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先生在序言中总结回顾前人关于封建主义的研究成果,这是序言的重要价值。
但我真的很难认同马克垚老先生所写的中译本序言中的观点倾向,从他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到《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再到这篇序言,马老先生一再主张,要证明世界各地的封建社会的形态都是统一的。此篇序言中说到“直到现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念还强有力地存在于世界史坛上……这就大大妨碍了统一的封建社会认识的形成”,真的有种取历史证据证明某种观点的嫌疑。
“亚细亚生产方式”正是马克思提出的,虽然这只是价值判断,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怎么就没有看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深层含义呢?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依附于大大小小的共同体,这一核心特征,是所谓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即“大地产制和小农生产相结合”)所无法概括的,还更容易被忽略。而“依附性”才是马克思的用意所在!
马老先生在序言中提到S. 雷诺兹的《封土与封臣》,却只关注她对经典的西欧”领主-附庸“封建模式的质疑,却没有注意人家提到封建社会的各种人的依附性。
对封建社会的分析与思考,我个人觉得秦晖老师的分析最有穿透力,国内似乎无人能及。《田园诗与狂想曲》对封建主义的全面反思,一针见血。他在语文出版社再版时所写序言《前近代研究的当代意义》,如果仔细阅读,十有八九会颠覆你的认识。
看完马克垚的序言,再看看秦晖
|
我个人认为,马老不是说 大大妨碍了“统一的封建社会”认识的形成,而是说 大大妨碍了统一的“封建社会认识”的形成。这个统一的认识,恰恰是“各地区的封建社会有不同特点”,这一点他在前文评论俄国科学院欧洲通史时提到过。
马克垚老师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就世界各地的封建社会的形态而言,它们的确是大同小异。真正的差异性,隐性地出现在英格兰和欧亚大陆之间,也就是英格兰的特殊性,变态封建主义,它继承了前诺曼征服时代的盎格鲁撒克逊特性,货币经济属性很强,而这种特殊性根源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币值稳定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