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道》的原文摘录

  •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查看原文)
    了无痕 7赞 2014-04-16 17:22:36
    —— 引自章节:涅槃
  • 学佛是用来观察自己的,不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要管好自己,不要总看别人的过失。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显现,心清净,外境自然清净 (查看原文)
    了无痕 2赞 2014-05-02 23:08:04
    —— 引自第49页
  • 能够不起矛盾的前提是尊重和恭敬他人。别太拿自己当回事,人就不会那么固执 (查看原文)
    了无痕 1赞 2014-05-18 12:53:17
    —— 引自第162页
  •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过得更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然而,这种追求至今仍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纠正两个错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是只想自己快乐。 (查看原文)
    SongXiaolei 1赞 2015-03-02 17:45:15
    —— 引自第18页
  • 而大乘则是进一步认识到轮回、涅槃皆为浮想,众生因为妄想、执着而痛苦,由此生起无伪大悲心,希求所有众生断尽无明、究竟解脱。 我们只是更有热情、更有勇气、兴趣更广,而且相信不仅是自己,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而已。时刻检视自己的心,确定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而修行就好。 关于菩提心,各教派的历代祖师都有很殊胜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一位修行人如果具足了菩提心,就具足了所有的佛法功德,所做的一切善法都将成为成就无上佛果之因。 初学佛者不具备无我的见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到一定程度时对空性自然就会有所了悟。出家人、在家人,都要修菩提心 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生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被蔑视的得到尊重,让受冤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流浪的动物、街边的乞丐、受灾的人群,都可以成为修悲心的对境。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对于大乘修行人,无论善缘恶缘,到眼跟前都是同证菩提的缘。 (查看原文)
    LoTus 1赞 2019-07-26 11:02:19
    —— 引自章节:爱
  • 科技和物質只能滿足一些感官的需求,無法滿足精神需求,解決精神層面的煩惱。人對物質很容易厭倦,沒得到時不甘心,千方百計去爭取,一旦滿足卻又立即生厭。一個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和厭倦的循環,導致內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助排遣負面情緒,保持生活的平衡喜樂。 (查看原文)
    Dupam度貝 2012-12-06 21:47:11
    —— 引自第3页
  • 為了讓自己的心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無論是否接受佛教作為自己的信仰,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佛教。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惱,產生的原因,止息的方法,佛法里面都有清晰的解釋。 (查看原文)
    Dupam度貝 2012-12-06 21:58:46
    —— 引自第7页
  •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查看原文)
    aaronchenwei 2013-01-21 19:47:24
    —— 引自第18页
  •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 不快乐而已。 (查看原文)
    aaronchenwei 2013-01-21 20:00:02
    —— 引自第28页
  • 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去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 (查看原文)
    了无痕 2014-04-16 17:10:22
    —— 引自第27页
  • 我们遭遇的困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因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 (查看原文)
    了无痕 2014-04-16 17:14:05
    —— 引自第27页
  • 身为佛教徒,在任何时候,说话、做事都不能伤害众生的心。“不乱他心” (查看原文)
    了无痕 2014-05-02 23:08:04
    —— 引自第50页
  • 在家人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是修行人,虽然也朝九晚五为生活打拼,但终究与一般人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出人头地,你想的是如何尽早结束这头出头没的轮回;别人可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心生惭愧 (查看原文)
    了无痕 2014-05-03 22:53:29
    —— 引自第60页
  • 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只需要稍稍改变心的习惯,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久远以来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查看原文)
    SongXiaolei 2015-03-02 17:54:59
    —— 引自第16页
  • 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生老病死;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查看原文)
    SongXiaolei 2015-03-02 17:59:52
    —— 引自第14页
  • 不要被情绪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 (查看原文)
    SongXiaolei 2015-03-02 18:03:57
    —— 引自第29页
  •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并在随后的四十九年里,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众生证悟实相。《华严经》中记载了佛陀这样一句教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查看原文)
    SongXiaolei 2015-03-02 18:08:29
    —— 引自第31页
  • 科技和物质只能满足一些感官需求,无法满足精神需求,解决精神层面的烦恼。 (查看原文)
    妖精 2017-07-20 11:43:47
    —— 引自第3页
  • 每个人的世界观应由自己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查看原文)
    妖精 2017-07-20 11:48:50
    —— 引自第5页
  •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产生。 (查看原文)
    妖精 2017-07-20 16:49:18
    —— 引自第17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