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慈继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1-12
页数: 300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ISBN: 978710801577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1-12
页数: 300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ISBN: 9787108015778
内容简介 · · · · · ·
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共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作者简介 · · · · · ·
慈继伟,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Dialectic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From Utopianism to Hedonism 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The Two Faces of Justice(tl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年英文版)、Moral China in the Age of Ref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等。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正义秉性的诸因素
第二章 正义的主观条件
第三章 正义的客观条件
第四章 叔本华论志愿正义
第五章 理性利已主义的道德限度
第六章 公道与证明
第七章 相互性的发展
第八章 达到无条件正义的两条途径
第九章 遗忘与愤恨
第十章 个人的宽恕与社会的愤恨
第十一章 正义与同情心的道德化
第十二章 正义德行的自我意识性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正义秉性的诸因素
第二章 正义的主观条件
第三章 正义的客观条件
第四章 叔本华论志愿正义
第五章 理性利已主义的道德限度
第六章 公道与证明
第七章 相互性的发展
第八章 达到无条件正义的两条途径
第九章 遗忘与愤恨
第十章 个人的宽恕与社会的愤恨
第十一章 正义与同情心的道德化
第十二章 正义德行的自我意识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就动机而言,有意识的、有条件的宽恕与同情心正好相反。在同情别人时,我是处于一个比别人优越的位置上,力图弥补别人的不足,改变他们的无力或无助状态。与此相反,在有意识、有条件地宽恕别人时,我是暂时处于一个不如别人的位置上,力图借助宽恕的权力来弥补我的劣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需要有过者向我表示悔过,而不需要他对我表示同情。有过者的悔过态度能使我获得道德上的优势,从而能够居高临下地对他表示宽恕,而他的同情则只能承认我受到伤害的事实,并不能使我产生道德上的优越感和与之相应的权力感,反而只能凸显他的力量和我的无力。由于这一缘故,在我受到伤害之后,我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有过者对我表示的同情。 ……在不诉直接的惩罚手段时,惟一能够改变这一劣势的就是有过者的认错态度。这一认错态度表明,有过者已经放弃了他不该拥有的优势,不再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哪怕在深层是一种没有力量的力量)。只有此时,我才有可能对有过者感到同情。可见,从受害者的角度看,同情和宽恕源于同一心态,都说明受害者已经挽回了劣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4页 -
对正义心理学的思考者来说,这一危机所揭示的最为突出的正义心理特征莫过于正义愿望的有条件性。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有正义愿望的人们在遵守规范时既不想吃亏也不图占便宜,而是为了在大家共同接受的规范之基础上公平互利。这一公平互利的要求,我称之为正义愿望的相互性。正是因为这种相互性,正义动机才是有条件的。对每一个愿意遵守大体上公正的规范的人来说,只有当他人普遍遵守这些规范时他才有充足的动机也这样做,否则只有单方面吃亏而无公正可言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规范的行为(道德主体与道德规范的关系)同时并且在更重要的意义上也是他与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良性的相互性关系的行为(道德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就有一个独特的必要条件,即相互性条件。相互性条件本身不涉及规范的内容,因此它需要另一个条件与之匹配,即关涉规范本身的公正性条件。所谓公正指的是被人们认为公正,并且大体上被认为公正就足够了。只要这一相对宽松的条件能够满足,人们之间的相互性关系就得以启动或延续。这一相互性关系的好坏决定了道德秩序的好坏,甚至可以说就是道德秩序的好坏,因此,道德秩序最怕的就是相互性条件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性关系的恶性循环。既然正义本身包含了有条件的动机,我们没有理由期待有正常的正义愿望的人无条件地遵守规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旦相互性条件严重地得不到满足,社会道德秩序就会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陷入恶性循环。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之中:一部分人违反大体上公正的规范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惩罚,于是更多的人争相效仿,造成规模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而不得休止。 然而,严格而言,这一意义上的恶性循环远非当下道德秩序的全貌。这是因为,在可以称为正常的正义心理中,个人固有的正义愿望的有条件性是和社会要求于个人的无条件正义行为乃至动机并存而互动的,以至于在相互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共128册),
这套丛书还有
《法律的文化解释》《法国戏剧百年》《人文困惑与反思》《良知学的展开》《郊庙之外》
等
。
喜欢读"正义的两面"的人也喜欢 · · · · · ·
正义的两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迟来的正义:日裔美国人的沉默与抗争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法律箴言,也指出了正义女神可能会姗姗来迟的无奈现实。其实,漫长的法院审判史一直伴随着冤假错案的发生,正义也经常不会如期而至,个中原因,可能是实体上的条文错用和程序上的重大瑕疵,也可能是公权机关玩忽职守和滥...
(展开)

周濂:Bookreview: The Two Faces of Justice
According to Jiwei Ci, The Two Faces of Justice (TFJ)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empirical observation: “if someone’s unjust acts were not refrained or punished, then others who desire justice would imitate those unjust persons’ to some extent, and the un...
(展开)

值得咀嚼的思考与写作范本
这本书的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它有展示了哲学家是怎么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还是很启发我思考理论和实践,规范和解释的关系的。 其次,它展示了什么是问题意识,这使得它不是一本文献的堆积(当今很多专著都是这样),不是注经,不是被哲学家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9.2分 3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联书店 (彼岸)
- 书海无涯 (佾云)
- 37°暖书单(一) (37°暖)
- 我喜欢的伦理学/政治哲学著作 (PooomBooom)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三联学术通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正义的两面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新月 2013-07-05 00:55:24
需要读一读斯特劳森的著作。
0 有用 Gestirn 2023-04-10 02:14:47 广东
论文里引用的唯一一本中文书
0 有用 木木 2012-01-17 09:55:30
逻辑清楚,论述周延,作为一种他律的正义和作为自利的正义动机,屌!
0 有用 小苏3.0 2012-05-22 21:15:54
又是一本非常抽象的书,看完后再看了一次前言才明白这么一回事: 正义有两个秉性,1)作为利益交换的规则,是有条件的。人人爱我我才爱人人,以等利害交换的方式满足自我利益,因此正义有别于无条件的道德类型,如仁爱、利己主义。2)作为道德命令,是无条件的。如果人人负我,我必负人人,非正义行为蔓延全社会,社会正义就无法维持。 我并不认同书中的观点“正义秉性具有某些恒定、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一般特性”,如果... 又是一本非常抽象的书,看完后再看了一次前言才明白这么一回事: 正义有两个秉性,1)作为利益交换的规则,是有条件的。人人爱我我才爱人人,以等利害交换的方式满足自我利益,因此正义有别于无条件的道德类型,如仁爱、利己主义。2)作为道德命令,是无条件的。如果人人负我,我必负人人,非正义行为蔓延全社会,社会正义就无法维持。 我并不认同书中的观点“正义秉性具有某些恒定、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一般特性”,如果这观点成立,那么我们回到原始社会或者人类文明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历史上法律上存在过的种种不人道的酷刑,是不是也可以归纳出正义的秉性? (展开)
0 有用 家樂福的空調涼 2013-09-14 20:47:51
慈继伟老师的这部著作问题意识鲜明,对照当下中国发现很不幸的仍具有时代特色。与Rawls,Barry等学人著作不同的是,本书采取了所谓的解释性研究理路,令其面对的问题难度比前者的规范性分析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旁征博引,语言畅达,尽管如此,由于理路限制文中的结论似乎需要更多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支持。
0 有用 Gestirn 2023-04-10 02:14:47 广东
论文里引用的唯一一本中文书
0 有用 Alexander 2022-10-02 23:10:20 广东
不是具体那一种正义观,而是所有正义观的可能性之条件。
0 有用 AlexDao 2022-03-16 18:25:03
后面的叙述还是有点繁琐了
0 有用 苏麼滴 2020-03-26 09:31:52
千条万绪的正义。既有脆弱的有条件性,有蕴含无条件的动机;不需要纯粹利己的圣贤姿态,却必须超越于狭隘的利己考量。不能超脱于利益的现实计算,但是算计不出来主体的自由尊严。正义动机呼唤社会制度的创建与改良,社会规范又培养出对正义的认同,到底孰因孰果又在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异化。抽象思辨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象。
0 有用 Nobigdeal 2020-03-17 21:28:42
正义本身就包含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