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观念及其历史研究
原作名: The Sense of Reality
译者: 潘荣荣 等
出版年: 2004-11
页数: 338
定价: 1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806578100
内容简介 · · · · · ·
简介:
在本书所收录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了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尤其是追溯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伯林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社会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影响,浪漫主义所激起的激进文化革命,俄国的艺术责任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实践。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
导读:
对于任何想要理解观念史的人,本书都是必不可少的。
——约翰·格雷,《纽约时报书评》
就像伯林所有的观念史文章一样,本书对众多思想家和各种观念显示出丰富而宽宏的同情,阅读它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
——阿兰·雷恩,《泰晤士报书评增刊》
伯林的文风传达出无与伦比的知识深度。每句话都闪耀着人性之光。
——戴维·米勒,《星期日独立报》
导 言
以赛亚·伯林的...
简介:
在本书所收录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了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尤其是追溯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伯林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社会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影响,浪漫主义所激起的激进文化革命,俄国的艺术责任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实践。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
导读:
对于任何想要理解观念史的人,本书都是必不可少的。
——约翰·格雷,《纽约时报书评》
就像伯林所有的观念史文章一样,本书对众多思想家和各种观念显示出丰富而宽宏的同情,阅读它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
——阿兰·雷恩,《泰晤士报书评增刊》
伯林的文风传达出无与伦比的知识深度。每句话都闪耀着人性之光。
——戴维·米勒,《星期日独立报》
导 言
以赛亚·伯林的写作涉足了如此众多截然不同的思想和研究领域,有着如此不同的、有时出人意料的方向,大概有人不禁要问:是什么指导性观念最终指引或统一着他对这些彼此迥异的思想领地的涉猎?这个问题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回答;甚至在他的某些崇拜者眼里,这一问题似乎很不恰当,没有抓住要点。因为他们或许会说,伯林的成就的独特价值很大程度上正在于它显然缺乏任何一元化的野心或体系化的主张;他写作的范围和题材的无限多样性,以及随时准备用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方式来对待相互尖锐冲突的信念以及它们的持有者等等,在开拓视野、使人摆脱有碍的偏见或教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伯林自己就把“在碰到自己可能怀疑为真的东西的时候,倾向于压制它的”人形容为“教条主义”,而且他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完全与之对立的。即便如此,而且尽管他始终显示了他的方法的开放性和客观性,似乎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分辨出他特别关注的东西和主题的轮廓,这使他的作品有了一种虽然相对不怎么突出或显著但同样令人难忘的内在一致性。第一眼看来好像离题或无关的思路,细察起来最后往往是一个更大的图案中的线条,一个包容更广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它们可被看作一个由微妙地相互联系着的思想组成的错综复合体,而不属于某种死板的理论体系框架。不仅如此,我们所指的这一复合体本身可以说反映了一些中心问题的存在,它们的决定性影响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贯穿着伯林的思想事业。
这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关注,这是这本文集的主题。伯林常说自己现在不是也从来不是历史学家。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或许他是在某种公认的但有限制的意义上使用“历史学家”这一名词的。无论如何,事实是,他对思想史研究作出了独特的、杰出的贡献,在对人类过去所进行的这方面研究所引起的那些问题上,他也拥有独到而足资使用的知识。不仅如此,在他对十八和十九世纪思想的研究中,他不可避免地碰到了各种差别极大的关于历史进程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理论。这样,在写作他的第一部著作《卡尔·马克思》的时候,他被迫不仅要抓住马克思本人对控制历史变化和发展的力量的非常有影响的描述,而且要阅读一些重要前人,如爱尔维修、孔多塞、圣西门和孔德的作品。这些作者都以不同方式抱有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当中流行的信念,即在我们增进对自然界了解的过程中已经证明如此成功的那类科学方法和范畴应该延伸到对人类及其历史的研究当中去。伯林在别处已经描述过,在研究这些以及类似主张的来源的过程中,他企图从内部理解那些困惑着提出这些主张的人的难题;过去的思想(他觉得)只能通过“进入”拥有那种思想的人的头脑以及他们所属的社会或文化背景来使之复活。然而,在遵循这一程序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思路与他正在研究的思想家们所倡导的相去甚远,我们所说的那种想像的和移情的理解在自然科学当中并没有明显的类似物或对应物。另一方面,他是在两位思维特点非常不同的十八世纪思想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共鸣。维柯和赫尔德在很多方面与他们时代的主导趋势明显相左,尤其是他们对待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学家的题材的特性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这企图将历史研究的方法同化到在原则上已经被误解了的科学方法中去。因为,就后者而言,我们只能获得它所研究的现象的纯粹“外部”知识,而我们与历史的具体现象之间的认识关系则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此外,我们有可能直接地或内在地把握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在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历史学家与他们想去理解的人之间的共同的基本人性使他们能够从内部确定是什么使他们研究的对象前进和行动,甚至当问题在于——像经常发生的那样——通过想像的努力重温普遍观念和最关心的事情都与他们自己的时代完全不同的别的时代或文化的内部生活的时候。维柯与赫尔德,虽然方式不同,都暗示这样一种方法对一切有意义的人类研究来说都是基本的,而这一历史实践观念极为重要,也是伯林——还有他们在二十世纪的仰慕者和追随者柯林伍德——一直强调的。
这些强调历史思考和理解的基本独立性的主张的影响,可以说是《现实感》中所提出的一些论点的由来,这篇文章中所作的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比使人想起伯林在一些著名文章中对这一复杂的问题所给予的多角度关注。但这次他的思考路径在一些重要方面不同于其他一些讨论。在这里,他的视角有着更广的含义,涵盖了实践的和学术的众多问题。甚至这篇文章的题目都反映了这点,而且也部分地反映了对企图将构成人类生活的“大量未知因素”简单化处理或简化成随意的抽象术语的尝试的典型的伯林式怀疑,无论进行这些尝试是为了纯粹的理论目的,还是为了实施综合的政治性或社会性计划。他一直在表明自己非常清楚,发现某种能够解决人类实际境况中产生的种种难题的绝对可靠的公式或万应药方,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枝节问题或悬而未定的事情,这样的前景有着多么永久的魅力!而且就此而论,他也强调了在现代——即大约从十七世纪末起——这一雄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在试图证明历史进程遵循不可避免的规律或统一性——它们被理解为对未来和过去都同样有效,所以既能预言未来又能解释过去——的努力当中。但是他依然认为这种魅力代表着一种我们应该拒绝的诱惑,而且它所引出的一些方案的根本困难来自于超出历史解释和方法论界限之外的误解,最终深深地扎根于一切人类生活和经验的深层肌理。
如伯林指出的,他所考虑的那类对历史的理论化并不遵循单一的模式。从建立在机械地设想出来的规律性上的历史记述,到那些援引“有机的”或进化的发展观的历史叙事,应有尽有。但是在这本书里,他所关心的不是对这一类型中的不同具体例子的区分和评论,而是要质疑这样一种观念:建立一个能够将组成历史进程的各种各样因素纳入一个统一图式的、有规律可循的或自成体系的理论。在后一点上,他以赞成的态度提到了托尔斯泰,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个问题上所说的很多话与这位俄国作家在《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所表达的历史观在语气上遥相呼应。托尔斯泰不仅对迄今为止人们炮制出来的各种历史和社会哲学当中他所认为的粗略的简单化和乏味的一般性表现出了相当的怀疑,他还进一步暗示,所有涉及使用纯粹的理论家们所喜爱的那类抽象概念和图式的方案最后注定要失败,它们的本质天生就不适合理解“极微量因素”的连续体——一系列无可计数的、微小的和相互联系的行为和事件,它们组成了人类的生活和经历。在伯林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当中,人们发现他对以前的“伪科学性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历史和理论”持一种类似的批判态度,而且类似地(但不完全相同)强调以什么方式复杂的历史材料才有望拒绝被强加上原本应用于根本不同的问题和研究领域的方法步骤。
托氏和伯林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并不令人惊讶。托尔斯泰作为一名创造性作家的特殊才华,使他在伯林眼里显得特别能够领悟人们实际经历和了解到的人类现实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事物和人的无限多样和独特,社会交往和个人关系中所涉及的微妙的情感逆流,社会生活表层下盘桓极深的对自己利益的关注和目标的混乱——托尔斯泰非凡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抓住了千百万这类现象,这使他的眼光能够穿透自称历史阐释家的那些人所描绘的平滑、规则的历史轮廓,看到它们所掩盖的不均匀的、常常是混乱的真实经验的细节。众所周知,托尔斯泰的这些方面的特点在伯林眼光敏锐的研究《刺猬与狐狸》中有生动的描绘。但他在那篇文章中的主要任务,是对比托尔斯泰的艺术洞察力和才能,与其观点和个性的另一个颇为对立的方面,即渴望某种一元论的或统一的真理能够完全超越折磨着我们世俗生活的问题和困惑。而在这里相反,他是想表明这位小说家特别的文学才能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相关性,将它们不仅与致力于重建过去的历史学家,而且与参与世界实际事务的政治家以及所谓的“实干家”联系起来。因此,在《现实感》之后并对它的一些观点作了详细阐述的姐妹篇《政治判断力》中,伯林指出,与想像性作家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类似的特点可以说在历史研究以及施行他所谓“治国术”的过程中都起了作用。就像受过训练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干的政治家也需要一种发达的能力以“用并非一概而论的方式评估具体情况”;一种经过精心协调的对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轮廓或层次的敏感,而且与此相关,还能本能地“直觉”到什么在实际上是可行的,在复杂的、常常难以把握的具体事实或环境中什么又是互相结合的,这些永远都是杰出的政治领导人超出常人的一些特点。伯林发现,那些“实践智慧”或天赋往往被那些系统化历史的人当作是随意的、“前科学”的方法,认为基于理论原因已经不能再被接受,并且需要彻底改造或替换。但伯林也指出,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改进方法,很少能让人觉得是对这一需求的令人满意的回答,他们所唤取的那些乌托邦式的实验最后造成的出人意料的结果——非常有讽刺意味——历史本身已经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总而言之,这两篇文章气势宏大,证明了作者非凡的知识范围及让人深受启迪的广阔视野。它们最初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中多有暗指的臆想社会理论和蓝图因此可以部分地看作反映了一个对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极其敏感的时代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而这种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中的影响持续至今。尽管如此,如果认为这些暗指在伯林的整个思想中仅有一些有限的或短暂的影响,那就错了。几乎从一开始,他就提防着一种被错置的“科学主义”的内在危险,以及它易于造成的界限的模糊;早期对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中的简单化倾向的抗拒,在某些方面预示了他后来对政治和社会理论中有影响的学说的反对。他一直认为,对促进了自然科学成就的那些方法表示敬意并努力加以学习,是正确的乃至可敬的;但将这些方法不加区别地延用到不相关的研究领域或很不相同的经验层次,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我们看到,他认为某些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以及和他们采取同样办法对待人类事务的人就是后一种情况。但这并不是他不满于这些思想家的观点的惟一理由,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来的更广的怀疑,不能不让人思考他对整个启蒙运动的态度。在本书所收的其他文章中也可以感觉到他的一些本能的半信半疑态度。
实际上,而且不同于有时人们所以为的,伯林并非不愿意表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公认的复杂立场。他公开赞扬了启蒙运动的代表们有勇气反对他们当时的许多罪恶,包括无知、压迫、残酷和迷信,而且拥护理性、自由和人类幸福等理想;他简洁地对一位访问者说:这把他推到了他们一边。但与此同时,尽管他对他们所代表的东西甚为仰慕,他还是认为他们倾向于教条地将假想——其来源常常是传统的——当作真的东西来接受,而这些假想并非不证自明。而且,根据他们所声称的对经验原则的尊重,他们本来应该质疑其正确性的。这其中包括关于统一的、基本不变的人性的各种具体观念,还包括各种紧密联系的、对存在某些人类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一致实现的普遍价值的信念。这些先入之见所引起的一些问题在《浪漫主义革命》中得到了讨论。伯林指出,十八世纪晚期浪漫主义的出现造成了当时思想气候的一次根本性变化,公认的标准和规范的客观地位受到了主观主义学说的挑战,这种挑战的方式在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反响。在为这一引人入胜的讨论做结论的时候,伯林指出观念之间的冲突的一个长期影响是,我们今天发现自己分别继承了两大传统,并往往“不自在地来回换脚”。但是他同样主张,浪漫主义运动所引入的新颖且具有颠覆性的观念无可争议地深化和丰富了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既暴露了启蒙运动遗产中的局限和缺陷,同时也为到那时为止还处于欧洲想像范围外的思想和情感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伯林对以上这些不同观点的探讨,是与渗透他整个思想史研究方法的那种敏锐与移情的结合协调一致的。一方面他显示了一种非凡的能力,对那些常常与他个人最为同情的观点相反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可以做到从内部把握并领会其力量。另一方面他一直能迅速认识并准确地指出一些他已经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的立场当中潜在的不祥含义:不仅仅是潜伏在属于他所说的反启蒙运动的各种学说当中的非理性主义和侵略性民族主义的幽灵。由于后一种原因,关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文章快要结尾时的文字表明,他希望在善良的沙文主义和具有毁灭性的沙文主义之间划定界限,它们都是民族主义可能采取的伪装。他评论道,泰戈尔在这个问题上和在别处一样,努力不过分简单化地说出真理,也许正是如此,听从他的人相应地比较少,因为正如美国哲学家C.I.刘易斯所说的:“没有什么优先的理由认为,当我们发现真理的时候,它会是有趣的。”伯林带着赞赏的态度引用了这句话。尽管如此,在他自己所写的文字中,的确可以说真理最后都被证明总是有趣的。
帕特里克·加迪纳
译 后 记
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一书的中译是林茂和我两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林茂完成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正文及部分注释的翻译;我除了完成前三章以及第七章、第九章的全部正文和原注的翻译,并在认为必要的地方加了译注之外,还译了“编者前言”、“导言”以及最后的“索引”,并给林茂翻译的部分作了少量修改,补译了未译出的人名和部分原注,加了译注。全书的人名和部分地名及专有名词的译法最后由我统一,达到与书后的“索引”一致。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水平所限,译文中难免有错漏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教。
潘荣荣
2003年9月5日
作者简介 · · · · · ·
以塞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界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活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年)、《自由四论》(1969)、《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目录 · · · · · ·
导言(帕特里克·加迪纳)……………………………………………………………………
现实感……………………………………………………………………………………………
政治判断力………………………………………………………………………………………
哲学与政府压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 · · · · · (更多)
导言(帕特里克·加迪纳)……………………………………………………………………
现实感……………………………………………………………………………………………
政治判断力………………………………………………………………………………………
哲学与政府压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协会………………………………………………………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艺术的责任:一份俄国遗产……………………………………………………………………
康德: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主义源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现实感"试读 · · · · · ·
编者前言 1………………………………………………………… 导言(帕特里克•加迪纳) 1……………………………………… 现实感 1…………………………………………………………… 政治判断力 45…………………………………………………… 哲学与政府压制 61………………………………………………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86…………………………………… 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
丛书信息
喜欢读"现实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现实感"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实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现实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植物學家與園丁 ——對《現實意識》一章的簡評

马克思主义是骇人的武器
> 更多书评5篇
-
拙棘 (经济新常态时代的抒情诗人。)
“最杰出的哲学家们对问题的阐述和解决,是通过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是通过转移重点、通过置换、通过转换被迷惑者的视角,使他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差别,或者认识到他们曾十分强调的差别实际上并不存在,或是出自混乱和缺乏洞见。” “哲学难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概念、词语、思想以及系统阐述和论证世界与自身的方式之间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冲突。” “把自己从整套符号系统的梦魇中解放出来,迈出这么大的一步——何况几乎不可能区...2012-04-15 16:21 3人喜欢
“最杰出的哲学家们对问题的阐述和解决,是通过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是通过转移重点、通过置换、通过转换被迷惑者的视角,使他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差别,或者认识到他们曾十分强调的差别实际上并不存在,或是出自混乱和缺乏洞见。”“哲学难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概念、词语、思想以及系统阐述和论证世界与自身的方式之间发生了某种特殊的冲突。”“把自己从整套符号系统的梦魇中解放出来,迈出这么大的一步——何况几乎不可能区分符号和思想——使自己摆脱一个如此令人着迷的思维框架,需要最高的天才、最强的智力和最大的独立性。”“哲学是一种尝试,从来都是一种尝试,其目的是找到思考和谈论的方法……引起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其程度足以彻底改变思考和说话的态度及方式,这样来解决或消解问题、重新分派研究领域、重新阐释、重新区分对象之间的关系、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这就是为什么三流史学家、四流化学家,甚至五流艺术家、画家、作曲家、建筑师多少有些价值的原因;因为所有这些领域都有专门技术,运作在自己固有的水准上,也许不高,但终归是一种水准。而‘三流或四流’的反抗这种事情是没有的,以微不足道的努力掀起一场大动乱这样的事情也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四的哲学家们碌碌于应用已经死了好久的前人的技术,就好像在从事科学研究,仿佛自己是化学家或工程师,与其说他们不成功、不重要、多余、过剩,不如说他们实在起了阻碍作用……”回应 2012-04-15 16:21 -
红色有角F叔 (次元の呪い)
一个人越发展、越成熟、自我意识越强,他就越多地用字词,越少地用感性形象思想甚至感受。 我不想褒扬或者攻击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造成了辉煌的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的罪行;它肯定不是现今国外仅有的破坏性因素... 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我看来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在欧洲,即它最初成长为压倒性势力的地方——法国大革命放虎出笼的多种力量之一——它最初和许多其他势力联手起家:民主、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但不管在...2015-04-25 15:02 1人喜欢
一个人越发展、越成熟、自我意识越强,他就越多地用字词,越少地用感性形象思想甚至感受。
我不想褒扬或者攻击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造成了辉煌的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的罪行;它肯定不是现今国外仅有的破坏性因素... 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我看来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在欧洲,即它最初成长为压倒性势力的地方——法国大革命放虎出笼的多种力量之一——它最初和许多其他势力联手起家:民主、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但不管在哪里,它们内部闹翻后,民族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胜出、奴役它的对手,使其变得相对次要。
民族主义通常源自人性尊严受伤害或遭凌辱的感觉,源自得到承认的要求。这一要求无疑是推动人类历史的强大力量之一。它或许采取了可怕的形式,但作为一种情感,它本身并非不自然或者令人反感的。
在我看来,对承认的渴望在当今海外已经变得比任何力量都要强大。
这些人或许是成功人士,乐于本职工作,直到福利国家保护自己的基本利益,但他们并不觉得得到了承认。得到谁的承认?得到“上层”的承认,得到统治阶级的承认。...无疑地,被排除在外的人容易夸大精英阶层的权力或他们的铁板一块,但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一般都知道是谁挡住了他们上升的路。精英阶层确实存在。
我们世界的这种危机是由下面的事实造成的:个人才能与成功、经济力量与能力,有时甚至是政治影响力,都已远远跟不上对社会地位的渴求这一首要因素。
但不满更深的根源在于孤独,在于一种隔离感,在于毁坏只有同质的、结合紧密的社会才能给予其成员的那种团结。
被当作人而且是平等的人看待,这一要求是我们时代社会及民族革命的基础:它表现了要求得到承认的呼喊的现代形式——暴烈、危险,但是有价值和公正。
理解未必是为了原谅;但在我们理解下述事实之前,还是不能对之嗤之以鼻:前殖民地的公民为什么会宁可让他们的同胞虐待也不愿意接受外人哪怕是最开明的统治。
国际主义是一个高尚的理想,但只有当链子上的每一环——每个国家——强大到能够承受所要求的压力时,才能实现。
美国哲学家C.I.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我一直钟爱:“不存在什么先验的理由可以认为,当我们发现真理的时候,它会是有趣的。”
回应 2015-04-25 15:02 -
红色有角F叔 (次元の呪い)
那么,奥古斯都皇帝和俾斯麦明白,二克劳迪皇帝、约瑟夫二世不明白的,是什么东西呢?约瑟夫皇帝很可能智力上比俾斯麦更出色,书也远比他读的多,克劳迪知道的事情也许比俾斯麦都要多得多。但俾斯麦具有很强的天赋,能整合或综合拼构成生活各个层次的稍纵即逝、支离破碎的丝丝缕缕和散乱碎片,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不停地整合它们(起码为了生存),而不去分析自己是怎么做到的,自己的活动是否有理论上的依据。这事每个人都...2016-12-09 22:26
-
因此每个人每个时代都可以说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上面的、公开的、得到说明的、容易被注意的、能够清楚描述的表层,可以从中卓有成效地抽象出共同点并浓缩为规律;在此之下的一条道路则是通向越来越不明显却更为本质和普遍深入的,与情感和行动水乳交融、彼此难以区分的种种特性。
2015-10-14 15:44
-
拙棘 (经济新常态时代的抒情诗人。)
“作为专业哲学家或小说家的思想者及其他类型天才人物的深刻,正在于洞悉某种普遍看法所包涵的这些最重要假定之一,将其分离并加以探究……正是在这些如此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我们所感所想之根据的核心假定中某一个被触及时,我们有了那种恍然大悟的、被电击中的感觉” “他(牛顿)无疑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但他的话并未直接触及他们内心隐秘的、最精髓的思想感情” “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特征,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特征,而...2012-04-14 19:58
“作为专业哲学家或小说家的思想者及其他类型天才人物的深刻,正在于洞悉某种普遍看法所包涵的这些最重要假定之一,将其分离并加以探究……正是在这些如此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我们所感所想之根据的核心假定中某一个被触及时,我们有了那种恍然大悟的、被电击中的感觉”“他(牛顿)无疑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但他的话并未直接触及他们内心隐秘的、最精髓的思想感情”“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特征,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特征,而是内心的思想根据,最根深蒂固的范畴;并非思想的内容,而是思想的形式的特征;是我们体验事物的方式的特征,而不是事物本身的特征,无论对后者的分析可以如何地出色、如何地富有教益。”回应 2012-04-14 19:58 -
因此每个人每个时代都可以说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上面的、公开的、得到说明的、容易被注意的、能够清楚描述的表层,可以从中卓有成效地抽象出共同点并浓缩为规律;在此之下的一条道路则是通向越来越不明显却更为本质和普遍深入的,与情感和行动水乳交融、彼此难以区分的种种特性。
2015-10-14 15:44
-
拙棘 (经济新常态时代的抒情诗人。)
“我的观点只是,并非一切都能——实际上很多不能——在实践中由科学去把握。因为,如托尔斯泰很早就告诫我们的,组成生活的”粒子“太微小、种类太不相同、彼此交替得太快、相互结合的情况太复杂,是我们的存在和行动不太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根本无法得到起码的抽象化和最低的概括及定型——理想化地描述——而这一切是科学所必须的。” “科学家,至少是有科学家身份的人,并不需要这种才能。甚至他们的专业训练使得他...2012-04-14 19:52
-
红色有角F叔 (次元の呪い)
那么,奥古斯都皇帝和俾斯麦明白,二克劳迪皇帝、约瑟夫二世不明白的,是什么东西呢?约瑟夫皇帝很可能智力上比俾斯麦更出色,书也远比他读的多,克劳迪知道的事情也许比俾斯麦都要多得多。但俾斯麦具有很强的天赋,能整合或综合拼构成生活各个层次的稍纵即逝、支离破碎的丝丝缕缕和散乱碎片,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不停地整合它们(起码为了生存),而不去分析自己是怎么做到的,自己的活动是否有理论上的依据。这事每个人都...2016-12-09 22:26
-
因此每个人每个时代都可以说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上面的、公开的、得到说明的、容易被注意的、能够清楚描述的表层,可以从中卓有成效地抽象出共同点并浓缩为规律;在此之下的一条道路则是通向越来越不明显却更为本质和普遍深入的,与情感和行动水乳交融、彼此难以区分的种种特性。
2015-10-14 15:44
-
红色有角F叔 (次元の呪い)
试图拯救被历史无可辩驳地诅咒的阶级,只能是虚伪的博爱主义。 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些宗教运动还在宣传着人类的一致性:如果异教徒接受了真正的信仰,他就会被当作兄弟受到欢迎。但是马克思主义,由于它强调客观条件而不是主观信念,是不容许这点的。 列宁认为马克思一定会彻底攻击这种态度,我认为他是基本正确的。他厌恶整个构架:在市侩们的城市完全摧毁前是无法进入自由王国的。 集中和垄断迅速地增长,但是无论带来了...2015-08-16 13:14
试图拯救被历史无可辩驳地诅咒的阶级,只能是虚伪的博爱主义。
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些宗教运动还在宣传着人类的一致性:如果异教徒接受了真正的信仰,他就会被当作兄弟受到欢迎。但是马克思主义,由于它强调客观条件而不是主观信念,是不容许这点的。
列宁认为马克思一定会彻底攻击这种态度,我认为他是基本正确的。他厌恶整个构架:在市侩们的城市完全摧毁前是无法进入自由王国的。
集中和垄断迅速地增长,但是无论带来了什么社会恶果,它们都没有逐渐把无产阶级异化为高度纪律化的革命力量。
苏联有很多失误,这要归咎于对领袖的盲目追随,不是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要归咎于纯粹的权术阴谋或冷酷的机会主义,而是要归咎于对世界形势中经济方面的过于拘泥的马克思式分析,其后果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德国、四十年代对欧洲以及对亚非广大地区的错误估计。
回应 2015-08-16 13:14 -
红色有角F叔 (次元の呪い)
一个人越发展、越成熟、自我意识越强,他就越多地用字词,越少地用感性形象思想甚至感受。 我不想褒扬或者攻击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造成了辉煌的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的罪行;它肯定不是现今国外仅有的破坏性因素... 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我看来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在欧洲,即它最初成长为压倒性势力的地方——法国大革命放虎出笼的多种力量之一——它最初和许多其他势力联手起家:民主、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但不管在...2015-04-25 15:02 1人喜欢
一个人越发展、越成熟、自我意识越强,他就越多地用字词,越少地用感性形象思想甚至感受。
我不想褒扬或者攻击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造成了辉煌的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的罪行;它肯定不是现今国外仅有的破坏性因素... 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我看来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在欧洲,即它最初成长为压倒性势力的地方——法国大革命放虎出笼的多种力量之一——它最初和许多其他势力联手起家:民主、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但不管在哪里,它们内部闹翻后,民族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胜出、奴役它的对手,使其变得相对次要。
民族主义通常源自人性尊严受伤害或遭凌辱的感觉,源自得到承认的要求。这一要求无疑是推动人类历史的强大力量之一。它或许采取了可怕的形式,但作为一种情感,它本身并非不自然或者令人反感的。
在我看来,对承认的渴望在当今海外已经变得比任何力量都要强大。
这些人或许是成功人士,乐于本职工作,直到福利国家保护自己的基本利益,但他们并不觉得得到了承认。得到谁的承认?得到“上层”的承认,得到统治阶级的承认。...无疑地,被排除在外的人容易夸大精英阶层的权力或他们的铁板一块,但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一般都知道是谁挡住了他们上升的路。精英阶层确实存在。
我们世界的这种危机是由下面的事实造成的:个人才能与成功、经济力量与能力,有时甚至是政治影响力,都已远远跟不上对社会地位的渴求这一首要因素。
但不满更深的根源在于孤独,在于一种隔离感,在于毁坏只有同质的、结合紧密的社会才能给予其成员的那种团结。
被当作人而且是平等的人看待,这一要求是我们时代社会及民族革命的基础:它表现了要求得到承认的呼喊的现代形式——暴烈、危险,但是有价值和公正。
理解未必是为了原谅;但在我们理解下述事实之前,还是不能对之嗤之以鼻:前殖民地的公民为什么会宁可让他们的同胞虐待也不愿意接受外人哪怕是最开明的统治。
国际主义是一个高尚的理想,但只有当链子上的每一环——每个国家——强大到能够承受所要求的压力时,才能实现。
美国哲学家C.I.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我一直钟爱:“不存在什么先验的理由可以认为,当我们发现真理的时候,它会是有趣的。”
回应 2015-04-25 15:02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译林出版社版 2011-1-1 / 134人读过 / 有售
-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版 1998-12-26 / 13人读过
- 臉譜版 20040824 / 6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著有危险,读者须谨慎! (Fitzcarraldo)
- 【人文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 (彼岸)
- 以赛亚•伯林 中国(大陆)已出书目一览 (波伦亚人)
- 豆瓣评星很高很强大【政治学】 (爱玛·包法利)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现实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三点五 2008-01-01
08年1月1日
0 有用 斯鸿儒 2010-09-16
看得我泪花长流。不愧是大师!
0 有用 墨墨 2015-01-15
如果没有天赋,还是别从事哲学吧。耐心、勤奋、博闻强识等等所有其他自然学科所需的优秀品质,有时更容易变成哲学的敌人。像伯林的其他观念史一样,他对自由主义的关注是一以贯之,充满着人性之光。
0 有用 饭加二 2011-06-27
又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
0 有用 叶开 2018-10-16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0 有用 K. 2018-11-26
没有什么太让人惊奇的洞见。作者不偏不倚地结合自己的洞见讨论了近现代相关观念的历史起源与演化历程。
0 有用 叶开 2018-10-16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0 有用 paraselene 2018-09-10
德国浪漫主义那部分太黑塞了吧(应该反过来说
0 有用 Silence. 2018-05-13
这翻译,满篇破折号。导致思想破碎。一句完整的话都看不成。
5 有用 陆钓雪杜诗镜铨 2018-04-11
每个人和每个时代都可以说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上面的、公开的、得到说明的、容易被注意的、能够清楚描述的表层,可以从中卓有成效地抽象出共同点并浓缩为规律;在此之下的一条道路则是通向越来越不明显却更为本质和普遍深入的,与情感和行动水乳交融,彼此难以区分的种种特性。以巨大的耐心、勤奋和刻苦,我们能潜入表层以下—这点小说家比受过训练的“社会科学家”做得好—但那里的构成却是黏稠的物质:我们没有碰到石墙,没... 每个人和每个时代都可以说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在上面的、公开的、得到说明的、容易被注意的、能够清楚描述的表层,可以从中卓有成效地抽象出共同点并浓缩为规律;在此之下的一条道路则是通向越来越不明显却更为本质和普遍深入的,与情感和行动水乳交融,彼此难以区分的种种特性。以巨大的耐心、勤奋和刻苦,我们能潜入表层以下—这点小说家比受过训练的“社会科学家”做得好—但那里的构成却是黏稠的物质:我们没有碰到石墙,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每一步都更加艰难,每一次前进的努力都夺去我们继续下去的愿望或能力。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和尼采已经比约翰·巴肯、H.G.威尔斯或伯特兰·罗素探索得更深;在每一个独特实体都需要一生的观察和同情的地方宣称可能发现科学的万能钥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所作的最可笑的宣称了 (展开)