地代表了两个极端:前者本于政统、亲统和道统三位一体的“礼治”秩序,后者所追求的却是一种立足政统、独尊吏道的专制官僚政治秩序;因而儒家趋向复古,而法家却主张变革。 形式规程VS道义理想 官僚制度的基本精神,表现为有明确目的的、可计算的、可控制... (展开)
士大夫的政治演生及人生启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断断续续将近13个小时,才读完了这本四十余万字令我非常震撼的著作。然而对于我这种古文知识浅薄的人来讲,读的过程非常不轻松,时常需要复制书中引用的古文,粘贴到另外一个app搜索,看是什么意思。相较于现代的白话文,古文同样的字所包含的意思太多,也更不容易被人理解。 ... (展开)>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9.1分 1154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8.9分 37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许纪霖教授推荐的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不足方丈)
- 范美忠的读书单 (山东民间智库)
- 北大历史系本科书单 (桐初)
- 豆瓣9分以上小说,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图书(下) (我不豆谁豆)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灯 2011-12-21 10:36:30
不如预期的好
0 有用 drowser 2014-05-20 23:50:12
考证、引用起码占了80%……用结构功能主义梳理出一条儒生与文吏在社会分化环境下的“合-分-合”脉络。在当时应该是挺时髦的理论应用吧,现在似乎不吃香了。
1 有用 首席备胎 2010-01-05 10:50:27
纯粹是个人感受。阎先生的文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文笔拖沓,往往黏在一起,感觉不太清爽,当然,这可能也跟他描述的制度性问题的跨度有关系。此书很久之前念的 。
0 有用 翠湖心 2013-05-13 23:57:29
研究官制的背景
0 有用 守藏史 2012-06-07 19:48:23
也是多年前买过一本,现在还在书架上,扭头就可看到。
0 有用 For S.W 2023-09-02 09:36:06 湖北
我读不下去了。我对我要选中国古代史方向提出了怀疑。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2-10-08 11:39:44 湖北
经典作品。
1 有用 云溪友议 2022-08-27 10:15:39 山东
好看捏!
1 有用 心齋 2022-08-07 17:16:06
重读
1 有用 小栗子708 2022-06-23 22:10:30
以“分化”为核心。法制—礼—乡俗;学士(儒生)—文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